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

“哞……”

四月入夏,悠悠笛聲。

當一個個小娃娃乘坐在耕牛背上從一支隊伍身旁穿過時,他們好奇的打量着這支由騎兵保護的車隊。

車隊內的一輛馬車上,朱高煦也隔着窗戶打量着這羣放牛娃。

四目相對間,沒有半點逗留,雙方便這樣擦肩而過。

與長春城一樣,此片也是一望無際的耕地,田間充斥着勞作的人。

不過相比較長春城,這裡的農戶往往是三四個男丁操作兩三頭耕牛對自家田地進行勞作。

單論畜力而言,當今天下無出其右者。

朱高煦眺望他們,田間的許多人也好奇往這邊張望,卻一點都不懼怕,全因此地是吉林界,一板磚砸下去都能砸到某位武官、勳臣親戚的地方。

癸卯案後,勳臣實力銳減,而顏李案後,吉林早年新政派也實力銳減。

可即便如此,銳減的只是某一家某一戶罷了,整體來說吉林城依舊保持着相當大的權勢。

在人口不斷涌入渤海的時候,吉林城卻因爲種種原因成爲了唯一不受外來移民的地方。

他們寧願將大片土地劃歸其它府縣管理,也不願意接納移民。

或許這不是一種好的態度,但正因爲這麼做,朱高煦到來時確實感受到了不少親近感。

“陛下,前面就是雞西關了。”

亦失哈開口提醒,朱高煦也頷首道:“在關隘停下,我下去看看。”

“是……”

在朱高煦的吩咐下,隊伍如他期盼的那般停在了雞西關前。

馬車停穩,朱高煦親自將門推開,不知道帶着何種心情走下了馬車。

洪熙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闊別吉林三十二年後,他的雙腳終於又重新踏上了這片黑土地。

在他眼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丈高,長三裡逾的混凝土城牆。

它是那麼的堅不可摧,即便採用當下最先進的火炮,也需要上百門火炮晝夜不停地炮轟十幾日才能將它摧毀。

錦衣衛們脫下了外套,露出了裡面的緋袍,懸掛上了牙牌。

他們護衛朱高煦,朱高煦往哪裡走,他們便亮出牌子,讓沿途守衛不敢阻攔。

他們穿越了兩丈逾的甬道,見到了寬闊的關城,而關城之中有着許許多多交易的百姓,這裡儼然成爲了一座小集市。

不過即便如此,那些屹立着的兵卒依舊緊握手中兵器,目光銳利的掃視四周。

吉林城的城防不等朱高煦抵達,便全數換回了吉林衛的精銳。

雖然他們依舊有着吉林衛的名頭,但實際上這羣兵卒多數都是遷徙內地的渤海二代、三代武將子弟。

凡渤海出身武將子弟,均要前往當年的渤海十二衛當值三年,而後才能下放爲將。

這並非朱高煦定下的規矩,而是渤海武將們潛意識認爲的規矩。

在他們看來,渤海十二衛是陛下的老班底,其中吉林衛身份最高,其次是肇州衛、安東衛、長春衛。

在四衛之下,便是吉林左右二衛、肇州左右二衛、安東左右二衛和長春左右二衛等昔年的女真八衛。

當然,隨着癸卯貪腐案爆發,李齊、李赤、李察幾人被朱高煦發回鄉里,剝奪爵位後,肇州左右、安東左右、長春左右等六衛的地位開始下降,故此軍中又以上四衛、中二衛、下六衛來稱呼。

唯有各武將勳臣的嫡長子弟可以入吉林衛擔任勳衛,嫡次子弟則是前往肇州、安東、長春三衛。

旁系子弟,亦或者有潛力的,基本在吉林左右二衛當差。

至於當年癸卯案犯事,亦或者毫無背景而被選拔上來的,則是在下六衛當差。

朱高煦個人不喜歡這種等級分明的安排,但即便他打亂了許多次編制,勳衛們依舊潛意識將吉林衛作爲勳衛最神聖之地。

正因如此,他們望向朱高煦的目光,充斥着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

朱高煦走上了馬道,來到了三丈高的雞西關城頭。

他眺望關城內,也看向了當年他們血戰的哈達嶺。

時間已經過去了太多年,當初被砍伐倒下的那片森林已經重新長了出來,遮蓋了當初朱高煦依靠山勢設計的防線。

“當年若是有這般雄關,何至於死傷如此多弟兄……”

他將手放在雞西關的女牆上,儘管有些刺啦手掌,但卻依舊感覺到一種熟悉感。

那是他曾經在這裡戰鬥的感覺,他當初就是在這裡,率領雞西關幾千男丁血戰兀良哈。

這城關下,埋葬着許許多多的人,有他們自己人,但更多的是敵人。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感慨間,朱高煦念出了後世偉人的這首《沁園春·雪》,而這一幕被身後跟隨的史官所記下。

這一路北上,朱高煦似乎是擔心許多詩詞因爲自己而失傳,所以不斷朗誦。

從《浪淘沙·北戴河》,到如今的《沁園春·春》,一路上他所熟記並能朗誦的幾十首詩詞被記載。

一些他記不住全部,只能記住部分短句的詩詞也被記下。

爲了幫他找補,史官將其稱爲“短句”,還做了一篇合集。

這時,急促的腳步聲從馬道傳來,亦失哈等人向後看去,卻見一名四旬正四品官員一路小跑而來,並在朱高煦身後作揖下跪。

“陛下,臣吉林知府張成山,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張成山下跪作揖,亦失哈主動開口道:“跪禮早已做出規定,舊制的事情就不要再做了。”

“是,下官激動之下唐突失禮,請陛下恕罪……”

張成山起身回禮,朱高煦也轉身看向他:“你是張渤海的哥哥對吧?”

“回陛下,張侍郎是臣的弟弟。”張成山受寵若驚。

“倒也難怪了,你政績還算不錯,你弟弟張渤海也有幾分本事。”

朱高煦點評道:“你父親早年隨我作戰,我雖不記得他,但他能教導出你,而你身爲長兄,又能教導出張渤海,可見家教。”

“臣慚愧……”張成山謙虛着,朱高煦則是開口道:“與我說說吉林府的大小事情吧。”

“是!”張成山聞言精神一振,如數家珍般將吉林府的一切告知朱高煦。

吉林是新朝的從龍之地,而朱高煦、亦失哈、孫鋮、王義、孟章等人又曾在這裡度過五年的戰鬥歲月。

對朱高煦來說,吉林不是故鄉勝是故鄉,對於其它臣子也是一樣。

正因如此,能到任吉林府的官員,必然是政績紮實的幹才,所以吉林府也被先後十一任知府經營的十分富庶。

曾經的吉林船廠是如今大明三大內河船廠,僅次於四川的巴蜀船廠、湖廣的湖廣船廠。

單說吉林船廠內部工人便多達一千二百人,半數負責維護,半數負責造船。

此外、吉林的礦區和工廠也容納了近一萬四千餘名工人,每年出產的水泥、木料、鐵料等資源都十分可觀。

不僅如此,吉林也擁有僅次於北京的農學院,並留有太學的分校在此研究適合東北的各類科技。

得益於每年都有權貴從京城返回吉林避暑,故此吉林的物價便宜,工作繁多,經濟十分發達。

府內大部分百姓都把田地租佃給了別人耕種,只在吉林城內享受。

饒是如此,去年吉林府一府之地便交田賦二十五萬六千石,稅錢六萬六千餘貫,二者折色後,吉林府繳稅十五萬貫。

這份成績放眼整個大明並不耀眼,但卻是北方拔尖的存在,畢竟吉林人口在那擺着,雖說是府,人口卻遠不如一些大縣。

可若是比人均,吉林則是整個大明朝保五望四的存在。

雖說人少,但以吉林爲地名而聚集起來的文人士子卻並不少。

關內北方士子聚集北京,長江以南士子聚集南京,而關外士子則聚集於吉林。

吉林城每年中舉者不下四百人,中進士者也在二十位上下。

這樣的情況,讓這裡成爲了新政派重點培養人才的地方之一,而這樣的情況則是朱高煦一手促成的。

唯有讓東北在朝廷擁有足夠份量的話語權,朝廷才能一直關注東北,而不是忽視。

“去吉林城看看吧。”

在聽着張成山對吉林城講解差不多後,朱高煦主動提出了要去吉林城看一看。

顧不上休息,張成山連忙護送朱高煦走下馬道,並翻身上馬,乘馬爲他的車隊開道。

“陛下!”

“陛下!是俺啊!張五四!”

“陛下,俺是武忠,您還記得俺嗎!”

“陛下……”

“陛下……”

朱高煦來到吉林的消息終究是瞞不住的,馬車才行駛出關城不久,百姓們便已經從吉林涌出,在寬闊的五丈官道兩側,激動的向馬車內的朱高煦揮舞雙臂。

其中不乏一些殘缺了手腳的老卒,即便乘坐輪椅,杵着柺杖,頂着灰白的頭髮也要來見這位帶他們南征北戰的陛下。

“下車走過去吧。”

望着車窗外那一雙雙不知如何形容的眼神,朱高煦選擇了最累,卻最提氣的方式前往吉林。

他走下了車,瞬間四周百姓便躁動了起來。

山呼海嘯的“陛下”聲不斷在朱高煦耳邊響起,上一次朱高煦面對這樣的場景,還是他遠征西陽哈返回的時候。

歷史的一幕幕彷彿又重現眼前,朱高煦心中格外感慨。

他與那些老兵卒們一一擁抱或拍手,儘可能讓自己離他們近一些。

胡季、亦失哈等人警惕看着四周,生怕有人隱藏其中對朱高煦不利。

“陛下!”熟悉又有幾分陌生的聲音傳來,朱高煦頓了頓,反應過來後,這纔在錦衣衛隔絕外的人羣中瞧到了幾張熟悉的面孔。

致仕回鄉養老的李失帶着一羣低着頭的人站在人羣中,即便那幾個人不擡頭,朱高煦也能念出他們的名字。

李齊、李察、李赤……

這羣曾經女真八衛的驍將,癸卯案中貪腐被奪爵的老臣也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

瞧着他們,朱高煦萬分感慨。

對於他們,朱高煦更多的是怒其不爭,而非怨恨。

“放他們進來吧,回了鄉,總歸要給他們些面子的。”

朱高煦嘆了一口氣,示意亦失哈將他們放進來。

見狀,亦失哈只能示意錦衣衛放李失等人進來。

李失倒是無所謂,他一直按照朱高煦的話在做事,並沒有參與癸卯案中,是正常致仕歸養,所以回來後就厚着臉皮道:“陛下,您回來了怎麼不與我們說啊。”

“你倒是歸養的不錯,精神許多了。”

朱高煦評價着李失的狀態,李失雖然已經五十幾,但還是笑道:

“還是覺得這白山黑水過得自在,況且現在的吉林也不比京城差多少繁華,日子就那樣。”

他一邊說着,一邊讓開了身子,讓朱高煦看到了低着頭的李齊等人。

“陛下……”

李齊等人紅着臉對他作揖,朱高煦嘆氣道:“都老了啊……”

一句話,便讓幾人紅了眼眶,同時羞紅了老臉。

若是朱高煦給他們擺臉色,怒罵或陰陽他們,他們興許還不會那麼難受。

可朱高煦這一如往常的關心他們,卻讓他們心中慚愧非常。

“吃一塹長一智,回來之後好好培養沒有犯錯的子孫,讓他們將功贖罪。”

朱高煦交代着衆人,隨後便繼續向吉林城走動,同時與那些殘缺了四肢的老卒打着招呼。

儘管他們之中許多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事後也追封了世襲降替的正六品、正七品散階。

可這些東西,終究換不回他們殘缺的血肉。

望着他們,朱高煦也是眼眶泛紅。

他從不後悔起兵靖難,也不覺得對不起自家爺爺。

唯一要說對不起的,那便是戰死的弟兄,殘缺的兄弟。

“這傷口,到了陰雨天的時候疼吧?”

朱高煦瞧着一個六十多歲老卒的斷臂處,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摸了摸,眼眶泛紅。

“想到這胳膊是爲陛下斷的,那便不疼了!”老卒咧着嘴,笑容燦爛。

見狀,朱高煦對身旁亦失哈道:“凡是還活着的弟兄,明日聚集軍營,我要親自與他們面對面說話!”

“是!”亦失哈應下,而朱高煦也在人羣的簇擁中向着吉林城靠近。

吉林城的外圍多出了一重二十四里周長的高大混凝土城牆,城牆外是一片片被劃分好的居民區。

原先的城牆並未更改,還是保持原先的模樣,只不過成爲了現在的內城。

至於這高大的混凝土城牆,則是外城的城牆。

穿過外城區凱旋門的甬道,城內的百姓已然得知皇帝到來的消息,紛紛眺望城門。

眼看代表天子的旌旗出現,城內頓時山呼海嘯,熱鬧一片。

“陛下——”

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他們此刻都在熱情的歡呼着,哪怕是一些七八十歲的耆老,他們也伸着脖子,渴望再看一眼曾經的那位。

一個七十多歲的耆老坐在輪椅上,被擋在了吉林衛的列隊外,但他依舊可以透過縫隙看到那徒步走來的隊伍。

“爺爺!你看,陛下來了!”

一名青年激動叫嚷着,坐在輪椅上的耆老卻張望看了半天,迷糊道:“哪呢?”

“就是最前面那個,最前面最高大的那個!”青年急的面紅耳赤,卻又不能指指點點,只能形容皇帝來讓自家爺爺注意。

他本以爲自己已經說清楚了,可耆老看了半天后卻迷糊道:“沒有啊……”

“就是最前面那個啊!”青年心裡急得要死,但耆老卻眯着眼睛仔細看了看,最後搖搖頭:

“瞎說,陛下年輕着呢,哪有這麼老……”

此話一出,四周六十多歲還能站着的耆老們四目相對,青年卻對怒目而來的吉林衛兵卒訕笑道:“我爺爺七十八了,年紀太大,記錯了……”

“我沒記錯!”坐在輪椅上的耆老忽然睜開了眼睛,大聲道:

“陛下年輕勇猛着呢,當初我在雞西關給陛下燒飯,陛下一個人在馬道上來回衝殺,百十來號胡人都攔不住陛下,紛紛跳起來試圖纏抱陛下,就跟小孩子抱大人一樣,結果都被陛下錘殺了。”

話音落下,他看向已經走遠的那道身影搖了搖頭:“剛纔那人不是陛下,他的背太彎了,陛下的背永遠是直的!”

“……”聞言,衆人四顧無言,而朱高煦卻已經走遠。

這一日的午後,朱高煦終於圓了返回吉林的夢,面對前來簇擁歡迎他的百姓,分外高興。

爲了不引起踩踏事件,朱高煦步行前往了當年的渤海郡王府。

這些年在他的刻意交代下,渤海郡王府一磚一瓦都沒有改變。

它還是像以前一樣,不像王府,反倒是像一些權貴的大院。

興許也正是因爲它存在於吉林,故此凡是返回吉林歸養的權貴,根本不敢在規格和麪積上超越他,也算是變相的傳播節儉了。

“走吧,進去吧……”

站在王府前看了許久,塵封的記憶開始不斷衝擊朱高煦。

他帶人走入了王府之中,瞧見了那寬闊的承運殿廣場,也看到了那高高在上的承運殿。

他帶着數百名昔日的老臣走上承運殿,內裡擺設依舊,而他也迫不及待的走上了主位並坐下。

儘管只是一張很普通的椅子,可坐在這張椅子上,朱高煦卻覺得比龍椅還要舒服。

他雙手拍了拍扶手,對面前笑臉盈盈的衆人唏噓道:“當年,我就是坐在這裡,穿戴甲冑面對我那大兄派來對付我的使臣兵卒。”

時間過去太久,他已經不太記得當初那個帶着兵馬,趾高氣揚要帶走自己的官員叫做什麼名字。

他只知道,這人最後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陛下,既然諸位都來了,那不如效仿以前,再辦一場年會吧!”

李失上前建議,朱高煦聽後笑着點點頭,可又擔心鋪張浪費,不免詢問道:

“如今不比以前,若是要想實現昔年正旦的熱鬧,恐怕要浪費不少東西。”

“不會的,陛下!”李失咧嘴笑道:

“現在的渤海,不管是牧場還是耕地,產出都比以前多出太多太多了。”

“您平日裡那麼節儉,權當省錢來過這次年會了!”

敢和朱高煦這麼說話的,也就只有李失和徐晟他們這兩個蠻子了。

“哈哈……好!”聽到這話,朱高煦也看向亦失哈:

“按照李失這夯貨說的,全城行宴,要比當年辦的還要隆重!”

“是!”亦失哈笑着應下,同時也走到衆人面前開口道:

“諸位也不要站着了,各自尋位置坐下,我再讓人去搬來椅子,陛下恐怕有很多話要與伱們說。”

“趁着這個時候,我去讓人佈置這場行宴!”

“領令!”衆人紛紛作揖應下,朱高煦瞧着這一幕十分高興,手止不住的往自己的八字鬍撫摸,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他顯得隨和。

在衆人各自得到椅子坐下後,面對擁擠的承運殿,朱高煦也與衆人談論起了這些年關外的變化,以及各自的變化。

聽着他們的話,朱高煦也對他們說到:“回想起當年來到吉林,創建這塊根據地,許多同袍弟兄、英才良將爲我獻出了性命,例如那張成山的父親,犧牲時便十分年輕。”

說到這裡,朱高煦站了起來,不禁想起當年坐在此處時所做的那些事情。

良久之後,他才重新開口道:“你們其中有人犯了錯誤,我已經給予了懲罰。”

“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知道你們錯在哪了,如果知道了,那就好好教養子孫,讓他們爲您們今日的過錯恕罪。”

“如果不知道錯在哪,那也沒有問題,日後家中落魄了,你莫要怨恨我就行。”

“即便怨恨我,我也不擔心和害怕你們的怨恨,更不會感到愧疚。”

朱高煦打直了自己的脊背,目光掃視衆人道:

“如今的吉林,比起三十二年前大不相同了,修了官道,通了火車,物資不斷,飯菜多樣,神氣許多……。”

“這一切,與我當年我設想的未來一樣,而且我相信吉林將來還會更好,更加神氣。”

“爲了吉林的百姓和天下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必要的惡人我是一定會當的,你們也不用像南邊那羣人一樣試探我。”

“在這裡,我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勸大家,而是在以你們曾經的殿下,曾經渤海郡王的身份勸大家。”

“我們雖然過上了好日子,但艱苦奮鬥的精神千萬不能丟掉。”

“如果當年我們沒有這些艱苦卓絕的精神,就不會有今天百姓康泰的勝利。”

朱高煦這番話,將部分人說得低下了頭,可他還沒有說完。

“貪腐之前先想一下,你的位置之所以能爬的那麼高,身後到底是誰在支持你。”

“不是朝廷,也不是我,而是那些爲你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子弟兵。”

“你們從老百姓手上壓榨錢糧,和昔年那盤剝壓榨你們的貪官污吏有什麼不同。”

“你們對得起曾經的自己,對得起那些倒在路上的子弟兵嗎!”

話音落下,殿內大部分人都低下了頭,而這一幕也被朱高煦看在了眼裡。

可是他知道,儘管他們現在低了頭,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反思。

等自己走後,他們還會繼續以前的行徑,而這是自己阻擋不了的……

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07章 亂雲飛渡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18章 顏李案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109章 雲南告急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379章 家國難掌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572章 河中震動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136章 奴母婢也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15章 武英殿中第97章 龍江船廠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34章 戰亂之苦第10章 輕鈔重錢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7章 便宜舅舅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353章 二下西洋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73章 平倭論第39章 敲山震虎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454章 北上之旅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555章 狐假虎威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7章 東宮名錄第375章 臥龍鳳雛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378章 着手北方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86章 爲人三思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99章 閉門思過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72章 色厲內茬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87章 老謀深算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18章 明日條約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85章 試點江南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581章 日落西斜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127章 終抵吉林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51章 繁花似錦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63章 書房論兵第437章 江左恥辱請假
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07章 亂雲飛渡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18章 顏李案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109章 雲南告急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379章 家國難掌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572章 河中震動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136章 奴母婢也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15章 武英殿中第97章 龍江船廠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34章 戰亂之苦第10章 輕鈔重錢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7章 便宜舅舅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353章 二下西洋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73章 平倭論第39章 敲山震虎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454章 北上之旅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555章 狐假虎威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580章 洪熙始終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7章 東宮名錄第375章 臥龍鳳雛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378章 着手北方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86章 爲人三思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99章 閉門思過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72章 色厲內茬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87章 老謀深算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18章 明日條約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385章 試點江南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581章 日落西斜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127章 終抵吉林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51章 繁花似錦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63章 書房論兵第437章 江左恥辱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