311 話話議經界

352話議經界

才過九月,臨安天氣已冷,朝廷因吏考掀起的波潮彷彿也隨着天氣漸冷漸靜。至少,表面上如此。

這一年的上半年,有三百多名官員因爲吏考貶職罷職,也有三百多名官員因爲吏考升職晉位,其中——

從縣令升通判的官員,多是建炎二年的制科進士,也有考績卓逸的建炎四年進士科進士——縣令只滿一任便超擢晉升通判。而官員貶黜或晉升空出來的通判之職,皆由考績優上的建炎五年制科進士晉位;空出的縣令之職,則以踐作期滿的建炎七年進士科進士考覈補位。

這一年的下半年,三省高官變動,而政事堂的格局也發生了改變。

“真是風雲變幻的一年。”許多人心中感慨。

朝堂地方都安靜了不少,彷彿一下少了紛爭和蠅營狗苟,官員們都克己奉公、兢兢業業起來。

或許這種景況持續不了多久。但無論如何,建炎八年的這個冬季,在格外寒冷中又格外乾淨。

十月剛入冬就下了場雪,地面屋頂都鋪了層薄雪,白色的,清冷,乾淨。

胡安國在府內竹園聚客,小軒廳內燒着火盆,兩三扇軒窗開着,幾人圍爐飲酒。

譙定喝着溫熱的桂露春,望着窗外昨夜被雪風吹折的幾桿蒼竹,心中一時感懷,嘆道:“冬雪摧寒竹,明年春暖,又是新竹發。”他微笑捋須,轉頭看向胡安國、範衝二友,“李伯紀雷霆風雨,可謂摧倒老竹,煥生新竹——子發雖受牽連外放,但從吏治清明來看,卻是大有裨益;上來這些年輕官員,恰如春青之竹,清新蓬勃。”

他話中帶着勸解,胡安國自是聽得出來。

翰林國史院掌院範衝卻朝天翻了個白眼,涼颼颼道:“譙公站在高處,眼界心胸果與某等凡人不一樣。”他心裡仍然爲朱震去職抱憾,又惱怒譙定不曾爲朱震上折說話,話裡便帶刺,譏諷譙定在吏考波潮後得了高升,卻不顧舊友貶謫,失了朋友之義。

譙定從學士院遷調門下省,實際上官職沒升反降——學士承旨是正三品職官,而門下省都給事中是從三品職——但從學士院這種諮政官遷任門下省掌批駁的實職,從職權上來講不可同日而語,確可當得起“高升”二字。

範衝這話諷人不留情面。

譙定性情寬宏,又有道家的灑脫,知道範衝爲人素來“犯衝”,哈哈一笑不作計較,只道:“子發外任,未必不是好事。”

範衝又翻了個白眼,仰鼻哼聲不語。

兩人這種情狀在朱震去職後,已發生過好幾次。胡安國攏着氈毯微微搖頭,開口勸範衝,“達微兄說得沒錯——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胡安國心道,以朱震的處事手段,並不適合相位爭鬥。

這次吏考,從明面上看,是李綱的雷霆手段,但深入想,那些考德考績取證詳盡,連後宅陰私事都查得清楚,豈是單憑吏部就能蒐羅出來的?胡安國確定,其後必有人支持——宰相丁起必有插手,還有和他對立的戶部參政葉夢得,以及這次吏考獲利最大的新任吏部參政趙鼎,更或者,還有樞府那位。

當初朱震被清查時,譙定就曾對他道:“子發這是受人之累,馬前失蹄呀馬前失蹄。”他一連說了兩個“馬前失蹄”,又重重落音在“馬前”二字上。胡安國心裡悚動,譙定的意思是“馬前卒”?——朱震去相的背後是皇帝與樞府的權爭?胡安國只覺手足冰冷。

再往深入想,那些被罷黜的那些官員,包括工部官員在內,多是涉案貪污,但御史臺爲何沒有彈劾?吏部爲何積在這一年的考課併發?——顯然是要一網打盡,省得彈劾立案打草驚蛇。若說吏部不是與御史臺共同合謀做的長遠籌劃,胡安國都不相信。

而樞府衛軻是在背後推手,還是一早就參與其中?

胡安國無法確定。

但無論如何,朱震去相併非構陷入罪,確實是御下不嚴,確實是失察——工部那麼大一個坑,朱震身爲長官竟被下屬矇蔽至此,不能不說在察人明事上少了才具。

當初朱震因名望而居相位,但沒有相匹配的才能,這相位豈能做得長久?貶相到了地方,或許還更適合。

譙定和朱震相比,無論識見還是才能都高出好幾節。胡安國是真心期望譙定能入堂參政——政事堂的格局便不是倒向丁、葉兩派。雖然最終譙定是入主門下前省,但比起學士院的諮政議政之職,門下都給事中的權力顯然要大得多。

胡安國自然不願意看到範沖和譙定之間產生隔閡,如今程系學派的實力已在朝中削弱,他不希望在己方再發生矛盾,便屢次勸解範衝,奈何範衝又犯了倔脾氣,每次見了譙定都沒有好聲氣,差點沒說他背友求榮。

範衝喝了幾盅酒便說告辭,胡安國笑着搖頭,也不強留他,吩咐三子胡寧送範學士到府門口,便與譙定說起上午政事堂議的荊南路經界田畝奏議。

楓閣內,名可秀也正和丁起說着李椿年的經界田畝。

李椿年原是宣州寧國縣令,因在寧國縣推行經界田畝、平均賦稅卓有成效,五年內便連升通判和知州,後來荊湖南路邵州溪峒叛亂平定,又從宣州遷知邵州。

名可秀將李椿年調到邵州的目的就是爲了經界田畝。

邵州溪峒叛亂原因很多,但究其根底還是土地稅賦遺下的禍患——

以前,朝廷從毗鄰峒民的鄉里集人戶爲義保,又從蠻峒中選人戶組爲峒丁,作爲兵戶登籍在官府名冊,捍衛漢峒相鄰界境,並按人口給田,禁止擅自出賣和私自交換,一丁一年交租三鬥,沒有其他徭役;

但道宗政和以來,州縣征斂百出,或重複攤派,義保峒丁租賦不復舊制,便有私自將田賣給溪峒換錢糧的,一旦稅吏催科上門,就舉家遷出,依附溪峒;而官府仍按舊籍催科,使鄉民在固定租賦外又得加稅填補空額——公家靠此取利,怠慢不查銷空籍,每歲徵總賦,鄉民不堪其苦,反而投靠依附溪峒。又有狡猾的世家大族將田產隱匿在峒人名下,躲避租賦。如此種種,使得漢民省境和溪峒的地界漸漸模糊。而溪峒愈侵省界,致官府失稅,蠻獠日強。

要解決溪峒之亂,武力鎮壓只是一時之策,要徹底消弭隱患,必得實現真正的“招安”——若官府能讓峒民安耕適織,誰還有心叛亂?

是以,當荊湖南路的武安軍平定邵州峒亂後,朝廷便以李椿年爲守臣,一是整飭溪峒,重定溪峒羈縻界;二是恢復峒丁舊制,招收未附叛亂的溪峒猺人爲峒丁,歸入武安軍,駐守護衛界境;三是重新堪分田地,查出被世家大族買去的峒丁田地,因違法買賣一律充公,並按戶分給峒丁耕種,重立戶冊。

及至峒丁的田地重新堪分到戶後,李椿年便在整個邵州漸進推行他的經界田畝法。

即:重新丈量土地,按實際土地的數量、肥瘠確定稅額,多地多產者則多納稅,少地少產者則少納稅。

李椿年先令官戶、民戶各依書式填報戶主姓名、田地面積、四至、土色、丘段及來源(典賣或祖產),並附田形地段圖。

然後,官府派出衙差丈量土地,以鄉都爲單位,逐丘進行丈量,計算畝步大小——以五尺見方爲一步,六十步爲一角,四角爲一畝,計算畝角。丈量後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各得其實——合十保爲一都之圖,合諸都爲一縣之圖。

再辨別土色高低,確定肥瘠等級,均定苗稅。

最後,每戶置簿,登記田主姓名、人口,田數量、肥瘠等級、稅額等,建立起合戶籍、地籍、稅籍爲一體的“砧基簿”,赴縣印押,永充憑證,做到“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如此,田主按籍納稅,官府按簿收稅,清楚明瞭。若有典賣交易,迥須各持砧基簿和契書對比批鑿,官府備案改戶,以防隱田之私。

經過一年經界,邵州查出一萬六千七百多頃漏稅田,成效儼然,但也招致了官戶戚屬和地方豪戶的忌恨,便有通門路的,告到荊湖南路轉運使司和提刑使司,說李椿年借丈量田地行貪污不法事,又驅衙差欺壓百姓……。卻被轉運使劉一止駁了回去,並令提刑司將涉嫌誣告之人下獄,立案審查量刑,震懾了一干豪強大戶,之後邵州無人再敢阻撓李椿年經界量田。

如今李椿年在邵州已任三年,經界均稅成效卓然,便上報轉運司使,請求在荊南路推廣經界,並呈上他撰寫的經界法二十四條。

劉一止正有此意,便上奏朝廷請在荊南路設立經界所,推行經界法,並附李椿年的奏摺。

政事堂三種意見:一是支持——趙鼎、葉夢得,二是反對——胡安國、範宗尹、章誼,三是建議慎重,不全然支持也不全然反對——朱敦儒、謝如意。

丁起當然期望推行經界法,“方田均稅”是大宋開國以來,多少有識之士孜孜以求的理想。但從郭諮首創“千步方田法”,力行清查田畝,到王安石變法,推行《方田均稅條約》,最終卻都未能克竟其功,實現“釐清天下土地稅收,增賦富國”的目的。丁起不得不慎重,前人的失敗足以成爲教訓。

“……臣觀郭諮、王荊公方田之法失敗,皆因豪強的強烈反對而致。尤其王荊公變法,在土地抑並嚴重的京東、河北、河南、河東等路施行,更是得罪無數勳貴戚屬。如今,我朝要行經界,也必有此等阻撓。”丁起對名可秀稟道,“臣之擔憂者,非爲經界法一時之推,而是後繼之維繫——州、縣不治,在不得人。如今吏治幾經整飭,雖不至河清海晏,卻也清了一半,然則三五年後、七八年後又如何?”

衛希顏在茶室裡一邊看書,一邊聽着屏風那邊的談話,聽到這裡她微微點頭:這清丈田地、平均賦稅由來損害的都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執法者本身也是官僚羣體的一員,這項政策要想長期執行下去,難之又難。

依靠官員的能力和操守什麼的,更不靠譜。

當然,衛希顏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她心裡想着:可秀會怎麼做呢?

胡安國府,竹園花廳。

譙定半眯着眼,聽胡安國說着經界之事。

“……我大宋自仁宗之後,官戶富室,多有兼併土地,卻故意虛報隱瞞田畝,逃避稅收。而小民田產已無,稅戶卻未銷,依然要納稅。以致農戶破產,豪強得利。李椿年上呈的經界法,即方田均稅之法的改進——清丈官戶豪強隱瞞的田畝,納入國家稅賦,而無地小民,則銷地冊不受稅收之苦……,從立意上來講,是良法。”

胡安國嘆息一聲,語意一轉,“但朝廷上下,有品級的大小官員近萬人。這些官員各有職田,而除去職田之外,各有多少田產,又有多少是隱瞞未報的?而其家屬親戚的田產,又有多少是隱瞞未報的?就拿政事堂宰執來說,家中及其親屬田產怎麼算?”是否都是清白的?就連胡安國自己都不能確定,他的兄弟和族兄族弟的田產中,是否就有隱田不報的?

而其他宰執中,葉夢得、謝如意、範宗尹、章誼家裡都是望族,田邑大戶,宰相丁起家裡也有千頃之田,只不過沒什麼親屬,少了拖後腿的。真正沒有什麼田產的,只有趙鼎。

譙定呵呵笑起來。

他知道胡安國擔心的,並不是荊湖南路的經界,而是擔心荊南路推行後,短期內取得成效就在全國推行,而兩浙路、江南東路官員貴戚雲集,到時必定阻撓劇烈而難竟其功。便如當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稅之法一樣,因在京畿路失敗,導致方田均稅法的全部潰敗,之前諸路清丈之地盡數作廢,全按清丈之前納稅——前頭轟轟烈烈,後頭卻是前功盡棄。

“康侯所慮甚有道理,”譙定捋須白鬚慢慢道,“所謂上行下效,其上不正,其下必然效仿。朝廷若真有決心推行經界,當先清丈評定官員及親屬田產——首先清宰執,再清三品以上,之後清五品以上,再清九品以上。若官戶都清丈了,餘下自然能推行之,便無前功盡棄之憂。若是在官戶清丈這一步就難倒了,後面的也不必提了。”

胡安國忖思良久,嘆道:“即使從上而下,然則經界法誰來執行?李椿年在宣州、邵州先後行經界均稅成功,蓋因一村一鄉皆由其親自督領鄉保和衙吏丈量評等,無有敢作私者。然天下有幾個李椿年?又有幾個如李伯紀那樣,不畏權勢、不懼棄官的?”

譙定沉吟不語。

胡安國搖着頭,“退一步講,即使政事堂準了劉一止和李椿年的奏議,在荊湖南路推行經界法,也不同於宣、邵二州的小打小鬧。一路之地清田,如何保證人手,將經界均稅落到實處?須知州縣清丈田畝,必要由鄉里大小保正和衙吏來丈量,而這些保正多是來自一等戶,正是兼併土地的豪強大戶,讓這些兼併之家來清丈兼併之家的田畝,即使有官吏監督執行,但私下的手段焉能盡數杜絕?那些豪強大戶有背景的,又會牽扯出哪些高官貴戚?皇帝和政事堂有沒有決心堅持下去?”

胡安國端起茶盞潤喉,卻仍覺燥意難去,不由慨嘆一聲,“爲臣治政之難,不是沒有良法,而是有了良法,卻難以施行啊!”

作者有話要說:備註:

1、方田均稅法:

北宋大理丞郭諮首創,最早稱“千步方田法”。

王安石變法,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

“方田”是指丈量耕地——以東西南北四邊長各一千步作爲一大方(相當於當時的一萬畝),四邊長各一百步作爲一小方,即方田;再按田地土質肥瘠定爲五等。

“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爲依據,制定稅數。

2、經界法:性質與方田均稅法一樣,但南方多丘陵坡地,田地不像北方那樣成大片,所以丈量田畝不以千步爲方,就不能稱爲“方田”了。所謂經界,就是經量之後,定地界。

3、宋朝的官戶:從一品到九品的官員,算是官戶。無品的小官,不算官戶。如某個官員死故,其子孫按蔭補制當官——即使是無品的小官,也算官戶。

府議一擊278 烈火烹油雪中涅盤血戰東光明查暗清303 大功3難賞洞庭相會月下傾語296 上京被圍驍騎之軍花朝賞花一一線生機騎步之戰洞庭相會308 考課風課雨305 親事之憂282 議和落定出師遼東經略東洋七青城大戰御前應對北迴悲歌三艙中論劍雪中涅盤293 八方風雪3173 論夏之戰289 官報之議301 金國覆滅3五夜探唐門277 高麗出兵廬山交心289 官報之議誰是獵人1318 防火防盜293 八方風雪見疑在心聲名傳揚第9章 仙蹤初邂夜探唐門暗渡陳倉新瓶舊酒295 攻心爲上經略東洋四第11章 雷門有女九月菊宴北迴悲歌二293 八方風雪1318 防火防盜經略東洋六楓閣析戰雷楓中毒青穀神醫見疑在心305 親事之憂278 烈火烹油初涉京師279 幽雲之治臺倭攻略流花客棧河朔遊襲唐門宗主夜探唐門流花客棧唐門宗主第9章 仙蹤初邂花朝賞花三284 不期而遇經略東洋二血戰東光月下傾語血戰東光303 大功3難賞初涉京師衛相何書爲312大道爲公商盟交鋒晨日溫情暗渡陳倉經略東洋二277 高麗出兵殺手之王309 防火防盜有美同行府議一擊驍騎之軍箭在弦上伸手摘桃294 高歌猛進箭在弦上281 民心可得284 不期而遇紅袖公子遼東北海309 防火防盜292 宗師因果易安清照北迴悲歌四290 奪城蓋州286 教以非仕爲312大道爲公
府議一擊278 烈火烹油雪中涅盤血戰東光明查暗清303 大功3難賞洞庭相會月下傾語296 上京被圍驍騎之軍花朝賞花一一線生機騎步之戰洞庭相會308 考課風課雨305 親事之憂282 議和落定出師遼東經略東洋七青城大戰御前應對北迴悲歌三艙中論劍雪中涅盤293 八方風雪3173 論夏之戰289 官報之議301 金國覆滅3五夜探唐門277 高麗出兵廬山交心289 官報之議誰是獵人1318 防火防盜293 八方風雪見疑在心聲名傳揚第9章 仙蹤初邂夜探唐門暗渡陳倉新瓶舊酒295 攻心爲上經略東洋四第11章 雷門有女九月菊宴北迴悲歌二293 八方風雪1318 防火防盜經略東洋六楓閣析戰雷楓中毒青穀神醫見疑在心305 親事之憂278 烈火烹油初涉京師279 幽雲之治臺倭攻略流花客棧河朔遊襲唐門宗主夜探唐門流花客棧唐門宗主第9章 仙蹤初邂花朝賞花三284 不期而遇經略東洋二血戰東光月下傾語血戰東光303 大功3難賞初涉京師衛相何書爲312大道爲公商盟交鋒晨日溫情暗渡陳倉經略東洋二277 高麗出兵殺手之王309 防火防盜有美同行府議一擊驍騎之軍箭在弦上伸手摘桃294 高歌猛進箭在弦上281 民心可得284 不期而遇紅袖公子遼東北海309 防火防盜292 宗師因果易安清照北迴悲歌四290 奪城蓋州286 教以非仕爲312大道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