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文治三事

董遵誨平定湖南的消息很快傳回了開封府,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震動。從出兵到現在,不超過一百天,除去行軍、集結耗費的時間,真正用來接戰的不過是十餘天!也就是說,周軍在董遵誨的指揮下,兩天內就攻克荊南,十天內就攻破湖南,並生俘高繼沖和周保權,讓大周得到了十七州、八十三縣的地盤,新增人口二十三萬七千餘戶!

這樣的赫赫戰功,比起郭榮來毫不遜色,甚至能與開國皇帝郭威相提並論。有些人頓時感受到了董遵誨對郭家社稷的威脅,緊密團結在以魏仁浦爲首的反對派周圍;但更多的人卻覺得董遵誨前途無量,感覺自己能在董遵誨麾下有用武之地,主動投向了董遵誨。僅在董遵誨回京途中,就收到了百餘官員的效忠書信。

對此,重病在身的範質有心無力,也只能聽之任之。而王溥更是在朝廷中黨附董遵誨,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事業之中。在董遵誨回京幾天後,王溥向朝廷進獻《五代會要》。

該書三十餘卷,王溥按照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至世宗郭榮即位)實錄及舊事傳聞,分條件系,類繼承編,共二百七十九事目。卷一至卷六記載帝號與宮中制度,卷七記樂,卷八記禮,卷九記刑,卷十、十一記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記載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記載周邊關係。因爲王溥佔據高位。能夠翻閱前朝留下的諸多史料。所以書中引用的詔令、奏議可信度極高,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此書一出,不能說洛陽紙貴,也可以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爲中國自古有着給前朝修史的傳統,唐末以來戰亂紛雜,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是忙着廝殺就是忙着篡位,誰還有哪個閒情雅緻?!而王溥此書一出,不僅彌補了歷史空白,而且還相當於信心百倍地向周邊宣稱:我大周乃是中原正朔。更有信心平定天下!

這樣的文壇雅事,董遵誨自然不甘旁觀,加上他與王溥平日裡交情不錯,而王溥編纂圖書的過程中。董遵誨的大哥董遵訓也出力甚多,董遵誨便獻出大筆錢財,將此書雕版印刷!

作爲一個文臣,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受人欣賞、刊印天下,實在是心懷大暢。王溥經此一事,與董遵誨的關係越發緊密。這樣一來,董遵誨在五人議事會中已經手握三票,大權在握!

而且作爲董遵誨平定荊南、湖南的獎賞,皇帝已經下詔,冊封董遵誨爲晉王!要知道經過數代演變。晉王幾乎已經成爲王儲的代名詞,而皇帝無子,這就意味着董遵誨甚至有可能榮登大寶!對此,董遵誨並沒有欣然接受,而是固辭,在得到朝野的一片讚譽聲後,順順利利贏得了宋王的封號(董遵誨此時仍兼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

也許是受到《五代會要》的鼓勵,工部尚書判大理寺竇儀上奏,長期以來刑統科條繁浩。不便執行,請別加詳定。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單純的學術之事,要知道範質年前曾經受命編輯《大周刑統》,這纔剛剛過了年餘。這竇儀就跳出來表示質疑,身後若是無人撐腰。他豈有這翻案的膽量!

朝野上下頓時將目光盯在了最近炙手可熱的董遵誨身上,難道說他想把範質拉下馬,也換上自己的親信,這樣的話只要董遵誨拿下魏仁浦,朝廷可就成了他董遵誨的一言堂!

董遵誨對此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但他知道一點,自己完全可以拋開表面假象,通過利益的得失來尋找幕後黑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那竇儀是自己策動,那自己一定會與範質交惡,而範質要想保持威信,就得主動起來對抗如日中天的自己,這樣一來,他勢必要對魏仁浦等人多加籠絡。而且魏仁浦也可藉機來避開董遵誨的敵視,消除張瓊事件帶給他的惡劣影響。如此看來,最後的得益者就是魏仁浦,而這竇儀定然是聽了魏仁浦的挑唆!

分清楚利害關係,董遵誨對付起來更是遊刃有餘。在大朝會上,董遵誨主動表態,大周刑統乃是首輔範質嘔心瀝血之作,不僅適用於現在,也適用於將來,短期內並無修訂的必要!

董遵誨一言已出,黨附於他的朝臣們紛紛出言附和,魏仁浦怎麼也沒有想到,董遵誨居然甘心放棄這打擊範質的好機會,來不及出言贊同的他頓時變得極爲顯眼!

範質到了現在,哪裡還不明白是魏仁浦搞的鬼,心中也是十分氣憤。但範質爲人風趣大度、胸懷坦蕩,他曾對人說過:“人能鼻吸三鬥醇醋,即可爲宰相矣!”

現在朝堂上這個局勢,他與魏仁浦合則兩利,分則會被董遵誨各個擊破,失去了所有的話語權。考慮到這個問題,範質先對董遵誨稱謝,而後主動說自己修正刑統時事務繁多,對繁雜重複的國家律令並沒有修改徹底,導致現在判決輕重無據,有些官吏更趁此徇私舞弊!有介於此,範質主動請求朝廷派人對大周刑統進行詳定。

魏仁浦也認識到自己舉動的不妥,趕緊出言附和。但是大家此時已經看清楚他的態度,他的亡羊補牢之舉反而弄巧成拙。

倒是董遵誨見範質意志堅定,便也改變立場,同意重修刑統,不過董遵誨也向朝廷說明,編纂的總負責人必須由範質承擔,要不然對範質實在是不公。對此,羣臣全都附議。

於是郭信下詔,命範質、蘇曉、張希護、奚嶼等參照唐律,在《大周刑統》的基礎上重加詳定。在範質的精心指揮下,不久便定稿出書,共三十卷。

卷一至卷六名例律,二十四門五十七條;卷七至卷八名衛禁律,四門三十三條;卷九至卷十一爲職制律,二十二門五十九條;卷十二至卷十四戶爲婚律,二十五門四十六條;卷十五爲廄庫律,十一門二十八條;卷十六爲擅興律,九門二十四條;卷十七至卷二十爲賊盜律,二十四門五十四條;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爲鬥訟律,二十六門六條;卷二十五爲詐僞律,十門二十七條;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爲雜律,二十六門六十二條;卷二十八爲捕亡律,五門十八條;卷二十九、卷三十爲斷獄律,十七門三十四條。

成書之後,在董遵誨的建議下,皇帝郭信下令刻版摹印,頒行全國。可以說修書之事不但沒有影響董遵誨與範質之間的關係,反而彌補了兩人此前的某些爭端。

當然裡外不是人的魏仁浦,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過,魏仁浦雖然這次弄巧成拙,卻依舊保持住自己的宰相風範,一如既往地在朝堂上與董遵誨相爭。雖然有些個不識時務,但多少也顯示了他的執着。

這一日,戶部郎中沈義倫自吳越歸朝,在朝堂上進行例行述職。就在大家聽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沈義倫突然拜倒在地,對皇帝叩首說道:“陛下,微臣北返之時,眼看着淮南等地再度發生饑荒,揚州等地更是有多人餓死。百姓們家無存糧,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當地官衙根本就沒有糧食接濟,而駐軍營中卻屯糧甚多。微臣請求陛下恩准,將各郡所儲軍糧暫時借貸給百姓,讓他們度過饑荒。至於其中的缺口,只要等到秋收時讓百姓歸還新米就是,完全可以彌補!”

雖是向皇帝懇請,但沈義倫的眼睛卻一直盯着董遵誨等人,他也知道皇帝智商有問題,一切軍政大事全都依仗董遵誨等人處理。果然,就見郭信打了個呵欠,對他說道:“愛卿所言之事着宋王等人商議就是,朕稍後自會用璽,退朝!”

郭信懶洋洋離開朝堂,繼續去後宮完成他生兒育女的責任以及他打木工的個人愛好,而董遵誨等人也圍坐在一起,緊急討論此事。

作爲魂穿的現代人,對於賑災之事董遵誨倒是十分贊同。而且在討伐李重進的時候董遵誨就發現,當地百姓因爲頻遭戰亂幾無家當,別說耕地裡的牛,就連刨地也只能用費時費力的木鋤!以這樣的耕種水平,再遇上天災,百姓們哪裡還活得下去?!

這段時間,董遵誨所贊同的,就是魏仁浦所竭力反對的。魏仁浦立即反駁道:董帥心地雖好,可如果開倉賑濟後再遇到水旱災害,饑民到時候根本無力還糧,不僅不能填補軍糧上的缺口,還依舊需要官府賑濟。如果出了這樣的事情,誰又能承擔這個責任?!

魏仁浦所說的也有一定道理,範質、王溥也有些個猶豫。這時特批與會的沈義倫慷慨陳詞,認爲國家開倉濟民,可感召和氣,立志事稔,不用憂慮水旱!

位卑未敢忘憂國,沈義倫的一番言辭贏得了大家的讚賞,在隨後的表決中,就連起先反對放糧的魏仁浦都投了贊同票,以全票通過放糧的決議!

隨後,經董遵誨提議,羣臣投票贊同:在各州縣設立義倉,朝廷在兩稅之外,每石另輸一斗貯藏,以備荒年。

第422章 打破楚州城!第264章 城頭伏擊戰第338章 平邊策第191章 平定叛亂第45章 巡視一營第255章 黃旗加身(上)第158章 大戰王景崇(5)第466章 一聲霹靂第361章 怒鋒!第218章 逃離開封府(6)第306章 再戰北漢(2)第471章 猛張飛第63章 夜襲(一)第53章 趙匡胤的出走(中)第508章 新兵入伍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17章 父子密談(上)第269章 大戰長壽村(中)第365章 拿下清流關第21章 我要開青樓第12章 遇事要思量第412章 較量(中)第429章 李煜的野望第291章 祭拜孔子第439章 大意失荊州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188章 回家完婚(下)第289章 慕容之死第53章 趙匡胤的出走(中)第40章 痛打趙匡胤第411章 較量(上)第145章 多做少說第27章 行軍途中第258章 奔襲劉贇(中)第109章 直入鄴都(下)第457章 揮軍澤州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96章 走鏢(一)第43章 打開心結第396章 進軍濠州第486章 圖窮第60章 告別與行軍第241章 劉承佑之死(上)第403章 再下泗州縣城第131章 西行平叛(7)第496章 兩封求援信第364章 趙普來投第222章 逃離開封府(完)第63章 夜襲(一)第79章 酒樓巧遇(下)第377章 六合大戰(中)第336章 忠奸馮道第351章 轉行工程兵?!第123章 功過相抵(中)第36章 落魄青年趙匡胤第181章 誅殺趙思綰(中)第23章 首次見面第62章 郢州第一仗第191章 平定叛亂第61章 郢州內爭第348章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下)第359章 瞄準皇帝,射擊!第419章 御帳獻策第201章 遼軍南下第90章 老來喪子第381章 放火?自焚!第304章 郭威駕崩第506章 文治三事第354章 伏擊追兵第430章 南唐事變(下)第294章 李家莊之戰(下)第431章 李煜登基第5章 客棧送王樸(上)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151章 馳援咸陽(上)第503章 兩腳羊(上)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199章 史府夜宴(下)第173章 崩潰的西北角第461章 活下去第325章 北上抗遼第277章 漫長血夜(下)第370章 嚴打與審判第142章 城門失火第508章 新兵入伍第256章 黃旗加身(下)第450章 李筠造反第425章 恫嚇南唐第205章 逼退遼軍第497章 假道伐虢(上)第239章 劉子陂大戰(7)第29章 積怨與綠帽子第11章 兄弟情誼絕第122章 功過相抵(上)第317章 炮兵指揮使(上)第110章 暗夜入城第47章 城門爭奪戰(下)第504章 兩腳羊(下)第278章 王峻來援第433章 出兵北伐!
第422章 打破楚州城!第264章 城頭伏擊戰第338章 平邊策第191章 平定叛亂第45章 巡視一營第255章 黃旗加身(上)第158章 大戰王景崇(5)第466章 一聲霹靂第361章 怒鋒!第218章 逃離開封府(6)第306章 再戰北漢(2)第471章 猛張飛第63章 夜襲(一)第53章 趙匡胤的出走(中)第508章 新兵入伍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17章 父子密談(上)第269章 大戰長壽村(中)第365章 拿下清流關第21章 我要開青樓第12章 遇事要思量第412章 較量(中)第429章 李煜的野望第291章 祭拜孔子第439章 大意失荊州第102章 上奏朝廷第188章 回家完婚(下)第289章 慕容之死第53章 趙匡胤的出走(中)第40章 痛打趙匡胤第411章 較量(上)第145章 多做少說第27章 行軍途中第258章 奔襲劉贇(中)第109章 直入鄴都(下)第457章 揮軍澤州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96章 走鏢(一)第43章 打開心結第396章 進軍濠州第486章 圖窮第60章 告別與行軍第241章 劉承佑之死(上)第403章 再下泗州縣城第131章 西行平叛(7)第496章 兩封求援信第364章 趙普來投第222章 逃離開封府(完)第63章 夜襲(一)第79章 酒樓巧遇(下)第377章 六合大戰(中)第336章 忠奸馮道第351章 轉行工程兵?!第123章 功過相抵(中)第36章 落魄青年趙匡胤第181章 誅殺趙思綰(中)第23章 首次見面第62章 郢州第一仗第191章 平定叛亂第61章 郢州內爭第348章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下)第359章 瞄準皇帝,射擊!第419章 御帳獻策第201章 遼軍南下第90章 老來喪子第381章 放火?自焚!第304章 郭威駕崩第506章 文治三事第354章 伏擊追兵第430章 南唐事變(下)第294章 李家莊之戰(下)第431章 李煜登基第5章 客棧送王樸(上)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151章 馳援咸陽(上)第503章 兩腳羊(上)第101章 曹州兵變(下)第199章 史府夜宴(下)第173章 崩潰的西北角第461章 活下去第325章 北上抗遼第277章 漫長血夜(下)第370章 嚴打與審判第142章 城門失火第508章 新兵入伍第256章 黃旗加身(下)第450章 李筠造反第425章 恫嚇南唐第205章 逼退遼軍第497章 假道伐虢(上)第239章 劉子陂大戰(7)第29章 積怨與綠帽子第11章 兄弟情誼絕第122章 功過相抵(上)第317章 炮兵指揮使(上)第110章 暗夜入城第47章 城門爭奪戰(下)第504章 兩腳羊(下)第278章 王峻來援第433章 出兵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