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兵臨

第200章 兵臨

連日來,劉祝和王彊忙得幾乎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劉景麾下臨湘籍士卒及棹夫家屬,涉及人數以數千計,超過半數都要遷往酃縣,用以安撫麾下士衆之心,兩人任務之重,可想而知。

在此期間,前線的潰兵陸續逃回臨湘,劉祝和王彊意識到劉表大軍隨時有可能殺來,再度加快速度,夜以繼日,遷移人口。

當兩人送走最後一批人的時候,劉宗率領四千餘士卒,百餘艘船艦,安全退回臨湘境內。

劉宗本就是長沙首屈一指的豪傑,名望素隆,這次又帶領衆人脫險,極討士卒之心。若是就此返回臨湘,不管是他立下的功勞,抑或他在士卒中的威望,張羨都會出城相迎,並委以重任。

面對唾手可得的權勢,劉宗心裡不可避免產生些許猶豫,但他最終還是決定不回臨湘,而是南下酃縣,與族弟劉景會合。

是日,他便與大軍分道揚鑣,率領八百部曲,以及五百餘自願追隨者,分乘數十艘船離開。

當張羨出城相迎,卻不見劉宗其人,而只見其信時,本來稍稍振奮的精神立刻遭到迎頭一擊。

對此最尷尬的人,莫過於和張羨一同而來的劉蟠,之前他和桓階向張羨建議,調回在外的駐兵,蔡升的別部便是其一。

然而調令下達後,蔡升遲遲沒有迴應,劉蟠爲此還特意給劉修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夠勸說蔡升,顧全大局,可惜,同樣是石沉大海。

不過在當今這種形勢下,蔡升的行爲並非個例,大難臨頭,想要置身於事外的人不在少數。

蔡升之後,劉宗這邊又生出事端,他們兩個人同時出“意外”,這就絕非意外了,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操控這一切。

“仲達……”劉蟠很輕易就猜出了幕後主使,心中不由嘆道:“你到底想要幹什麼?”

早在前線戰敗的消息傳回的一刻,劉景的親信劉祝便登門拜訪,並送上劉景的親筆書信。

信上內容很多,從天下大勢一路聊到荊州形勢,最後以《易經》中的一句話立勸他離開臨湘,南下避禍:“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這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一旦發現不好的徵兆,就要果斷採取行動。長沙如今危在旦夕,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劉蟠看着這封洋洋灑灑數千文的書信,豈能感受不到劉景的良苦用心,但他卻無意離開臨湘。

大丈夫有所爲,有所不爲,張羨一向待他不薄,與桓階並列,他若危急之時,棄張羨而去,日後還有何面目立於人世間?

劉蟠雖然本人選擇留下,誓與長沙共存亡,卻將家人託付劉景,除了他年紀老邁,臥病在牀,無法遠行的老父劉邕,以及妻妾外,其他家眷,包括妹妹和外甥寇封,皆被劉祝帶人接走。

劉蟠這時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必須要說點什麼才行,他深深一揖,對張羨道:“在下慚愧,劉伯嗣居然會做出這樣荒謬的事情來,實在是有負府君的信任,我這就修書一封,勸其返回。”

“算了,讓他去吧。”張羨緩緩搖頭道。他現在的心情,可謂是複雜到了極點,劉宗棄他而去,他本該深恨之。可劉宗卻於敗軍之際,一路收攏潰兵,成功衝破羅縣吳巨的阻截,爲他帶回整整三千名士卒,這對於如今的長沙,絕對稱得上是雪中送炭,因此心中恨意大減,唯有惋惜。

眼下的長沙,形勢堪稱險惡,正是用人之際,像劉宗這般擁有出衆才能的人,卻不能成爲自己的臂助,張羨心中好不遺憾。

劉蟠不動聲色地道:“也對,劉伯嗣如此倉皇而逃,想必已是被北軍嚇破了膽子,即使強行召他回來,也幫不上什麼大忙。府君只有選用心志堅定,不畏生死的勇士,才能守住長沙。”

張羨瞥了劉蟠一眼,暗暗搖頭,接着不再糾結於劉宗,親臨士卒,善加安撫,並設饗會,犒賞將士,直到日落才離開。

接下來幾日,仍不時有潰兵逃回,然而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才堪堪兩千,由此便可知劉宗帶回三千士卒,對於長沙和張羨來說,是多麼大的功勞。

有賴於劉宗,張羨手中之兵得以突破萬人,稍稍復振。加上之前在臨湘緊急招募五千餘人,更坐擁荊南第一堅城臨湘,面對劉表軍,張羨有了抗衡的底氣。

這時,在巴丘休整數日,消化勝利果實的荊州軍,在蒯越、蔡瑁的率領下再度出發,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殺向南方。

羅縣令吳巨接到荊州軍南下的消息,將兵出城十里相迎。

“在下吳巨,拜見蒯章陵、蔡南郡。二君乃是荊州冠冕,在下雖處南方,亦聞名久矣,今日一見,幸甚幸甚。”吳巨衝蒯越、蔡瑁拜禮,態度十分恭謹。

相比於雄姿魁傑,容貌俊偉的蒯越,蔡瑁不管是身量抑或容貌,都要遜色不少,他年近四旬,五官英挺,尤其目光,咄咄逼人,給人以盛氣凌人之感。

“吳都尉不必客氣。”蒯越不鹹不淡地回道。吳巨不僅是羅縣縣令,同時兼任長沙北部都尉,這兩個職位一文一武,蒯越呼吳巨爲都尉,顯然是視其爲武人。

對於吳巨這樣爲人不忠的貳臣小人,蒯越內心極爲惡之,然而他作爲全軍統帥,肯定不能以自身好惡爲準。吳巨對於平定長沙極爲關鍵,他就算再心存鄙夷也要任用其人。當然,別指望他能有什麼好臉色。

“吳都尉請起。”蔡瑁倒是對吳巨沒有什麼惡感,朗聲笑道。他爲人性豪自喜,吳巨再怎麼說也是長沙首屈一指的豪傑,聽得他一番恭維,心中無比受用。

“劉牧乃是荊州之主,荊州境內,政無大小,皆歸劉牧。張羨久在荊南,自恃小有威望,便桀逆放恣,抗拒劉牧,不服州命,而今更是公然舉兵反叛,可謂逆賊也!吳都尉能夠及時反正,助順擊逆,等到功成之日,劉牧必定不會忘記吳都尉的功勞。”

吳巨見蒯越不甚待見自己,心裡不由一涼,也不知哪裡得罪了他,幸虧蔡瑁沒有如蒯越一般。急忙回道:“不敢。就算沒有在下,長沙亦難擋荊州大軍。”

蔡瑁撫着頷下髭鬚,大聲笑道:“這話倒也有幾分道理,長沙軍頗爲無膽,根本不敢與我對戰,只敢龜縮巴丘營塢固守。否則,根本不必等到武陵出兵,我一戰就能徹底擊潰長沙軍。”

吳巨打定主意抱蔡瑁大腿,因此不斷恭維。

蒯越在一旁聽得直皺眉,終於忍不住開口問吳巨道:“吳都尉,巴丘一戰,我方几盡全功,但仍有不少長沙之兵僥倖逃脫,羅縣乃是潰兵南歸必經之地,不知吳都尉在羅縣,一共俘獲了多少潰兵?”

提到此事,吳巨內心就不免感到有些尷尬,強笑回道:“約有兩千餘人。”他沒敢說實話,其實實際人數只有一千五百餘人。這件事無疑要怪劉宗,要不是他,吳巨豈會只有這點收穫?

然而兩千餘人,在蒯越、蔡瑁眼中還是太少,據他們事後統計,從巴丘逃走的長沙士卒,大約有七八千人,吳巨身份未泄,扼守要地,以逸待勞……優勢多到數不清,怎麼才抓到這點人?

吳巨必須要給二人一個合理的解釋,不然他會被視爲無能之輩,當即苦笑道:“不瞞二君,不知是誰,傳在下叛變,以致在潰兵之中,鬧得人盡皆知,對在下多加堤防,除了用強,別無他法,因此才只俘虜兩千餘人。”

蒯越再度問道:“吳都尉歷職內外,對長沙的情況想必瞭若指掌,足下可否知道,現今張羨手中,還剩下多少人馬?”

吳巨顯然考慮過這個問題,沉聲回道:“當有萬人。”

蒯越與蔡瑁不禁相視一眼,皆暗暗叫苦,張羨若是手中真的還有萬人,他們想要短時間內攻下堅城臨湘,無異於癡人說夢。

不過兩人心態很快又放平,他們本來也沒想過能夠一蹴而就掃平荊南,解決張羨。

張羨可不是什麼泛泛之輩,要知道,他控制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巔峰時期人口超過兩百五十萬。劉表實際控制的南郡、江夏郡、武陵郡、章陵郡及南陽郡部分,人口不及荊南三郡。

當然了,戰爭比的不單單是人口,劉表有大義名分,對治下控制力更強,麾下擁有無數人才,更有一支頗有戰力的大軍,武器鎧甲也更爲精良……

總的來說,劉表對張羨有優勢,但絕非壓倒性優勢。只是因爲巴丘取得大捷,令蒯越和蔡瑁生出或許能夠快速平定荊南的念頭。然而事實卻絕非那麼簡單。

荊州大軍在羅縣休息一夜,次日繼續南下,吳巨率兵兩千隨行。

吳巨加入進來,武陵蠻卻離開了,他們接受荊州牧劉表的印綬及賞賜,才答應出兵長沙,打下巴丘後,他們的任務完成了,自然就要打道回府了。

蔡瑁愛武陵蠻驍勇善戰,想要以重利誘其等留在軍中效勞,卻爲武陵蠻幾位精夫一口回絕。

他們是蠻子,卻非傻子,張羨的名聲,即使他們居於武陵郡諸河流峽谷,亦多有耳聞。

當初要不是劉表以荊州之主的身份,派使者對他們威逼利誘,他們都未必願意趟這趟渾水。

蒯越任由武陵蠻離去,不甚在意,這些武陵蠻走山險若履平地,山谷作戰,是其長處,攻城作戰,是其短處,接下來圍攻臨湘,他們基本幫不上什麼忙。

況且,如果武陵蠻久在軍中,必然會引起漢軍將士不悅,總體而言,弊大於利。

荊州大軍繼續南下,水軍爲之先鋒,艨艟身覆牛皮,船型如梭;鬥艦戰棚女牆,甲士林立;樓船高大若山,威武壯觀。以數百艘計的戰艦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擠滿整個江面,觀者無不駭然。

荊州步騎大軍,總計超過三萬之衆,沿着湘江東岸行進,整支隊伍延袤十數裡,矛戟如林,旗幟飛揚,難望首尾。

荊州大軍水陸並進,直抵臨湘城下。

率先接戰的是雙方的水軍。蔡瑁統領的荊州水軍有樓船、艨艟、鬥艦數百艘,戰士過萬。

而長沙的水軍因爲之前在巴丘,就已經遭到重創,如今僅剩下艨艟、鬥艦數十艘。

兩邊實力相差巨大,開戰僅僅不到一個時辰,長沙水軍就被蔡瑁的荊州水軍擊潰,殘存的船艦甚至不敢返回長沙營塢,直接舉帆劃棹,向南逃去。

水戰的失敗在張羨的意料之中,然而他真正擔心的卻不是荊州水軍,而是源源不斷到來的荊州步騎大軍。

原本他還想趁對方剛剛到來,立足未穩之際,派一支精兵出城突擊其前部,可他一見荊州軍軍容如此雄壯威武,心裡不由一涼,當即就熄了心思。並且對臨湘的未來,生出悲觀之意。

不過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他手中不僅有萬餘大軍,更有臨湘十萬居民鼎力支持,劉表大軍縱然人數再多,也難耐他何。

就在荊州大軍兵臨城下之際,劉祝和王彊展開劉景交給他們的最後一項任務:將臨湘以南,數十家船場,數以千計的人,全部遷走。這件事之前不方便做,只有在這個時候,兵荒馬亂之際,纔可實施。

所謂“南船北馬”,船匠在江南,是十分寶貴的人才,不管勢力大小,都需要他們爲其造船,任何人都不會輕易傷害船匠。

船匠安全無憂,又祖祖輩輩居住於此,自然十分抗拒遷移。此時形勢危急,劉祝和王彊不得不動用一些粗暴的手段。

一開始王彊提議將幾個最死硬的船匠沉江,殺雞儆猴。

然而劉祝考慮到劉景素來看重名聲,這麼做無異於污其名,只是令士卒以刀矛脅迫,棍棒驅趕。

在此期間,劉祝和王彊看到了長沙水軍倉皇向南逃亡,也看到了在後面不停追殺的荊州水軍。

幸虧兩人小心謹慎,身邊並沒有留大艦,只留一些小船,不然必會遭到荊州水軍的攻擊。

(本章完)

第467章 射策(中)第458章 斬羽第84章 魚梁洲第401章 城塌第248章 心絞第43章 荊蠻第245章 巡視第247章 病逝第86章 醉鄉居第119章 內憂第118章 劉表第98章 高利貸第540章 國士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61章 鞭笞第13章 張羨第315章 甘寧第466章 射策(上)第350章 歸來第299章 兵臨第85章 囚徒第269章 地突第479章 蒼梧第162章 免役第155章 拜訪第205章 失望第537章 茂才第22章 交談第60章 跋扈第92章 先賢第451章 水鏡第242章 三爵第210章第72章 偷長第251章 入主第188章 三年第379章 屈服第493章 猝遇第200章 兵臨第111章 歸來第82章 圍攻第171章 結束第88章 臘月第38章 諸葛玄第425章 中箭第296章 捷報第28章 暢談第513章 斬當第25章 吏舍第542章 出兵第232章 負傷第539章 所求第60章 跋扈第321章 瀏陽第435章 裴司第502章 選將第65章 後續第294章 輕鬆第238章 求援第21章 未婚妻第377章 再孕第238章 求援第384章 招攬第173章 南下第161章 良法第219章 開戰第50章 寶珠第509章 設計第495章 鐵樓第270章 醫所第423章 戰死第449章 隱戶第25章 吏舍第185章 許願第470章 策論第386章 面曹第256章 說客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309章 終抵第299章 兵臨第487章 盛匡第419章 猛將第77章 赤驥第227章 火攻第490章 盡出第196章 招攬第88章 臘月第356章 請婚第430章 落幕第519章 抵達第436章 託孤第268章 填塹第427章 身當第284章 澤國第325章 泉陵第500章 敗慈第222章第70章 攤牌第473章 迴歸第305章 內附
第467章 射策(中)第458章 斬羽第84章 魚梁洲第401章 城塌第248章 心絞第43章 荊蠻第245章 巡視第247章 病逝第86章 醉鄉居第119章 內憂第118章 劉表第98章 高利貸第540章 國士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61章 鞭笞第13章 張羨第315章 甘寧第466章 射策(上)第350章 歸來第299章 兵臨第85章 囚徒第269章 地突第479章 蒼梧第162章 免役第155章 拜訪第205章 失望第537章 茂才第22章 交談第60章 跋扈第92章 先賢第451章 水鏡第242章 三爵第210章第72章 偷長第251章 入主第188章 三年第379章 屈服第493章 猝遇第200章 兵臨第111章 歸來第82章 圍攻第171章 結束第88章 臘月第38章 諸葛玄第425章 中箭第296章 捷報第28章 暢談第513章 斬當第25章 吏舍第542章 出兵第232章 負傷第539章 所求第60章 跋扈第321章 瀏陽第435章 裴司第502章 選將第65章 後續第294章 輕鬆第238章 求援第21章 未婚妻第377章 再孕第238章 求援第384章 招攬第173章 南下第161章 良法第219章 開戰第50章 寶珠第509章 設計第495章 鐵樓第270章 醫所第423章 戰死第449章 隱戶第25章 吏舍第185章 許願第470章 策論第386章 面曹第256章 說客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309章 終抵第299章 兵臨第487章 盛匡第419章 猛將第77章 赤驥第227章 火攻第490章 盡出第196章 招攬第88章 臘月第356章 請婚第430章 落幕第519章 抵達第436章 託孤第268章 填塹第427章 身當第284章 澤國第325章 泉陵第500章 敗慈第222章第70章 攤牌第473章 迴歸第305章 內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