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德國設計的裝甲部隊崇尚的是進攻,將裝甲部隊作爲一支犀利的長矛去刺穿對方的防禦的話,那麼法國人要做的首先就是防禦,如何在防禦狀態下能夠抵擋對方的進攻隨後再通過防守反擊來取得勝利。德國人大肆的發展坦克和重炮,法國人也不會閒着。而作爲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在自己的戰略下搞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戰場對於法國來說並不算困難。
“我們的裝甲部隊的第一要務就是可以在德國人攻擊我們的防線的時候,可以用裝甲部隊犀利的平射火力將其摧毀。折斷他們的進攻矛頭然後摧毀他們的步兵。”霞飛將軍這樣闡述法國裝甲部隊的作戰方式。在他的構思中,法國的裝甲部隊要能做到兩點,第一點就是能夠輕易的摧毀對方的坦克裝甲車輛,而第二點就是可以掩護步兵衝鋒,輕易的瓦解對方的攻勢。
對於第一種車輛,法國人將其稱爲坦克殲擊車,而第二種車輛則被稱爲步兵坦克。顧名思義,前者就是專門來打坦克的,而後者則是專門來對付步兵的!對於坦克殲擊車的要求,法國人要求這種戰車必須能夠抵擋對方坦克的攻擊,同時裝備一門足夠摧毀敵方坦克的大威力火炮,這種火炮法國人倒是不缺,法國人最自豪的火炮之一,m1897式75mm速射炮即可。這種火炮在俄國人手中可以輕易的摧毀各種戰車,所以法國人還是十分信賴這種武器的。
但是在防護方面法國人就比較糾結了,首先他們不知道德國人的坦克火炮口徑會是多少。擋住37mm呯呯炮很容易,但是法國人認爲德國顯然不可能採用這種小炮來武裝自己的坦克。所以法國人只能估摸着對方的防禦,然後將對方可能採取的武器級別定位45mm火炮。而在1戰條件下想實現這個要求,戰車必須捨棄炮塔。選擇突擊炮的模式。
從外人看來。法國人的這種坦克殲擊車模式和華夏陸軍的突擊炮其實沒啥兩樣。但是法國人不這樣認爲。他們的坦克殲擊車雖然也沒有可以旋轉的炮塔,但是卻有一個高出車體的固定戰鬥室。華夏陸軍的1號突擊炮給人的感覺是車體前面有一門火炮,戰鬥室和車體是一體的。而法國人的坦克殲擊車則是在車體上部有一個擁有傾斜裝甲的戰鬥室,外觀和坦克類似。只不過這個戰鬥室更大而且不能轉動,而上面還裝備有一門75mm平射炮。
因爲非要安裝如此巨大的火炮,還要兼顧一定的防護,所以這輛戰車的理論重量將達到20噸,而且這樣的重量下,防護也只能做到“擋住45mm”級別坦克炮的平射。行程和機械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問題。不過對於處於防禦狀態的法國人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至於步兵坦克嗎?法國人覺得華夏的1號坦克其實就差不多。因爲法國人這種坦克就將其定位成專打步兵就可以了。法國人不指望着靠這種坦克突破對方陣地,也不指望靠這種坦克抵擋對方的炮彈,所以這種步兵坦克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有37mm炮橫掃步兵。同時可以爲後面的步兵當子彈就可以了。法國人決定造一款重量不高於10噸的袖珍型坦克。
除了這兩款坦克外。法國人對卡車炮也很有興趣。這種可以依靠公路進行高速機動的武器十分合法國人的胃口。不過他們的目的不是伴隨裝甲部隊進攻,而是裝備長管榴彈炮用於反炮兵作戰。對於德國重炮部隊,法國人還是十分忌憚的。法國人對這種卡車炮十分重視。甚至決定重新弄一個新的5噸左右的地盤來爲卡車炮做準備。
而作爲法國人的好基友,英國對裝甲部隊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法國的大陸軍不同,英國人的陸軍只能用袖珍來形容,好吧,至少在1910年前是這樣。英國人的陸軍十分金貴,英國人對於那支曾經的規模較小但是十分精悍的陸軍還是十分懷念的。(好吧,布爾戰爭中英國人的表現與精悍確實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們十分注重新式戰場的防護。按照英國人的說法,英國的坦克可以走得慢,可以裝備較小口徑的火炮,但是防護必須到位。
“我們可以容忍在20噸的坦克上只裝有一門40mm炮,但是絕對不容忍自己的坦克可以被75mm以下口徑的火炮所摧毀。”一名英國軍官這樣闡述他心中的完美坦克。英國人這樣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法國人已經準備好了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來對付德國坦克,英國人自然不用重複投資了。
“我們的坦克計劃裝備40mm或者57mm炮,重量限定在20噸左右,正面裝甲必須在50mm以上。越野速度在8km左右,公路時速在15到20km之間。”寥寥幾句話就勾勒出了英國人心目中的坦克。
在英國人裝甲部隊列表中,英國人還計劃弄一種履帶型步兵輸送車來作爲輔助進攻的手段。英國人在自己對比了雙方的戰鬥資料後發現。單純的坦克衝鋒其實很容易剋制,遠了可以用戰防炮來對付,近了可以發動步兵使用集束手榴彈或者炸藥包。但是如果有步兵配合的話,那就絕對不一樣了,戰防炮會被伴隨的步兵用輕型迫擊炮摧毀或者壓制,而發動決死突擊的士兵則會被對方的步兵用機槍或者衝鋒槍像割麥子一樣清理掉。
俄國人其實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因爲配屬的機槍和迫擊炮極度有限,所以根本無法將步兵與坦克割裂開。而英國人就狠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問題。可惜的是,俄國人沒有這個本事,不代表德國人不行,無論從武器性能還是數量上來講,俄國人的迫擊炮和機槍數量遠遠不能和德國人相比,如果英法兩國對德國人展開進攻的話,恐怕最終能衝上去的只有坦克,然後步兵被阻隔在後面。而數量不多的坦克裝甲車也會被德國的火炮一一點名。所以英國人果斷的要求弄出一種可以裝載步兵伴隨坦克衝鋒的武器!
“這就是一個用鐵盒子圍成的拖拉機而已。”當設計師將設計圖送到了英國一名軍官眼前的時候,這名軍官這樣評價這個“民轉軍”的東東。這種裝甲車輛可謂是各國新式裝甲武器中要求最低的,整個車輛周圍有6到8mm的裝甲板提供防護,足以抵擋機槍子彈和炮彈彈片。在開始的時候,整輛戰車甚至沒有裝備任何可以稱爲火炮的武器,唯一的武器就是在車頂和車體前部的機槍,其中車頂的機槍還是可拆卸的!
不過這個東西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裝載一個班的步兵。而且車體側面還有開口,可以供裡面的槍手從車裡射擊。在英國人的設想中這就是一個可以將步兵安全送進機槍射程之內的武器。而設計師的設計在送到英國陸軍部高層中卻遭到了質疑,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法忍受價值數千英鎊的昂貴武器居然只能承擔這樣一個簡單的任務!
結果萬般無奈之下,爲了讓這個設計能夠讓陸軍大佬們同意,設計師同意在車體上部弄一個可以開的蓋子,而下面可以放一門迫擊炮,炮組可以在裝甲盒子的保護下使用82mm一下口徑的迫擊炮,總之經過這一簡單的改進,這個最原始的步兵戰車就同時兼容了自行迫擊炮的功能。
而除了德法英三個大國之外,還有俄國、意大利和奧匈這樣的國家。俄國人在自己的裝甲部隊被人摁着一頓暴揍之後也想進行一下改變。但是因爲工業能力無法和其它國家相比。同時也因爲在財政上並不寬裕,所以俄國人選擇了在現有基礎上進行一下修改即可的方式。裝備有57mm平射炮的t2型自走炮被保留了下來,t1型機槍裝甲車也被用來繼續提供火力掩護和鎮壓暴亂。至於其它的型號的戰車或者被認爲價格昂貴,或者被認爲不適合戰場需求而停產。當然了,這個變動是在戰爭結束後開始的,對華俄戰爭影響不大。
至於奧匈帝國,這個已經成爲德意志帝國小弟的國家,決定跟隨着老大的腳步繼續前進。這樣的話既節省了成本,同時也方便了生產。奧匈帝國和德國的目的非常相似,所以用一套系統很正常。而且因爲相對薄弱的工業,奧匈帝國對於這種造價高昂的武器也持一種懷疑的態度。
至於意大利?好吧,意大利北部的羣山環繞,讓意大利人根本不用擔心 法國人的坦克可以從山區駛過。按照意大利人的說法,如果法國人能把坦克開過來的話,他們早就可以用步兵打到羅馬了,所以他們對裝甲部隊並不是很在意。而是繼續發展他們的海軍和炮兵。不過爲了追趕“潮流”。意大利人還是決定搞一款類似於1號突擊炮的防禦型自行火炮。這種戰車將裝備57mm長身管火炮或者75mm短炮,整輛戰車的重量在15噸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