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寒聞言點點頭,“我明白,也許,包大人是人間最後一片青天了,我子寒就算拼了自己的命,也要守着這片青天!”
萬碧雲欣慰的輕輕一笑,總算沒看錯這個大師兄,平時雖然冷冰冰的,但是實際上,關鍵時刻是真的可以靠得住。於是說道:“大師兄,這件事,我覺得我們還是跟大人說一下比較好,這樣,你可以讓他的心裡有所防範,也可以讓他給你出出主意,畢竟,他比我們年長,比我們閱歷多。也許,大人還能幫你找到你舅舅呢!這件事,光靠你一個人是不行的。”
她一直都沒說出來,就是沒有機會跟子寒商量,這畢竟是人家的事,也不好多嘴,重要讓人家自己同意,讓人家自己說才行。
子寒看了看萬碧雲,想了一番後說:“如果,我告訴了包大人,他還會信任我嗎?畢竟,他是官,多疑是他的本性,否則的話,如何破案。”
萬碧雲看了子寒一眼,不禁一愣,“在你眼中,大人就是這樣的一個官嗎?你既然說,他是人間最後一片青天了,那你爲什麼不相信,這片青天可以照亮你的未來呢?”
子寒愣了愣,他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他一直懼怕包拯會對自己有什麼懷疑,一直覺得自己很愧疚,竟然爲了親人出賣人間的希望。
這時,萬碧雲淡淡一笑,走了過來拍拍子寒的肩膀說:“大師兄,你既然用生命去守護包大人,他一定不會讓你失望,你不妨試試。”
子寒定定的看着萬碧雲,考慮了一番過後,終於長嘆一口氣,“我找個機會,就說。”
萬碧雲輕輕一笑,“我的能力也有限了,這件事有些複雜,還是早點說,看看大人的分析,是否和我們一樣。”
“好吧。”
……
書房內
“……”
“……”
當子寒講完這件事以後,所有人都在沉默,尤其是靈靈,瞪着大眼睛,幾乎不敢相信。在她心中那麼可靠的人,竟然會是一個出賣她情報的人。
子寒似乎有些後悔說了這件事,讓一個人相信一個出賣過自己的人還會拼命保護他,只怕沒有人敢相信。萬碧雲也許是個例外,但不代表人人都是個例外,畢竟,這些人中,最特別,最出衆的,還是萬碧雲,她能接受一個出賣過自己的人,不在意料之內,卻情理之中。
“我知道了,這件事也許你猜對了,他有計劃,而且是衝着我,衝着復仇來的,他一共有兩個計劃,只怕是在同時進行。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下一步,應該是攻擊我了。”包拯突然起身道。
他沒有懷疑過子寒什麼,反而認可他的看法,這讓子寒有些意外。而公孫策也上來說道:“大人說的對,經過上一次的大屠殺,還有這一次的刺殺失敗,他會認爲我們會把重點着重於防範保護證人上,而忽略了自己這邊應該有的防範。他如果這個時候來攻擊我們,絕對不會有任何人能想得到,因爲子寒說的事,如果不聯繫起來,就算是大人也想不到這一點。”
包拯點點頭,於是走到子寒面前,笑着說:“子寒,謝謝你提供這個線索給我們,如果不是你的這個線索,只怕我真的要疏於防範了。因爲我今晚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拿下陰陽判官,而不是想在自己這邊也設下防備。”
子寒愣愣的看着包拯和公孫策,他沒想到,他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怪他,竟然還贊同他的說法。
萬碧雲撇撇嘴,“要不是我堅持把人留在你身邊,恐怕,人家要是來個大突襲,你都來不及準備呢!”
包拯笑了笑,“是,最有功勞的莫過於你了。他受傷了,他一定會恨我,恨我查到了方家的事,恨我插手這件事。如果按着子寒剛纔說的,他要麼就是養好了傷來刺殺我,要麼還是用老辦法來刺殺我。也許,是今夜,也許是消停幾天。”
萬碧雲下意識的用手摸了摸腰間的鞭子,這是一種防備的心理,她感覺敵人有些強大,有些複雜,這比兩國戰爭還要讓人覺得可怕,因爲畢竟敵人還在暗處,畢竟,他們還在明處。
“子寒,最近那個人是否還有要挾你見面?”包拯問了句。
子寒搖搖頭,“這幾天沒有,但前些日子有過一回,他一次就只問一個人的實力,通常都是兩天再問一個人,要麼就是明天再問一個人,總之,他沒有一個規律,似乎是想什麼時候見一次,就什麼時候見一次。”
“最後一個人說完了,應該沒有什麼機會再見面了。”公孫策想了想。
萬碧雲突然靈機一閃,“不,應該還有機會。”
這時,衆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萬碧雲的身上,子寒不禁問道:“啊?還有機會?不會啊,馬漢我記得是最後一個人了,幾乎該說的,都說完了。”
萬碧雲嘴角微微上揚,“一百名皇家禁衛軍,穿着便服竟然還讓他看出來是禁衛軍,可見,這個人早就打探過了,他一定是有所預備纔會行動。大人把所有的重兵都集中在了別處,他自然也調查過了,所以纔會攻擊反方向。從這些特徵不難看出他是有所預備以後纔會行動的人,就算他是一個瘋狂的復仇者。所以,他恨不得要殺了大人,既然他這麼恨,這麼想行動,不找一下大師兄來詢問你這的防守情況,他怎麼才能得手,怎麼才能讓日後的計劃更輕鬆!”
“碧雲說的不無道理,大人,我覺得他還是會來找我,到時候,我應該怎麼說?”子寒聽了萬碧雲的分析以後,如是說道。
包拯聞言在房間裡來回踱步,考慮了一番,不禁皺起了眉頭,“這件事,要從長計議,如果能一勞永逸,抓到了他就好了。”
公孫策眼珠一轉,頓時來了想法,於是湊到包拯的耳邊小聲的耳語了幾句。只見包拯的雙眼頓時亮了一下,“公孫先生的計謀,果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