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旌義的消息和南宮無敵的報告一起送到了正在城山灘頭陣地坐鎮的馮宗澤手上。儘管全面佔領濟州島勢必會背上爲四五萬當地百姓供應糧食的包袱,但是馮宗澤認爲這還是值得的。
因爲流人和官奴婢大多是集中安置的關係,濟州島的人口分佈集約化程度很高,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分佈在三座城池和沿海的九鎮。很容易達到佔領-控制-使用的目的。三城九鎮又都有大量的官房可用――別看旌義就其面貌和經濟水平上就是個有圍牆的大農村,但是城中的各種官方建築一樣不少:監營、校場、兵營、縣學,官倉……儘管標準不高,但都是可以利用起來的空置房屋。可以節約不少蓋房子的原材料和人工。
從山東來得難民一開始沒法勝任重體力工作,還有個水土不服的問題要克服,馮宗澤認爲至少在發動機的開始階段,要大量的使用本地勞動力和設施。
就從這點來說,供給這幾萬百姓吃飯也不是賠錢的買賣。目前元老院缺得就是人口,朝鮮人也是可以充分運用的對象。
既然元老院連北圻的百姓也準備同化利用,朝鮮這樣的“小中華”就是更合適的對象了。再者,要是真得出現濟州的百姓人口過多糧食供應不上的情況的話,也可以利用運輸難民和物資返航船隊的空載噸位運輸一部分人去高雄參加開發――他們的狀況總比山東的難民要好得多。
同時也改變了島上的人口結構――一勞永逸。他想到這裡的時候,不由得浮現出了自鳴得意的微笑。
馮宗澤在帳篷裡注視着地圖,用彩色鉛筆在玻璃板上標記划着。目前,軍事清掃工作很是順利,特遣隊已經佔領了旌義縣城和靠近城山的水支、西歸兩鎮。俘虜了數百名李朝士兵。濟州島的南線除了大靜暫時沒有佔領之外,基本已經肅清了李朝的勢力。
從各個分遣隊的報告彙總來看,李朝在島上的軍事力量十分薄弱,對這次入侵不但沒有抵抗能力,連襲擾都做不到。進攻水支、西歸兩鎮的時候,均未發生稱得上戰鬥的衝突,基本上部隊開槍射倒幾名士兵之後就全軍潰散了。
從清理水支、西歸兩鎮的狀況兩看,李朝在島上設置的“九鎮”――屯戍所的武裝狀況很差,士兵缺額甚多。根據被俘的李朝士兵供述,屯戍所的額兵和實兵差一半以上。
每一“鎮”都有數百人不等的官奴婢,用來耕種李朝政府分配給屯所的官地,本意是以此來養兵,實際上大明的衛所制一樣早已敗壞不堪。土地上的出產基本都落入了當地鎮將和地方官的口袋。
濟州島不是膏腴之地,農業生產落後。對於鎮將和官員們來說,分享土地上出產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於是對補充兵員的缺額並不在意。
這樣一來,對馮宗澤儘快拿下濟州的決心增加了砝碼。
話雖如此,但是他手頭的兵力是在捉襟見肘。登陸人口總共只有一千多人,分在三地屯守未免過於分散兵力:當然,以大圖書館、對外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和總參做得估計,不管是李朝還是大明,都不會發動對本島的進攻。所以外在威脅可以說是基本沒有,但是要維持本島的內部治安,還是需要相當的兵力的。
李朝的官府和軍隊,在每次外地入寇的時候始終不起作用。倒是中下層士大夫和百姓發動起來的“義軍”表現出來的戰力更強一些。因而在濟州島特遣隊的前委會上,三名元老一致認爲,濟州島的軍事行動應該以“治安”爲第一目標。
迅速奪取官府在本島的統治中心,控制島上的官吏、士大夫和地主――如果有得話,應該可以起到將未來的抵抗核心消滅在萌芽狀態的作用。
其次是迅速組建當地“僞軍”――不,這個稱呼不好。馮宗澤想到這樣把自己給貶低了,其實是承認了李朝對本地統治的合法性。
應該想個更合適的稱呼,他考慮了下,心想不如就叫“治安軍”。原本治安軍就是由僱傭兵組成的非正規軍。既然可以僱傭日本人當治安軍,僱傭朝鮮人也是一碼事。
當地人組成的僕從軍對強化統治是有重要的作用的。滿清入關之後,把組建綠營視爲每佔領一地的之後的首要任務來抓,“佔一地即組建一營”。如果沒有綠營源源不斷的充當佔領軍和炮灰,八旗是根本無法完成佔領全中國的征服的。即使在民族主義意識高漲的20世紀,日軍組建的形形色色的僞軍也在扼殺根據地,阻撓游擊隊行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爲元老院派往濟州島上的最高行政長官,馮宗澤從元老院和執委會得到了充分的授權:他有權組建“不使用火器”的“當地治安部隊”。
除了“治安軍”,還得有“帶路黨”。馮宗澤知道這個不難――任何社會都會有一大批各個階層的不得志人物,他們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對社會和政府懷恨在心,只要給他們機會,給他們改朝換代的可能性,這批人就會自己跳出來。
馮宗澤毫不懷疑:只等他們一拿下濟州城,控制全島,這樣的人會立刻出現。
濟州島既然是官奴婢和流人集中的島嶼,不滿分子肯定比整個朝鮮八道加起來還要多。要從中找到“合作者”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說受壓迫的潛在“無產階級帶路黨”了。
馮宗澤等元老還寄託着另外一種期望:那就是利用島上的中國流人:包括漢人和蒙古人。按照大圖書館提供的背景資料:從元代開始即向耽羅島――也就是濟州島流放囚犯。耽羅雖然從高麗時代就爲其所吞併,但是在元代實際在蒙古人的控制之下。元朝除了向島上流放囚犯之外,還輸送牧奴上島放馬――濟州島成爲重要的馬匹飼養地實際上是蒙古人造成的,島上的馬種也是來自蒙古人輸入的蒙古馬。
蒙古人在濟州島上的勢力之大,以至於在元朝窮途末路的時候,一度考慮將朝廷遷到濟州島上,甚至還在島上準備修建宮殿。在元朝滅亡之後,李朝花了很大的力氣纔將島上的蒙古牧奴壓服,徹底吞併了濟州島。
明代雖然沒有佔據濟州島,但是將元代的許多蒙古貴族和忠於元朝的漢人官僚流放到濟州。雲南的元朝樑王和他的許多僚屬就被朱元璋流放到這裡。舊時空朝鮮半島上的元、樑、安、姜等姓中很多就是其後裔。
這些人並非朝鮮人,雖說在濟州島已經過了數百年,應該和島上的普通百姓還有差別――有差別就能夠利用。
馮宗澤正在考慮着佔領濟州之後的工作,忽然外面進來的他的秘書。
“報告首長。”
“什麼事?”
“海女有一個病得很重。”秘書猶豫了一下說道,“您關照我要注意海女們的狀況,有情況時刻來報告……”
城山附近的漁村已經在他們的直接控制之下,外流的漁民們還沒有回來,因而他們捕獲的海女依然在營地中。
“知道了。你做得沒錯。”馮宗澤點點頭,“派衛生員幫她們去看看。”
救死扶傷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辦法。因爲濟州島要作爲難民營,第一批船隊運來了大量的藥品和消毒劑。衛生員配備也很充分。給當地人一點醫藥恩惠是不成問題的。
他忽然叫住了要退出去的秘書:
“等等,我親自去給她看。”
“首長――”秘書吃了一驚。她的主人懂醫術她是知道的,但是沒想到元老會去給一個出身卑賤的俘虜看病。
馮宗澤站了起來,他打定主意:既然要收買人心,不如收買的徹底一點。先從身邊的這幾個俘虜着手。
海女們雖然身份卑微,更談不上有什麼影響力,但是自己親自爲她們診治的事情一經傳播出去,就會受到很好的效果。要當統治者,除了強大的武力,宣揚“仁義”亦是有效手段。
海女長年在潛伏在深海,屏住呼吸進行水下作業,高強度的水壓加上缺氧,容易患慢性頭痛、耳背、耳鳴、胃腸疾病、神經痛、關節炎等,另外由於風大溼氣多,咳嗽和氣喘也很常見。
海女得的是膿腫。對於濟州島上的人來這是最常見的疾病。特別是海女們中間得此病的人尤其多,似乎成了職業病。
濟州島的每座神堂裡都供奉着海女神和龍王神,這是一種專門保護人們不受皮膚病困擾的神。在供奉海女神的祠堂裡,有一種供奉祭飯並在飯上放一個熟雞蛋的風俗。這是人們美好的心願,希望皮膚能像剝去蛋殼後的雞蛋一樣白皙光滑。
病情嚴重的海女正是潘氏,馮宗澤不用體溫計,僅僅看了看她發紅的臉和乾裂的嘴脣就知道她已經在發燒來了。
這說明炎症已經相當的嚴重。他戴上手套用手指按了按:這是典型的膿瘡。必須採用手術切開引流的辦法才能治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