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國策(五)

“有歸義王在,又何須開邊市?”

方謙禁不住反駁道,自古以來,之所以說開放邊市乃朝廷大事,其實是因爲稀少所致。

無論秦漢,還是盛唐,邊市皆斷斷續續,大部無法長久,並非只因相互仇視,而是漢人和胡人想要的東西都是對方所不願給予的。

漢人需戰馬,胡人需茶葉,鐵器等等,而這些東西,只要兩方不傻,就絕對不會拿來做什麼交易,這樣一來,邊市其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漢人有時還會拿這個來做文章,用絲綢,瓷器等物,來弱胡人心志,拉攏友好,使胡人內亂不絕。

而胡人一旦強大,比如女真,契丹立國之後,不時南下劫掠,又迫後周納貢稱臣,所謂邊市之說,更是形同虛設。

所以說,漢胡這種邊市貿易,大多隻是名義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上的用處。

而由於時代所限,無論漢胡,在貿易中都看不到相互之間能夠帶來的好處,更多的則是作爲一種友好的見證罷了。

歷經千年,許多才智之士更認爲,邊市乃資敵之舉,甚至讓帝國諜探進入邊關,刺探軍情,時而建議朝廷,或皇帝陛下,廢絕邊市,堵塞道途,唯恐敵人在邊市中得利,這樣一來,邊市的存在也就更加艱難。

方謙說的到不是這個,他的意思是,大秦現在並不缺良馬,大秦的騎兵隊伍正在急速的膨脹之中,而有歸義王在,北方草原又收攏了韃靼人。克烈部等部族。與吐蕃貿易。也就沒有任何益處。

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覺着,吐蕃人在貿易中得到的好處,要強過大秦許多,心有不甘罷了,這種思想,也正是承自前人所述所想……

“是啊。設立邊市,定有商人爲利所趨,私販違禁之物……再有,歸義王麾下,多爲不法……將來,吐蕃所轄之地,怕是難以管束……如此一來,吐蕃人從中取利,恢復元氣,或呈尾大不掉之勢。”

種遂也點頭附和。在邊市之上,許多觀念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見。而這樣觀念的形成,其實與中原地大物博,總能自給自足有着莫大的關係,所以商人地位一直低下,禁絕貿易之事也屢有發生。

反觀胡人,多居苦寒之地,缺衣少食,最是熱衷於貿易。

如此相比之下,中原漢人帝國再是強盛,政治再是清明,到得後來,也總是日趨保守,保守其實也正是沒落的開端,這也正是中原王朝更替的內在原因之一……

成武皇帝此時也是沉默不語,但心中所想,怕是與方謙,種遂兩人所說其實差不多。

不過趙石這裡也並不在意,他想的也沒那麼長遠,只是雖說在觀念上,與這個時代越來越是契合,但終歸有着些不同,眼光也不太一樣,覺着貿易流通,對於大秦來說,並非全是壞事罷了。

聽了兩人所說,只是笑笑,並無懊惱尷尬之意,“陛下,微臣只是隨口一說,至於成與不成,還需陛下,朝中重臣們商議決定,如今我大秦勢強,吐蕃勢弱,可選之策頗多,朝中多有睿智之士,不愁無有良策……”

“再者說了,無論北方草原諸部,還是吐蕃人,甚至於西夏党項諸族,權貴者,奢靡無度,部民則衣食無着,貧困潦倒,商途一開,除互通有無之外,也可讓人知我大秦威名,傳我禮儀教化,歸附之人必多……”

“更甚者,胡人不事生產,多以牧養牲畜爲生,可以茶葉,糧草,食鹽等胡人必須之物,易其牲畜,日久,胡人牲畜日少,人口卻有繁衍,如此,命脈漸入我手,一旦不臣,閉絕邊關,不費一兵一卒,胡人已亂矣……”

“策出多門,陛下只需擇善而納之而已……開通言路,不守舊,懂變通,無萬世之良法,存一時之良策,以我中國之強盛,人才之多有,何愁大事不成?”

一席話說完,趙石拱了拱手,“微臣之淺見,多爲胡言亂語,若有不敬之處,還請陛下恕罪……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只要我大秦君明臣賢,區區胡人番邦,又怎會放於我大秦眼中?”

這些話,意思可就深了,若是寫於紙上,怕又是一篇大文章。

種遂凝眉瞠目,盯着桌子上的酒菜,好像要看出花來,但手中握緊的筷子,卻是咯吱一聲,斷裂開來。

方謙目光直視,卻沒有任何焦距,若有所思之間,卻不知思緒已經飄到了哪裡。

而成武皇帝,卻是按捺不住,站起身來,在旁邊來回走動了兩趟,重又坐下,半晌,才喟嘆了一聲,“可惜,沒帶起居郎過來……大將軍之言,與前人多有相悖,但卻實屬爲國之大道,不守舊,懂變通,無萬世之良法,存一時之良策……好好,如此真知灼見,當爲後世之孫訓誡……”

之後舉起酒撰,微微示意,便一飲而盡,接着便大笑道:“若是朕不相逼,今晚哪能聽得到這一番良言?”

方謙此時已經緩過神來,實際上,趙石的話多爲平常,有待商榷之處也是頗多,但無萬世之良法,存一時之良策之語,纔算真正的讓人震驚。

要知道,此時之臣子,一生追尋,其實就是在一句,萬世之良法而已。

一般來說,在朝堂之上,總會聽到祖宗之法不可輕變之語,換一句話說,不管祖宗說的什麼,是好是壞,切不切合如今實際,都不能輕動,實際上,這出自於儒家之言,爲的只有一樁,穩定,穩定的傳承,穩定的治國之策,穩定的朝堂格局,等等等等。

很多時候,這種祖宗之法,都會成爲朝臣相互攻訐的藉口,但卻也很好的維護了皇權,政權,軍權,使許多未期的變亂消於無形,這對於一個皇朝來說,是有着好處的。

但更多的時候,僵硬的生搬硬套,不合時宜的祖宗之法,導致的只會是僵化,許多變革,都無法觸動那些所謂傳之於萬世的祖宗法度,宮中,朝野,法度之間,都有着這樣的條條框框,讓變革之舉措,多數流於表面,而在這樣的法度面前,許多致力於鼎革的朝臣,甚至是君王,都望而卻步,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更有意思的,鼎革之臣,多出身於寒門,守舊的,卻多爲大族門閥,其實,這也正說明了,祖宗之法的用處,維護固定階層的利益,變法,便一定意味着觸動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威權。

所以,每一次變法,都會阻礙重重,都會荊棘滿地,但也延續了當前政權的延續,不管是苟延殘喘,還是其他什麼……

而趙石的話,無論是意有所指,還是有感而發,方謙此時都將這位的大將軍劃歸了堅定的鼎革一派當中去了,心裡也有着擔憂,祖宗之法既然可變,是不是也意味着這位大將軍……有着別樣的心思呢?

再想想,這位大將軍對朝政一直冷淡有加,除了創立國武監和那些顯赫的功勳之外,在朝堂上一直少有言辭,讓人很容易忽略過去,一直到長安之亂……

但景興鼎革至今,若沒有像趙石趙柱國這樣的軍中大將一力支持,怎麼能走到今日之地步?

而再想深些,長安之亂爲的是什麼?

儲位之爭啊……

王家大族,以及大將軍王佩,折匯等人,可不都是出自大族豪門?

實際上,那是一次門閥與鼎革一派的激烈碰撞罷了,最終,在大將軍趙石揮兵入京的那一刻,以王家爲首的保守一派,轟然倒地,在刀槍面前,所有的陰謀詭計,所有的長遠抱負,都被擊了個粉碎。

方謙恍然如悟,同時也是悚然而驚,對於今後朝堂的走向,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

有着這位大將軍的支持,景興舊臣失勢之說不攻自破,也難怪,當今陛下登基之後,朝堂迅速便安穩了下來,看來……聰明人很多啊,自己這裡,可算是愚鈍不堪了呢。

再瞅瞅皇帝陛下興奮的樣子,方謙更是明白,皇帝陛下之所以如此,沒有什麼奇怪的,這裡許就要牽涉到宮中許多隱秘上去了,方謙也不願多想。

他現在只需要明白,皇帝陛下對於這樣的建言,是十分喜聞樂見的就行了,想的太多,於自己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而有皇帝陛下在位,京中大族,或許可以平安度日,或許可以爲國效力,但再如當年一般,權傾朝野,家族繁茂,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卻萬萬是不可能的了……

比昨天還熱,阿草實在頂不住,白天找了個賓館休息了一天,看了一天的電視,更新好像不能保證了啊……不過阿草在盡力碼,晚上還有一章,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能在十二點之前上傳。)

第525章 任命第778章 道途第1352章 官員第760章 誘敵第550章 天蕩第1502章 訓誡第99章 捉賊(三)第562章 話題第505章 雲涌(五)第257章 變起(三)第1347章 緣由第497章 軼事第234章 血夜(二)第221章 校場(二)第968章 洪流第836章 竹林第450章 操琴第1371章 醉酒第309章 兩帥第1章 少年第1369章 聚飲(四)第1133章 盟約(八)第1280章 天狼第793章 家人第1章 聚會第266章 陣前第1435章 驟聞第824章 天妖(完)第1207章 少年第1103章 商人(六)第296章 裂痕第267章 猛將第176章 壽宴(三)第696章 苦口第925章 部衆第1056章 宴請(四)第1525章 指點第489章 勞軍第1242章 西涼(六)第1056章 宴請(四)第1276章 潰兵第1372章 調侃第743章 爭執第958章 北上第467章 插曲第473章 打聽第910章 草原第213章 年關(六)第1325章 消息第544章 父子第368章 決定(二)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六百八十九章 新鮮三第953章 狎妓第1404章 請命第1150章 國策(完)第1342章 談鋒第269章 思慮第145章 出行(四)第223章 成軍第1362章 變更第698章 遊說第31章 內亂第442章 樓臺第172章 厚禮(二)第655章 同窗第1299章 小事第930章 忠誠第1408章 夜宴(四)第1193章 公主第1311章 君臣(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061章 王罕第1305章 論政(二)第144章 出行(三)第1章 少年第733章 決斷(四)第409章 獎懲(十三)第1350章 綢繆第367章 決定第123章 頑劣(三)第1030章 交戰(三)第1115章 盟約(十)第1322章 年關第17章 血戰(四)第308章 聚殲(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061章 王罕第628章 人來第612章 不歡第685章 歸人第35章 支使第817章 天香第916章 請降第30章 殘軍第1152章 拜會(二)第1514章 緣由第960章 李刑第1134章 晚間第1423章 告示第739章 嘮叨
第525章 任命第778章 道途第1352章 官員第760章 誘敵第550章 天蕩第1502章 訓誡第99章 捉賊(三)第562章 話題第505章 雲涌(五)第257章 變起(三)第1347章 緣由第497章 軼事第234章 血夜(二)第221章 校場(二)第968章 洪流第836章 竹林第450章 操琴第1371章 醉酒第309章 兩帥第1章 少年第1369章 聚飲(四)第1133章 盟約(八)第1280章 天狼第793章 家人第1章 聚會第266章 陣前第1435章 驟聞第824章 天妖(完)第1207章 少年第1103章 商人(六)第296章 裂痕第267章 猛將第176章 壽宴(三)第696章 苦口第925章 部衆第1056章 宴請(四)第1525章 指點第489章 勞軍第1242章 西涼(六)第1056章 宴請(四)第1276章 潰兵第1372章 調侃第743章 爭執第958章 北上第467章 插曲第473章 打聽第910章 草原第213章 年關(六)第1325章 消息第544章 父子第368章 決定(二)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六百八十九章 新鮮三第953章 狎妓第1404章 請命第1150章 國策(完)第1342章 談鋒第269章 思慮第145章 出行(四)第223章 成軍第1362章 變更第698章 遊說第31章 內亂第442章 樓臺第172章 厚禮(二)第655章 同窗第1299章 小事第930章 忠誠第1408章 夜宴(四)第1193章 公主第1311章 君臣(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061章 王罕第1305章 論政(二)第144章 出行(三)第1章 少年第733章 決斷(四)第409章 獎懲(十三)第1350章 綢繆第367章 決定第123章 頑劣(三)第1030章 交戰(三)第1115章 盟約(十)第1322章 年關第17章 血戰(四)第308章 聚殲(三)第1130章 喜事(二)第1061章 王罕第628章 人來第612章 不歡第685章 歸人第35章 支使第817章 天香第916章 請降第30章 殘軍第1152章 拜會(二)第1514章 緣由第960章 李刑第1134章 晚間第1423章 告示第739章 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