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今榮昨辱如夢如幻,朝福夕禍相伴相依

自從邵安拜相後,他的府邸前時常是車水馬龍,涌滿絡繹不絕前來道賀的人們。拜相之事任誰都能看得出那是皇帝授意的,可見聖上對其寵信之深。人們都預測邵安的權勢遲早要蓋過長安各路親王大臣,最終會如日中天,權傾天下。

邵安聽着周遭或真心或假意的道賀聲,卻沒有迷失在榮耀之中,而是能夠平心靜氣的迅速分析當前形勢,從容應對。

有恭賀的自然也有咒罵的。正如皇帝所料,由於邵安的資歷不足以服衆,羣臣私下裡抱怨之聲此起彼伏。幸虧皇帝早有先見之明,拜相之時雷厲風行,不給衆人考慮機會。否則現在龍案上的奏摺一定會堆積如山。

因爲廷議時衆位大臣沒有對邵安爲相提出異議,若現在再反對定是不行的。皇上本以爲這下可以堵住衆卿的嘴了,但大臣們何等狡猾,又出了新的花招。

早朝時,禮部左侍郎董祈明出列,掏出一奏章,上言道:“國家立制,動必法天。尚書省上應玄象,對臨紫垣,故六卿擬喉舌之官,郎吏應星辰之位,斯實乾文昭著,故事具明。……臣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①

洋洋灑灑的說了這麼多,他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恢復尚書、門下二省,以牽制中書省,分散中書令職權。

歷史上,在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爲“中書門下”,使門下省歸於中書省, 建立中書門下體制。至於尚書省,自唐末五代,就已經逐漸荒廢了。後來本朝開國皇帝直接廢尚書、門下二省,以中書省總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三省制逐漸向三省合一制發展。

此制度形成已久,現在忽然提出恢復三省制度,很明顯是針對邵安的。

朝臣聽完董祈明的上疏後,都偷偷擡眼瞥向站在第一排的新相邵安。放權定是萬萬不可,固權則會遭皇帝猜忌。邵安新官上任未多久就遭此一劫,衆人等着看他打算如何應對。

邵安則是不動聲色,以靜制動。孫敕知道此刻邵安不便說話,便替他開口:“門下、尚書廢除日久,突然復立,似有不妥。”

“三省六部制自隋始,唐沿用。是以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覈,尚書省執行,三者相輔相成。而如今只餘中書一省,掌管財政,獨攬大權。中書省甚至可以直接指揮諸府、諸州、諸縣執行政令,行過去由尚書六部處理之事務。”說到最後,董祈明語氣激動的質問孫敕,“請問孫大人不願恢復舊制,意欲何爲?”

這個問題太尖銳了,答不好的話可能會有殺身之禍。孫敕只得閉口不答,退回原位。

大殿頓時陷入一片沉默中,倪泓羽擔憂的看向邵安,見邵安一如往常那樣平靜站立,絲毫沒打算說些什麼,彷彿無動於衷。彭源平與他的上司孫敕對視一眼,孫敕微微搖搖頭,表示愛莫能助。

當衆臣們都沉默時,馮徹忽然出列道:“三省合一是大勢所趨。唐朝時由於三省事權分立,常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致使政令不行,拖延停滯。”

董祈明反駁道:“三省合一,也是三權合一,相權過大,危及君權。若再出現如廖鴻煊那樣獨斷專行之人爲相,如何是好?”

這話明顯是指桑罵槐,只爲招惹邵安說話。然邵安依舊冷眼旁觀,並沒有被激怒。他太瞭解皇帝多疑的性格,此時是多說多錯,唯有以不變應萬變。

馮徹接着說道:“若想削弱相權,可仿漢朝設左右丞相,何必多設立二省,增加冗員?”

彭源平進一步提議道:“馮大人所言有理。臣認爲,不如以他官居宰相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銜。”這相當於唐代羣相制。此制度一開,那麼孫敕必定榜上有名,而他也可以頂替孫敕的尚書之位了。

此言一出,正中董祈明下懷。甚至殿中絕大部分的官員也是眼冒金光,露出躍躍欲試的的表情,指望自己的老鄉、親戚能夠上位。

頓時羣臣中響起一片附議聲,聲聲復聲聲,一波又一波。而邵安依舊不發一言。

孫敕側頭看向邵安,奇怪他爲何還不反擊。卻見他脣角微勾,神色淡漠,彷彿是胸有成竹,一點也不急。

正當羣臣議論不休之時,皇帝的面色則是越來越寒;他好不容易纔控制住黨爭亂政,現在要是同意了,到時候多方爭權奪利鬥個不停,朝廷之中定又會掀起一番血雨腥風。

眼見局勢倒向一邊,皇帝一錘定音,斬釘截鐵道:“丞相,一人足矣!”

※※※※※

新春剛過,正值泰安元年,黔州又迎來了幾名新的囚徒。他們因受不了這裡沉重的苦役和惡劣的環境,想要逃跑。可結果卻不盡人意,所有人通通被抓,送回來時逃跑者們已變爲幾具冰冷的屍體。

長官將屍體擺在衆人面前,耀武揚威的罵道:“還想逃跑嗎?這就是逃跑的下場。 來這兒的人都想逃出去,可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唯有一種人可以離開,那就是——死人。”

見很多人情不自禁的哆嗦着,長官笑得更加燦爛,“你們這些罪人,死心吧,一輩子也別想離開。”

可惜他不能預知未來,他沒想到真有一人能夠活着離開這地獄,那就是安兒。

然此刻安兒亦不能預知自己的命運,他擡頭看着灰濛濛的天,沒有希望,沒有未來。或許自己的一生都被埋葬在這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捱打、勞作。

南方的氣候和北方是截然不同的,北方氣候乾燥,南方的春雨卻是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犯人們大多厭煩雨天,他們沒有假日,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得不淋着雨在工地上勞作。可安兒卻喜歡這雨,因爲監工們都躲雨去了,不必再擔心身後會莫名其妙飛來一記鞭子。

這日依舊是細雨綿綿,安兒依舊是不聲不響的做着苦役。忽然工地上響起一片喧鬧,凌亂的腳步聲由遠至近,終於在安兒身邊停下。安兒木然的轉向他們,散亂的頭髮垂下,擋住他的臉。

安兒理理頭髮,抹一把臉上的雨水,終於看清來者是誰。站在他面前的居然是那些躲雨的監工們,甚至連長官都大駕光臨。

長官神情複雜的看向他,“劉安,跟我走。”

安兒心中起疑,但本能的服從了命令,跟他走出了囚禁他兩年的監牢。

安兒隨長官來到了監工所住的屋子,進去一看,裡面已準備好了一大桶溫水,另有皁角毛巾等物。牀上放了一套衣褲,雖說是灰土粗布的,但很乾淨。

“身上臭死了,去洗乾淨,待會有貴人要見你。”長官命令道,言畢轉身出去。

安兒一邊漫不經心的洗着澡,一邊想着長官剛纔的話。一陣欣喜,一陣懷疑,心中五味雜陳。到底是誰要見他,他並不知曉;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他終於能夠逃離此地,重獲自由。

待他洗完穿好衣服,長官帶他來到了黔州唯一的官衙。進了衙門,安兒略微環顧,見這房屋如此簡陋,與京城的府衙是天壤之別。二人行至正堂大門,長官停住腳步,轉頭厲聲吩咐道:“在這跪候。”然後他自己進屋稟報。

安兒提衣跪在溼漉漉的冰冷地面上,跪了沒多久,忽然有人從裡面出來,快步走向安兒,道:“快快請起,老奴擔不起你這一跪。”

安兒擡眼,原來貴人是安王府中的陳懷恩,陳公公。

安兒與陳懷恩本是老相識,兩人曾一內一外共同在安王身邊當差。自永康十九年安王出征,只有安兒與李洪義隨軍,陳懷恩留在府中。之後安兒流放,細算來已有三年,二人再未碰面。

三年未見,再見時二人都容貌已改,身份已換。一位是流徙罪人,一位是宮內總管太監。

安兒看着身穿三品內侍官服的陳懷恩,驚疑不定。要知道陳公公以前是安王府的掌事太監,現在居然能入內侍省,那就意味着——安王爲帝?

陳公公也是個玲瓏剔透的人,見安兒一副吃驚的表情,便明白他已經猜到了。故而直說道:“王爺是去年年末登基的,今年是泰安元年。”

“泰安?”安兒喃喃重複道。

他還記得那年初入王府,安王得知他名字中有個“安”字時,頗有深意的問道:“劉安?是安分守己的‘安’,還是隨遇而安的‘安’?”

這兩個詞中的“安”明明是同一個字,爲何安王會有此一問?當時十二歲的他眼珠轉了轉,機靈的回道:“是國泰民安的‘安’。”

就這樣,他與安王結緣,皆因一個“安”字,如今定的年號偏生是“泰安”二字,這讓安兒既惶恐,又感動。

“王爺剛登基,便大赦天下,派老奴來黔州接你。”陳公公傳達安王的話,“王爺問你是想回長安,還是?”

“我哪有臉去見王爺?”安兒自嘲道,“我想回家。”

“家?”陳公公不解,安兒來王府多年,從沒提及過他的家人。所以他一直以爲安兒是個孤兒。

安兒點頭,“勞您送我去秦淮。我離家出走多年,也該回去了。”

一路上,安兒從陳公公斷斷續續的描述中,才知道了宮變的事。淑妃殉葬,晉王黨人遭殘殺,太子兵敗身死……果真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安兒靜靜的聽着,如今的他對死生之事看得很淡,近乎麻木。兩年的流放,將他所有靈氣與傲骨,悉數磨滅了。

對安兒的變化,陳懷恩是深有體會。一路上和他講話,往往說了十句,安兒纔回一句,往日的那股伶俐勁兒似乎消失不見。看安兒這樣,陳懷恩心中也不是滋味。

等到了秦淮,陳懷恩才知道,原來安兒家裡竟是秦淮首富,赫赫邵府。安兒擡頭望向森嚴的大門,恍惚想起當年十二歲的自己毅然決然的離家而去,帶着年少的衝勁和夢想,棄父姓,從母姓,改邵安爲劉安。誓要出人頭地,與邵府恩斷義絕。

可現實如此殘酷,自己不僅沒能闖出一番事業來,反倒灰溜溜的回來了。

陳懷恩擔憂的問道:“要我送你進去嗎?”

安兒搖頭,“該面對的,還是要自己面對。”

“你……可有話要老奴捎給王爺?”

安兒低頭沉思良久,而後輕輕搖頭,“沒有。”

陳懷恩嘆口氣,與安兒拱手道別,目送着安兒邁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大門……

※※※※※

皇帝一句話頂臣子的千萬句,立馬讓廷下吵吵嚷嚷的羣臣噤了聲。大家面面相覷,沒想到皇帝是如此寵信邵安,連君權受到威脅都不管不顧了。

邵安擡頭望向皇帝,正巧皇帝也向邵安這邊望來,二人視線在空中碰撞交匯。邵安不由想起當年在安王府時,皇帝對他種種愛護之情。又在登基之初萬事繁雜時,卻還惦記着他在黔州受苦,特命親信前來解救他。入仕后皇帝的極力提攜,宣麻拜相,將能給的全都給了他。此等重恩,何以爲報?

邵安也不想皇帝駁了衆大臣的面子,造成君臣交惡的局勢。他終於出列了,先是感激了皇帝的信任,而後話鋒一轉,“今中書省有中書侍郎一人,中書舍人七人,人員遠遠不足。臣請設參知政事爲副相。”

皇帝知道剛剛自己太過沖動了,此刻冷靜下來,沉吟道:“可行,就依愛卿所言,設參知政事,由孫敕擔任。至於吏部尚書一職,由彭源平頂替。”

這種結局,是衆人都未曾料到的。孫敕又是吃驚,又是激動的叩首謝恩。彭源平的目的終於達到,卻未想到會靠邵安的幫忙。董祈明很鬱悶,衆人皆知孫敕和邵安是一夥的,如此一來,表面看似分權,實質似又沒分。

此事過後,朝堂之上依舊勾心鬥角,宦海浮沉。唯邵安端居相位,巋然不動。

————————————————————

①出自:宋代王化基《澄清略》

**********************************

第一卷完,鼓掌撒花!!!

069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82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010宮變舊案撲朔迷離,丞相攬權隻手遮天008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024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27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45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034替弟罪躬身陷圇圄,解兄憂暗自相扶持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108險中勝同賀王師捷,他人過平受無妄災036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02風雲起朝堂獨榮寵,死生惜知己兩崢嶸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35一代帝興必有名臣,一朝盛世必頌傳奇031尋親親尋亦假亦真,日久久日見人見心040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04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76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75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37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130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10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98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009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103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08險中勝同賀王師捷,他人過平受無妄災125錯因果過往徒留恨,定乾坤前事付煙塵025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17邵安外察明修棧道,孫敕京察暗渡陳倉056怨不休禍掀兩黨鬥,謎不解驚現神秘禮075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089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106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讀者辯論會:大boss是不是皇上?084步步謀珺義巧言辯,招招敗子重黯歸鄉017邵安外察明修棧道,孫敕京察暗渡陳倉003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95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076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77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88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008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019端倪現禍起黨之爭,根未穩兆示國之亡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10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53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67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45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052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24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39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89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131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40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71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23今榮昨辱如夢如幻,朝福夕禍相伴相依039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38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95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133恰盛年隻身客京華,數餘生孑影話孤墳009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12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56怨不休禍掀兩黨鬥,謎不解驚現神秘禮117倏忽夢醒形影參商,再掀風雲朝露日晞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43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106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46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134恰盛年隻身客京華,數餘生孑影話孤墳103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73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26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02風雲起朝堂獨榮寵,死生惜知己兩崢嶸077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11宮變舊案撲朔迷離,丞相攬權隻手遮天132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37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88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
069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82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010宮變舊案撲朔迷離,丞相攬權隻手遮天008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024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27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45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034替弟罪躬身陷圇圄,解兄憂暗自相扶持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108險中勝同賀王師捷,他人過平受無妄災036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02風雲起朝堂獨榮寵,死生惜知己兩崢嶸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35一代帝興必有名臣,一朝盛世必頌傳奇031尋親親尋亦假亦真,日久久日見人見心040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04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76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75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37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130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10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98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009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103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08險中勝同賀王師捷,他人過平受無妄災125錯因果過往徒留恨,定乾坤前事付煙塵025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17邵安外察明修棧道,孫敕京察暗渡陳倉056怨不休禍掀兩黨鬥,謎不解驚現神秘禮075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089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106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80奇策頻獻干戈復起,密信迭傳上謀攻心讀者辯論會:大boss是不是皇上?084步步謀珺義巧言辯,招招敗子重黯歸鄉017邵安外察明修棧道,孫敕京察暗渡陳倉003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95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076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04初入仕卷軍事漩渦,勘案破揚兵家神威077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88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008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019端倪現禍起黨之爭,根未穩兆示國之亡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110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53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67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45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052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65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24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39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89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131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40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71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23今榮昨辱如夢如幻,朝福夕禍相伴相依039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38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095內憂起水淹三四州,外患生火燒五六城133恰盛年隻身客京華,數餘生孑影話孤墳009昔日兄弟生死與共,今朝故人對面不識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01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12半生譭譽非癡非妄,恬然付命是愚是真056怨不休禍掀兩黨鬥,謎不解驚現神秘禮117倏忽夢醒形影參商,再掀風雲朝露日晞070一念仇深出師未捷,一念情斷知交零落043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106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129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46留遺禍陷腹背危境,患無窮爭戰和困局134恰盛年隻身客京華,數餘生孑影話孤墳103道之所存豈懼深淵,義之所至敢掀駭浪073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26驚晉王闖京惹風波,憶年少結義兄弟情002風雲起朝堂獨榮寵,死生惜知己兩崢嶸077解疑竇風止塵埃定,望長安再拜歸無期074深亦情一伴一朝夕,淺亦情一殤一惆悵011宮變舊案撲朔迷離,丞相攬權隻手遮天132揮劍西指四海雲翻,揚鞭斷塵共赴國難037虛虛實實環環相扣,曲曲直直計計誅心088伏禍根再窺帝王術,藏遠慮終現能臣憂048百密一疏疏思疏慮,千慮一得得功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