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目的

(一更,各種求啊。。。。。。。。。。)

無可置疑,這是兩件大事。

而這兩件大事也還有着關聯。。。。。。。。。

說起來,自大秦立國以來,內衙到底創建於哪一代君王已然不可考據,而內衙名聲漸顯是在大秦昭宗年間。

這位昭宗皇帝是大秦第三代君王,當時大秦與西夏激戰正酣,內衙諜探往來穿梭於西北邊境,與西北鎮軍合作極爲密切,戰死者不在少數,而其立下的功勳也非同小可。

而昭宗年間,正是穩定大秦疆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慘烈的三川口之戰,正是發生在昭宗年間,可以說,那個時節,秦川男兒用自己的鮮血,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終於在秦夏戰爭中奪取到了主動,讓西夏人在最強盛的時候,沒能進入到秦川腹地。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內衙屬從的身影真個現於人前,並漸漸爲人所知。

可以這麼說,設立內衙所屬的目的,極可能就是爲了西北戰事,沒有摻雜太多的東西。。。。。。。。

不過世事就是如此,經過幾代君王,一直到大秦正德年間,世事變遷,內衙也早已面目全非。

不管是出於人的野心,還是君王的權術,或者是時事所迫,內衙的權力開始擴張,並在正德年間到達了一個頂峰。

在那個時候,內衙的職責已經非常之多。

哨探敵國軍情就不用多說了。他們目光還轉向了大秦內部,監察百官,密奏於皇帝陛下,以及輪值於皇宮內苑,甚至於。稽查國內不法事等等等等。

可以說,六部之事,皆有內衙中人的影子,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內衙已經成爲了皇帝陛下的耳目無疑,也在向着正經的特務機構在轉變。

只是他們的權力還被大秦君臣死死的壓制在一個角落,多數地方有着奏事之權。卻沒有自行處置的權力。而他們的弱點也十分明顯,歷代君王皆用太監執掌內衙,而在大秦,太監從來不得干政,沒有一位太監曾經掌握過太大的權責。

這是有鑑於漢唐兩代,太監亂政做出的佈置,而太監的權力無法彰顯。內衙權責再多,也只能隱在暗處罷了,上不了檯面。

之所以說內衙到了正德年間權力來到了頂峰,還是因爲正德末年諸子爭奪皇位,無所不用其極,朝政漸趨混亂所致。

而正德末年的一場場變亂,也讓內衙在悄然的發生着變化,終於在景興皇帝登基時爆發了出來,內衙真正參與到了皇位爭奪當中來。

說實話,如果他們成功了。內衙完全可以趁勢走到人前,其執掌之人,很可能也會換做外朝人等,他們將迎來一個黃金時期,是不是能走到後世錦衣衛的地步,誰也說不準。

但世事沒有如果,事實上是。內衙在真正於政治上有所訴求的那一刻,便遭受了重創,他們站錯了位置,太子李玄持的搏命一擊,並沒有成功。

而之後,內衙迎來的自然是新帝的雷霆震怒,一番清洗下來,內衙也就此走上了末路。

有鑑於皇位之爭中內衙叛亂,皇宮內苑刀光劍影,致使君王駕崩於皇位之上,登基的景興皇帝陛下雖也藉助於內衙之耳目,但對其警惕之心,已然不同於歷代君王了。

而景興鼎革,讓內衙也失去了太多的權力,完全淪爲了皇帝陛下的一件工具,肆意舞弄,這反而來,讓朝臣們對內衙越加反感,也順勢加速了內衙的衰敗。

來到景興末年,內衙因漸漸頹敗,在新一輪的皇位爭奪中,被各方所利用,身不由己之下,無能之態畢露,這一切也都落在了新帝的眼睛當中。

於是,成武六年間,河南戰事失利,皇帝陛下第一個發作的不是前方將士,而是內衙。。。。。。。

先是執掌內衙的三位大太監去職養老,接着便有明詔下來,內衙就此走進了墳墓,堪堪還剩下一口活氣兒,也不過是內衙留下的一些遺產罷了,至於由誰來接手,內衙已經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廢止內衙,在朝臣眼中當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舉,內衙行的是陰私之事,天然便爲朝臣所厭,要知道,誰也不想府中的廚子或者其他什麼人是內衙諜探不是?

來自背後的陰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會讓朝臣們如鯁在喉,幾乎已經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內衙終於走到了盡頭,自然是拍手稱快者衆,誰還會爲這些陰私小人說話?

趙石此時提到了兩件事,正是要接手內衙留下的一部分權力。

這是皇帝陛下的提議,朝堂上的情勢,也不容趙石拒絕,其實皇帝陛下打算讓樞密院接下來的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內衙最核心的權力。

至於監察百官動向,以爲朝中御史臺之補充,皇帝陛下又存着怎樣的心思,趙石自然不會多問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該頭疼的除了皇帝陛下應該還有朝中文臣們纔對。。。。。。。。。。。

說到正事,還是這樣的大事,三位晉國公府的幕僚臉色都凝重了起來,將其他亂七八糟的心思都拋去了九霄雲外。

幾個人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這是要設立兩個衙門,歸樞密院統轄,若能成事,之後樞密院威權必然大漲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極爲耐人尋味。

第一件事還則罷了,哨探敵國之事,皆有先例,無論後周,還是南唐,甚或是金國,西夏,都有着這樣的衙門,由誰統屬,各自不一,但總歸有跡可循,於樞密院有着好處,但也只能說是不無小補罷了。

這事就算成了,樞密院也只是在話語權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罷了,這顯然是個慢功夫,想從中書手中奪取更多的話語權,比如說對待敵國之國策這樣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也許到了到了中原一統的時候,也不會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樣了,如果是第一件事還可以說的添補內衙去後留下的空白的話,那麼第二件事就是赤裸裸的爭權了。

軍中軍紀之事先且不提,重點在監管軍中將領這一條上。。。。。。。。。。

雖然趙石沒有明說,但以軍紀而及不法事,這些字眼兒,各個都在往監管軍中將領這一條上靠攏。

先開口說話的是孫文通,也只有他對軍中之事最爲熟悉,但他的語氣中卻帶着明顯的疑惑,“大帥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將領之任免,責在樞密,決於吏部。。。。。。監察百官,更有這位朝中御史,堪問不法,有大理寺,大帥是想。。。。。。。”

李博文和陸敖聞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顫,腦海中頓時豁然開朗,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心驚。。。。。。。。

軍紀,或者是軍中不法之事,這些都很籠統,照這個方向想下去,也就清晰的多了,若真把這些權責都收歸樞密院,老天爺,兩個人想想,都覺着有些不寒而慄,兵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詞句,不由自主的便浮現在兩個人腦海之中。

這可不能怪兩人胡思亂想,武人禍國,是文人們經過漫長的歲月,深刻的灌輸進人們的腦海之中,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的一件事。

文人立史,借鑑於君王,遍數歷代武將專權禍國之事,讓帝王乃至天下人對武人都極爲忌憚。

實際上,文人位極人臣之時,哪個又好相與了?只不過文人秉政,手段花樣多多,比武人要溫和的太多,又有文人刀筆爲輔,掩蓋起來不遺餘力,也才顯出武將爲禍太烈罷了。

這般下來,文人掌軍,也就稀鬆平常了,實際上,在前秦之前,領兵作戰之人,多數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粗漢,只不過後來文人僑情,將那些沙場名將,各個皆譽爲文武全才罷了。。。。。

而在如何限制軍權上面,歷代皆有建樹,文人們作出了條條框框,以防武將禍國。

在如今看來,這條條框框已然極爲繁多。

軍中將領任免之權,被分散到樞密,中書,兵部,吏部各個衙門,誰都能插話說上兩句,而事實上,軍將之考評,任免,處罰等等權責,大多都掌握在文臣手中。

一旦這些權力集中到樞密院,那麼,兵變亂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想法,自然而然便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而樞密院最鼎盛的朝代,輕言廢立,禍亂朝綱的事情,確實也屢屢發生,孫文通所問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他並不知道,皇帝陛下曾親臨晉國公府,也纔在這晉國公府書房中離去,這樣的提議,自然不會是趙石自己想出來的,即便有着他自己的意思,也定然取得了皇帝陛下的允准,纔會在他們幾個面前提起。

但陸敖卻是知道的,心裡念頭急轉,腦袋不由有點懵,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怎麼會?(未 完待續 ~^~)

第179章 壽筵(六)第1473章 大案第268章 絕情第720章 開端(九)第158章 騎戰(一)第616章 親族第162章 動盪第563章 蠻兵第116章 對策第1263章 韋州(九)第704章 亂子(四)第55章 奴才第549章 軍法第311章 邸報第685章 歸人第1311章 君臣(三)第475章 大戰(一)第1307章 鬧劇第387章 回京(二)第1086章 震撼第310章 心結第584章 諸事第五 卷萬里征途會英豪第551章 夜戰第762章 歸人第1095章 商人(一)第194章 故人(四)第588章 君言第155章 比鬥第442章 樓臺第53章 心思第315章 香侯第1385章 寺廟第777章 落幕第767章 燒糧第1275章 戰果第888章 故地第1556章 古北第813章 着涼第1568章 逃亡第1492章 過往第118章 試探第1354章 放權第1260章 韋州(六)第1308章 獻捷第1278章 猶豫第1556章 拜會(六)第410章 獎懲(二)第1516章 篇 章第554章 解圍第1432章 老者第498章 心態第1338章 惱怒第1429章 提議第4章 親事隨手打開評論看了一下阿草也笑了第1308章 獻捷第559章 寨子(三)第1560章 狹路第144章 出行(三)第25章 黑夜第412章 李府第155章 祝壽(五)第1019章 猶豫第378章 豪傑(二)第1429章 提議第991章 小戰第1026章 收降第894章 戰爭第1343章 碰撞第306章 擒王第1174章 宮飲第841章 寧陰第317章 少君第934章 論賞第303章 魏王第1085章 迴轉第1112章 盟約(七)第1259章 韋州(五)第936章 權勢第1506章 滅遼第1218章 無力第1024章 揮兵第812章 公主第1380章 邀請第1233章 山匪第1370章 聚飲(五)第1146章 國策(二)第645章 生員第56章 奪功(一)第1370章 聚飲(五)第956章 二月第57章 奪功(二)第531章 商議第1346章 聚會第1129章 喜事第420章 明尊第1306章 忘形第150章 陌刀第382章 倒黴
第179章 壽筵(六)第1473章 大案第268章 絕情第720章 開端(九)第158章 騎戰(一)第616章 親族第162章 動盪第563章 蠻兵第116章 對策第1263章 韋州(九)第704章 亂子(四)第55章 奴才第549章 軍法第311章 邸報第685章 歸人第1311章 君臣(三)第475章 大戰(一)第1307章 鬧劇第387章 回京(二)第1086章 震撼第310章 心結第584章 諸事第五 卷萬里征途會英豪第551章 夜戰第762章 歸人第1095章 商人(一)第194章 故人(四)第588章 君言第155章 比鬥第442章 樓臺第53章 心思第315章 香侯第1385章 寺廟第777章 落幕第767章 燒糧第1275章 戰果第888章 故地第1556章 古北第813章 着涼第1568章 逃亡第1492章 過往第118章 試探第1354章 放權第1260章 韋州(六)第1308章 獻捷第1278章 猶豫第1556章 拜會(六)第410章 獎懲(二)第1516章 篇 章第554章 解圍第1432章 老者第498章 心態第1338章 惱怒第1429章 提議第4章 親事隨手打開評論看了一下阿草也笑了第1308章 獻捷第559章 寨子(三)第1560章 狹路第144章 出行(三)第25章 黑夜第412章 李府第155章 祝壽(五)第1019章 猶豫第378章 豪傑(二)第1429章 提議第991章 小戰第1026章 收降第894章 戰爭第1343章 碰撞第306章 擒王第1174章 宮飲第841章 寧陰第317章 少君第934章 論賞第303章 魏王第1085章 迴轉第1112章 盟約(七)第1259章 韋州(五)第936章 權勢第1506章 滅遼第1218章 無力第1024章 揮兵第812章 公主第1380章 邀請第1233章 山匪第1370章 聚飲(五)第1146章 國策(二)第645章 生員第56章 奪功(一)第1370章 聚飲(五)第956章 二月第57章 奪功(二)第531章 商議第1346章 聚會第1129章 喜事第420章 明尊第1306章 忘形第150章 陌刀第382章 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