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北上之旅

“畢業了……”

除夕夜前,看着手中的畢業證書,以及面前的江寧中學,朱瞻壑一時間有許多不捨和感慨,但最終只化作了這一句話。

“郭壑,你接下來要去讀軍學?”

熟悉的聲音從身後響起,朱瞻壑轉頭看去,果然是與自己相識五年的江淮。

五年時間,江淮已經是二十一歲的青年,長得清秀俊朗,身材不似他父母,足有五尺七寸餘(182cm),高大俊朗。

過去五年時間裡,他連續蟬聯五年年級第一,早早就被那些達官顯貴盯上,恨不得把自己的女兒都推到他的牀上。

只可惜,他們晚了一步,因爲江淮早就被朱瞻壑招募麾下,而江淮的詢問,也代表他的態度。

除了朱元璋的素描畫像,就連徐達、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馮勝、沐英、傅友德、鄧愈等人的素描畫像都有。

就他做的這些功績,除了把朱允炆逼死會讓老朱暴跳如雷,其它任何一條都足夠老朱驕傲。

在他們走後,亦失哈拿出了一幅畫卷,在朱高煦面前緩緩攤開。

想到這裡,朱高煦將腳步放慢下來,並調轉馬頭走入了鄉間小道中。

收起素描畫像,朱高煦遣散了亦失哈,自己盤腿坐在蒲團上,看着老朱的畫像,也不知道在想什麼。

看似不近人情,但卻是爲了保護百姓。

“唏律律!”

望着它,朱高煦有些感嘆:“是啊,高皇帝原本想着讓我與它爲大明徵戰,只可惜自我南下之後,它便再沒上過戰場,如今已經到了暮年……”

朱高煦從中聊了聊,不過卻套不出什麼有用的消息。

好在郭琰教育沒問題,朱瞻壑沒有長歪,不然他恐怕會爲繼承人的事情頭痛很長時間。

在煤炭佔據燃料市場前,木柴是百姓爲數不多的燃料之一。

揚州本就是魚米之鄉,當地的百姓想要吃好喝好再簡單不過,畢竟光是疏通運河,每年就需要招募數萬人,算下來十二個月裡,起碼有上百萬人次參與疏通運河的工作,賺些錢再容易不過。

從元代開始,由於蒙古人的放牧,以及漢人爲了生活的砍伐,加上世界範圍的氣溫下降,草原上的沙漠面積開始不斷擴大。

“爹,你們什麼時候走?”

他話音落下,卻沒有執拗要騎赤驩,而是換了一匹帖木兒國送來的白銀色汗血馬。

想到這裡,朱高煦頷首道:“日後等你畢業從軍,寫首送你。”

“當然,我不能用我來強行讓你對標,畢竟我是生活所逼,而你的生活環境也是我被逼之後創造出來的。”

他端了把椅子坐在朱高煦身旁,看着他處理奏疏。

似乎對朱高煦說自己老了的話不滿意,赤驩打了個響鼻,朱高煦見狀也笑道:“好好,不老,你尚年輕,若有機會可以上戰場廝殺。”

對於這句話,朱高煦自然是相信的,但這個所謂的“好”得看與什麼比較,又是什麼標準。

“嗯”江淮應了一聲,他得返回昆明參加科舉才行。

“我知道,到時候我會來南京看你的。”

“爺爺,永樂只是開始,大明朝正值青年,如日方升,待我坐上那大位置,大明朝會更爲昌隆,日月所照,皆爲漢家臣妾……”

若是馬和錢被偷走,他還能用身上的錢回家。

作爲村吏的各村裡長、糧長早就知道朱高煦要經過運河,因此得知有大隊人馬到來,他們便連忙走出村吏所,與朱高煦他們噓寒問暖起來。

走入東宮,朱瞻壑所見到的都是在忙碌搬運行李的兵卒和太監、宮女,這讓他心裡有些難受。

“在軍校好好鍛鍊,若是馬術精湛,說不定熬到寒暑假的時候,你還能策馬北上去北京玩耍幾日。”

如果鄉試出了結果,屆時他則是可以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見過朱元璋的人越來越少,即便是曾經研究素描的那羣宮廷畫師也只剩下十幾個人見過朱元璋。

正月十六,朱高煦帶着全家人登上紫金山,來到了明孝陵的明樓之中。

朱瞻壑才十五歲,雖然不如朱高煦高大,卻也有了五尺七寸的高度,高出成年男子半個頭左右。

朱高煦騎馬遠離運河,往鄉野走去。

這是一個開始,接下來要開創的就是油畫。

走下紫金山,朱高煦他們沒有過多停留的時間,而是乘坐金輅直接前往了江東門。

他們在搬家,並且不止是他們,整個京城的大部分官員都在搬家。

安排妃嬪子嗣們叩拜作揖後,朱高煦便讓他們都走了出去。

朱瞻壑詢問着朱高煦,朱高煦頭也不擡道:“陪你過完元宵就走,不過你也不用難過。”

緩緩起身,朱高煦走出了明樓,明樓內畫像也被風吹動搖晃,好似迴應。

“爺爺,孫兒乾的不比你那皇長孫差吧?”瞧着手中素描,朱高煦頗爲自豪。

“這未免有些多了……”

以爲他睡着了,可他睡眼朦朧時依舊可以殺人。

雖說這種話說服不了所有人,但拐賣現象越來越少總歸是好現象。

雖說五年間也有花銷,但如今還剩下五十貫。

他興許在回憶老朱,而暮年的老朱給朱高煦的感覺就好像是一頭昏昏欲睡的巨龍。

“好……”

半個時辰的走走停停,朱高煦依舊沒有見到任何一片樹林,這在他的意料之中。

朱高煦見朱瞻壑那表情,立馬便笑着放下硃筆,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跟上。

朱高煦記得明代北京遭遇了一百多次沙塵暴的襲擊,其中大部分都在正月到四月間。

見到這樣的情況,他連忙走入春和殿,好在他在這裡看到了一如既往坐在椅子上處理奏疏的父親。

朱高煦說着說着,不免笑了起來,朱瞻壑聞言十分無奈。

這個時節,多有孩童在道路上玩耍。

朱高煦準備把這些畫像發給他們的子嗣,另外派宮廷畫師也爲永樂諸將素描繪畫。

雖然不至於狡兔三窟,但起碼保險。

聽到自己還能陪同走一段距離,朱瞻壑鬆了一口氣,只想好好享受當下。

洪武年間的大明雖然經過老朱的大基建而煥發生機,但總體來說還是封建時代下的百姓生活。

其中嘉靖二十年以前頻率不算高,一百八十年時間裡不過四五十次,但後續一百零二年時間裡,由於小冰河期降臨,全球氣溫驟降,因此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八九十次。

由於今年是乙未科科舉,他過完元宵後返回雲南,便可以在八月參加昆明的鄉試。

朱高煦需要的大明,不僅是一個從科技和軍事、經濟碾壓全球的大明,還是一個從文化和藝術上碾壓全球的大明。

“煤炭、鐵路、蒸汽機……”

在拿下南京後不久,朱高煦便讓宮廷畫師前往醫院學習解剖,瞭解了光影和人體後,又將太學研製出的鉛筆下發給他們,最終繪出了這幅有朱元璋八成相貌和氣質的素描畫像。

由於朝廷即將徹底遷都北京,因此屆時他需要從昆明府走陸路前往敘州,而後乘船到南京,走運河北上,趕在二月前抵達北京。

對於十七年沒走出應天府的朱高煦來說,曾經經過的揚州府是那麼新鮮。

正因有如此龐大的馬羣,明軍才能在幾次北征中跟緊蒙古人的腳步,與他們在漠北交戰。

“……”聽朱瞻壑這麼說,江淮欲言又止,最後才沉重點了點頭:

對於要離開南京,朱高煦有些高興,又有些不捨。

原本文武官員五千餘,現在只需要一千五百就足夠,吏員則是僅保留五千人。

當然,相較於朱瞻壑贈送的那上千貫,這五十貫就不夠看了。

路過一些村鎮,朱高煦都會下馬走入其中打量。

想要恢復生態,就得解決燃料問題,因此煤炭產量提升,必須提上日程。

“來日再見……”

“爹,您還會寫詞?”

新政推行後,從除夕到正月十六都不存在宵禁,這半個月便是大明百姓能享受夜生活的日子。

“這是我送你的臨別之禮,對其他人你可以客氣,對我就不必了,我可不希望你爲了幾鬥米折了骨氣。”

望着遠去的南京城,朱高煦不知不覺念出了楊慎的這首詞。

“好!”聽到這話,朱瞻壑雙眼放光,伸出手就想要摸赤驩,卻被赤驩歪頭躲過了。

五年間,他每個學期都是九科甲等,此外還通過給朱瞻圻他們補課,賺到了六十貫。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不捨在於,這裡畢竟是他前後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

“爹,等等我們!”

繪畫是其中一種,接下來還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建築、雕塑、書法等等……

“我十三歲離家,像你這般年紀時,已經射殺西陽哈、血戰哈剌兀了。”

帶着朱瞻壑前往前寢宮用膳後,朱高煦又返回了春和殿處理奏疏。

他們下了舟船,帶着朱瞻圻一起準備前往揚州四周農郊。

“那就這樣吧,告辭!”朱瞻壑輕笑作揖,隨後轉身與護衛離去。

不遠處,郭紹緩緩走了過來,瞧着這匹馬唏噓道:“這應該是河曲馬和大食馬的串種,價值百貫。”

按照這種速度前往北京,估計他屁股都得顛成好幾瓣。

瞧着長大的他,朱高煦有些感嘆,不過卻是在感嘆自己沒有怎麼陪伴過朱瞻壑。

不出他的意料,裡面裝着面額一百文的永樂通寶,看厚度起碼有十幾吊,價值上千貫。

對於朱瞻壑,江淮也不客氣,只是走上前接過馬繮,打開了那皮革袋子。

對於沒有子嗣的一些鄉村耆老,村中的里長與糧長都會勸阻,讓他們從養濟院接孩子來養,而不是去買旁人的小孩。

幾個鄉鎮的探索,並沒能給朱高煦很好的回覆。

曾經朱高煦也害怕老朱,只是到了現在,他似乎不害怕老朱了。

這些年,隨着兵馬司的設立,以及採生折割的罪刑加重,買賣同罪、鄉鎮流吏等等政策下發,拐賣現象越來越少。

“若是你也要過上我那種環境,反倒是該說我與你爺爺不稱職了。”

面額一百文的一吊錢,價值便是一百貫。

返程的路上,朱高煦呢喃着這些東西,他清楚只有這些東西,才能讓大明更上一層樓,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

“趁着這個機會,你陪我去淮西看看,瞧瞧那裡百姓生活如何。”

在肇州左右二衛的護送下,朱高煦的金輅被人拉上了馬船。

站在甲板上,父子二人聊了許多,直到黃昏,舟船停靠揚州城時,父子二人才結束了話題。

說着,朱高煦回頭看向朱瞻壑:“你若是畢業要上戰場,我便把赤驩交給你,由你帶他上戰場。”

“我只是唏噓你要回家科舉了,而我還得繼續讀五年軍校,最後一年還得上戰場。”

相比較之下,那些沒有太多大工程的地方,想要打工謀取生路就比較困難了。

“爹,赤驩真的是高皇帝送給您的啊?”

站在東宮看了一眼外面綻放的煙花,朱高煦便轉身回了春和殿繼續批閱奏疏。

在他走後,江淮牽着馬走回到了自己的宿舍門口,將昨夜就早早整理好的東西提了出來。

許多大臣已經早早北上,留在南京還沒走的,只剩下了朱高煦和李失、李察等護送他北上的武官及兵馬。

相比較之下,去年大明朝的人口達到了八千二百餘萬,煤炭產量卻只有一千二百餘萬噸。

雖然已經是下午,但兩個時辰足夠他了解許多消息。

“哈哈!它可是很難馴的,當初除了我,沒人能馴他。”

這些村鎮的房屋修建不算好看,但絕不簡陋,村中水井、牌坊也一應俱全。

明代的二百七十六年時間裡,除了前七十一年因爲朱元璋、朱棣的一些植樹工程讓北平鮮少被沙塵暴入侵外,其餘二百零五年時間裡,北京遭受沙塵暴的頻率不可謂不高。

朱高煦如果沒有記錯,北京地區的風沙在元代以前還不算明顯,雖然刮沙塵暴,但並不頻繁。

江南沒有樹林沒有什麼,可北方如果沒有樹林,那風沙就會不斷向南推進,而草方格對於大明朝的許多百姓來說,那也是燃料,也是可以餵食牲畜的草料。

大明的馬政早有成效,尤其是擁有了東北鬆嫩平原那麼大的馬場後,大明的馬匹數量更是日益增長,如今光儲備的軍馬便有二十餘萬匹,已經裝備的近二十萬匹。

與明樓高掛的朱元璋畫像不同,這幅畫像是用鉛筆所畫的素描,並且還原了朱元璋八成的相貌和氣質。

翻身上馬,朱高煦無須抖動馬繮,赤驩便載着他沿着官道小跑而去。

馬匹被牽來,朱高煦見到了自己的老夥計赤驩。

兩京距離一千七百里,正常人騎馬,每日也不過七八十里就休息了。

郭紹瞧着他背影,叫嚷一聲後便轉身離去了。

“走了”聽着郭紹的話,江淮臉上露出一抹笑意,牽着馬便走入了學校之中。

別說從江南前往北京的官員,就連朝鮮、安南等國前來朝拜的使臣都把北京惡劣的環境寫在書中。

說到底,煤炭雖然已經大量開採,但蒸汽機的熱效率依舊不足,運作的不夠完美,因此抽水機只是小規模應用在應天府內的幾座銅礦裡,煤炭的開採速度還沒有達到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驚人產量。

即便詢問百姓,百姓們也說日子滋潤,比以前好了很多。

站在他身後的朱瞻壑等人見他突然念出一首詞,不由得愣了愣。

與此同時,朱瞻壑也乘坐馬車返回了宮城,並見到了忙忙碌碌的東華門守軍和來往的太監。

他的氣勢沒有年輕時兇戾,可殺氣卻沒有半分收斂,就好像藏在刀鞘裡的刀刃。

“不過我說這些,主要是想讓你知道,天家不比尋常家,況且尋常家在你這個年紀也快分家了。”

高興在於,他已經快十七年沒走出應天府範圍了,這對於曾經北上捉虎,南下擒龍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牢籠。

“伱羨慕?”江淮轉頭看向郭紹,郭紹卻咋舌:“我家裡你不知道?這樣的馬還有幾十匹。”

這還沒有經過單位折算,畢竟英國的噸是每噸一千公斤,而大明的噸位是明制一千斤。

將錢裝入皮袋中,江淮想了想,又從錢袋裡取出了一吊百文面額的錢放在胸口。

朱瞻壑雖然也在應天府的官道跑過馬,但最高也就一日一百六十里罷了。

江淮伸手想取,朱瞻壑擡手攔住他,臉上笑道:“就這樣吧,拿了這筆錢,安穩好家裡,這對你在外爲官很有幫助。”

瞧見朱高煦他們這羣人,不免好奇打量,同時羨慕的看着他們所乘騎馬匹。

兩方算下來,大明的煤炭開採量太少,人口卻是英國的兩倍還多。

“屆時參加會試時,來南京和我敘敘舊,說說你家鄉的變化。”

在他們去世前,朱高煦得留下足夠多的洪武羣臣畫像才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有了素描,後人也就知道他們這羣人長什麼樣子了,想要復原也簡單許多。

“好了,去和你娘吃飯吧。”

至於被褥什麼的,他沒有必要帶走,稍許帶上,送給一些耆老便可。

這是他第二次離開南京城,相比較上次離開時,勵志證明自己的想法,現在的他除了遺憾自己正直壯年卻要被困在宮廷,再無任何遺憾。

除此之外,還有近五十萬匹乘馬,百餘萬匹挽馬。

很快,深夜來臨,朱瞻壑與朱瞻圻他們出去遊除夕了,而朱高煦則是站在東宮門口,看着外面熱鬧的景象,算是找回了幾分曾經的南京城。

江淮看着他們離開,伸出手摸了摸那匹通體黑色的馬匹。

“走吧,去看看揚州郊外如何了!”

朱瞻壑好奇詢問,朱高煦聞言本想說不是自己寫的,可轉念一想,自己改變了人世間那麼多東西,諸如楊慎、唐寅、納蘭性德等明清及近代、後世詩人恐怕不會出現了。

朱高煦笑着評論,朱瞻壑也被赤驩這舉動弄得漲紅了臉:“我一定行!”

想到這裡,朱高煦緩緩起身,點燃三炷香插在了香爐上,誠心跪拜的同時心中默想。

這其中,光是大食馬便有上萬匹,汗血馬則是上百匹。

時間一點點過去,半個月的夜生活也宣告了結束。

馬的壽命在三十年左右,偶爾也有的能活到五十年,但不管怎麼說,二十三歲的赤驩已經算是進入暮年。

期間他走下金輅,站在甲板上,看着南京城漸漸變小了起來。

他們昨夜便已經宿醉一場,今日也不必如此客套。

這樣的環境,如果朱高煦現在開始改變,讓煤炭走入千家萬戶中,讓煤炭價格不再是那麼昂貴,那麼百姓自然不會去大範圍的砍伐樹木,反而會爲了美觀去種植花花草草。

紙筆硯墨他得帶上,另外就是他攢了五年的錢。

朱高煦沒說什麼,只是處理了片刻後纔開口道:“我知道你有些捨不得,但這沒辦法。”

這其中,朱高煦主要擔心的還是西北地區。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的煤炭產量應該是三千到四千萬噸左右,人口則是二千七百餘萬。

遠處的揚州城牆早已壘砌好了不知道多少年,當年與盛勇對峙時駐紮的那個集鎮也規模變大許多。

這些人的詩詞雖然不如杜甫、李白、辛棄疾等人,但若是消失,對於華夏文化也算不小的損失。

朱瞻壑轉身與江淮對視,目光時不時看向四周,末了纔開口道:“你要返鄉參加科舉?”

朱瞻壑開口時,不遠處走來一人,手裡牽着一匹馬,馬背上還有蹴鞠球大小的皮革袋子。

他雖然已經快十六歲,但畢竟沒有離開過父母身邊。

官員是有定額的,在遷都北京後,南京雖然依舊保留六部編制,但卻並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朱瞻壑與朱瞻圻異口同聲的策馬跟上,亦失哈、李失和李察也連忙抖動馬繮,率領百餘名騎兵跟上朱高煦。

“好!”聽到自家父親的話,朱瞻壑都感覺得到了激勵。

不過這五十貫放在西江鎮,那便是他父母近七年才能攢下的錢。

其實他沒有什麼需要準備的,在官學這幾年,他四季常服僅有四套,其餘時間都穿着校服。

念頭落下,江淮回頭看了一眼自己讀了五年的母校,沉吟片刻後轉身離開了這片土地。

朱高煦的新政推行,吏員下鄉,就是爲了讓百姓生活更進一步變好,同時理清楚稅收,讓錢用到實處去。

在他們印象裡,自家父親可沒有展現過這種詩詞天賦啊。

工業革命的前期,朝廷和資本對工人的壓榨不用過多贅述。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這一階段監督好下面的人,讓大明朝提早渡過這段艱苦的轉型期……

第442章 環球航行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58章 以鈔抵稅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70章 父子合謀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66章 宮中密談第10章 輕鈔重錢第587章 後記景泰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429章 三徵蒙古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462章 孤家寡人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23章 爺孫較勁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111章 喜事連連第78章 何安瑤苗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63章 書房論兵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87章 老謀深算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343章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71章 燕府勢大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48章 夜郎自大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348章 恩逾慈母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56章 陳年往事第84章 帝王心性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27章 東風入律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64章 丁酉新政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27章 東風入律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61章 浪恬波靜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78章 洪熙三年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598章 後記永曆(1)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413章 狗咬狗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429章 三徵蒙古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
第442章 環球航行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58章 以鈔抵稅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70章 父子合謀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608章 地府勢單唐宗力孤漢祖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66章 宮中密談第10章 輕鈔重錢第587章 後記景泰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429章 三徵蒙古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462章 孤家寡人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23章 爺孫較勁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111章 喜事連連第78章 何安瑤苗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63章 書房論兵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87章 老謀深算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238.第238章 破陣胡兒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467章 朝鮮特供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343章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71章 燕府勢大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48章 夜郎自大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348章 恩逾慈母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56章 陳年往事第84章 帝王心性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527章 東風入律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64章 丁酉新政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27章 東風入律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471章 西南事終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61章 浪恬波靜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33章 數據治國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478章 洪熙三年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598章 後記永曆(1)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413章 狗咬狗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第429章 三徵蒙古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