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

船是基礎,有了船,只是一個基礎,代表着橫跨海洋的可能性,不至於,到了深海之中,面對着常規的,或者是的稍稍的一股風浪,就沉沒了,那根本沒辦法度過大洋。

可是一個好的船隻只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並不代表可以橫跨大洋,如果沒有一個測距的方法的,那麼大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噩夢。

大海的可怕,就是如此,哪怕擁有了征服大海工具的船隻,沒有一個測距,也無法征服大海,大海茫茫,比陸地面積更大的,所謂大海上面的航道,也都是在海圖之上,真的到了大海之中,一片茫茫的,如果迷失了方向,不停的繞圈子,那麼就算船不沉沒,失去了方位,只能夠隨波逐流。

這樣的話,結果只有兩個,一個是幸運的,被海風送到了陸地之上,並且逃出生天,要麼,就是死亡的結果,這個死亡,或許是在飄蕩的大海上,最終遇到了無法抵擋的風浪,徹底的沉沒到海里,或者就是,在敗血症和各種補給消耗殆盡之後,最終,整船人都死亡,無法控制船隻,讓船變成了幽靈船。

測量,一直以來,都是航海最爲重要的要素,在早期的海船之上,一直都有一個領航員的職位,這個領航員一方面,要是熟手,對於這個航線非常熟悉的,另外一方面,還懂得測量和計算,這樣才能夠在大海之上指引方向。

或許說,在風浪來臨的時候,面對驚濤駭浪,或者海盜攻擊的時候,發號施令的是船長,可是在常規航行,甚至迷航之後,找回合適的航道的時候,領航員纔是當仁不讓領導者,只有在領航員的指引之下,才能夠更快,更安全的抵達目的地的。

在航海的早期早期,只有一個指南針,連指南針都沒有,他們面對着海洋,就如同跟死神跳舞,一條航線,一個秘密的補給點,會讓他們掌握一條充滿了黃金的商路,可是就算如此,無盡的大海,也埋葬了無數人。

經驗和計算,這個在沒有六分儀之前,誤差巨大的測距,會讓航海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哪怕再怎麼經驗豐富的船長,在上船之前,也充滿了位未知,將軍難免徵戰死,對於船長來說,如果不能賺到一大筆錢,及時的退出航海,那麼等待他的,就是不知道哪一天無法迴歸的。

在航海時代初期,甚至是中期,無數人通過航海的獲得了豐厚的收入,可是也有無數人,投身到海洋之中,永遠的葬身海底。

這就是海員們的宿命,這也就造就了海員們的傳統,海員們不拘泥於一城一地,在大航海時代,可能今年在歐洲明年就到了亞洲,再過一年就到了美洲。

幸運的賺到錢,往往就在港口揮霍一空,有錢的時候,是大爺,呼朋引伴,過夜夜新郎的生活,沒錢的時候,就爬上海船,在風浪和危險之中,掙到錢。

趙信很清楚,這就是航海時代,甚至一些推出來的船長和海員,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的,還真不好說,或許就是權力階層,爲了的利益,不停的推動,正是無數海員,前仆後繼,最終讓歐洲得到了地理大發現,這個在文藝復興之後,才超車成功白種人,開始確立了領導的地位,徹底的超越了東方。

用利益刺激無數的人,前仆後繼的投身到海洋之中,依靠着海貿的可怕收益,來推動造船業和造船科技的發展,在航海時代開始,只是非常差的船隻的歐洲,逐步的成熟,奠定了風帆艦隊的巔峰。

在1840年,鴉片戰爭的時候,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沒有把最精銳的艦隊給派往亞洲,可是就算如此,英軍的3艘74門主炮的戰列艦,也讓忠狗感覺到了震驚的,一艘艦船,擁有一個船隊的活力,十幾艘艦隊,就徹底的壓制了陸軍的炮臺,大清強悍的面紗,被徹底的撕下,一個時代終結了,從此中國進入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代。

落後就必然要捱打,這就是近代悲慘歷史之中,得到了教訓,更被說,北宋也有兩次滅絕的歷史。

連人口不足歐洲,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彎道超車,到現在,擁有一億,並且在未來,完善糧食種植和獲取高產作物之後,人口還會進一步增長的北宋,不可能沒有這樣的底氣。

中國的海商,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出海,跟東南亞之間的交易,甚至可以追溯到漢唐時候,可是對於中國來說,海商並不划算。

單純把中國一些特產,茶葉,絲綢和瓷器這些的,運送到海外進行銷售,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可是這個利益是單程的,因爲海外沒有什麼值得獲得的東西。

比如說元明時期跟日本的交易,運送過去的東西,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可是運回來的,日本的刀劍,扇子,還是一些工藝品,這玩意,真的只能夠算是差強人意。

同樣的,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不能夠來回獲得鉅額的利益的前提下的,承受能力就差的,一旦有巨大的災難,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海外貧瘠麼,當然貧瘠了,這個貧瘠是指發展度,跟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文明相比,還東南亞和各個島國的發展,相對比較的滯後,比如說,這個時代的東南亞,除了一些弱小的國家之外,就是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

可是趙信當然知道,這些地方蘊藏着無數的寶物,只不過因爲沒有發展,而埋藏在地下,比如說,在日本的石見銀山,在巔峰時間,供給整個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產量,這個時間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

任何一個東西,到世界產量的高度,都是一個極爲可怕的產量,更別說是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更別說在朝鮮半島的鐵礦,東南亞,中南半島的銅和各種的貴金屬,這些可以支撐整個丁海軍的發展。

工業化之所以是工業化,就是大量的吞噬原材料,並且把原材料,變成工業產品的能力。

中國缺少貴金屬的,無論是白銀,黃金,還是青銅,都不是中國產量較大的,這也是中國沒有發展成三級貴金屬貨幣體系的根本原因。

一旦讓中國人明白,海外不是一片貧瘠和荒蕪之地的,並且充滿了各種的利益的時候,敢於拼搏的中國人,自然會前往海洋,會有人源源不斷的把海外,衆多資源帶回中國的。

用死亡和前仆後繼,鋪平一條的通往地理大發現的道路,不是不可以,中國有足夠的人員可以支撐這個計劃,甚至可以投入的資源,比起歐洲來說,要高出數十倍,可是這並不是最適合的選擇。

用人命鋪平的道路的,是在沒有辦法的選擇,沒辦法用有效的,用更快的方法的,找到合適的海圖的前提下,只能夠用一個個人,一寸寸的填平一條通往海洋的道路,在前仆後繼之中,逐步完善海圖的,這些海圖,在某些時候,是一個國家最高的秘密,在風帆時代的戰艦之上,一旦遭遇到了海盜或者是其他的攻擊,在沒有活下去的機會的時候,船長或者領航員,會首先的毀掉海圖。

對於趙信來說,他已經有了基礎的地圖形象,比如說,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或許沒有精確的座標位置,可是大體的方向和佈局是有的,就這一點,就可以比歷史上的航海時代,不知道提升多少。

爲了完善七海,完善五大洲,四大洋,歐洲走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地球是圓的,早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對於這個爭論一直都很多,可是當麥哲倫橫跨了整個地球,才最終證明。

這個載入史冊的航行,歷時3年,甚至連麥哲倫本人,也死在了菲律賓,可是他的意義非常的巨大的,他證明了一直以來的假說,真正的把全球的海洋連接成了一個整體,在海洋之中,向着任何一個方向前進,都能夠達到最終的終點,這讓很多航線的設計,靈活了許多的,也讓一些重要海峽,成爲了海洋必爭之地。

有了基本的地球大陸形態之後,加入六分儀的理論,哪怕做不來精確的六分儀,一個簡陋的,誤差控制到可視範圍的六分儀,已經足夠讓北宋的航海,走的更加的穩定。

六分儀是光學儀器,需要測定的是幾個數據,這些數據基本都是太陽的角度的問題,在不同時刻,不同時間的太陽角度,多個地區太陽角度符合計算,這需要非常高深知識,目前來說,趙信都是一知半解的,他甚至不知道那些數據是有用的。

同時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整個定海軍,甚至北宋,懂得天體物理,甚至瞭解一些光學基本理論的,寥寥無幾。

只能夠把所有數據都給弄出來,然後根據原來地球上面,經緯線的劃分,然後一一的代入,然後培養出一批懂得操縱六分儀的人。

這個代入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北極星確定的方法,只是趙信提供的衆多方法之中的一個,甚至他也不知道,哪一種方法是最正確的,那麼,就必須的要用各種方法來驗證這一點。

這個驗證點,就是已經確定的,一些重要位置的座標,這就成爲驗證這個公式對不對的關鍵點。

趙信不是航海家,也不是研究海洋的,他能夠仰仗的,就是大學裡面的專業,還有高中爲止的一些知識點,可是就是這些知識點,給了一個明確的座標。

比如說,地理知識之中,中國大陸之上的最南端,雷州半島,他維度是16度的,還有一條最重要線,北迴歸線,這個太陽直射的最北端,他會在某一個極限的時間,正午的太陽光在頭頂,也就是類似立柱這樣的,不會有任何的影子,是一個點。

赤道和北迴歸線,這是維度線上面,最重要的位置,而一定程度上面,趙信所能夠知道的,也是北迴歸線。

在高中的地理知識之中,北迴歸線,在中國有幾個重要的城市,廣州的北部偏北一點,汕頭市,臺灣的嘉義。

這其中,嘉義暫且不提,哪裡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還在高山族的手中,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可是其他的地方,就好辦了。

廣州,哪怕在西漢,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開闢成了城市,這個城市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海上的優勢,讓他們已經比較的龐大了,只不過有些遠了。

至於汕頭,則差的多的多,現在只是一個村落,實際上,在元以前,整個中國版圖上面的重要港口,也只有廣州和泉州,其他的,要麼只是一個漁港,要麼就不入流。

無論是北迴歸線,還是雷州半島的16維度線,這些都是一些基礎的東西,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趙信,更快的確定經緯線。

趙信也是非常無奈,除了這些,其他,在地理課本之中座標,對他的作用不大,比如說,地理課本之中,明確提到東南西北,四個極點。

他們都搭配了經緯度的座標,最東端黑龍江,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還有北方漠河,最西邊的帕米爾高原,這些作爲曾經中國領土極致的問題,就算知道了確切的地方,也沒辦法去,這些地方暫時趙信去不了。

因爲那裡絕對是一片貧瘠之地,漠河還有黑龍江,在中國的最北端,那裡現在是生女真和一些的不開花的遊牧民族的地盤,根本無法深入。

帕米爾高原和曾母暗沙也是差不多,他都是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在這個時代並不知名。

經緯線每一度的距離,他還是知道的,只要以某一個點,測定出某一個點的經緯度,就可以通過種種相同的東西,一步步的把整個北宋重要港口的經緯度標註出來,測距的地點和數據越多,就越容易的得到的。

這些固定的點,作爲驗證,然後總結出整個網格線上面的其他部分,一旦以中國爲核心,整個北宋的經緯線地圖完成之後,六分儀的作用,就會突出出來。

第四百二十五章 跟我來看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二百二十一章 計相葉清臣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百二十章 建設費用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八百八十九章 定海錢莊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二百三十章 再見韓琦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
第四百二十五章 跟我來看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一百二十四章 發現疑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五百三十一章 誤差和燈塔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三百一十二章 離開之前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六百六十九章 逃出生天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開招工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的謀算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牆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二百二十一章 計相葉清臣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一百五十四章 無奈的刺客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百二十章 建設費用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八百八十九章 定海錢莊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二百三十章 再見韓琦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