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海軍之夢

bookmark

百慕大海戰”造成的影響確實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ωωω _ttκá n _C 〇

加上“特克斯羣島海戰”,帝國海軍的五支作戰艦隊在一天之內就幹掉了美國海軍僅存的希望,從根本上確保了帝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也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的戰爭力量,爲最終戰勝美國奠定,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到此,戰爭勝敗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美國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戰敗,或宣佈戰敗。

隨後,同盟國集團也開始協商“最後戰略”,即針對美國的戰略進攻行動。另外,帝國也制訂了一套針對美國的戰略計劃。

只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百慕大海戰”也最終確定了帝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場以海洋爲主要戰場的世界性大戰,並且最終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帝國爲的同盟國集團幾乎輸掉了戰爭,從而導致帝國喪失了全球霸權的地位,讓美英法日俄等國獲得了非常難得的崛起機會,並且最終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同樣的,作爲同盟國成員,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陷入了長期的衰退之中。

二場影響到了全世界的戰爭都證實了一點:任何一個要想稱霸全世界的國家,除了需要一支足夠強悍地陸軍之外,還需要一支能夠戰勝任何一個對手,並且控制全球各大洋地海軍。

歷史上。明帝國正是因爲擁有全球最強大地海軍而稱霸世界數百年。

二十多年前。也正是因爲英美等國建立起了足以與明帝國海軍抗衡地強大海軍。才能夠在一場世界大戰中摧毀明帝國地世界霸主寶座。最終。明帝國也正是通過停戰談判保留了其強大地海軍。爲下一次崛起奠定了基礎。

在此情況下。搭上了明帝國這輛戰爭列車。在本次世界大戰中成爲了戰勝國地德國與意大利更是格外重視海軍地建設與展。

也許。意大利地影響還可以忽略不計。可德國地影響絕不能不考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就集全國之力建立了歐洲第二。世界第三(戰前)地公海艦隊。並且以此向歐洲地頭號海軍強國起了挑戰。早在這個時候。德國就充分意識到了海軍地重要性。

在本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也在力所能及地擴大海軍規模。

如果不是要在二條戰線上作戰,並且必須面對由美國與英國武裝起來地俄羅斯軍團,德國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之前就打造出一支足以問鼎歐洲霸主寶座的強大艦隊,並且戰勝夙敵英國。

在法國戰敗之後,德國曾經啓動過一個叫“海軍五年規劃”的海軍展戰略計劃。

按照該計劃,德國海軍將在未來五年之內建造十二艘快速戰列艦,二十四艘戰列巡洋艦(後改爲大型巡洋艦),五十六艘巡洋艦,以及一百餘艘驅逐艦的龐大艦隊。同時,德國將擴建面向波羅的海的基爾軍港,以及面向北海地威廉港,同時還將把法國西部與西北部地區的港口進行修繕,以便進駐德國海軍艦隊。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有野心地戰略規劃。

問題是,德國缺乏將計劃具體實施的能力,或說缺乏支持該計劃地強大國力。

先是德國的經濟能力已經在戰爭中繃到了極限,而且俄羅斯在得到了美國地大力支持之後,戰爭潛力也爆了出來,並且爲了減輕英國的壓力,將戰略重點放在了西線。加上明帝國在大陸東線戰場上採取了以守代攻,將重點轉移到太平洋上的戰略,從而使德國不得不在大陸西線戰場上承擔起重任,並且在長達二年多的時間內與俄軍死拼,導致德國難以分配出更多的工業產能爲海軍服務。

其次德國沒有建造如此先進戰艦的技術基礎。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與“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都需要帝國的技術支持,在不得不向帝國採購“德意志”級戰列艦,並且追加訂購了“柏林”級戰列艦的情況下,德國的造船部門根本沒有能力足夠強的工程師來承擔設計工作,而且很多基礎技術都處於空白狀態。也就是說,如果德國不能從外界購買相關的技術,或獲得相關的技術支持,連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都難以完成。

後就是德國的海洋意識。在德國的歷史上,其每次崛起幾乎都與其在陸地上的迅速擴張有關,而與其在海洋上的擴張沒有太大的關係。另外,從地緣因素上看,德國需要同時面對二個方向(一戰時甚至是三個方向)上的強大敵人,且其本土的戰略縱深不足以使德國在平時維持一支相對有限的陸

,在戰時採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來擴充陸軍,從而時向海軍提供足夠的經費。也就是說,德國本身就是一個大陸性國家,與海洋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國家戰略的根本重點也在大陸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綜合這三點因素,就不能看出德國的野心遠遠超過了其根本實力。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確定下計劃之後,德國海軍就委託幾家造船廠開始設計代號爲“H43新式快速戰列艦。可是直到七十五年(年)底,這種原本計劃在年初完成設計,最遲在年底開工建造的基礎設計工作都沒有能夠完成。而當時承擔設計工作的漢堡福斯造船廠(“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設計與承建船廠)提供的三套設計方案都算上不先進,即便是採用新技術最多,設計難度最大,建造成本最高的原始設計的基本性能都沒有達到“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水準。

至於開工建造,那更是水中望月了。

後來,德國海軍又先後與合作的造船廠展開了“H44“H45”與“H46”三套快速戰列艦的設計工作。結果與“H43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都屬於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且異想天開的“設想”,而不是設計。

拿最具有代表性的“H46”方案來看,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了破天荒的十二萬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了十五萬噸,配備四座三聯裝五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以及數十門二種口徑的副炮與速射炮,航速達到了三十節,續航力超過了一萬二千海里,裝甲更是強到足以抵擋世界上任何一種戰列艦主炮直接轟擊的程度。

顯然,這根本不是設計,而是“設想”,甚至只算得上是“幻想”。

暫且不論其設計是否合理,以及能否完成。就算能夠完成設計工作,德國也沒有任何一座船臺能夠建造這麼大的戰列艦。另外,以德國的工業實力,根本建造不出配套的動力設備,厚度近一米的裝甲板在當時也完全不可能製造出來,而其超乎想像的主炮恐怕連組裝都成問題。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德國確實希望建立一支世界性的強大海軍。

再換個角度就不能現,德國努力打造世界級海軍的根本動機就是與明帝國爭奪戰後的世界霸權,或確保德國在未來成爲世界性的強國,而不僅僅是歐洲地區的強國。顯然,德國參加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也是希望取代美英法,成爲西方世界的統帥,從而組建起一個能夠與明帝國抗衡的國家組織。

現在,德國喪失了唯一的作戰艦隊,其憤怒可想而知。

在白佑彬處理前線事務的時候,衛延年卻在忙着處理善後工作。實際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由他負責的,也輪不到他這個帝國海軍的軍事統帥來負責。當時,想要借美國之手除掉德意艦隊的人不是衛延年,他也沒有權利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

不言而寓,真正的幕後導演是帝國海軍元帥陳錦寬,以及帝國輔蕭鼎昆。

準確的說,是帝國輔蕭鼎昆從帝國的根本國家利益出,最終批准了由陳錦寬提交的相關計劃,衛延年與白佑彬只不過是這份計劃的實際執行而已,或說只是蕭鼎昆與陳錦寬手上的工具。

六月二十七日,蕭鼎昆與陳錦寬就啓程前往德黑蘭,參加同盟國第三次腦會晤。

臨行前,陳錦寬給衛延年安排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爭取儘快控制住北大西洋上的局面,不給德意等國插手的機會。

顯然,蕭鼎昆已經在爲戰後的世界格局做直接鋪墊了。

第三次同盟國腦會議肯定不會很和睦,也不會很平靜。德意二國肯定會在會議上指責帝國的獨斷專行,而蕭鼎昆只想把生米煮成熟飯,只要成了既成事實,不管德意怎麼抗議,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結果,在當地時間二十八日上午,白佑彬收到了衛延年從舟山來的電報。

當時,“雲南”號戰列艦的簡易修復工作已經結束,其他幾艘受損比較嚴重的戰列艦的簡單修復工作也已完成。另外,謝倫已經派來了二支破交艦隊,準備爲返回直布羅陀的受損戰艦提供護航保護。第隊,以及負責爲那些受損不太嚴重的戰艦提供全面維修服務的工程船隻也正在趕來的途中。

將相關的事務交給了楊定方之後,白佑彬就率領“勝利”號旗艦,需要返航的後勤保障艦船,以及那些受損戰艦踏上了返航的路途。

當時,白佑彬就意識到,北大西洋上的局勢已經生了重大轉變。

第7章 西歐劇變第12章 友誼鉅艦第9章 殘酷現狀第28章 冒進政策第27章 亂成一鍋第26章 骨牌效應第22章 攔截行動第10章 代參謀長第12章 自私代價第5章 精兵雲集第27章 以儆效尤第31章 將錯就錯第1章 欲蓋彌彰第16章 重量對手第14章 渾水摸魚第3章 聲東擊西第32章 拼死堅持第10章 戰術優勢第3章 軍事技術第45章 戰艦代溝第29章 節外生枝第1章 掐敵咽喉第31章 瘋狂對轟第12章 終有收穫第35章 忙中出錯第19章 及時情報第21章 意外來客第57章 凱旋而歸第55章 鳴金收兵第53章 倒黴戰艦第47章 背水之戰第25章 戰術意圖第42章 臨時避難第38章 黃雀在後第54章 民主日本第5章 電子干擾第47章 背水之戰第19章 不爲所動第56章 海軍寫照第9章 實際測試第16章 兄弟感情第36章 心存不滿第29章 痛殲逃敵第2章 文化割裂第43章 見好就收第35章 優勢劣勢第33章 積極配合第52章 擴大戰果第50章 智者千慮第52章 突然遭遇第26章 意料之中第52章 喜憂參半第44章 戰略冒險第30章 中立法案第11章 嚴格保密第29章 半途而廢第56章 如實總結第52章 喜憂參半第51章 雙蛟鬧海第39章 苟延殘喘第66章 善後工作第36章 情勢反轉第34章 艦隊拆分第24章 司令職責第37章 戲劇轉變第27章 時間空隙第24章 司令職責第42章 臨時避難第1章 喜憂並存第17章 兵力調整第11章 兵不刃血第27章 英國特色第53章 狐假虎威第27章 以艦換艦第26章 蹲點守候第44章 後悔晚矣第10章 代參謀長第12章 腹背受敵第33章 積極配合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9章 得意忘形第42章 緊急馳援第28章 受降儀式第8章 哥們情誼第16章 傷愈歸隊第35章 引蛇出洞第41章 大夢初醒第18章 一炮斬首第32章 拼死堅持第39章 苟延殘喘第39章 迎頭痛擊第58章 出奇制勝第38章 撲朔迷離第63章 運氣無敵第39章 搶先出手第38章 黃雀在後第37章 絕對優勢第1章 血戰海地第18章 戰役打響第32章 絕地反擊
第7章 西歐劇變第12章 友誼鉅艦第9章 殘酷現狀第28章 冒進政策第27章 亂成一鍋第26章 骨牌效應第22章 攔截行動第10章 代參謀長第12章 自私代價第5章 精兵雲集第27章 以儆效尤第31章 將錯就錯第1章 欲蓋彌彰第16章 重量對手第14章 渾水摸魚第3章 聲東擊西第32章 拼死堅持第10章 戰術優勢第3章 軍事技術第45章 戰艦代溝第29章 節外生枝第1章 掐敵咽喉第31章 瘋狂對轟第12章 終有收穫第35章 忙中出錯第19章 及時情報第21章 意外來客第57章 凱旋而歸第55章 鳴金收兵第53章 倒黴戰艦第47章 背水之戰第25章 戰術意圖第42章 臨時避難第38章 黃雀在後第54章 民主日本第5章 電子干擾第47章 背水之戰第19章 不爲所動第56章 海軍寫照第9章 實際測試第16章 兄弟感情第36章 心存不滿第29章 痛殲逃敵第2章 文化割裂第43章 見好就收第35章 優勢劣勢第33章 積極配合第52章 擴大戰果第50章 智者千慮第52章 突然遭遇第26章 意料之中第52章 喜憂參半第44章 戰略冒險第30章 中立法案第11章 嚴格保密第29章 半途而廢第56章 如實總結第52章 喜憂參半第51章 雙蛟鬧海第39章 苟延殘喘第66章 善後工作第36章 情勢反轉第34章 艦隊拆分第24章 司令職責第37章 戲劇轉變第27章 時間空隙第24章 司令職責第42章 臨時避難第1章 喜憂並存第17章 兵力調整第11章 兵不刃血第27章 英國特色第53章 狐假虎威第27章 以艦換艦第26章 蹲點守候第44章 後悔晚矣第10章 代參謀長第12章 腹背受敵第33章 積極配合第29章 節外生枝第39章 得意忘形第42章 緊急馳援第28章 受降儀式第8章 哥們情誼第16章 傷愈歸隊第35章 引蛇出洞第41章 大夢初醒第18章 一炮斬首第32章 拼死堅持第39章 苟延殘喘第39章 迎頭痛擊第58章 出奇制勝第38章 撲朔迷離第63章 運氣無敵第39章 搶先出手第38章 黃雀在後第37章 絕對優勢第1章 血戰海地第18章 戰役打響第32章 絕地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