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諾言(一)

高句麗投降,初聽到這個消息後的李旭驚詫莫名,隨即,他心中便涌起了濃濃的遺憾。他終是失去了再去遼東爲同伴們報仇的機會,皇帝陛下忘記了去年令他來齊郡前許下的承諾,此番徵遼根本沒有調他前去效力。但一轉念,旭子的心態又平和起來。齊郡的生活也不錯,這裡的敵人遠不如高句麗重金僱傭來的那些蠻族兇猛,更關鍵的一點是,指揮郡兵作戰很容易獲得百姓的敬意。和對待高句麗之戰不同,民間對剿滅土匪戰鬥熱情高漲,每次大軍凱旋歸來,父老鄉親們都在城門內外家道歡迎。

那種發自內心的歡呼聲讓人很受用,甚至能暫且忘記封侯拜將的夢想。旭子微笑着,聽老太守裴操之繼續闡述官方通報的平遼經過。

耗費了四個多月時間,徵遼大軍在上個月終於集結完畢。皇帝陛下親自登臺祭天,發誓不破高句麗永不回軍。同時,大隋水師在來護兒將軍的率領下揚帆出海,冒着風浪直撲賊人老巢。高句麗人起初時的抵抗依然激烈,但來護兒將軍的水師屢破頑敵,穩紮穩打,終於在日前逼近平壤。

高句麗國王懼於大隋兵威,將叛臣斛斯政綁縛送往遼東,遣使請降。陛下與百官商議後,允之。

“大人是說,來護兒將軍剛迫近平壤,斛斯政已經送到了遼東?”雖然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太禮貌,旭子還是不得不中途打斷老太守的講述。以他參與兩次遼東之戰得出的經驗,他本能感覺到這場勝利來得蹊蹺。

“對啊,所以說賊人魂飛膽喪呢。”裴操之還沉浸在興奮之中,信口回答。

“高句麗境內多山,遼東距平壤接近千里!”李旭一邊說,一邊輕輕搖頭。首先,時間上算就不對勁兒,從遼東到平壤至少需要走半個月時間,如果使節在途中往返一個月,來護兒將軍已經對平壤城發動了攻勢。

但這些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貓膩,皇帝身邊的隨行文武應該能覺察到的。此刻不像前兩年,大夥對遼東和地形毫無概念。經歷了第一次伐遼之敗後,軍中將領吸取教訓,手中的遼東地圖已經相對精密的多。任何一位將軍站出來算算距離,也能推測出斛斯政肯定不是從平壤而來。

“也許高元小丑明知道這次他斷無勝理,事先將斛斯政囚在了遼東城內吧!”聽完李旭的話,裴操之楞了楞,強行解釋。

平遼勝利是他期待已久的好消息。這意味着地方上從此可以修養生息,也意味着明年春天他不必再爲蜂擁而起的流寇頭疼。所以,老太守此刻寧願相信高句麗人的誠實,也不肯仔細推敲其中破綻。

‘裴大人畢竟只是個文官!’見識過老太守的執着後,旭子心中暗道。他把頭看向張須馱,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支持。但通守大人卻笑眯眯的將頭側開,不肯將目光與他相接。

‘原來通守大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他爲什麼不說?’旭子有些猶豫了,不知道自己是否該固執己見。歲月已經漸漸磨平了他的棱角,在學會圓滑的同時,他也失去了敢於說實話的勇氣。

“各地官員都在給陛下上賀表,我和張大人琢磨了一下,咱們這裡只有你受聖恩最隆,所以,到底送什麼樣的賀禮,還想聽聽你的建議!”裴操之見李旭不再給自己打岔,以爲他已經被說服,把話慢慢切入了正題。

“若高句麗真能平定,已經是陛下最期待的賀禮了。”旭子斟酌了一下,儘量把話說得婉轉。他不相信高句麗王室的諾言,兩次遼東之戰給他的印象是,耍無賴撒謊是高句麗這個半島民族的特長。從當年遼東城的屢降屢戰,到宇文述和於仲文二人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被人家尾隨追殺,高句麗人的行爲已經充分地見證了他們的信譽。但朝中的那些人,包括皇帝陛下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屢次上當依舊不知提防!

“當年諸葛武侯對南蠻王七擒七縱,陛下已經三伐遼東,想必高句麗王這回已經意識到我大隋天威,知道洗心革面了吧!”老太守裴操之有些不耐煩,作爲一個官場老人,他很輕鬆地就順着李旭的話音捋出了對方想表達的真正意思。

年青人還是血氣旺,出於愛護角度考慮,老大人決定不於旭子一般見識。他整理了一下被打斷的思路,正準備強調準備禮物的重要性,又聽見眼前傳來一聲嘆息。

“如果高元肯守信,我朝自然應給予寬恕。只怕……..”李旭嘆了口氣,搖頭,沒有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此時他說什麼都來不及了,班師消息既然傳到了齊郡,千里之外的大軍想必早已回頭。

“我剛纔和太守也這麼講過,但自開春以來,各地亂賊四起。想必朝中諸臣亦不願意王師久拖於遼東,以免引得意外之禍!”張須馱見旭子仍然有些不開竅,在旁邊慢慢補充了一句。同爲武將,旭子的觀點他非常清楚。以武將的角度看,要麼不戰,要戰就應該將對手徹底擊垮,以絕後患。像這樣打到一半就收兵,反而會助長敵軍的囂張氣焰。

但大隋朝已經禁不起折騰,據傳言,今年像齊郡這種以流民充當府兵去前線應卯的行爲在各地都有發生。個別強悍的地方官員甚至公開抵制第三次徵遼。直到五月,前往懷遠鎮集結的兵馬數量還不及前兩次的一半,並且有大批低級軍官以各種藉口逃避兵役。當然,這些傳聞張須馱不能主動與同僚交流,但他認定這是朝廷不得不同意高句麗請降的真實原因。至於來護兒兵臨平壤城下,反而是出乎朝臣預料之喜,所以朝廷根本沒與水師聯絡就允許了高句麗人的投降條件。否則,絕不會出現水師剛克畢奢,斛斯政已經送到遼東的怪事。

“只有從遼東搬了師,朝廷纔有餘力對付各地亂匪。畢竟不能再由着他們這樣越鬧越大!”裴操之見張須馱附和自己的意見,非常高興地補充。作爲地方官員,他們更關注的是本地區的民生,而不是千里外的幾片蠻荒之土。

“末將考慮不周!謝兩位大人指點!”李旭做猛然醒悟狀,再度拱手稱謝。這一刻,他臉上的表情很謙虛,內心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

他的消息來源不多,得不到裴操之和張須馱二人聽說的那些官場機密。但憑藉數年來在不同軍中部門的閱歷,此時他看問題卻遠比裴、張二人全面。三年來,朝廷每從遼東撤軍一次,地方的亂局便加重一分。先是普通百姓揭竿而起,後是一些如李密、楊玄感這樣落魄的世家試圖火中取栗。如果本次徵遼功成,各地亂匪的氣焰必然會遭受重創。如果第三度徵遼依舊無功而返,朝廷的威信一折再折,恐怕造反的遠不止是前兩次這些人。

已經長大的旭子知道,他這些大逆不道的見解只能爛在心裡,除非皇帝陛下親口問,否則跟誰都不能說。因此,他只能隨波逐流,順着兩位上司的話說出違心之言。這是他最好的自保方式,否則,除了痛快一下嘴巴外,非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無意間爲自己樹下一堆敵人。

“好說,好說,李郎將不要客氣。賀表事關重大,李郎將還得幫老夫仔細參謀一二!”裴操之心情非常好,根本不打算計較李旭方纔的魯莽言語。

“皇帝陛下麼,我想他最期望的便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旭子以心目中的理想帝王來形容楊廣,但是這句話他自己也不相信。印象中的楊廣總是以不同面貌出現,遼水河畔撫着麥鐵杖屍體那個有情有義的陛下,懷遠軍中指着遼東奮臂疾呼的陛下,徵遼失利後諉過於人,隨後不顧一切再興兵戈的陛下,都是同一個人。旭子從來沒見過這麼古怪的秉性,睿智和昏庸,大度和刻薄,執着與善變,幾乎各種不同的性格硬捏合在皇帝陛下身上,有時,他像個千古明君,但大多時候,他只是個任性的孩子。

“那是自然,陛下廣有四海,不缺我們這些臣子的一點薄禮。但伐遼畢竟事大,值此普天同慶的大喜之日,唯獨咱們齊郡拖後了,未免顯得過於扎眼!”老太守裴操之甚會說話,聊聊幾語,便點出了準備賀禮和賀表的緣由。

這是涉及到一郡同僚的前程的大事,所以沒有人能清高的起來。其實,所謂官員昏庸也罷,清廉也罷,還不都取決於朝廷麼?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官場打了半輩子滾的老太守別的事情沒看開,爲官的門道卻摸得一清二楚。

“我想陛下剛剛凱旋而歸,肯定需要很多錢財來激勵將士。”旭子看了看滿臉熱切的裴操之,又看了看含笑不語的張須馱,心中長長嘆了口氣。除了國泰民安外,陛下最喜歡的恐怕就是戰功了。但眼下他肯定還沉浸在征服高句麗的快意中,郡兵們剿匪的這些微薄成就,未必能入得了其眼。至於排在第三位的,是旭子知道,卻一直不願意面對的答案。楊廣的這個愛好離他心目中的好皇帝相差太遠,以至於每次提起來,他都忍不住一陣沮喪。

“如果咱們從上次剿匪的戰利品中挑揀出幾件拿得出手的進獻給陛下,估計陛下一定會非常開心!”低下頭,旭子以極小的聲音補充。

這纔是他所瞭解的皇帝陛下最真實的一面,他不喜歡,但卻無法否認。

第6章 持槊(一)第1章 雷霆(五)第5章 歸途(一)第5章 君恩(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4章 補天(七)第5章 歸途(七)第1章 雷霆(八)第1章 擊鼓(二)第2章 出仕(六)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干城(六)第4章 變徵(五下)第2章 虎雛(七)第7章 盛世(十二)第5章 君恩(二)第7章 盛世(十)第6章 錦瑟(一)第4章 補天(五)第3章 何草(五)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出柙(一)第1章 出柙(三)第6章 持槊(九)第4章 干城(一)第3章 浮沉(六)第5章 諾言(二)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羽化(二)第1章 大賊(四)第3章 何草(五)第5章 獵鹿(七)第3章 無衣(四)第3章 扶搖(四)第4章 變徵(七)第1章 大賊(一)第4章 取捨(四)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大賊(四)第4章 變徵(六)第2章 吳鉤(五)第3章 爭雄(四)第1章 雷霆(八)第3章 爭雄(五)第3章 爭雄(三)第3章 爭雄(五)第2章 背棄(八)第7章 盛世(十一)第3章 無衣(六)第1章 出柙(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出柙(一)第5章 無家(五)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獵鹿(一)第3章 曠野(三)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變徵(二)第3章 出仕(四)第3章 浮沉(六)第3章 扶搖(七)第2章 吳鉤(三)第7章 盛世(五)第2章 展翼(二)尾聲一正劇版第1章 盛世(五)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出塞(二)第5章 獵鹿(一)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取捨(七)第3章 烽火(三)第1章 肱股(四)第1章 大賊(五)第4章 取捨(三)第4章 取捨(三)第1章 出柙(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大賊(四)第3章 烽火(三)第1章 雷霆(六)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變徵(一)第3章 曠野(四)第2章 吳鉤(六)第2章 出仕(一)第7章 盛世(六)第3章 浮沉(三)第2章 出塞(二)第2章 展翼(七)第2章 出塞(四)第2章 虎雛(七)第2章 背棄(五)第1章 出柙(三)第3章 扶搖(七)第5章 歸途(五)第5章 獵鹿(四)第6章 持槊(三)
第6章 持槊(一)第1章 雷霆(五)第5章 歸途(一)第5章 君恩(三)第7章 盛世(十一)第4章 補天(七)第5章 歸途(七)第1章 雷霆(八)第1章 擊鼓(二)第2章 出仕(六)第7章 盛世(六)第4章 干城(六)第4章 變徵(五下)第2章 虎雛(七)第7章 盛世(十二)第5章 君恩(二)第7章 盛世(十)第6章 錦瑟(一)第4章 補天(五)第3章 何草(五)第4章 故人(五)第1章 出柙(一)第1章 出柙(三)第6章 持槊(九)第4章 干城(一)第3章 浮沉(六)第5章 諾言(二)第5章 歸途(五)第1章 羽化(二)第1章 大賊(四)第3章 何草(五)第5章 獵鹿(七)第3章 無衣(四)第3章 扶搖(四)第4章 變徵(七)第1章 大賊(一)第4章 取捨(四)第2章 吳鉤(四)第4章 干城(三)第1章 大賊(四)第4章 變徵(六)第2章 吳鉤(五)第3章 爭雄(四)第1章 雷霆(八)第3章 爭雄(五)第3章 爭雄(三)第3章 爭雄(五)第2章 背棄(八)第7章 盛世(十一)第3章 無衣(六)第1章 出柙(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出柙(一)第5章 無家(五)第5章 諾言(一)第5章 獵鹿(一)第3章 曠野(三)第2章 出塞(三)第4章 變徵(二)第3章 出仕(四)第3章 浮沉(六)第3章 扶搖(七)第2章 吳鉤(三)第7章 盛世(五)第2章 展翼(二)尾聲一正劇版第1章 盛世(五)第3章 扶搖(五)第2章 出塞(二)第5章 獵鹿(一)第4章 補天(二)第4章 取捨(七)第3章 烽火(三)第1章 肱股(四)第1章 大賊(五)第4章 取捨(三)第4章 取捨(三)第1章 出柙(二)第4章 國殤(四)第1章 大賊(四)第3章 烽火(三)第1章 雷霆(六)第7章 盛世(十)第4章 變徵(一)第3章 曠野(四)第2章 吳鉤(六)第2章 出仕(一)第7章 盛世(六)第3章 浮沉(三)第2章 出塞(二)第2章 展翼(七)第2章 出塞(四)第2章 虎雛(七)第2章 背棄(五)第1章 出柙(三)第3章 扶搖(七)第5章 歸途(五)第5章 獵鹿(四)第6章 持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