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盟約

第373章 盟約

魯肅不愧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外交家之一,能言善辯,口才了得,其以情義着手,大談孫堅安定荊南之功,及孫策救援長沙之義,消除荊南衆人的戒備之心,從而拉近彼此的關係。

接着又將矛頭指向劉表,控訴其謀害孫堅,侵凌荊南,乃是雙方共同的敵人,最後順理成章的提出結盟共討劉表。

劉景雖已決定明年北伐劉表,但出於謹慎,他並未公開,眼下知情者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因此當荊南文武聽聞江東欲與己方結盟,共伐劉表,一時間衆人神態各異,或喜或憂,交頭接耳,竊竊私議,整個大堂,響起一片嗡嗡之聲。

劉景端坐主位,目光環視堂中,輕輕咳了一聲,堂中霎時一靜,文武正襟危坐,不再私語。

看到這一幕,魯肅神情略顯凝重,文人有傲骨,武夫負桀氣,可在劉景面前,不管是名士,抑或猛將,莫不肅敬恭順,不敢稍有逾禮,由此可知劉景威重。

說實話,這等威信,就算是孫策在世時,亦有所不及,更勿提年輕無威望的孫權。

沒辦法,孫策以一旅之衆,而攻佔江東;劉景亦以一城之地,而全據荊南,論武功,劉景並不比孫策遜色半分。

而劉景出身宗室公家,卻遠非孫氏這等寒門可比。且劉景本人德才兼備,名著楚地,乃荊州士之冠冕,這又是孫策拍馬難及。

劉景自身幾乎沒有短板,是一名近乎完美的主君,昔日光武帝劉秀,至多也就如此罷了。

這也就不怪魯肅、周瑜,心裡對劉景忌憚甚深。畢竟,在他們看來,劉表虛有其表,劉璋闇弱無能,有他們籌謀輔佐,異日孫權必能兼併二者,全據長江,一統南方,建立帝業……

可惜,去年劉景突然崛起於荊南,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

魯肅、周瑜私下討論時,都認爲江東絕不能對荊州劉景、劉表之爭,抱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心。否則稍有疏忽,使劉景統一荊州,必爲江東大患。

最佳的應對之法,是主動出擊,奪取江東上游的江夏郡。屆時不管荊州形勢如何,江夏在手,進可謀取荊州,退可保全江東,無不自如。這纔有了魯肅“聯合劉景,共伐劉表”的建議。

劉景見堂中安靜下來,目光炯然的看向魯肅,緩緩開口道:“孫討虜要和我結盟,共同對付劉鎮南?足下可知,我與劉鎮南之間,並無私怨,甚至早年曾受其恩惠,被舉爲茂才。”劉景說到這裡,頓了一下,又道:

“我之所以起兵抵抗劉鎮南,一是爲故主張長沙報仇,二是不忍見荊南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之前出兵武陵,也是因爲天子拜我爲安遠將軍,董督荊南四郡,乃職權所在。”

劉景最後說道:“劉鎮南是天子正式任命的荊州牧,而我爲零陵太守,乃其臣屬,若率兵過江,進攻荊北,不管於公於私,都授人以柄,遭人非議。”

魯肅心中早有腹案,不慌不忙道:“劉將軍自言曾受劉表恩惠,然此乃小恩小惠,相比於國家興廢,不足道也。劉表身爲漢室之胄,不思挽救社稷於水火,內則妄興刀兵,殘害忠良,外則勾結袁紹,與國家爲難。前年朝廷下詔孫(策)討逆,直斥劉表爲‘逆賊’,詔命孫討逆與曹公併力擊賊。劉將軍舉兵伐之,不僅無過,反而有功於國家。”

其實天子之前給劉景的詔書,也直呼劉表爲“逆賊”,當然這多半不是天子自己的意思,而是出自曹操的授意。

不過不管是誰的意思,總之有了這份天子詔書,劉景便可以理直氣壯的攻打劉表,而不必揹負以下犯上,忘恩負義等罵名。

劉景故作爲難狀,這時就輪到諸葛亮登場了,只見他長身而起,出列慷慨言道:“將軍素有興復漢室之心,澄清四海之志,然荊南地處偏僻,遠離中原,不足以展將軍胸中抱負。”

“荊州北及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沃野千里,土壤膏腴,谷稼殷積,實乃用武之國,足以濟大事。劉鎮南年事已高,沒有救濟天下之心,只有割據苟全之念,其爲荊州之主,非國家之福也。”

“將軍不妨取而代之,統合南北,以爲濟世之資。屆時將軍驅荊楚之衆出南陽,孫討虜將吳越之兵出淮泗,勤王許都,覲見天子,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當然,諸葛亮不會天真的認爲孫權是一個心懷社稷的忠義之人,這都是說給魯肅的場面話。

魯肅、周瑜能夠意識到的問題,諸葛亮自然不可能意識不到解決劉表後,雙方必定反目。

劉巴、桓階與諸葛亮一樣,都是荊南的最高決策層,亦是爲數不多知道劉景北伐計劃的人,與江東結盟,符合自身的利益,二人自然也都投了贊成票。

諸葛亮、劉巴、桓階先後表態,無疑是風向標,一時間,衆人紛紛跟進。而一衆武將更是羣情激昂,極力贊成,無一例外,恨不得立刻與劉表開戰纔好。

劉景見麾下文武衆口一詞,只好勉爲其難地點頭,嘆道:“劉鎮南宗室長者,海內名士,入主荊州以來,雖有侵擾荊南之失,然其內平寇盜,外御流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境內晏然,使荊州成爲亂世之中難得的一方樂土……”

魯肅出言道:“昔日隗囂雍容風議,亦有長者之譽,其虎踞涼州,刑政修舉,兵甲富盛,三輔耆老士大夫爭相歸附。可惜不識時務,坐論西伯,終不免敗亡。劉表,猶今之隗囂也。”

“足下強辯,有儀、秦之風。”劉景苦笑搖頭。

卻也不再繼續矯情,本就是爲了人設,正所謂過猶不及,演的太過就顯得虛僞了。

隨後雙方正式敲定盟約:明年三月,同時舉兵,劉景主攻南郡,孫權兵進江夏,雙方一人一郡,瓜分荊北,誰也不吃虧。

(本章完)

第409章 詐降第422章 出陣第494章 戰臨第242章 三爵第92章 先賢第367章 跛馬第543章 刺孫第513章 斬當第475章 妹夫第392章 落幕第284章 澤國第168章 募兵第139章 於徵第252章 週歲第459章 焚橋第319章 還禮第205章 失望第445章 薦才第130章 親迎第13章 張羨第236章 看清第152章 改名第209章 攻城第269章 地突第321章 瀏陽第223章 習珍第303章 復仇第425章 中箭第228章 斬首第436章 託孤第9章 躬耕養客第92章 先賢第448章 下馬威第386章 面曹第355章 立春第531章 放歸第486章 主力第527章 有君第502章 選將第451章 水鏡第447章 高義第226章 死第232章 負傷第260章第100章 大船第532章 用意第427章 身當第210章第149章 要求第229章 鳴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7章 皓月第231章 勸降第309章 終抵第332章 徐庶第64章 擒獲第30章 陶觀第155章 拜訪第536章 邀請第90章 朝會第140章 二年第313章 隆中第61章 鞭笞第485章 誓師第49章 醫聖第211章 計劃第340章 部督第160章 搶權第403章 破城第296章 捷報第111章 歸來第485章 誓師第487章 盛匡第308章 遺願第458章 斬羽第105章 八陣第461章 守節第347章 鬱林第149章 要求第36章 劉瑍第36章 劉瑍第184章 七夕第375章 返回第381章 江陵第399章 攻城(3)第9章 躬耕養客第481章 團圓第481章 團圓第523章 南下第86章 醉鄉居第81章 必須死第37章 邀請第409章 詐降第179章 到來第467章 射策(中)第305章 內附第20章 南陽來客第484章 丹陽第326章 相遇第57章 示好
第409章 詐降第422章 出陣第494章 戰臨第242章 三爵第92章 先賢第367章 跛馬第543章 刺孫第513章 斬當第475章 妹夫第392章 落幕第284章 澤國第168章 募兵第139章 於徵第252章 週歲第459章 焚橋第319章 還禮第205章 失望第445章 薦才第130章 親迎第13章 張羨第236章 看清第152章 改名第209章 攻城第269章 地突第321章 瀏陽第223章 習珍第303章 復仇第425章 中箭第228章 斬首第436章 託孤第9章 躬耕養客第92章 先賢第448章 下馬威第386章 面曹第355章 立春第531章 放歸第486章 主力第527章 有君第502章 選將第451章 水鏡第447章 高義第226章 死第232章 負傷第260章第100章 大船第532章 用意第427章 身當第210章第149章 要求第229章 鳴金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27章 皓月第231章 勸降第309章 終抵第332章 徐庶第64章 擒獲第30章 陶觀第155章 拜訪第536章 邀請第90章 朝會第140章 二年第313章 隆中第61章 鞭笞第485章 誓師第49章 醫聖第211章 計劃第340章 部督第160章 搶權第403章 破城第296章 捷報第111章 歸來第485章 誓師第487章 盛匡第308章 遺願第458章 斬羽第105章 八陣第461章 守節第347章 鬱林第149章 要求第36章 劉瑍第36章 劉瑍第184章 七夕第375章 返回第381章 江陵第399章 攻城(3)第9章 躬耕養客第481章 團圓第481章 團圓第523章 南下第86章 醉鄉居第81章 必須死第37章 邀請第409章 詐降第179章 到來第467章 射策(中)第305章 內附第20章 南陽來客第484章 丹陽第326章 相遇第57章 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