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白佑彬能夠看穿陳錦寬的心思,他就不是海軍中校,陳錦寬也不是海軍元帥了。
當時,很多人都認爲陳錦寬想借機搞垮李玉民,因爲在海軍中,李玉民對陳錦寬的元帥地位威脅最大。別說白佑彬這些年輕軍官,就連衛延年,陳錦寬最信任的海軍總參謀長都只看出了這一點。
顯然,事情的發展遠遠超過了這些人的估計。
七十二年(40年)二月七日,就在李玉民主動遞交辭呈,辭去太平洋艦隊司令官,轉爲預備將領的第五天;陸戰隊攻克棉蘭老島北部重要港口,也是日軍最後一個大型據點卡加延-德奧羅的第二天,身體基本康復的陳錦寬返回海軍司令部,重新執掌帝國海軍。
八日,李玉民在家上吊自殺,雖然被副官及時發現,但是在送到醫院之後也因爲大腦長時間缺氧成爲了植物人。從此,以李玉民爲代表的東洋系逐漸淡出了帝國海軍,衆多東洋系軍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同一天,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陳錦寬發佈了帝國海軍改制計劃。
按照該計劃,帝國海軍將率先採用戰區制,艦隊則統一由海軍司令部與總參謀部掌管與指揮,並且由總參謀部根據戰爭情況進行組編。
當時,陳錦寬將海軍主導的戰場劃爲了五個戰區,即西太平洋戰區,南方戰區(後來包括東南亞、澳洲、南太平洋與西北印度洋)。中西戰區(後來包括西北印度洋、阿拉伯半島、地中海與北非),北大西洋戰區與南大西洋戰區(後來包括了南大西洋、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南美洲,所轄面積爲各大戰區之首)。
各個戰區都設獨立的戰區司令部,其主要職責爲策劃戰役行動,指揮與協調參戰部隊。
也就是說,各大戰區司令部只有軍事指揮權,而沒有人事調動與任免權。顯然。戰區司令部是純軍事職能的部門。其影響力遠遠不如艦隊司令部。
戰區制度地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爲帝國海軍打贏戰爭奠定了基礎。
後來。蕭鼎昆在海軍的戰區制度上,確立了帝國海陸兩軍的戰區制度,並且讓陸軍也規劃了相應的戰區,並且明確了各個戰區的重點(即指揮權到底屬於海軍還是屬於陸軍,或者陸戰隊),從而爲海軍、陸軍與陸戰隊聯合作戰奠定了基礎。
從這一點來看,帝國海軍在創新方面再次走在了陸軍的前面。
與戰區制並行地就是艦隊改組。
以往,艦隊都屬於艦隊司令部。即便是在規劃新戰艦地設計與建造,新戰艦的分配方面。總參謀部與海軍司令部都得給艦隊司令部面子。顯然,在帝國海軍獨步全球,無人能敵地情況下,這一制度的問題並不大。現在卻不再適合新的情況,要想使帝國海軍發揮出全部潛力,就必須集中利用有限的資源。
集中管理與編組艦隊是提高艦隊戰鬥力與作戰效率的有效辦法。
按照陳錦寬的規劃,所有戰艦都直接隸屬海軍司令部,作戰行動上則由海軍總參謀部直接指揮,或者是委託戰區司令部指揮(實際操作中。基本上都是由戰區司令部指揮。總參謀部只負責調動與派遣艦隊)。
當時,陳錦寬沒有提出改組的細節規劃。最後的工作是由衛延年完成地。
艦隊的管理分爲行政與作戰兩部分,行政管理權由海軍司令部負責,並且下設艦隊行政管理處,其主要職責就是負責戰艦地設計與建造,戰損維護,人事安排等。因此整項改革設計到徹底改變海軍司令部的職能機構,比如嚴國榮的後勤裝備處就需要分出一部分來,所以這項改革花了兩年多時間才最終完成。
作戰管理權則由總參謀部掌握,主要涉及艦隊編組,調動,任務派遣等。$$
相對而言,作戰改革比較容易,畢竟這是提高艦隊戰鬥力的關鍵,所以在當時就確定了下來,並且很快得到了實施。
按照衛延年提出的方案,今後帝國海軍的艦隊將全部採用數字編號。
以馬六甲海峽爲界,在東面戰場上活動的艦隊爲單數編號,在西面戰場上活動的爲雙數編號,且各戰區都有對應的編號。比如受西太平洋戰區指揮地戰艦統一編爲第一艦隊,受南方戰區指揮地戰艦統一編爲第三艦隊,受中西戰區指揮的戰艦統一編爲第二艦隊,受北大西洋戰區指揮地戰艦統一編爲第四艦隊,受南大西洋戰區指揮的戰艦統一編爲第六艦隊。如果某支艦隊在戰區間調動,其編號自動改變。比如某支艦隊在西太平洋戰區指揮下執行作戰任務時,其編號爲第一艦隊,轉移到地中海作戰,受中西戰區指揮時,其編號自動變更爲第二艦隊。
在此基礎上,各艦隊下設分艦隊,並且用阿拉伯數字編號。
比如在改組前,快速戰鬥羣屬於太平洋艦隊,改組後,太平洋艦隊改編爲第一艦隊,而快速戰鬥羣則爲第12艦隊,第11艦隊則是主力戰鬥羣。
各分艦隊下的戰艦編隊則在分艦隊編號後加以註明。
比如,快速戰鬥羣的戰列艦編隊今後就應該稱爲第12-1戰列艦艦隊,如果增添新的戰列艦,並且編爲獨立的戰列艦編隊,則順次爲第12-2戰列艦艦隊。
不說這套新的作戰指揮體系是否更加有效,僅各艦隊的編制就比以前要清楚得多。
可以說,此時是陳錦寬對海軍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最好時機。
李玉民倒臺之後,東洋系在海軍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幾個能夠說得上話地將領都是人人自危,誰還敢跟陳錦寬對着幹,敢對陳錦寬的改革說不?
南洋系是既得利益者,就算陳錦寬的改革動了他們的“蛋糕”,在對比東洋系的悲慘遭遇之後,那些心懷不滿的將領也只能忍氣吞聲,不敢發表反對意見。
說白了。陳錦寬之前沒有推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就是兩大派系地阻力太低。
如果在此之前推行這一系列地改革,不但東洋系會堅決反對。南洋系也不會支持陳錦寬,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甚至會動搖陳錦寬在海軍中的地位。
當然,從根本上講,這次改革針對地仍然是東洋系。
雖然李玉民倒下了,但是他最多隻能算是東洋系這顆大樹的地上部分,其地下的根基並沒有受到動搖。以東洋系的影響力,要不了多久就會冒出下一個“李玉民”。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要對付下一個“李玉民”。肯定更加棘手。
通過這次改革,陳錦寬徹底打破了海軍的原有格局。
也就是說,不管是東洋系還是南洋系的軍官,都離開了原來的“坑”,與以往的關係徹底決裂,今後得聽海軍司令部與總參謀部地調遣。顯然,兩大派系的軍官明智一點地話,都會找到新的效忠對象。
可以說,陳錦寬這次改革是一舉三得。
首先提高了海軍的戰鬥力與作戰效率。其次徹底打垮了對他最有威脅的東洋系。最後高度集中的權力提高了他在海軍中的威信。
當然,從帝國的角度講。這輪改革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陳錦寬提高的只是他在海軍中地威信,從根本上對蕭鼎昆沒有威脅。再說了,海軍實力地提高,是帝國打贏戰爭的根本保證。如此一來,蕭鼎昆不但不會反對陳錦寬地改革行動,還會全力支持。
後來,蕭鼎昆就是因此暫時放棄了合併海陸兩軍指揮權的計劃。
從這一點來看,陳錦寬的改革還起到了“自保”的效果。其實當時海陸兩軍低下的作戰效率已經讓蕭鼎昆非常不滿了,如果不盡快推行改革,並且提高作戰效率,恐怕海陸兩軍元帥的大權都將不保。
此時,再也不會有任何人懷疑陳錦寬的政治能力了。
當時,甚至有傳言,說陳錦寬並沒有病,是在裝病。通過裝病,陳錦寬不但避開了“李玉民事件”產生的影響,還讓東洋系與南洋系的將領都訂着元帥的位置,降低了防備,結果在陳錦寬提出改革方案的時候,兩大派系的將領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根本無法採取應對措施。
當然,白佑彬知道,陳錦寬絕不是在裝病。
只不過,這是不是陳錦寬在借勢推行改革,白佑彬就不好說了。
作爲南洋系軍官,白佑彬最初的時候對陳錦寬的“突然襲擊”也有所牴觸。說白了,一下出現這麼大的變化,誰都難以立即接受。
只是,白佑彬屬於最先看到好處的那批年輕軍官。
通過這次改革,不但兩大派系的高級將領被剝奪了很大一部分權力,還讓幾乎所有年輕軍官看到了希望。
雖然門系出身的影響並沒有從海軍中立即消失,但是在新的體制下,決定軍官晉升與前程的決定因素不再是關係網,不再是家族背景,不再是出身豪門,而是其在戰鬥中的實際表現,是其個人素質。
大概也正是如此,在這場海軍內部的無聲風暴中,幾乎所有有才能的年輕軍官都站到了陳錦寬的一邊,並且用實際行動支持了陳錦寬推行的改革。
正是年輕軍官幾乎集體“倒戈”,那些反對改革的高級將領纔不得不忍氣吞聲。
大概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陳錦寬纔敢於在這個敏感時期,特殊時期推行如此大規模,如此徹底的體制改革!qi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