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你的說法,豈不是坐等着他們來播州改我楊家的命?”
播州城內,當楊升帶着質問的語氣詢問楊綱,楊綱此刻也是手足無措。
他雖在南京見過明軍的火繩槍與步騎配合,可當時的他沒想到明軍的步騎配合如此犀利,尤其是那看上去傻乎乎的線列排槍戰術。
以楊綱的回憶來看,當時的明軍火槍手最多不過超過五千,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在半字時甚至更短的時間裡進行了三輪排槍。
也僅僅只是三輪排槍,便將他麾下三千精銳擊斃得幾近兩千人。
如此恐怖的一幕,楊綱至今無法忘記,這纔是他當時拉着自家父親撤退的主要原因。
以當時明軍收拾自己麾下三千精銳的速度來看,頂多再交戰一輪,自家父親部下的一萬兵馬便會被擊潰,而虎視眈眈的瞿能也會率領騎兵配合步兵對整個戰場進行收割。
明軍的步騎手段,他體驗過一次便不想再體驗了,何況就南京大閱兵的情況看來,步騎手段只是明軍的五分力,真正的殺手鐗,恐怕是那一門門火炮。
想到這裡,楊綱整個人便不寒而慄。
“父親……”
“此戰,屬實誤會……”
可若是他改換借口,以民爲根本來作爲藉口,那即便是沐春也得先向南京彙報再來決斷。
前日一戰,夷兵丟下四千餘性命,明軍也丟下了百餘條性命。
“窸窸窣窣……”
“父親,我們可以趁着這個時候和沐春談判,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沒有了!”
在他們回頭後,看到的是沐春的笑臉,而沐春本人也擡了擡下巴,示意兵卒賜座。
沐春的話,讓瞿能、沐晟等人猛然回頭,詫異的看着他。
穿過無比“漫長”的營地,楊綱被帶到了中軍木屋前。
楊綱硬着頭皮將自家父親教導自己的那套說辭說出,儘管即便他自己都覺得這個藉口十分荒誕,可沐春如此精明的人卻露出了輕笑。
他一開口,楊升便坐不住的站了起來,臉上詫異的同時不禁詢問:
“我昨日撤軍回來時才佈置了三千兵馬在那裡,又將官軍木寨加固壘高,怎麼會被攻破的如此之快?”
“怎麼了?”
如果他說楊氏是爲了抗拒開改土歸流而起義,那沐春絕不會輕易同意他們投降。
“不好了,永安馬驛被攻破了!”
楊綱還沒來得及開口,宣慰司衙門內就跑進了一名楊姓宗室將領。
哪怕衆人都知道是藉口,可就是沒有人會揭穿這個藉口。
“現在認輸有什麼用?”
他懷着忐忑的心情走進了木屋,昏暗的木屋裡,唯有幾道燭光能讓楊綱看清楚沐春等人的面孔。
楊升還在爲楊綱的軟弱而生氣,因此臉色難看的看向那名宗室將領。
“官軍帶來了上百門火炮,它們只進攻了一次,木寨的土木寨牆便被摧毀出一道豁口,官軍順着豁口攻入寨中,下面的人根本無法抵擋。”
沐春擡着下巴,輕蔑的看着站在門口的楊綱。
“我楊氏聯合諸部土司,也能拉出六萬兵馬,我就不信他的火器能敵得過那麼多兵馬!”
正如楊升所想一樣,翌日清晨,當楊綱帶着十餘名騎兵來到永安馬驛的木寨南邊時,得知他到來的沐春也派人將他帶進了永安馬驛之中。
“若是沐春詢問你,我等爲何起兵,你便說是朝廷興修宮室,入深山伐大木百姓死傷過多,只要朝廷願意停止對播州百姓的徭役徵發,我楊氏可以接受改土歸流,交出播州的治理和人口,僅保留半數耕地。”
雖然看上去明軍已經討回了那口氣,可對於兵卒和中基層武官來說,那百來條性命是他們的袍澤兄弟。
“既然是誤會,那把誤會解開就行了。”
明軍前日擊垮了夷兵不假,可這不代表明軍沒有付出死傷。
與他一樣的,還有沐晟、瞿能、瞿鬱、瞿陶等人。
“如果沐春有談的意思,那我們就和他們好好談。”
走在永安馬驛的木寨中,楊綱可以感受到四面八方傳來的壓力,幾乎所有寨內準備出發的明軍都死死盯着他們。
“進去吧。”
“是火炮!”宗室將領似乎想到了什麼恐怖的事情,戰戰兢兢道:
楊升一邊說,一邊轉身從自己的桌案上取出官印交給了楊綱,並親自教導道:
楊升畢竟是漢人土司,雖然沾染了土民的風俗文化,但最是清楚漢人朝廷的臺階是什麼。
“如果他不願意談,那你也儘量拖延時間,等諸部土司的兵馬集結。”
“前日還與我兵戎相見,怎麼今日又來講和了?”
“將軍、將軍!”
能攻破這樣的木寨牆,那說明他們的火炮恐怕會對播州城造成威脅。
“永安距離我們尚有七十里,這樣吧,你現在帶着我的官印,從府庫之中取些金銀去永安馬驛找沐春,我留下來繼續召集諸部土司。”
“……”楊升臉色變得更爲難看了,他沒想到明軍的火炮居然能摧毀夯土的木寨牆,要知道木寨牆的厚度達到了八尺。
楊升怒其不爭的叱罵起了楊綱,不過冷靜下來後他也覺得楊綱說的很對。
楊綱原本就在擔心明軍火炮,如今聽到明軍火炮如此犀利,他心裡壓根沒有了戰前的從容,整個人完全被明軍那從未見過的進攻方式給顛覆了。
兩名兵卒見狀給楊綱擡來了椅子,他也在作揖回禮過後坐下,但就坐姿來看,他心中十分忐忑。
對此,沐春靠在了椅子上:“這件事情,我會上奏陛下,若是陛下寬宏大量,可以免除播州百姓徭役,同時也免去你們這次的錯誤。”
一個時辰前,沐春還在對諸將說播州楊氏是叛軍,可當下播州楊氏的叛亂卻成了一場錯誤。
如此明顯的信號,楊綱自然接收到了,故此他連忙作揖道:
“怎敢奢求陛下和朝廷原諒,我播州犯了錯,自然要嚴懲。”
“此次之事,乃我父子不察,誤信刁民挑撥,這才鬧得如此不可開交。”
“我父親派我前來,一是爲了解釋這件事,二是羞愧難當,乞請辭讓播州宣慰使等官職,以此表示贖罪。”
楊綱忍着心痛說出了這句話,他很清楚自己說出這句話的代價是什麼,代表着傳承五百多年的播州楊氏政權瓦解,從今開始沒有播州楊氏土司,只有播州楊氏罪臣。
“楊宣慰使能有這樣的想法很好,不過這件事情我得上奏陛下,請陛下定奪。”
“此外,你父子犯下如此失察之舉,也不好再留在播州,具體將你父子家族調往何處,也全聽陛下定奪。”
沐春在試探,試探楊氏父子的底線,同時也在告訴他們,朝廷的底線是什麼。
以楊氏在播州的影響力,即便他們沒有官職,去除了兵權,可他們的威望依舊在當地。
如果繼續把他們留在播州,那播州依舊留有隱患,而這是沐春不允許的。
“我父子全憑朝廷安排……”
楊綱心裡是有些不願意離開播州的,甚至他也覺得自家父親不願意離開播州。
只是現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暫時先答應,回去後再與自己父親商量即可。
“既然如此,伱先暫時與你父親回去等朝廷旨意吧。”
沐春見楊綱表面同意,當即便讓他返回播州。
“下官告退……”
楊綱小心回禮,而後起身退出木屋,在明軍武官帶領下離開了永安馬驛。
在他走後,沐晟才道:“他們這會不會是緩兵之計?”
沐晟一開口,瞿能等人紛紛看向沐春,沐春卻道:
“若是真心投降,那可以免去一場戰事,畢竟我軍目標是改土歸流,是打碎貴州當地世襲千年的土司,而不是比誰殺的人多。”
“只要播州楊氏及麾下六十餘家土司接受改土歸流,那朝廷便沒有理由繼續攻打他們。”
“以四川和湖廣的體量,足以吃下他們。”
“若是楊氏父子的緩兵之計,那也無礙。”
“他們把兵馬聚集起來與我們交手,總比我們拉長戰線去深山之中一個個的搜捕要好。”
在沐春看來,只要能不留隱患的完成任務,那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
貴州的地形他們已經領教過了,朝廷在貴州境內只有三條主要官道,其它道路都是崎嶇的小道。
這樣的地形,明軍要打仗還得修路,如此一來就耽擱了時間。
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其次纔是出兵攻打。
“若這楊氏父子真的就此投降,那反倒有些軟弱了。”
瞿能只覺得自己興致剛起來,便被楊綱的求和給打斷了,不免輕視這對父子。
“他們會投降不出奇。”
沐春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嗓子後才道:
“他們倚重的無非就是婁山關、崖門關、桑木關等播州外圍五關,而今我軍依靠拉攏拿下婁山關,長驅直入播州城,他們如何抵擋?” “眼下先等等陛下的硃批,再關注他父子二人的動向,最重要的還是運送糧草來永安馬驛。”
他瞥了一眼沐晟,沐晟也連忙作揖:“四川布政使蹇義已經派遣民夫,將重慶府的五十萬石常平倉糧運抵綦江,不過綦江的民夫不足,恐怕還需要從四川徵調。”
“這事情你與四川布政司官員協商,總之在陛下硃批奏疏發還前,永安馬驛的儲糧不得低於十萬石。”
“是!”沐晟應下,而後衆人先後走出了木屋,各自返回了自己的臨時居所。
也在他們返回居所時,楊綱加急往播州趕回,並將消息帶給了自家父親。
坐在宣慰司衙門內,楊升有些忐忑,畢竟就沐晟的意思來看,他們能否保留播州半數田地,還得看朝廷的臉色才行。
“如果沒有這半數田地,我們就繼續反!”
楊升惡狠狠開口,不過楊綱卻想到了在南京時瞧見的朱棣與朱高煦,搖搖頭道:
“依照我上次在南京所見,陛下應該十分大方,應該不會把土地全數收走。”
“至於東宮那位倒是對土地很執着,但也只是收走土地,改發錢糧。”
“總之對土司們的召集不能停!”楊升起身渡步幾個來回,分析道:
“如果朝廷給出的條件令人滿意,那我們就當着土司們的面和官軍談好條件,帶着他們遷徙。”
“若是談不好,便帶着他們與官軍再鬥一場。”
他的想法與楊綱不謀而合,父子二人同時頷首。
與此同時,播州各土司紛紛跋山涉水的前來助陣,而沐春所發加急也在七日後抵達了南京城。
冬月初的南京已經略微寒冷,武英殿內的火道與火牆也填充了燃料,整個宮殿不能說全部暖和,卻也不是那麼寒冷。
“如果楊升願意遷移出播州,交出播州,那給他播州半數耕地倒也不是問題。”
朱棣看着手中來自沐春的加急奏疏,很大方的開口答應。
相比較他,坐在他身旁的朱高煦就不是這麼想了。
“耕地不能給他,他若是有半數耕地,又掌握耕地上的佃農,那即便遷徙他處,卻依舊有着東山再起的本錢。”
“兒臣的意思是,給楊升、其次子楊綱、其嫡長孫楊炯三人,分別授予正三品的散階加武勳的官職,此外再將楊氏遷徙成都府,劃五千畝耕地給予其作爲莊田。”
“如此一來,他們父子爺孫三人,便都能領正三品的兩份俸祿,即便世襲降階,也能保他們三人十代富貴。”
“至於莊田,成都府的五千畝莊田產出,可比播州上萬畝莊田產出。”
朱高煦給楊氏父子的並不算多,至少比起他們手中數十萬畝的播州田地來說不算多。
不過改土歸流本就如此,更別提他們作亂的前科。
在朱高煦看來,給他們五千畝莊田和三人世襲的從三品散階、武勳,這已經是極大的恩寵了。
如果楊升還覺得不滿意,那朱高煦也不介意動用武力來剷除播州全境土司。
更何況,在朱高煦看來,楊升大概率會同意,畢竟楊氏能苟活到萬曆年間,主要還是因爲軟弱。
但凡他們強硬點,早就像思州田氏和其餘土司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老二,你這……”
朱棣聽了朱高煦的處理方式後,不免覺得朱高煦有些激進了。
在他看來,楊升能交出數十萬畝耕地,那留一半給他也沒什麼,反正也是白撿的。
不過在朱高煦看來,所有的土地都是促進當地經濟的生產資料。
趕走了播州楊氏,再遷徙離開一部分當地百姓,然後留下部分百姓來均分這些碎片化的耕地,讓當地可以自給自足,這纔是朱高煦想要的。
不管是什麼民族,但凡能有一口吃的,最底層的百姓都不會想造反。
只要把耕地都收到朝廷手裡再均分給土民,那立馬就能消除當地土民對朝廷的仇恨,人性就是那麼現實。
“父親按照我說的來便是,這播州楊氏不值一提,真正需要在意的還是思州田家。”
朱高煦將目光放到了田家身上,畢竟比起改土歸流後只能設兩個府的播州楊氏,轄地能設八個府的田家纔是改土歸流道路上的巨無霸。
“嗯,他們倒是想要拿下辰州,不過被顧成給擊退了。”
朱棣看向了另一份奏疏,朱高煦聞言也道:“讓黔國公儘快收拾楊氏,然後與曹國公、顧成三方夾擊田氏,最快一年就能結束戰事。”
“等楊氏和田氏坍塌,宋、安兩氏應該能看清局勢。”
憑藉領先世界的火繩槍和加農炮,西南土司的石堡已經沒有了什麼威脅,能限制明軍的只剩下了交通。
對貴州全省改土歸流是第一步,一旦貴州改土歸流結束,接下來就是徹頭徹尾的大基建。
將貴州的土民遷徙四川進行開墾荒地,讓四川重新成爲大明朝的西南糧倉。
如果再將貴州驛道給擴建,那朝廷就可以分別四川、交趾兩個大糧倉供給西南大軍,對雲南和廣西進行改土歸流。
щшш⊕ тt kān⊕ ¢O
北方的飯因爲環境問題,大明朝吃的再多也容易吐出來,可南方就不是這樣了。
“就按照你的意思硃批吧。”
朱棣見朱高煦似乎在思考什麼,當下硃批了奏疏遞給王彥,同時開口說道:
“解縉這幫蠻子從北邊往南趕了這麼久都沒回來,沒他們幫忙處理奏疏,倒還真是有些麻煩。”
雖說殿閣大學士只負責整理和提出建議,但光是這兩點就能爲皇帝本人減輕不少負擔。
習慣了殿閣大學士這個制度後,突然離開了他們,朱棣還真有些不適應。
“殿閣大學士的制度不錯,不過還需要設下規矩。”
朱高煦想起了內閣權力越來越大的原因,因此不忘提醒朱棣。
“什麼規矩?”朱棣喝了一口茶,心不在焉的詢問。
“不得以六部官職擔任殿閣大學士。”朱高煦沉聲開口,朱棣聞言也點了點頭。
“這殿閣大學士若是再加上六部尚書的官職,那權力便會變大,雖說無法制衡皇權,不過也會帶來不小麻煩。”
那麻煩可不算小……
見朱棣這麼說,朱高煦不免想起了明代中後期,內閣對皇帝陽奉陰違的那些事情。
對於朱高煦來說,殿閣大學士就老老實實的保持現在的位置就行,不要再進一步,也不要往後倒退。
“對了,西邊的事情,你有什麼消息嗎?”
朱棣突然想到了西邊的事情,顯然是在詢問帖木兒國的問題,對此朱高煦則是回憶了一下自己前世所記得的一些事情。
他如果沒有記錯,帖木兒死後,帖木兒帝國陷入了內亂,原本是兩個孫子輩的在爭鬥,後來混入了一個兒子輩的沙哈魯。
期間發生什麼,朱高煦不記得細節,但他記得最後是沙哈魯奪得王位,帖木兒帝國在他的管理下也算蒸蒸日上,國內經濟得到恢復,並且與大明經濟、文化往來十分頻繁。
相較於帖木兒,沙哈魯的上臺對於大明來說倒算是一件好事。
“眼下帖木兒國陷入內鬥,帖木兒的兩個孫子正在爭奪王位,國內戰亂不休。”
朱高煦簡單和朱棣說了一下帖木兒的情況,朱棣聽後捋了捋大鬍子:“這樣的話,俺們支持誰比較好?”
“不用支持誰,只需要安靜等待就足夠。”朱高煦說着,同時也想到了安南和南洋的事情,所以與朱棣彙報了一下。
“近來兩年,廣東與福建遷徙安南、舊港、呂宋的百姓不在少數。”
“光從去年的情況來看,遷徙安南的百姓數量多達五萬餘人,基本編入了衛所,均分了屯田。”
“眼下,朝廷在安南已經有大小十五個衛,軍戶八萬餘戶,三十餘萬口。”
“除此之外,舊港和呂宋的口數也分別達到了前者五十八萬餘口,後者七萬六千餘口。”
“不過,舊港近五十八萬口中,有近八成都是當地的土民。”
朱高煦說罷,朱棣也略微詫異:“南洋貧瘠之地,也能養活這麼多人,這倒是俺沒想到的。”
“南洋之地主要是瘧疾與瘴氣多。”朱高煦解釋道:“如果能從東州(南美)帶回可以減輕瘧疾症狀的藥材,那南洋的肥沃土地便能得到開發。”
“不過南洋這種孤懸海外的地方,一旦朝廷遇到危難時,也很容易叛亂自立。”
“正因如此,對南洋的駐紮軍隊還得嚴格控制,必須從大明派遣兵馬前去駐紮,並且要將兵卒親眷都留在大明,以此來控制將領和兵卒。”
“知道了。”朱棣起身,顯然是對這些事不太感興趣。
瞧他這模樣,朱高煦不免想到了自家孃親,因此忐忑詢問道:“我娘近來沒事吧?”
“……”聽到朱高煦的問題,朱棣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後才道:
“比起俺剛回來時,又消瘦了幾分,如此下去,俺擔心你娘撐不了幾年了。”
說出這句話時,朱棣臉色有些暗淡,朱高煦也覺得心裡一緊。
“我……”朱高煦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站起身來回禮:
“我回春和殿去問問,看看安南醫院那邊有沒有什麼進度。”
“去吧。”朱棣嘆了一口氣,朱高煦也迴避般的離開了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