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

沮授正爲孔融的“天真”而頭疼,幽州牧劉表也在頭疼。

或者說,從被扔到幽州來的那一刻起,劉景升的頭疼病就沒好過。

漢室傾頹在即,這是不少明眼人早早就能看出的事,例如那位宗室前輩劉焉,漢靈帝時便興高采烈的跑去益州閉關,連唾手可得的三公之位都棄之不顧,只爲求一片安身之地。

身爲劉姓,在漢室衰微之時,下場恐怕並不會好,至少前後漢交替的那幾十年可以證明這一點。奪位的王莽對於反抗的劉姓宗室可是絲毫沒有手軟,可若是不反抗,榮華富貴沒有了不說,還得擔心死後被批爲不肖子孫。

劉表自然很想學劉焉爲自己找一條後路,可他比不得劉焉。因爲黨錮的原因,他整整蹉跎了十幾年,他剛剛復出的時候,劉焉已經是九卿之首,沒兩年便成爲十二位封疆大吏中最有權勢的一位,是天下有數的大人物。

既然躲不掉,劉表只能和大多數剛復出的士人一起,躲在當朝第一人何進的羽翼下,想試着改變天下形勢,誅除宦官。

當年意氣風發的士林領袖,蹉跎十幾年一事無成,若說劉表心中沒有對宦官的恨意,恐怕誰也不信。這股熾烈的恨意支撐着這些復出的黨人,將宦官燃燒殆盡。

而在此之後,認識到何進並非可以輔佐之人,劉表又動了外放的心思,此時的他已是何進麾下一等一的心腹,加上他的資歷和威望,外放一州刺史並不是什麼難事。

而他所看中的州部自然不會是幽州這種苦寒之地,而是已經漸漸繁榮的長江流域地區,荊州與揚州。

荊州刺史王叡被武陵太守逼得逃離州治,這種事早就成了朝野的笑話,若是稍稍運作,外放爲荊州刺史並不是什麼難事。

屆時依託荊州的繁華與地形,雖然不如益州穩若泰山,但也是進可攻退可守,於亂世無憂,甚至可以稍展野望。

計劃很美妙,現實卻很殘酷。天子一心想尋找外援,將幽州牧劉虞給調了回來,幽州長官之位空缺,急於擴大勢力的何進順手便把急於外放的劉表塞了過去。

君命不可違,何進也不好得罪,劉表只能嚥下這苦果,慘兮兮的來到幽州上任。

而幽州的局勢也讓劉表頗爲煩悶,身爲刺史,不說能不能一言九鼎,被一介校尉給逼得手忙腳亂也實在太過丟人。此前還在心裡嘲笑王叡無能,如今坐到這位置上,劉表才發現封疆大吏真不是好當的。更別說刺史只是個沒名分的封疆大吏,頗爲束手束腳。

眼瞅着南邊那位同族將冀州完整的掌控在手中,劉表的心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幽州本就不適合安身立命,北邊那要命的鮮卑人就像懸在頭上的刀劍,一個不注意就可能取走了你的性命。如今南邊也凝聚了起來,處在夾縫中的幽州可以說根本沒戲唱,往哪邊去都是撞牆。

如今劉表只想着擊敗公孫瓚,完整掌控幽州。藉此與劉備談判來保證自己的自主權,然後在未來投靠亂世的勝利者。

身爲“守戶之犬”,本也只需要看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

但幽州的這些人真的太吵鬧了,此前借勢將北逃的士人納入了幽州的領導圈子裡,幽州士人雖然當時沒有發作,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處處給劉表找不痛快。

但凡議事,兩方士人便要來一場脣槍舌劍的爭執,雖然往往沒有結果,但卻仍然樂此不疲。

劉表也是第一次發現,此前互相爭鬥,都快把狗腦子打出來的幽州士人們竟然能這般團結,程緒、齊周、鮮于銀……這些人竟然罕見的沒有互相攻訐,而是齊心對抗北逃的士人們,地域觀念當真是可怕。

坐在下首第一位的護烏桓校尉邢舉則是眼觀鼻鼻觀心,彷彿一尊石像般一動不動,被特邀到薊縣的他轉手便將烏桓人的指揮權交給了劉表,心甘情願的做起了光桿司令,這般灑脫簡直讓人佩服至極,也讓劉表額頭青筋直跳。

畢竟邢舉自己都控制不了大部分烏桓人,交出來的指揮權更是沒什麼用。對於要和公孫瓚打仗這件事,大部分烏桓人還是頗爲發憷的。

看着下面一片吵鬧,劉表的頭更疼了。雖然他作爲州牧,家大業大,勢力確實要強於公孫瓚。可是公孫瓚手頭的軍事實力卻是要勝於他。劉表的勝機在於拖延時間,公孫瓚遲早後力不濟,屆時再一舉擒殺便可。

但看看這彷彿市井爭執一般的議事堂,劉表突然有些懷疑自己的佈置有沒有問題,究竟能不能達成目的。

一名中原士人忽的對劉表道:“牧伯,公孫瓚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牧伯既受命牧民,當爲天子守禦北疆。當此之時,正合以雷霆之勢誅滅王門、鄒丹,以懾服羣賊。屆時縱然公孫瓚頑抗到底,其麾下也必有棄暗投明之人,如此大事可定,願牧伯勿要遲疑。”

“不可!”幽州從事,代郡程緒站出來大聲道:“公孫瓚雖然兇殘暴虐,但其行事皆有預謀,有所掩飾。吾等未得明證,實在難以正其罪名。牧伯若不教而誅,此非仁者所爲,亦非國之利。且兵兇戰危,公孫瓚素以驍勇稱雄於北境,不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愚以爲當聚合大兵守城,遣使誡其退兵,此不戰而屈人之兵。若其冥頑不靈,再行誅除也爲時不晚。”

“程從事這話大有問題,本王認爲明公不可遲疑。公孫瓚卑鄙小人,若與其時日,恐怕會陷入陰謀之中。本王聽說中原兵書有言:兵貴神速,打仗嘛,哪還有進攻前先告知對方的道理?”

一時間衆人側目,說話之人乃是烏桓峭王,統掌數部烏桓,比起丘力居也差不了多少。其素念劉虞之恩威,也受劉虞之託輔助劉表,手中的烏桓突騎是劉表手下最精銳的力量之一。

程緒等人面面相覷,沒想到外州的士人們連烏桓峭王都拉了過去,不過想想這人素來與公孫瓚看不對眼,主張主動進攻倒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六章 入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關於劇情推進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六章 入城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關於劇情推進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琅琊王(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