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首都

天法四十八年開始的天末改制運動,是李來亨在位期間的最後一次改革,也是順朝第一個百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官制改革運動。

天法四十八年朝廷頒佈《官制改易籌備大綱》,終結了從隋代開始的六曹(部)制度,中樞部下的六政府機構由外務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工部(後改名農工商部)、郵傳部,這九個部門取代併成爲了後來內閣的雛形。

後來又查漏補缺地順應組建大海軍的需求,成立海軍部。

參軍院則被改製爲軍諮府,起初這一機構也是由陸軍部管制,後來則因爲軍事需要而被獨立出來。

此時的內閣並不像後來那樣由平章軍國重事領導,而仍然由政事堂的多位平章政事採取集體領導的方式管理。

這一時期,爲了平息日本地區的持續性暴動,朝廷的官員職位,不再對出身地有任何要求。

不要說是出身於瀛洲各都督府轄區的百姓,就算是一直出生國外,且一直在海外受教育的人,也能夠毫無阻礙地擔任朝廷的全部公職。

一大批來自樂浪、瀛洲、昭南和青丘的海外屬地士人,因此在天末改制以後,粉墨登場,擠進來了冠蓋如雲的開封朝堂。

他們各自在本地富商的大力捐獻支持下,於開封採買土地,修建了風格各異的會館,供海外士人聚會之用。

兩鮮會館(即指樂浪和熊津兩個朝鮮轄區)、瀛洲會館、南洋會館、青丘會館……

這些建築風格迥異於內地的堂皇會館,作爲新文化的載體和宣傳中心,也爲開封的市井文化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

開封是一座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但實際上到順初的時候,經過幾百年的衰退和明末以來多年戰爭的破壞,它的人口已經不能算作大都會之列,城市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也已經明顯落後於江南地區的諸多都會城市。

開封雖然位在中原的中心,但至少就順初的情況來看,開封城市在當時已經顯露明顯的衰退之象。

它後來冠蓋盛於世界的種種夢華,大部分都建立在其作爲大順這樣一個世界帝國首都的行政地位之上。

所以順朝的開封,與宋代的開封在城市文化上已經有了很大差別。

它依舊是一座市民城市,可又更多是一座世界的帝都;它的市民文化依舊發達,但又增添了更多權威的色彩。

開封在中原,但它的市民卻來自大順這個世界帝國的每一塊屬地,所以人口的構成可謂空前複雜。

開封人認爲自己是得天獨厚的、紳士的、殷勤的、應該被讚頌,但是他們自己卻跋扈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所幸順朝的漢字通識教育十分成功,雖然一些海外屬地的國民來到開封以後,不能流利地進行對話,但是筆談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漢族的比例,即便是在順朝版圖最大的時期,也佔到了差不多88%的樣子。

可開封客觀上來講,還是一座相當多元的城市,因爲許多少數民族的王公和精英階層都移居這座城市,構成了一種十分特殊的市民文化。

這座城市在高宗朝時拆毀了全部的古城牆,使得城市範圍擴大了數倍以上。

黃河的治理工程是世祖李來亨的遺訓,大順對於淮河、黃河、海河三條河流的治理工作持之以恆,堅持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纔算基本上完成根治。

在三河中,無疑黃河的治理工程花費人力物力最多。

畢竟黃河的存亡關係開封的危亡,一條河流、一座城市,命運相互纏繞,好在順朝的執行力比兩宋強得多,國家有足夠的毅力徹底根治黃河水患。

哪怕要花費一百多年的時間。

考慮到開封的人口裡,至少有五分之四是世祖朝以後,才從大順分佈全世界的無數屬地裡遷徙來京的;

考慮開封的城區面積裡,十分之九的部分也是在世祖朝以後才建設起來的。

我們完全可以說這座城市並不是兩宋以來開封城的衍生,它雖然誕生在宋朝開封府的基礎上,可確實是一個嶄新的城市。

而且在城市的氣質上,也更接近於長安那樣世界之都的氣質,而非是宋代開封的市民文化氣質。

其實李來亨本人,因爲開封城無險可守,又有黃河水患的危險,一直是心之念念遷都想法的。

他一直以來,遷都的考慮,就是三個選擇:遷都長安,遷都北京,或者再建一座新都。

開封之成爲大順,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很偶然的原因。

如果當年李自成的北伐打下了北京城,而沒有止步山西,那毫無疑問北京纔會成爲大順的都城。

或者後年多爾袞的南下,如果衝進了河南,說不定順朝就會遷都到後方的襄陽或武昌去了。

長安是大順元勳們最青睞的地方,而且經過周祚鼎的治理,關中經濟也實現了簡直堪稱跨越式的復甦發展,已有了作爲首都的潛質。

世祖朝又有很多年着力西北,和準噶爾進行多年的戰爭,遷都長安也有利於控制這場戰爭的烈度。

但可能也是因爲西北敵人的危險,朝廷要考慮到遷都長安以後,敵人進攻京師和延安祖墳時,朝廷該怎麼辦的事情。

而北京,其實對朝鮮和日本的成功征服與開發,也給北京重新成爲首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畢竟一個繁榮不亞於南海的東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北京作爲這中間最重要的城市,在經濟上來說是很值得考慮的。

只不過北京與大順沒有太多歷史關係,本朝的元勳大臣們也都並不支持這點。

李來亨本人最堅持的建形城的方案,大致上是考慮在沿海地區,如天津甚或松江一帶,建立一座宏偉的城市作爲新都城。

可經過計算以後,其花費簡直是天文數字,自然完全不被羣臣所接受。

開封的首都地位就這樣慢慢確認了下來,到李來亨去世以後,更再無爭議。

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九十章 首都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十章 李寨主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五章 礦徒軍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二章 白土崗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
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二十七章 換將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九十章 首都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十章 李寨主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五章 礦徒軍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二章 白土崗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七十六章 洗甲北舞渡(六)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