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丁號甲板下的艙房裡,林佰光靠着自己的行李捲,思量着到了瓊山之後要做的幾件急務。
首先就是做海述祖的工作。原本穿越集團想利用誘他來臨高辦理手續收回大船的機會把他拉攏過來。但是海述祖顯然心有疑慮,躲在瓊山不肯到臨高來。
當然了,換作我是他我也不敢貿然前來的。林佰光心想,誰知道澳洲人打得是什麼算盤?他海述祖到底也是有點身家的人。
他不來臨高,穿越集團白得一艘大海船和許多貨物固然不錯,但是相比之下海述祖對穿越集團的用處大得多――倒不是想利用他是海瑞的後裔這一點來拉攏當地縉紳,而是有更現實的用處。
工能委一直打報告給執委會,要求設法在瓊山開採煤礦。海口地區的煤礦是海南島上較好的煤礦資源,以褐煤爲主,能用來煉焦――開發田獨鐵礦之後,煉焦用煤就會成爲一個很大的問題。越南鴻基煤礦產得是不大適宜煉焦的高品質無煙煤,而且還有異國開採的種種難度。同時還受到海運能力的限制。工能委希望能有一個就近的地方獲得穩定的煤礦資源。
不過在本時空,海口地區的煤礦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採。開採礦山在古代是件麻煩的事情,這倒不是手續難辦或者稅收壓力過重――而是開採礦產往往會受到地方勢力的過多幹擾。有時候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有時候則是“風水”“地脈”之類的說法的影響,也有是受到原始的環保概念的壓制――開採和冶煉不可避免的會破壞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官府對是否允許開採也沒有標準可言,隨意性很大――總得來說,地方官府對開礦不是太熱心:大明沒有資源稅的概念,除了萬曆朝短暫的收過礦稅之外,開礦對地方財政沒什麼好處,雖然能給縣裡大大宵小小的官吏帶來個人的好處,但是開礦必然會招引來大批礦工聚集。工人歷來是“不安定因素”,往往讓官府有很強的維穩壓力。即沒有好處又容易招惹是非,使得一旦發生爭議,官府就多半採取一禁了之的做法。
若沒有地方上有勢力的人物主持大局或者和這種人拉上關係,以其爲保護傘,這個礦就很難開起來。
正是因爲這些不利的因素。穿越集團沒有貿然的派出代理人,比如林全安這樣的去當地直接投資開礦。而是希望誘使當地人開礦,己方收購這樣穩妥的法子來進行資源採集。但是開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煤的,投資相當大。穿越集團的收購價要是給低了,沒人願意開礦;給高了,計委又覺得犯不上。
所以最後又換了一種方法:尋找當地的代理人出面,由穿越集團實際投資開礦。
在執委會看來海述祖就是一個極好的代理人,以海家的聲望在當地要擺平官府和地方勢力還是容易的。
怎麼才能說服海述祖呢?林佰光思量着,海述祖能夠做出集資買船,下大洋貿易的舉動,說明他的性格中有冒險的成分在內,對金錢充滿了渴望。有這兩個前提在,這樣的人說服他開礦應該不難。而且按照陳同蒐集的情報,海家現在面臨極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是個好機會。
林佰光在艙房的地板上盤算了一遍又一遍。事不宜遲,目前的煉焦爐現在用得是廣東買來的煤,用量不大,還能對付,等明年田獨的第一批鐵礦石一到,焦炭馬上就會成爲鋼鐵工業的一個瓶頸。
林佰光抵達瓊州後,從雷州調來的掌櫃、夥計,從廣東調來的鏢師也相繼到來了。房屋改造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在這個空檔裡,林佰光關照陳同加緊對海家進行滲透,時刻掌握其第一手消息,高弟則派出去對社會狀況進行一次摸底。
七八天下來,從各方面得來的信息對林佰光而言很不錯:海述祖這次集資買船下吧城貿易,連他家一共有五十一戶人家出了錢或者貨,共計九十股,海述祖自己佔了二十三股。這五十一戶人家的結構很複雜,即有海家的同宗、親戚、朋友,也有當地的小商人,聽說要下西洋能賺大錢來投資的,甚至還有海家和其他人家的奴僕,這些奴僕把自己的積蓄匯聚起來,集體參了四股。
九十股裡這樣的小股東爲數不少,有的甚至只有半股。海述祖的冒險事業失敗,對這些小股東的打擊堪稱致命――很多人是拿了棺材本出來做這項“投資”的。這些抗風險能力最差的小股東們雖然是古代人,卻不會被一句“海貿有風險,參與需謹慎”輕易打發了自己去舔傷跳樓,古人也不懂什麼叫“有限責任”,而是毫不客氣的匯聚到海家宅門口,天天大鬧,要海述祖還錢。
這對很看重家族的名望的海述祖來說不啻於當衆打臉。本來經營海貿在士大夫中就不是件長臉的事情,現在還鬧這麼一處,海述祖目前的狼狽狀況可想而知。
他的麻煩還不止於此。除了參股之外,還有借款――否則是造不了這樣大的一艘海船的,借款自然要有利息,這利息還不低。債主聽說船被海盜劫去了,也紛紛上門坐索。
最後是更要命的一羣人,那些即不是股東也不是債主的小商販們。他們是海家大船上的乘客。其中大多數人雖然得到穿越集團的營救,不但活了命,還多少挽回了經濟上的損失。但是也許多是人財兩空的。那些死了丈夫兒子的孤兒寡婦們,一個個披頭散髮的來他門口鬧,要他“還命來”。
“這還真是百口莫辯。”林佰光嘆息道,“看來這海貿生意還真不好做。”
“老爺,這正所謂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捱打。”高弟在旁道,“做海貿傾家蕩產的人多得去了,小的在高舉家當差的時候常常聽高老爺提起過。有葬身魚腹的,有傾家蕩產的,也有虧折了本錢回不得故鄉流落在在外國的……就是高老爺自己也損失過幾次船貨,合起來也有好幾萬兩銀子。”
林佰光點頭,這海貿的意外風險實在太大了,而且更恐怖的是古代的商業習慣是“無限責任”,他的一切公私財產都會被拿來抵償債務。一次經營失敗就能經營者徹底的一蹶不振,永無翻身之日。
海述祖當然也清楚這個可怕的後果。而且他到底還是海公的後裔,要是落到這麼一個下場,不僅是個人得失的問題,更是辱沒了家族。
林佰光完全想象得出來海述祖現在的心情。
沉吟再三之後,他問陳同:“海家的家產如何?”
“就是一個空架子。”陳同說,海家除了宗族共有的祭祀田二百畝之外,只有不到二百畝地,至於動產根本就談不上了――海瑞以清廉著稱,死得時候連口像樣的棺材都買不起,後裔自然也不會有多少家產。
因爲家門中出了這樣一位以清正廉潔著稱的名人,爲了維護家聲,地方士紳常用的一些斂財的歪門邪道海家是從來不染指的。
“真不容易!”林佰光讚歎道,“不愧是海公的子孫。”
“誰說不是。”陳同深以爲然,“大夥也在議論,說這是劫數。”
“海家若能度過這一劫,必能興旺發達。”林佰光含蓄道,“就看海述祖的悟性夠不夠了。”
林佰光吩咐高弟:“你且去打聽下,那些借款給海家的債主,願意不願意把借據轉手?”
щщщ ⊙тt kān ⊙c ○
高弟心領神會:“小的明白。”
“不要太着急出手,要狠狠的殺價。”林佰光關照他,“海述祖的借據就快一文不值了。”
如果海述祖沒有其他財源,沒有外人的財力支援的話,事實上他已經破產。他大略心算了一下,光償還債務和利息,就夠讓他傾家蕩產的了。
“收買債務這事情,須得隱蔽行事。”林佰光囑咐高弟。
自己收買債務當然不是爲了做善事,而是準備以此要挾,消息一旦走露出去,對雙方都沒好處。
海述祖這會乾脆躲到了廣州。他無計可施。自從船在海峽裡被劫之後,他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生覺,一船的人後來陸陸續續回來一些,只從他們嘴裡知道船在瓊州海峽被海盜打劫了,幸虧得到了臨高的澳洲人的救助,大夥才逃了一條性命,多少還在臨高做了點買賣。五桅大船也被拖救到臨高了。海述祖因爲自己派去隨船的管事死了,不敢太相信這些搭船小商販和水手的話。直到五桅船的火長回來,帶來了澳洲人的信件和禮物才得知了確切的消息。
要他親自去臨高取回船隻和貨物,海述祖猶豫了許久――倒不是他不想去,畢竟去臨高還有一線希望能收回一部分本錢,不去就是坐以待斃。但是家人朋友紛紛勸諫他不要去,說澳洲人不是以此爲誘餌,讓他自投羅網當肉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