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名字

第246章 名字

劉景此次東部四縣之行,一來一回,花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其中,有一半時間,花在了安城的山路途中,當他結束行程,回到酃縣時,已是三月末。

時隔多日,劉景再次見到兒子,發現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不復剛出生時羸弱古怪的模樣,他的體重增長頗多,脂肪填滿皮膚,臍帶殘端掉落,露出可愛的肚臍,其緊緊依偎在鄧瑗的懷中,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充滿好奇地盯着劉景。

鄧瑗抱着兒子,明明是少女的容顏,卻散發着母性的光輝。她生下劉旗後,重新變回了鵝蛋臉,身材則仍顯豐腴,不過,她如今尚在守孝期,不食魚肉,應該很快就能恢復往日的身材。

見劉景一副迫不及待想要抱抱兒子的急切樣子,鄧瑗不由會心一笑,一邊將孩兒遞給丈夫,一邊說道:“劉郎,我給旗兒取了一個小名,叫‘阿央’。”

劉景小心翼翼接過兒子,聞言微怔道:“少君是取自‘出車彭彭,旗旐央央’吧?”此句詩出自《詩經·小雅·出車》,劉景當初爲了給兒子取名,曾翻遍《詩經》,一下就聯想到了。

“對。”鄧瑗輕輕頷首,“劉郎認爲這個小名如何?”

“阿央……挺順耳的,就叫這個小名吧。”劉景自然不會反駁妻子的決定,他低頭看着安安靜靜躺在自己臂彎裡,不吵不鬧的兒子,心中充滿了愛意,臉上笑容掩飾不住,對鄧瑗道:“阿央雖然口不能言,卻頗通人意,知道我是他的父親,不會傷害他,所以在我的懷中十分安然。”

鄧瑗聞言頗有些哭笑不得,夫君也太想當然了,出生尚不滿月的嬰兒,哪知道那麼多。

果然,沒過多久,劉旗就尿了劉景一身,並且放聲大哭。

劉景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他雖然兩世爲人,卻也是第一次做父親,只能將劉旗交給侍立一旁的阿姝、阿孌等婢女。

接下來幾日,劉景努力學習做一名合格的父親。當然了,真正的髒活累活,自有婢女代勞,用不着他親自動手。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一點不覺輕鬆,只要身在舍中,就總有做不完的事情。

…………

三月,袁紹終於攻破易京,滅了公孫瓚,兼併其衆。

這場決定北方未來的戰事,反覆拉鋸了長達七、八年之久。對袁紹來說,這實在太過漫長了,如果他能夠提前兩、三年結束這場戰事,天下將毫無懸念。

雖然錯過了最佳時機,但袁紹仍然是天下間最強大的諸侯。

其命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領青、幽、並三州,意圖南下中原,進伐曹操。

四月,面對北方越來越大的壓力,曹操決定先下手爲強,率領大軍北上進抵黃河,派兵攻佔黃河北岸的河內,以爲橋頭堡。

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

四月十日,劉景爲慶祝兒子劉旗“滿月”,大擺宴席,當日賓客絡繹不絕,車乘填街塞巷,喧鬧異常,酃縣但凡有頭有臉的人,大多都來了,少有缺席者。

四月十一日,劉和收拾行裝,準備前往耒陽桓彝門下求學。

張氏平日素以尖刻、嚴酷示人,這次卻是哭得涕泗齊下,將臉上的容妝都哭花了。劉和從小就沒有離開過她的身邊,一想到兒子這一去,至少要兩三年才能回來,心中便萬分不捨。

劉和感受到母親的戀戀不捨與濃濃愛意,亦不覺流下淚來,伏跪於地道:“兒從小頑劣,讓阿母操心,如今拜入桓君門下,阿母該爲兒高興纔是。兒離開後,希望阿母保重身體,只有這樣兒才能在耒陽安心學業。”

張氏拉起劉和,哽咽道:“阿若當安心學業,勿念於我。”

劉饒拽着劉和的衣袖,嗚嗚哭道:“阿兄,你要快點回來啊,你若是回來晚了,我就嫁人了。”

劉饒今年十四歲,正常來說,現在就已經可以嫁做人婦了。

這件事的決定權在劉景的手中,他無意讓妹妹早早出嫁,作爲一個現代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女子早婚早育的危害,因此他決定再過個兩三年再說。

劉和又哭又笑道:“放心吧,你要嫁人,肯定要經過我的同意,我不同意,你休想嫁人。”

劉饒一面哭得梨花帶雨,一面皺起瓊鼻道:“我的夫君,我自己同意就行了,不需你同意。”

“嗚嗚……小叔父,我不想你走……”梳着總角的劉羣也撲到劉和身上大哭,真論起感情,他對劉和的感情,還要勝過劉景,畢竟,劉景實在太忙了,劉和纔是朝夕陪伴在他身邊的人。

鄧瑗、賴慈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一幕,眼角不免含帶淚光。

劉和又分別向兩位嫂子告別,最後來到劉景面前,說道:“此次外出遊學,與人相交,不能無字,阿兄,請爲我取字吧。”

劉景輕輕點頭,說道:“當初父親爲你取字和,乃是出自於《周禮·天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我便再從這六字中,截取一個‘義’字,作爲你的字,‘文義’,你以後就叫‘劉文義’。”

“劉文義……”劉和重重一點頭,說道:“這個名字好,朗朗上口,多謝阿兄賜字。”

由於劉和乃是求學,身邊不宜跟隨太多人,而繼母張氏想要多派一些僮僕、婢女,照顧兒子日常起居,然而她的提議卻遭到了劉景和劉和的一致反對。

最後劉和身邊只帶了一個宋錦。此子便是劉家賓客宋良的次子,他的年紀比劉和長一歲,仍然是少時清秀的模樣,身高卻已有七尺,看上去與成人無異。

這幾年,隨着劉景不斷崛起,宋錦沒有像他的兄長宋谷一樣,埋首田間務農,而是變成了劉和的貼身僮僕,兩人一起學騎馬、一起學射箭、一起學劍術,整日形影不離,感情更加深厚。

劉和整了整衣巾,站在家門外,最後向家人們深深一拜,而後帶着宋錦,登上馬車,在劉景全家人的注視下,漸漸遠去。

…………

時間悠悠,匆匆流逝,田間青色的稻苗逐漸長大,由黃綠色慢慢變成金黃色,很遠就能聞到一股水稻的清香,對於百姓來說,這就是豐收的味道,世間再也沒有什麼味道比它更美妙了。

八月,劉景一聲令下,整個酃縣都投入到秋收的忙碌中。

而今劉景治下的酃縣,北至衡山鄉,南至鍾水、平陽鄉,耕地相比於過去的酃縣,增加了三四成,加之劉景、嚴肅爲政有方,境內荊蠻、盜賊絕跡,百姓得以安心農事,不受外擾,令酃縣漸漸恢復了“楚之糧倉”之名。

劉景現在不僅是酃縣長,身上還有兼攝九縣的職務,所以他早在七月的時候,就向外駐的劉修、劉亮、蔡升、馬周等人傳書,務必要確保諸縣秋收安寧。

尤其是蔡升所在的醴陵那裡,距離臨湘不過三百里,極容易遭到荊州軍的襲擾。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荊州軍雖然有水路運糧,相對便捷,然而荊州軍水步足有數萬之衆,每日所需,都是不小的開銷,對於江北數郡來說,負擔不輕。所以哪怕劉表一再強調收攬長沙民心,也會因糧於敵,除了臨湘、湘南,三百里外的醴陵未必不在他們的目標之內。

其實不需劉景說,蔡升早就有所準備,他在醴陵,頗有根基,駐軍近半年,麾下部曲擴充至一千三百餘人。

秋收之際,他每日親率將士,向北巡邏。而駐紮在衡山鄉的劉祝,則接到劉景的命令,率領水軍北上,支援蔡升。

劉景的擔心並非多餘,荊州步騎、水軍如同蝗蟲一般掃蕩了臨湘、湘南諸縣後,並未就此回返,而是繼續南下,直至殺到醴陵的邊界,與蔡升部相遇。

蔡升謹記劉景的叮囑,沒有貿然與對方開戰,而是在劉祝水軍的掩護下,徐徐而退。

一員身軀雄壯,面容剛毅的騎將問身側的劉磐道:“中郎,要不要我率騎衝殺一番?”

劉磐搖頭道:“蒯長史給我的任務是徵集糧秣,而非與劉景軍交戰,醴陵本就沒在我們的計劃內,既然醴陵有備,那就算了。”

騎將皺眉道:“難道就這麼坐視他們大搖大擺的離去?”

劉磐道:“蔡軍師的教訓纔過去多久?我們不能不引以爲戒。若是冒然追過去,誰知道是不是有無數敵兵埋伏在險要之地,等待我們落入陷阱。來之前,我已經答應過蒯長史,絕不輕敵冒進。”

見騎將忍不住仰天長嘆,劉磐知其心理,他們作爲騎兵,南下一年來,幾乎毫無作爲。

對此劉磐也沒辦法,荊南水網密佈,本就不適合騎兵作戰,加上張羨又龜縮臨湘死守,他們就更沒有立功的機會了。

“撤……”劉磐暗暗搖頭。

(本章完)

第266章 兵臨第467章 射策(中)第35章 馬周第225章 勇悍第463章 三郡第187章 袍鎧第107章 轟動第124章 宴會第435章 裴司第404章 赴死第193章 耒陽第12章 質書救鄰第86章 醉鄉居第96章 建安第323章 爲壽第191章 計議第544章 葛周第41章 吟詩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99章 撤離第421章 三英第487章 盛匡第168章 募兵第285章 敗逃第101章 招撫第308章 遺願第318章 放歸第328章 許都第301章 城破第156章 邀請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539章 所求第462章 郊迎第54章 鄧攸第483章 定議第434章 伏擊第157章 仁和第299章 兵臨第108章 名望第536章 邀請第348章 南下第407章 烽火第535章 人望第524章 馬尾第452章 自白第468章 射策(下)第271章 火攻第113章 啓程第1章 重生第275章 交趾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50章 開戰第381章 江陵第390章 責備第82章 圍攻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98章 招降第200章 兵臨第394章 夜襲第77章 赤驥第534章 歸心第112章 擔憂第512章 伏兵第477章 要求第485章 誓師第150章 開戰第196章 招攬第227章 火攻第500章 敗慈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00章 大船第27章 皓月第44章 單程第59章 嚴肅第162章 免役第421章 三英第204章 曲轅第73章 送別第518章 海昏第108章 名望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47章 病逝第516章 夜取第432章 獻計 (2)第12章 質書救鄰第172章 出兵第347章 鬱林第261章第262章 水戰(上)第434章 伏擊第253章 戰死第377章 再孕第533章 勸止第91章 壁畫第538章 董和第52章 歸家第72章 偷長第373章 盟約第295章 召見
第266章 兵臨第467章 射策(中)第35章 馬周第225章 勇悍第463章 三郡第187章 袍鎧第107章 轟動第124章 宴會第435章 裴司第404章 赴死第193章 耒陽第12章 質書救鄰第86章 醉鄉居第96章 建安第323章 爲壽第191章 計議第544章 葛周第41章 吟詩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199章 撤離第421章 三英第487章 盛匡第168章 募兵第285章 敗逃第101章 招撫第308章 遺願第318章 放歸第328章 許都第301章 城破第156章 邀請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539章 所求第462章 郊迎第54章 鄧攸第483章 定議第434章 伏擊第157章 仁和第299章 兵臨第108章 名望第536章 邀請第348章 南下第407章 烽火第535章 人望第524章 馬尾第452章 自白第468章 射策(下)第271章 火攻第113章 啓程第1章 重生第275章 交趾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50章 開戰第381章 江陵第390章 責備第82章 圍攻第15章 救命恩人第198章 招降第200章 兵臨第394章 夜襲第77章 赤驥第534章 歸心第112章 擔憂第512章 伏兵第477章 要求第485章 誓師第150章 開戰第196章 招攬第227章 火攻第500章 敗慈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00章 大船第27章 皓月第44章 單程第59章 嚴肅第162章 免役第421章 三英第204章 曲轅第73章 送別第518章 海昏第108章 名望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47章 病逝第516章 夜取第432章 獻計 (2)第12章 質書救鄰第172章 出兵第347章 鬱林第261章第262章 水戰(上)第434章 伏擊第253章 戰死第377章 再孕第533章 勸止第91章 壁畫第538章 董和第52章 歸家第72章 偷長第373章 盟約第295章 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