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亦步亦趨

“遵義知府徐碩,見過解參議……”

寒冬時節,在江南已經飄起白雪的時候,西南大山之中的遵義府遵義府衙外,擔任遵義知府的徐碩正在對一身素緞的文人作揖。

他的作揖點到爲止,沒有討好和獻媚,也不讓人覺得疏遠。

被他所作揖的解參議,便是三個月前下放廣西承宣布政使司爲官的解縉。

“徐知府,在下途經此地,不知道可有什麼具有風采的地方可推薦安排?”

此刻身穿一身素緞的解縉作揖回禮,但頭卻並未低下來半點。

“南邊十餘里外有一處始建於唐代大曆年間的寺廟,名護國寺(湘山寺),傳至如今已然六百四十餘年,解參議若是感興趣,可以前往一觀。”

“剛好府衙之中有空車一輛,若是不嫌棄,可以乘此車前往。”

徐碩彬彬有禮的回答,解縉聞言也笑道:“既然如此,那在下便卻之不恭了。”

“趙同知,調車吧。”見解縉要去,徐碩也謙和的對身旁趙軌開口。

趙軌面無表情的作揖應下,轉身回到府衙後,不多時便見一輛挽馬車從府衙側街走出,來到府衙面前停下。

“這位是前往廣西就任的解參議,好生招呼,莫要怠慢。”

“是……”馬伕見徐碩這般說,作揖應下後便下車爲解縉擺上馬凳,解縉也不客氣,擡腿上了馬車。

他身旁有六七名護衛,都身騎乘馬,因此倒也不用與他擠在一起。

“這馬自重慶府的驛站取來,便留在遵義府吧。”

解縉拉開車窗,將自己來時所乘騎的乘馬留下,顯然對馬車很滿意,想把馬車帶走。

趙軌聞言脾氣上頭,但徐碩卻先一步擋在他面前作揖:“既然解參議喜歡,便送給解參議吧。”

“這乘馬貴重,在下暫且爲解參議保管,待日後解參議經過遵義府,再雙手奉上。”

“不必了,走吧!”解縉合上了窗戶,十分慷慨。

見他開口,馬伕也抖動繮繩,駕駛馬車向護國寺而去。

待他們走遠,趙軌這才皺眉道:“這解縉雖然出手大方,乘馬也比挽馬貴重,但這馬車畢竟是官家之物,豈能隨意贈予。”

“他風頭正盛,你我避一避也好。”徐碩輕笑開口,趙軌見狀生氣道:“你還能笑出來?”

趙軌與徐碩共事這些年,已經熟悉他的脾氣。

徐碩雖然八面玲瓏,也能容忍一些暗地裡的小偷小摸,但像解縉這種光明正大要走府衙馬車的情況,他一般不會輕易容忍的,而如今……

“形勢比人強,人家若是計較,你我雖然不會遭受影響,但也會被人所針對。”

“遵義府情況稍好,你我也正是三年考覈最後一年,何必與他計較。”

徐碩轉身向府衙內走去,趙軌雖跟上他腳步,但依舊不太高興。

二人一路無言,直到返回書房,趙軌才入座開口道:

“那解縉八月末便被陛下下放,如今已經臘月中旬,卻不過纔來到遵義。”

“三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若是單純趕赴上任,走海路和珠江水路,頂多一個半月便能抵達桂林。”

“哪怕走陸路,從武昌一路南下前往桂林,也不過兩個半月。”

“如今他水陸並進,卻花費了三個半月,並且繞行遠路來了遵義。”

“我雖不在《邸報》中見到他消息,但三個半月的時間還繞道遵義,想來他這一路都是從南京順長江而上,沿途遊山玩水,寫詩題詞。”

“這樣的人,怕是再給他一個月,他也不一定能抵達桂林。”

趙軌爲人不善言辭,更討厭阿諛奉承那一套,只覺得自己與徐碩是朋友才與他說這些。

徐碩也清楚趙軌最討厭那些所謂清流,因此親自爲他倒茶,安慰道:“稍稍放寬心,距離考覈結束也不過只有半個多月了。”

“待考覈結束,你我就能得到兩個月的長休,屆時也能好好放鬆休息了。”

“哼!”趙軌冷哼一聲,目光凌冽:“按照你我之前所說,屆時我二人皆要前往廣西,說不定還要與這解縉成爲同僚。”

“與這種人成爲同僚,恐怕你我日子就此難過了。”

趙軌擔心解縉在政務上指指點點,徐碩卻輕笑起來。

他的笑聲讓趙軌皺眉錯愕,徐碩則是胸有成竹道:“我估計,不等你我上任,這解縉便要鬧出不少事情了。”

“何以見得?”趙軌下意識詢問,徐碩卻擡了擡下巴道:

“就他這副做派,加上他背後那羣人在廟堂的做派,殿下能讓他活到現在已經不易。”

“我估計此次若不是陛下開口,這解縉必然會因爲他那些弟子之事遭遇牢獄。”

“眼下陛下寬恕他,只是下放爲官,而他不僅沒有擺正態度,還沿途遊山玩水。”

“這番做派,去了廣西之後,估計等改土歸流一開始,他便迫不及待的要返回江南了。”

“他一旦返回江南,陛下所知後必然震怒,故此他這條命……”

徐碩資歷確實不深,也沒蹚過廟堂的渾水,可架不住他背後有蹇義在指點。

蹇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想要提點徐碩,那還是輕輕鬆鬆的。

雖說蹇義任四川布政使,但徐碩也清楚,蹇義恐怕沒幾日便要調回京城了。

屆時西南之地缺乏重臣坐鎮,而自己,興許便是這可以頂上的官員。

當然,這事情具體能否成功,還得看東宮的意見。

想到這裡,徐碩整理了衣襬:“就今年衙門所記的情況,伱我想要拔擢已經不遠。”

“接下來只要等待吏部考覈通過,想來便可平調至廣西,在那廣西繼續立功了。”

他話音落下的同時,趙軌也認可般的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的數千裡之外,朱高煦也拿到了今年兩京十五布政使司及二十都司、三宣慰司的《黃冊》及《魚鱗圖冊》。

它們擺在朱高煦面前,任由朱高煦翻看。

“八千三百一十六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口,增長的情況很可觀嘛。”

坐在春和殿內,朱高煦看着相較於去年,增長了一百五十四萬餘人口的情況,他並沒有流出任何不滿,反而十分高興。

他這番做派,倒是讓殿內被賜座的夏原吉和郭資搞得有些汗顏。

“當下推行新政之布政司已有九地,都司五地,宣慰司三地……”

“除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廣東、雲南幾處布政使司及都司外,便只有西番的烏斯藏及朵甘兩地都司未曾施行新政。”

“今歲之《黃冊》,新增之口數多以執行新政之地上交,未執行的這些地方不僅沒有新增口數,反倒減少了四十餘萬口,根本不符合常理。”

“以臣之見,元宵過後,必然得先從江東六府着手,對江南推行新政。”

夏原吉開門見山的說着,話語中還帶着些脾氣。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當下大明雖然經過屢次遷徙,但新政之地口數加起來也不過四千萬口。

剩餘四千三百餘萬口,則是江南這些未曾推行新政的數據。

看上去似乎江南人太多,但實際上江南人口更多。

僅洪武十四年的《黃冊》來說,夏原吉所說的新政未曾推行的一京六省,在當年便有四千萬口。

如今二十九年過去,怎麼會只增加三百萬人口?

而且這三百萬人口,還是從應天府和松江府、蘇州府查出的,其它地方不僅沒有人口增加,反而往少去報。

以三府的情況來說,整個江南之地的人口,保守估計都應該不低於五千萬纔對。

“按照你說的,元宵過後對六府推行新政吧。”

朱高煦頷首認可,而他之所以這麼不在意,只因楊展現在就在常州府編練海軍,數量四萬有餘。

這次江東六府的新政推行,不僅有數萬吏員參加,還有四萬海軍和兩萬直隸兵馬參加。

軍政合作,吃不下它反倒奇怪了。

只要吃下它,那整個南直隸想要推行新政就更容易了。

“田畝數量倒是沒有增長太多,主要都是四川和貴州在增長。”

朱高煦低頭看着《魚鱗圖冊》,將情況說出。

郭資見狀也連忙作揖,刷臉道:“本朝對《魚鱗圖冊》登記十分上心,北方又以軍屯爲主,因此裁汰北方屯田兵後,所丈量情況並不誇張。”

“今年耕地相較去年,增加七百餘萬畝,也大多都是貴州土民外遷四川開墾,及貴州轄內自發開墾所得結果。”

“若朝廷口數有九千萬口,那六億三千萬畝耕地倒也能種起來。”

郭資還是知道農事的,以人力播種治理,哪怕健壯男子,也頂多一人照顧五畝地罷了。

六億三千萬畝耕地,主要還得歸功於關外的粗放式管理,以及大批耕牛挽馬的畜力。

“清查江東六府過後,我估計會有不少人被論罪……”朱高煦合上《黃冊》,對夏原吉和郭資開口道:“這些人,罪大惡極者流放福建琉球府,次之流放貴州,再末流放甘、肅、瓜、沙之地。”

“殿下……”聽到朱高煦的流放方向,夏原吉作揖道:

“其它地方臣沒有意見,主要是西北的瓜沙之地,是否遷移太多人口前往了?”

“今年朝廷光是維持現有的瓜沙二州四萬餘口,便已經調糧二十餘萬石,當地情況恐怕很難自給自足。”

千年時間過去,西北之地的環境惡化比之後世還要嚴重。

後世的敦煌、瓜州還能看到許多綠色,但在這個時代,那種場景根本不可能。

哪怕是河流附近,也頂多有些綠草,根本不會有太多樹木,畢竟樹木不僅是建築材料,還是供人取暖燃料。

如果不是朱高煦在瓜沙之地指出了煤礦,那二州的四萬餘百姓光是燒水做飯的燃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二州雖然耗費不少,但畢竟是朝廷進入哈密的跳板。”

“這次趁着父親北上,我準備派郭鏞率騎兵三千,護送脫脫前往哈密,並擔任朝廷在哈密的衛指揮使,冊封安克帖木兒爲忠順伯,將其內遷至蘭州,賞莊田三千畝。”

朱高煦要對哈密衛下手,哪怕當地的安克帖木兒對大明態度不錯,但這塊地方始終被他們所掌握,而非明軍。

唯有讓明軍在當地駐紮,利用水泥修建地下水渠和坎兒井,一點點在哈密恢復生態,耕種作物才行。

哈密也有煤礦,有煤礦和混凝土,那樹木的建築和燃料作用就不大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種植作物,將秸稈弄成草方格固沙,然後種植防沙林就容易許多。

“若是拿下哈密,那戶部這邊……”

夏原吉有些躊躇,畢竟維持瓜沙的難度就這麼多,距離瓜沙還有五六百里的哈密就更難了。

“哈密內遷後,朝廷在當地只需要留駐一千兵馬就足夠,雖然有六百里戈壁灘,但之後瓜沙的兵馬可以調往肅州以東,只需要各保留一個千戶就足夠。”

朱高煦向夏原吉解釋着,夏原吉聞言也鬆了一口氣。

當下的瓜沙駐紮一個衛的兵馬,按照朱高煦說的,戰後瓜沙加上哈密頂多三千兵馬,雖然後勤壓力增加了,但至少沒有預估的那麼大壓力。

“既然如此,臣便不再多說了。”

夏原吉放下了作揖的手,朱高煦見狀則是詢問:“今年戶部積欠多少,各庫之中還有多少?”

“今年戶部積欠錢糧折色後約七百萬貫,各庫之中錢糧香料折色後尚有二千七百餘萬貫,不過其中有八百餘萬貫是黃金。”

郭資提醒了朱高煦,如今大明庫存的黃金數量已然不少,足有八十四萬餘兩。

這還是戶部沒怎麼用心收集的情況下,如果戶部用心蒐集,那還能更多。

“黃金雖然很重要,但必要時刻也可以用出去,不用專門提醒。”

朱高煦又不準備在現在就搞金本位,所以黃金對於他來說也是救急的東西。

過後三年的財政壓力會很大,可一旦渡過這三年,大明的財政壓力就會逐漸變小,達到最後的收支平衡。

“戶部有沒有計算過,這些年永樂通寶一共發行了多少,各類錢幣收集毀鑄了多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詢問夏原吉和郭資,之所以詢問兩人,是因爲永樂通寶從永樂三年開始大規模發行,而當時郭資還不是戶部尚書。

“先後八年時間,大約發行八千六百餘萬貫,具體的情況得拿文冊才能瞭解。”

夏原吉不假思索的開口,同時繼續道:“至於上繳毀鑄新錢的數量,大概在五千萬貫左右。”

“這些情況,戶部都有造冊,畢竟每年舊錢鑄新錢,總歸會因爲錢幣質量不一,從而導致火耗不淺。”

永樂通寶的質量不用多說,由於質量太好,從而導致了市面上敢於仿製永樂通寶的作坊十分稀少。

與其仿製永樂通寶,還不如仿製洪武及前朝的那些古錢幣。

“就市面的情況來看,你們覺得,朝廷還要多少年,才能徹底讓永樂通寶成爲主流?”

朱高煦的話語中總是能蹦出新詞,這點夏原吉和郭資已經習慣了。

郭資盤算了一下,估摸着才說道:“上個月呂宋尋到了幾座銅礦,按照當地宣慰使許柴佬之言,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穩定開採數十萬斤的銅錠輸送京城,幾年後可開採百萬斤。”

“如果這條消息屬實,那朝廷每年就能多鑄二三十萬貫,算上海外和西南的白銀和銅錠,每年新鑄七百萬貫不成問題,頂多二十年就能佔據主流的市場。”

“百萬斤?”朱高煦詫異,他雖然知道呂宋銅礦儲備很高,但以當下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想在呂宋每年開採上百萬斤銅礦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殿下,近來廟堂有不少人彈劾許柴佬……”

朱高煦詫異還沒過,一旁夏原吉便說出了廟堂對許柴佬的彈劾內容。

許柴佬畢竟之前是個商人,商人就是逐利的。

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呂宋沒有任何產出,所以大明也沒給許柴佬什麼資源。

許柴佬年老之後便從呂宋返回了老家福建,大明在呂宋的統治也隨着他率領同鄉離開后土崩瓦解。

而今不同,朱高煦點出了呂宋的金銅礦,許柴佬自然也就有了奔頭。

加上蔣貴麾下的兩衛上萬兵馬,許柴佬的野心自然也被放大。

呂宋的人口並不算多,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三萬餘,自然沒有足夠的人力去開採礦藏。

不僅不夠人力開採,就連開荒都十分緩慢。

正因如此,許柴佬便蠱惑着蔣貴去抓捕土人,利用土人開墾荒地,開發礦藏。

蔣貴倒也沒廢話,只要能對當地百姓好的事情,他便沒有什麼可猶豫的。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大片耕地被開墾,許多礦產被挖掘。

如今的呂宋,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能每年給朝廷上繳數萬兩黃金,數萬石稅糧。

作爲宣慰使,許柴佬雖然不歸吏部管,但六軍都督府也有自己的考覈官。

過往幾年,六軍都督府的考覈官凡是去到呂宋而返回的武官,大多都會上疏呂宋之心,擔心苛責土人過甚,引起叛亂。

事實上,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因爲過去七年時間裡,呂宋一共爆發了七十九場叛亂。

要知道即便是擁有文化的安南,過去幾年的叛亂也不過才六十二場,並且隨着時間推移,叛亂規模反而越來越小。

但呂宋不同,呂宋的規模一場比一場大,最大的規模便是三個月前發生的黃山之亂。

三十多個土人部落組成四萬聯軍,向呂宋城東部的黃山鎮發動襲擊。

不過這場聲勢浩大的襲擊,被蔣貴以六百騎兵踐踏縱橫,三千火槍兵擊破。

戰後蔣貴以五十二人陣亡,三百三十六人負傷的戰績,成功斬殺七千多土人,俘虜兩萬餘人,其餘土人逃入山中。

雖說不贊成蔣貴他們以壓榨的方式來治理呂宋,但六軍都督府依舊給蔣貴評功,並上呈到了朱高煦面前。

對於蔣貴,朱高煦十分熟悉,也並不覺得他的方式有問題,甚至將他拔擢到了海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的位置。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規則,在二十世紀以前的規則就是弱肉強食。

比起西方殖民者,許柴佬他們在呂宋的那點事情根本不算什麼。

別說當下這個十五世紀初期的歷史背景,就算到了十八世紀。

如果白人只要求黑人幹三年活就還他們自由,還給他們糧食開墾自己的土地,那黑人估計得感動的流眼淚。

相比較之下,許柴佬在呂宋做的事情,朱高煦壓根就沒放在心上。

正因如此,面對夏原吉的話,朱高煦忍不住搖頭道:

“我們漢人有個習慣,但凡瞧對方可憐一些,便會有一羣人心生憐憫,從而導致日後災禍。”

“這樣的例子,放在史書之上實在太多太多。”

“這樣的錯誤,我們也不能犯下,避免重蹈覆轍。”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夏原吉聞言則是皺眉道:

“這樣的事情只是發生在一地,那尚還好說,可若是置之不理,甚至對許柴佬及蔣貴加官進爵,那臣擔心各地會紛紛效仿……”

夏原吉不擔心呂宋一地的事情,他是擔心呂宋的做法被各地效仿,而這種風氣並不太適合治理複雜的地方。

若是在海上還好說,大明藩國衆多,可補給的地方也很多,對於一些沿海城鎮的叛亂,也可以依仗堅船利炮來進行鎮壓。

不過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三宣六慰、雲桂等地勢複雜的地區,那就另當別論了。

“你這麼說也有幾分道理……”

朱高煦放下茶杯,思考過後才說道:“以此爲藉口,將許柴佬和蔣貴二人今年的考覈評爲乙等吧。”

“這……太輕了吧?”郭資忍不住開口,夏原吉也皺着眉頭。

“在他們的經營下,朝廷和呂宋百姓都獲得了好處,苛責太甚也不好。”

朱高煦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見狀的夏原吉和郭資也只能無奈嘆氣。

不多時,他們便改換方向,討論起了關於西南的問題……

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68章 武英理政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31章 硬頂上第442章 環球航行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0章 燕府三子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78章 帝悲慟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431章 硬頂上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37章 一舉一動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403章 養倭爲犬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24章 以一持萬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358章 改書爲史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請假第386章 波斯之亂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467章 朝鮮特供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127章 終抵吉林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3章 燕府虎兒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545章 風向南吹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44.第244章第432章 生擒元裔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87章 草臺內閣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79章 中元祭日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88章 晉府難安第23章 爺孫較勁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401章 再議北征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2章 大教場
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68章 武英理政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431章 硬頂上第442章 環球航行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0章 燕府三子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78章 帝悲慟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431章 硬頂上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37章 一舉一動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403章 養倭爲犬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24章 以一持萬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359章 自由貿易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358章 改書爲史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請假第386章 波斯之亂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467章 朝鮮特供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127章 終抵吉林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3章 燕府虎兒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545章 風向南吹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44.第244章第432章 生擒元裔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65章 上架感言第487章 草臺內閣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79章 中元祭日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第94章 朝夕禍福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532章 諸君慢行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88章 晉府難安第23章 爺孫較勁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401章 再議北征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2章 大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