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但在世祖朝,一代人無疑完成了許多代人才能辦成的偉業。
要知道,大順的國初時代,可說是這個王朝統治最嚴密、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呆迷兒帝國尚未崛起的年代裡,大順周邊無強敵,李來亨的意志幾乎可以完全被貫徹到物質層面。
他肆意揮霍着無數百姓積累出來的國庫,使大順國威遠布四海八方,將明末以來日漸衰竭的中華國勢,一舉扭轉和推動到了不可思議的高峰。
來自歐洲的西洋傳教士們,都在他們的筆記下記載了關於天法皇帝的各種傳說。
他的軍隊,他的國土,他的財富,他的人民,那一切海市蜃樓一樣奇幻的事物,卻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李來亨將西洋殖民者的力量拒於馬六甲以西,連鎖反應甚至於造成了西洋勢力連印度洋都不再能夠獨霸。
世界變得更爲多姿多彩起來,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活下來的人數要比原來歷史上多得多。
而本將飽受戰爭、饑荒和殖民之苦的印度人民,也在呆迷兒帝國的成功治理下,實現了一種結合形式的多元政權繁榮。
大順朝後來的歷史發展脈絡,也都留存在李來亨的遺詔之中。
他給繼承人皇太孫李潤石留下的一系列遺詔和材料裡,以祖訓形式,留下了不少對後世大順歷史發展十分重要的指示。
包括孝宗、高宗以後,方頒行的《皇順帝國欽定憲法》,很多要素也是出自李來亨的設計。
按照《皇順帝國欽定憲法》的要求,資政院是帝國國會的上議會。帝國國會同時也由下議會——議政院和皇帝組成。
資政院總計有199名議員,其中包括20名來自全國各宗教團體的靈職閣員、89名民選閣員和90名非選舉產生的欽選閣員。其中民選議員根據黨派更迭而流動,欽定議員爲終身任職,靈職議員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
在立憲之初《欽定憲法》便指出資政院有權駁回議政院的所有法令,但是這一權力在隨後很快就縮水,並且受到了院章的嚴格限制。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權力在大多數時候還是有效的,議政院的法令並不能不經過資政院直接呈請御批,資政院仍然能夠通過延宕性否決(可將議政院通過之法令在資政院擱置三到十二個月不等)來迫使議政院撤回部分法令。
在建院之初,資政院也曾經試圖從大理寺處爭取過司法職能,但是在“寺院之爭”失敗之後資政院最終只能行使有限(實際上是全部)的立法權。
資政院的議員來源正如上文所述,分爲三個部分,分別被稱爲:民選閣員、欽選閣員、靈職閣員。
起初,民選閣員由各省地方選出兩倍於定額人數者(即要求5人,則選舉10人),交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指派前往開封任職,其中多爲各地有名望的鄉紳或者是實業家。
而在後來政黨政治逐漸成型之後,民選閣員的選舉則採用了多數制的辦法,即獲得大選的黨派能夠獲得資政院民選議員的全部席位。獲勝的黨派將可以由其全權指派89名議員進入資政院而不受諭令干涉;聯合獲選黨派則根據各黨派登記在案之黨員數量來分配席位。
這一辦法最初因爲監管不力而發生了非常惡劣的醜聞,皇帝也經常借用這一渠道干涉資政院的組成。
欽選閣員一共有90名,略多於民選閣員,這也是大順二元君主立憲的本質所在。
欽選閣員全部由君主提名。其中宗室王公爲10人;各大都督府轄區所屬的王公世爵共15人;國朝勳臣20人,帝京大學、帝國大學、進士館大學等高等院校中退休的各類教育界人士10人,從非內閣部門中退休的常務公務人員20人,以及商界納稅多額者15人。
世爵閣員除非犯下重罪被褫奪了爵位的,一般閣員的位置是世襲的,如果繼承人在繼承爵位時未成年,其監護人可以代替其參加資政院討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世爵人丁稀少,無法繼承爵位,以至於出現議席流產的情況,那麼流產議席均由皇帝直接指派民間人士出任。
由於大順對於世爵的繼承有各種嚴格的考覈要求,即便人丁旺盛,王公貴族們的爵位世襲也未必順利——所以這一點也就成爲皇帝干涉國會的體制漏洞之一。
中國國內主要活躍的宗教有傳統的道教和漢傳佛教,在西北一帶有勢力根深蒂固的回教傳統,在東南地區則由於受到國外傳教士的影響,存在不弱的基督教勢力。
此外來自印度的基督教張孫宗宗派和在雪域有很大影響力的黃教,雖然備受朝廷打壓,但也在國內存在一定影響力。
資政院在開院之初,就設置了二十位靈職閣員,以代表在國內的主要宗教。這是一種政教趨於合一併且由政府主導宗教的體系,同時也被後來的憲法學者、政治學家認爲是朝廷對其合法性的一種塑造。
根據資政院的院章,由朝廷委任管理各大宗教團體的行政管理組織,如中華回教協會、中華佛教總會、中華正教會、中華自治公教會等組織,可以自行推選指定數量的靈職閣員。
可是由於大順並未推行過真正的宗教團體自治政策,順朝境內的一切宗教團體,都要接受朝廷指派的各種公會、總會組織管理,事實上其人員的選拔完全是朝廷行政方面的安排。
因此這一方面的議員,事實上也完全由朝廷和皇帝指定。
這種二元制的國會構成,使得大順國政始終維持着高度穩定性,促成了高宗以後的歷代繁榮局面,可也爲後世的改革造成很大阻礙。
特別是皇帝手握過大的權力,其肆意干涉國會、指定議員的權力,在後世必然遭到各界的羣起攻擊,並最終成爲仇恨的集火點。
也是因此,後來大順的全部反體制活動,都被集結到了共和派的旗幟之下。
無論左還是右,所有反體制分子都以共和之名對朝廷和皇室發起攻擊。
而且毫無疑問的是一點是,對大順來說,君主制在後來的確成爲了其國家體制的最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