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求援

衆人正暗自揣測,聽到徐懷張口很是肯定的說赤扈東路軍主力會繞開汴梁,直撲鄭州而去,都詫異看過來,問道:“爲何是鄭州?”

別人無論多真知卓見,但對還未發生的局勢發展,總是隔着一層難以徹底看透,有太多難以預料的變數干擾、左右他們的判斷。

而徐懷是從慘絕人寰的結局反過來推演過程,當然要簡單得多;這也有助他從更深層次去理解赤扈人的戰略思維。

然而越是如此,對河淮戰局徐懷越發感到無能爲力。

徐懷讓人將河淮州縣輿圖從衙廳裡取出來,直接鋪在院子裡拿巨木鋸成的大板桌上,拿炭筆將赤扈東西兵馬在輿圖上勾勒出來,說道:

“赤扈人兵分兩路,分別從河東、河北南下:其東路軍直接繞過河北北部的雄霸莫定等州南下,沿路城池只要抵抗意志稍強一些,都被直接繞過去;赤扈西路軍此時仍然團團圍住太原城,目前還看不到有南下的跡象。從太原往南山川堵塞,夾於呂梁山、太行山之間,不像河北平原四通八達可以直接繞過去,赤扈西路軍看似被河東地形堵住了,但你們不要忘了,赤扈西路軍逾十萬兵馬圍困太原,馬上就要有兩個月了,他們的攻城節奏,比當初進攻應州還要緩慢得多,這絕非他們不善於攻城……”

“那他們爲何拖延不直接附城強攻太原?”王舉蹙着眉頭問道。

“……”徐懷說道,“赤扈東路軍無視河北諸城往南穿插,以及其西路軍附城強攻太原,都相當高的成功性,但又不可否認,也都有一定的風險;而兩路皆用險,乃是兵家大忌——赤扈將帥很顯然非常清醒。也因此有一動,便需有一靜,方能奇正相生!赤扈人在太原城下修築寨壘圍困,是爲靜,避免強攻不下,除了傷亡無法控制,還會引起雙方士氣的此消彼漲。不過,赤扈人的東西兩路兵,爲太行山的山勢隔絕開來,要怎麼樣才能說得上動靜相倚、奇正相生呢?你們看這裡……”

徐懷拿炭筆將位於黃河北岸、橫穿太行山南麓及王屋山、正對着鄭州的積關陘、太行陘、白陘從輿圖上勾描出來,說道:

“鄭州不僅正對着這三陘,奪之能使兩路赤扈騎兵擁有奇正相生、動靜相倚之勢,同時往西進攻函谷關,還能封擋西軍進援京畿的通道——目前西南、東南的勤王援軍,都不被赤扈人放在眼裡,事實卻也是如此,唯有陝西五路最多能動員三十多萬兵馬東進,赤扈人卻絕不敢輕視。能不能將西軍封堵在函谷關以西,則決定了赤扈東路軍能在河淮地區肆虐多久!要不然等西軍進入京畿的城池,再加河淮一帶的溪河解凍,赤扈東路軍倘若不撤回去,他們只會越打越被動!”

“這麼說,鄭州確實是除汴梁之外,最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地位甚至在魏州之上!”徐武磧長吐一口氣,說道,“可惜王相沒有聽你的建議將劉衍、陳淵等人留在鄭州——數萬赤扈騎兵真要往鄭州撲去,西軍勤王兵馬卻還在途中,鄭州沒有精兵強將守禦,危矣!”

周景、王舉、蘇老常等默然無語,目光投向北方蒼茫的天空。

鄭州作爲四鎮之一,朝廷也緊急派遣防禦使坐鎮,但秦風等西軍五路勤王兵馬路途遙遠,又因冰雪封道,此時還在東進的路上,距離潼關還遠,更不要說能及時進入鄭州,側應京畿西翼的戰場了。

鄭州防禦使孫化成身邊除了從京畿調了一廂禁軍作爲親兵外,到鄭州後還緊急從州縣集結鄉兵,目前鄭州守兵看似也有兩萬餘衆,但京西北路的鄉兵是什麼作戰素質,值得寄託多大的希望,還需要衆人去說嗎?

這麼想,衆人越發覺得王稟沒有采取徐懷的建議,將從府州南下的劉衍、陳淵等部留在鄭州參加防禦,極可能是叫人後悔莫迭的事。

在徐懷及府州顧氏的幫助下,劉衍、陳淵最終在府州收攏從雲朔戰場逃出來的八千潰兵——劉衍、陳淵他們也沒有急於逃回涇原路,而是留在府州操練殘,等待朝廷的徵召,最終與顧繼遷長子顧琮率領共計一萬兵馬南下勤王。

因爲這一萬兵馬在接到勤王詔時,早就已經做好出發的準備,又府州準備大量的騾馬,因此也是最早進入河淮戰場的勤王兵馬。

雖說徐懷在汴梁沒有提這個敏感話題,但在回到桐柏山後,思量再三還是在給王稟的信函裡,建議將劉衍、陳淵、顧琮三部留在鄭州。

不過,王稟的回信還沒有見到,劉衍、陳淵、顧琮卻已奉命率部進駐賈魯河以東、京畿路境內的城寨,接受京畿防禦使的節制。

等到赤扈東路軍主力大規模西進,劉衍、陳淵、顧琮等部將失去最後的調動機會。而鄭州有沒有這三部兵馬,在接下來應對赤扈東路軍圍攻時,區別太大了。

劉衍、陳淵雖說收編的是伐燕軍殘部,與赤扈騎兵野戰,肯定不行,但將勇操訓嫺熟,作戰經驗豐富,將缺少攻城器械的赤扈東路軍擋在城外,是沒有問題的。

王舉、徐武磧、蘇老常心裡多少有些怨王稟越來越不再採納這邊的建議,徐懷眺望北方蒼茫的天空,心緒卻難以述說。

但要說抱怨,他心裡卻是沒有,說到底徐懷很清楚王稟名義上是京畿防禦使,更多時間卻是身不由己的——王稟真能決定拒絕劉衍、陳淵、顧琮三部人兵入京,使其加強鄭州?

徐懷感慨道:“朝廷即便到這時候,絕大多數人還是視赤扈爲蠻夷,卻不知赤扈諸多將帥三四十年來征戰四方,其戰略眼光與思維,實際已經遠遠的將大越將臣甩在後面了。然而,這並非王相一人能解決的問題——無數人還是需要血與淚的洗禮,纔有可能幡然醒悟過來……”

“嗒嗒!”

遠處有數騎往大營這邊快速馳來,在渡過吳寨河時,被巡防的士卒攔截,但在交涉過一番後,便渡河過來。

大營地勢要比吳寨河東岸高出一些,徐懷他們能夠看到騎士渡河的情形,很快就數騎馳到大營柵門前,爲首之人卻是盧雄翻身下馬來。

“盧爺這個節骨眼上,不留在王相身邊,卻從汴梁跑到蔡州來作甚?”蘇老常蹙着眉頭,疑惑的揣測道,“不會是王相有什麼要求,要盧爺過來當說客嗎?”

王稟沒有跟徐懷打招呼,在廷議時就直接主張將桐柏山調入汴梁,雖說王稟於心無愧,蘇老常他們卻是有意見的。

王稟的建議,爲汪伯潛、王戚庸等人堅決阻擋,蘇老常他們的意見就更大了。

他們都不願意去汴梁是一方面,但最終沒有去成的原因竟然是因爲受猜忌,他們心裡怎麼可能不再添了一道堵?

徐懷知道蘇老常的猜測很合乎常理,但他不會將盧雄拒之大營之外,與王舉、蘇老常、徐武磧他們,往柵門走去。

“盧爺,你怎麼從汴梁跑過來了,王相他身體怎麼樣,聽朱沆郎君給朱芝的信裡說王相染了風寒……”

“還是太操勞了,受了風邪,現在就算是抱病,也不肯臥牀休息,”盧雄嘆了一聲,與衆人拱拱手,說道,“我過來,不會拒我千里之外吧?”

“盧爺說笑呢,拒誰都不會拒盧爺您啊?”蘇老常等人笑着與徐懷簇擁盧雄往木棚子走去。

盧雄走進木棚,坐下飲了一口熱茶,便開門見山說道:“我的來意,徐懷你可能已經猜到了——王相看你的信,也覺得鄭州事關重要,而以現有守軍,難抵赤扈東路軍全力猛撲。王相是想接受你的建議,但王戚庸、汪伯潛都反對將劉衍、陳淵等部調去鄭州,覺得汴梁沒有一支能戰兵力,太冒險了。王相沒有辦法,着我過來,問你願不願去鄭州?”

“我們現在隸屬於蔡州屯駐大營,想不想走,能不能走,可不是我們能說得算的啊。”蘇老常插話道。

“王相說胡公是知大局的人,必然知道守住鄭州、迎西軍東進的意義。只要你願意,王相還有一封親筆信在我這裡,我帶着王相的親筆信與你去見胡公。”盧雄沒有理會蘇老常,而是盯住徐懷說道。



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七章 撤離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一百零一章 頭顱見面禮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七章 初冬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四十一章 心思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十七章 縣政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六十五章 風光各異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
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七章 撤離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一百零一章 頭顱見面禮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七章 初冬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七十二章 陣前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一章 樓煩故郡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四十八章 部署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零一章 賞功第四十一章 心思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十七章 縣政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六十五章 風光各異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