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補天(五)

早晨醒來時,天還沒有亮。炭盆中的餘火朦朦朧朧,給擺在牀邊的頭盔和鎧甲鍍上了一層淡粉色的光暈。那種感覺很溫暖,就像夢中的親情。李淵用力翻了個身,不想太快地鑽出被子。昨夜半夢半醒之間蹦出來的靈感讓人回味,但現實是否如夢一般美好,還非常難以預料。

外邊已經響起了凌亂的腳步聲,中間夾雜着人喊馬嘶。有車輛碾過冰轍,發出喑啞的哀鳴。攻擊在日出後就會開始,李淵猛然記起了自己昨天跟將士們的約定。他快速跳起來,伸手去摸鎧甲。睡在他身邊的侍妾也趕緊滾下牀,赤腳站在地上幫主人扣帶整冠。李淵喘息着低下頭,看見十個粉嫩的腳趾殷紅如豆!

這個從晉陽宮裡搶來的侍妾只有十七歲,有些笨手笨腳,但天真可愛。李淵已經到了需要用年青女人的身體襯托自己依舊強壯的年齡,所以平素對侍妾們很遷就。搶錢、搶地、搶女人,他又想起裴寂的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裴寂說得一點兒都不過分。男人一輩子爭的好像就是這些東西,用十幾歲開始爭到六、七十歲,永遠也不知道滿足。

“有請唐公點將!”裴寂的聲音從帳外傳了過來,聽上去非常嚴肅。這就是此人的好處,在衆人面前永遠懂得對上位者保持尊敬。當李淵需要的時候,他就會隨時改變自己的模樣。

“擂鼓!”李淵沉下聲音,大喊,然後快步走出帳外。吸了口清冽的北風,努力將疲倦甩開。他在侍衛們的簇擁下,手按腰間橫刀,大步走向在晨曦中一點點現出輪廓的中軍。

天氣非常地冷,但將士們的熱情如火。特別是一些追隨了李家多年的老兵,臉上帶着先前從沒有過的興奮。每個人的盔甲和盾牌都好像被連夜擦拭過,反射着冷冷地火焰。如林長槊被兒郎們高高地舉在手裡,三尺多長的槊鋒寒得扎眼。看到李淵從自己身邊走過,弟兄們都主動肅立,目光中充滿了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崇拜。

其他半路加入李家麾下的各路兵馬明顯不如太原老兵素質高。他們東一股,西一股地跑來跑去,熱鬧得就像在趕大集。只不過拎在手裡的不是雞蛋籃子和饅頭糕餅,而是木槍和板刀。很多土匪出身的義軍推着足有兩人高的大車匆匆跑過,車棚上塗滿了被寒風凍硬的泥巴。結了冰的泥巴冷硬如鋼,即便強弩射上去,通常也只能射出個白印兒。這是非常簡易的攻城武器,卻可有效地幫助士卒們抵禦弓箭打擊。

“唐公!”“唐公!”土匪出身的士卒們不懂得禮節,用熱浪般的歡呼來表達自己的尊敬。李淵四下抱拳,慈祥高貴。他陶醉於這種熱烈,如飲醇酒。

帶着幾分醉意,李淵召集起全部將領。親手舉起令旗,宣佈對長安城的最後一擊正式展開。隨後,在一片熱烈的歡呼聲中,他跨上戰馬,帶領中軍繞向長安城的正東方。那是他爲自己選定的攻擊點,李淵堅信,自己的身手不輸於任何年青人。

當第一縷陽光射上城頭,第一支強弩也呼嘯而落。連續堅持了十餘日,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的守軍立刻跳起來,跌跌撞撞跑向青褐色的城垛口。那些青褐色的城垛口很快又變成了紅色,舊的血跡被羽箭射飛,新的血跡重新覆蓋在冰冷的城磚表面,凝固、結冰,在陽光下鮮豔如畫。

“吹角!”李淵拔出橫刀,用力前揮。“嗚嗚——嗚嗚—嗚嗚”淒厲的角聲響徹原野。遠處農田和樹梢之間盤旋着的晨霧立刻被角聲驚散,大束大束的陽光從雲層縫隙射下來,伴着羽箭一道四處飛射。“嗚嗚—嗚嗚——嗚嗚”碧藍碧藍的天空下,不斷有角聲相回,如虎嘯龍吟,如疾風穿壁。李淵覺得自己渾身的血液都燃燒了起來,大聲怒喝,舉刀向前。幾個貼身侍衛卻非常不客氣地擋住了他的去路,用身體組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無需唐公大人親自動手!”裴寂非常體貼地安慰了一句,快速舞動角旗,命令李安遠領軍出戰。轉眼之間,角聲便被喊殺聲所代替。一隊隊太原將士推着雲梯和攻城車,在弓箭手的掩護下快速向城牆迫近。而受了驚的守軍也逐漸恢復安定,奮起反擊。

羽箭往來如風,帶走城上城下無數年青的生命。行走在半途中的雲梯瞬間“長滿”三尺多長的箭桿,重量陡增。安裝在雲梯底部的木車發出吱吱咯咯的哀鳴,越來越無法承受驟然改變的重心。又一支強弩射來,正中雲梯頂端橫木。龐然大物晃了晃,轟然而倒。

沒等守軍將途中散架的雲梯重新支起來,數以千計的火箭拖着長長的尾煙撲下城頭。幾十個火球同時在一座雲梯上升起,快速匯聚成一團烈焰。雲梯四周的士卒們不得不放棄,轉身逃走。同一瞬間,更多的雲梯和攻城車被點燃,濃煙嗆得人直流淚。即便能見度到了如此地步,羽箭的呼嘯聲依然嘈雜不絕,不斷有人倒下,不斷有人慘叫,在煙霧中翻滾掙扎。

陰世師站在城樓之內,心中充滿了絕望。他沒想到李淵突然在一夜之間發了瘋,居然對長安城進行了四面環攻。參照兵法,這種不給守軍留任何出路的戰術會極大的激發守城者的鬥志。但陰世師知道,再高昂的鬥志也挽救不了長安淪陷的命運了。大隋朝完了,長安城完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馬上到了盡頭。

如果李淵圍三闕一,他還有希望在親衛的保護下逃向洛陽。從段達那裡借幾萬兵馬,找機會捲土重來。可李淵分明是不想給他活命的機會,不給城中所有守將活命的機會。當初太原李家還沒舉起反旗,陰世師和骨儀等人就帶兵抄了李家,將來不及逃走的主僕三十餘口統統斬首示衆。緊跟着,他們又在馬邑郡丞李靖的教唆下,扒了李淵父親和祖父的墳墓,將裡邊的屍首挫骨揚灰。

所以,從劉弘基的旗號出現在長安城外那一刻起,陰世師就沒打算過投降。他知道李淵不會放過自己,如果說前一種滅人滿門的暴行還可以用各爲其主的理由來解釋的話,後一種辱及人祖先的作爲就是不死不休的仇恨。永遠無法化解。

想到這些,陰世師不禁對當初給自己獻策的人充滿了憤恨。如果不是那個叫李靖的傢伙千里迢迢跑到長安告密,留守京師的重臣們也不會相信李淵的確準備造反。進而,大夥就不會去殺別人的老婆孩子,彼此之間也能留下相見的餘地。如果不是那個叫李靖的人說只要壞了李淵的祖墳,就能破掉李家的福緣,他陰世師也不會做挖墳盜墓的無聊事。那樣,當對大隋盡了足夠的忠心後,陰家還能以“力屈”之名投降,家族的榮華還能得以保全。

“李靖在哪?”他恨恨地揉着被煙燻紅的眼睛,大喊大叫。到了眼下這般光景,陰世師已經明白自己和衛文升等人從開始就上了李靖的當。對方之所以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去挖墳掘墓,根本不是爲了破壞李家風水,而是爲了斷掉所有守軍投降的念頭,讓他們全部爲大隋殉葬。

既然大夥都要殉葬,陰世師當然要拉上李靖這個始作俑者。從衛文升死後的第二天,他就一直勒令李靖跟在自己身邊,一步不能落下。‘如果老子滅族,也不會讓你活着再去糊弄別人!’他恨恨地想,心裡充滿怨毒。

“李靖被骨大人招到西城去了,那邊攻勢更激烈!”輕車都尉楊寶藏跑到陰世師身邊,大聲彙報。按照職責,此人本來應該帶領內衛保護皇宮,可現在都顧不得了,如果外城被李淵攻破,皇宮和內城支撐不了多長時間。

“什麼?誰把他叫走了!”陰世師用手搭在耳朵旁,大聲詢問。

“骨儀,骨大人!”楊寶藏幾乎趴到了陰世師的耳朵上大叫。周圍的喊殺聲越來越大,他們兩個不得不將距離靠得很近。但這樣做,卻極其容易被城下的強弩當成打擊對象。

果然,他剛剛把身體側開,一根七尺多長的鐵羽弩箭就貼着城樓的廊柱呼嘯而入,擦着二人的耳朵飛過,將陰世師的右臉硬生生擦出一道血口子。

“保護大人!保護大人!”翊衛將軍陰世師的親兵合身撲上,將主將直接撲倒在女牆後。緊跟着,三支鐵羽長弩呼嘯飛至,將兩名來不及躲避的士卒射穿,帶着他們的體溫釘在了城樓中央。

“啪!”火花四濺,磚屑亂飛。肚子上被射了個透明窟窿的士卒厲聲慘叫,用手指拼命去捂窟窿,卻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血如噴泉般射出,染紅城樓上畫滿了吉祥圖案的雕樑。

雕樑畫棟,在瀕死者的眼中瞬間變得清晰,然後又慢慢模糊,最終,隱於無邊的黑暗後,化作低低的梵唱。

“舉盾,上垛口,舉着盾牌上垛口!”推開壓在身上的親衛,陰世師瘋狂地叫喊。剛纔那幾支羽箭決不是沒有目標的亂射,能射出如此準確和如此迅速的連環攻擊,說明敵軍的強弩至少已經推進到五十步之內。

熟悉自家弟兄作戰方式的陰世師知道那意味着什麼。這是最後一輪弩箭壓制,隨後叛軍就要登城。他知道自己守不住長安,卻不甘心低頭等死。大聲咆哮着,將躲在城樓內避箭的弟兄們全部趕上了城牆。

城牆上,躲在垛口後與敵軍對射的弓箭手們早就陣亡大半。剩下的人被城下的羽箭壓制着,俯身於城垛後無法擡頭。城樓內的支援者還沒等靠近,盾牌上就被射滿了羽箭。幾名身體稍微孱弱的小兵被盾牌上的壓力推得直向內退,如果不是被袍澤們的身體擋住,差一點就掉下城頭。

“豎盾牆,豎盾牆,把弓箭手扶起來,把弓箭手扶起來!”陰世師的聲音又在衆人身後響起,冷漠如冰。士兵們在低級軍官的逼迫下,不得不蹲到城垛後,將盾牌豎直,然後用身體死死頂住。幾名旅帥在盾牆後貓着腰奔走,將倖存的弓箭手們用腳踢起來,逼着他們進行反擊。城牆下煙霧非常濃,根本看不清楚敵軍在哪。但弓箭手們只要向人聲最嘈雜處開弓,肯定能有所斬獲。

情況正如陰世師所判斷,叛軍已經距離城牆非常近。在不到五十步的距離內,弩箭的軌跡幾乎就是直線。這種情況下,箭矢的力道猛增,但對於盾牌後的人造成傷害的機會反而大減。得到喘息的隋軍將士抖擻精神,將大塊大塊的石頭擡到了城牆邊緣。敵人就在眼皮底下,他們看不見,卻能感覺得到越來越近的呼吸聲。終於,幾根粗大的木樁出現在守軍的眼前。那是雲梯的頂端,還帶着煙熏火燎的痕跡。

“砸!”有人大喊。隨後,數以百計的石塊順着雲梯下落。慘叫聲幾乎緊跟着石塊擊中目標的聲音響起,淒厲得令人不忍猝聞。

又是一輪羽箭,無數舉着石塊的大隋勁卒倒下。

又是一輪反擊,攀援在雲梯上的攻城者如螻蟻般摔落。

生命卑微如螻蟻。

“啊——!”

“**你八輩子祖宗!”

夾雜在聲嘶力竭的慘呼聲中,罵聲響做一片。有又短又快的河東腔,也有低沉柔軟的關中調。兩地本來就離得很近,攻守雙方的士卒們長得也幾乎沒什麼分別。

一樣的黑色頭髮,黑色眼珠,黃色皮膚。

也許姓氏相同,也許彼此之間還是遠親。

但是,在今天這個時候,城上城下的河東人和關中人卻必須分個你死我活。

他們彼此之間素不相識,沒有任何仇恨。

他們頭頂的戰旗卻不一樣。城下的絳中夾白,姓李。

城上的殷紅如血,姓楊!

第2章 背棄(二)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虎雛(六)第7章 盛世(十)第2章 吳鉤(二)第5章 無名(三)第5章 獵鹿(二)第4章 故人(二)第2章 吳鉤(三)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虎雛(二)第4章 國殤(七)第1章 出柙(五)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故人(三)第3章 爭雄(三)第6章 持槊(一)第5章 歸途(三)第2章 背棄(八)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出仕(四)第8章 疊唱(三)第3章 無衣(一)第4章 國殤(四)第3章 烽火(五)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擊鼓(二)第6章 持槊(三)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補天(五)第1章 雷霆(八)第1章 擊鼓(五)第6章 持槊(九)第3章 曠野(五)第3章 浮沉(七)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吳鉤(八)第4章 補天(三)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虎雛(七)第4章 補天(一)第5章 無家(三)第5章 無家(四)第1章 大賊(二)第5章 歸途(七)第2章 虎雛(三)第6章 持槊(二)第4章 變徵(六)第3章 無衣(七)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展翼(三)第6章 持槊(二)第8章 疊唱(三)第1章 肱股(三)第7章 盛世(九)第5章 歸途(八)第5章 獵鹿(八)第3章 爭鋒(二)第2章 背棄(八)第7章 盛世(十三)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羽化(五)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十二)第4章 補天(二)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五)第1章 雷霆(六)第4章 變徵(八)第2章 背棄(六)第3章 爭雄(八)第2章 虎雛(五)第3章 無衣(六)第6章 錦瑟(五)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大賊(七)第4章 干城(六)第3章 爭雄(五上)第3章 無衣(六)第5章 諾言(二)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國殤(七)第2章 出仕(一)第2章 展翼(五)第3章 何草(四)第2章 出仕(一)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無衣(三)第7章 盛世(八)第1章 出柙(一)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歸途(七)第1章 雷霆(五)第7章 盛世第6章 持槊(九)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出塞(四)第1章 羽化(二)第3章 何草(五)
第2章 背棄(二)第5章 獵鹿(九)第2章 虎雛(六)第7章 盛世(十)第2章 吳鉤(二)第5章 無名(三)第5章 獵鹿(二)第4章 故人(二)第2章 吳鉤(三)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虎雛(二)第4章 國殤(七)第1章 出柙(五)第4章 變徵(七)第4章 故人(三)第3章 爭雄(三)第6章 持槊(一)第5章 歸途(三)第2章 背棄(八)第2章 出仕(一)第3章 出仕(四)第8章 疊唱(三)第3章 無衣(一)第4章 國殤(四)第3章 烽火(五)第5章 君恩(五)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擊鼓(二)第6章 持槊(三)第7章 盛世(五)第4章 補天(五)第1章 雷霆(八)第1章 擊鼓(五)第6章 持槊(九)第3章 曠野(五)第3章 浮沉(七)第5章 歸途(五)第2章 吳鉤(八)第4章 補天(三)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虎雛(七)第4章 補天(一)第5章 無家(三)第5章 無家(四)第1章 大賊(二)第5章 歸途(七)第2章 虎雛(三)第6章 持槊(二)第4章 變徵(六)第3章 無衣(七)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展翼(三)第6章 持槊(二)第8章 疊唱(三)第1章 肱股(三)第7章 盛世(九)第5章 歸途(八)第5章 獵鹿(八)第3章 爭鋒(二)第2章 背棄(八)第7章 盛世(十三)第4章 醉鄉(四)第1章 羽化(五)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十二)第4章 補天(二)第5章 歸途(一)第7章 盛世(五)第1章 雷霆(六)第4章 變徵(八)第2章 背棄(六)第3章 爭雄(八)第2章 虎雛(五)第3章 無衣(六)第6章 錦瑟(五)第3章 扶搖(四)第1章 大賊(七)第4章 干城(六)第3章 爭雄(五上)第3章 無衣(六)第5章 諾言(二)第2章 吳鉤(七)第4章 國殤(七)第2章 出仕(一)第2章 展翼(五)第3章 何草(四)第2章 出仕(一)第4章 故人(四)第3章 無衣(三)第7章 盛世(八)第1章 出柙(一)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歸途(七)第1章 雷霆(五)第7章 盛世第6章 持槊(九)第4章 干城(五)第2章 出塞(四)第1章 羽化(二)第3章 何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