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

楊嗣昌正在長江的船上,江流湍急,船如箭發。如今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沙市,方能知道張獻忠的行蹤,決定繼續追剿方略。他孤獨地坐在大艙中,久久地望着窗外江水,不許人進來驚動。後來他輕輕地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皇上,臣力竭矣!”

去年,他將各股農民軍逼到川東和鄂西一帶,大軍四面圍堵,收復了夷陵,惠登相和王光恩等股紛紛投降,羅汝才也已經決定投降。

他想,只剩下張獻忠一股,已經被包圍在夔、巫之間的叢山中,不難殲滅。

無奈首先是四川巡撫邵捷春不遵照他的作戰方略部署兵力,其次是秦軍在開縣鼓譟,奔回陝西境內,使堵御西路的兵力空虛。

張獻忠對羅汝才又勸說又挾制,使羅汝纔不再投降,合兵一處,突入四川內地。

他親自趕往重慶,打算將張、羅驅趕到川西北的偏遠地方,包圍殲滅。無奈將不用命,士無鬥志,尚方劍不起作用,一切堵剿謀劃全都落空。

半年之間,張獻忠和羅汝才從川東到川北,回攻成都,又順沱江南下,到川南滬州,再從川南迴師北上,繞過成都,東趨通江,迅速南下,行蹤詭秘,消息杳然,過了端日,突然在開縣黃陵城出現,消滅了總兵猛如虎率領的堵截部隊,從夔州、大昌境內出川。

他奉命督師至今,費了上百萬銀子的軍餉,一年半的心血,竟然毀於一旦!

他望着江水,繼續想了很久,苦於不知道張獻忠將奔往何處,也苦於想不出什麼善策,覺得心中有許多話要向朝廷申訴,可是常言道“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如今只好聽別人的攻訐!

他的心情頹喪,十分沉重,不自覺地小聲叫道:“皇上!皇上!……”

楊嗣昌出馬督師以來的許多往事,不斷地浮上心頭。去年他收復夷陵,在鄂西招降諸賊,楊嗣昌最重視的是王光恩這一營,在大船上特予接見,給以銀幣,好言撫慰。

王光恩也叩頭涕泣,發誓效忠朝廷,永無二心。他的關營人馬近來死、傷和逃散的約有一半。楊嗣昌命他挑選一部分精兵隨軍追剿,其餘的由他率往鄖陽、均州駐紮,整頓訓練,歸鄖陽撫治調遣。

接見了王光恩以後,楊嗣昌就在大船上批閱文書。他知道張獻忠和羅汝纔不久前破了大昌之後,繼續向西。他還不明白張、羅的作戰意圖,但是更證實了他原來對幕僚們說過的一句話:“倘獻、曹二賊合股,則剿局必多周折。”

當天夜裡,他同幕僚們商議之後,連着發出了兩道十萬火急檄文:一道給駐紮在竹山境內的左良玉,命他今夜馳赴秭歸,使張獻忠不得從夔東重入湖廣;一道給川撫邵捷春,命他堅守梁山,使張獻忠不能夠奔襲重慶。

第二天黎明,巫峽中黑森森的。只聽得三聲炮響,最前邊的一隻大船上鼓角齊鳴。稍過片刻,船隊起錨,開始向夔州進發。

巫山縣文武官吏、士紳和王光恩等新降將領,跪在岸上送行。

但楊嗣昌沒有走出船艙,只是命一位中軍參將站在船頭上傳諭地方官紳免送,嚴守城池要緊。

每一隻大船都有許多燈籠火把,照耀江中,照出大小旗幟飄揚,像一條一里多長的巨龍,在激流中艱難地蜿蜒西上,十分壯觀。

爲着早到夔州,今天每隻船都增加了縴夫。在懸崖峭壁的半腰間,稀疏的燈籠在暗影中飄搖前行,縴夫的號子聲此起彼伏。

楊嗣昌從船窗中探出頭來,向下看,水流洶涌,點點燈火在波浪中閃動,幾丈外便是一片昏黑;望上看,黑森森高峰插天,在最高的峰尖上雖然已經有輕淡的曙色和霞光,但是看來非常遙遠,並不屬於這深而窄的、隨時都有沉舟危險的峽中世界。

船一轉頭,連那染有曙色的峰尖也看不見了。

他一路上已經經過不少暗礁險灘,從此到夔州還要經過瞿塘,繞過灩澦堆,一處失誤,便將在艱險的征途上死於王事。他正在胡思亂想,忽然聽見從高處懸崖上落下來幾聲猿猴的啼叫,聲音清苦。他的心中一動,嘆息一聲,不覺吟道:

“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由於心情沉重、悲涼,楊嗣昌無心再看江景,將頭縮回艙中。他昨夜同幕僚商議軍事,睡眠很少,想趁這時再倚枕假寐片刻。但剛剛閉上眼睛,種種軍事難題一古腦兒涌上心頭,同時從艙外傳進來猿聲、水聲、櫓聲、船伕的號子聲,使他的心神更亂。

他迅速起牀,喚僕人進來替他梳頭,同時在心中嘆道:“朝中諸公,有幾個知道我的爲國苦心!”

僅僅經過半年,楊嗣昌由希望到失望,到失去信心。這時他還不知道洛陽失守,不知道河南的局勢已經大變,他所關心的只是張獻忠和羅汝才的行蹤,所以急於趕到沙市,重新部署軍事。

他在當時滿朝大臣中不愧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去年從夷陵入川以後,儘管鄂北鄖、襄一帶已無義軍活動,但是他不能忘懷襄陽是軍事上根本重地,而且是親藩封地。他命襄陽知府王述曾負責守護襄陽城,但是他常常感到放心不下,幾次親自寫信給王述曾,囑咐他切不可疏忽大意。

現在因張獻忠已經出川,他又想到襄陽,更加放心不下,但沒有對任何幕僚提及。在半夜就寢時候,幾位親信幕僚都已離開,只有兒子楊山鬆尚未退出。他趁左右無人,嘆口氣小聲問道:“你看王述曾這個人如何”

楊嗣昌的兒子楊山鬆恭敬地回答說:“大人最有知人之明,用王述曾做襄陽知府自然比前任爲好。他年輕有爲,敢於任事,又爲大人親手提拔,頗思感恩圖報。只是聽說自從大人離開襄陽後,他有時行爲不檢,不似原先勤謹。還聽說他有時借親自查獄爲名,將獻賊的兩個美妾從獄中提出問話。倘若日子久了,難免不出紕漏。”

楊嗣昌說:“目前戰局變化無常,襄陽守臣須得老成持重方好;倘稍輕浮,縱然平日尚有幹才,也易僨事。所以襄陽這個地方,我有點放心不下。”

“大人何不火速給王知府下一手教,囑其格外小心謹慎,加意城守,嚴防奸細?”

楊嗣昌搖搖頭,輕聲說:“此時給王知府的書信中不寫明川中戰局變化,他不會十分重視。對他說明,亦有不便。目前正是謠言紛起時候,萬不可使襄陽知道真相,引起人心驚慌,給住在襄樊的降人與流民以可乘之機。

“且朝廷上很多人出於門戶之見,不顧國家安危利害,惟以攻訐爲能事。倘若我們自己不慎,將新近川中戰局的變化傳了出去,被京師言官知道,譁然相攻,而皇上又素來急躁,容易震怒……”

楊山鬆轉而問道:“如不趁此時速給王知府下手教,囑其小心城守事宜,萬一獻賊竄出四川如何?”

楊嗣昌沉默一陣,說:“目前獻、曹二賊也是疲於奔命,人馬更少,只剩下三四千人,縱然能逃出四川,未必敢奔襲襄陽;縱然奔襲襄陽,只要襄陽城門盤查得嚴,奸細混不進去,也會萬無一失。王知府雖然有些輕浮,然張兵備素稱老練。看來我的擔心未免是過慮了。”

楊山鬆見父親的心情稍安,也很睏倦,便輕腳輕手地退了出去。

有一些可怕的預感壓着楊嗣昌的心頭。過了很久,他苦於睡不着覺,索性起身出艙,站立船頭。

皓月當空。江風淒冷。兩岸黑黝黝高山突兀。船邊激浪拍岸,澎湃作響。他望望兩岸山影,又望望滔滔江水,感到前途莫測,但又無計可想。他的老僕人楊忠和兒子山鬆站立在背後,想勸他回艙中休息,卻不敢做聲。

過了很久,他們聽見他輕輕地嘆口氣,吐出來四個字:“天乎!天乎!”

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章 小徽柔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二章 白土崗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
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四章 闖營一小卒(中)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十章 牛銓請罪第一百二十七章 誓死保衛晉王妃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四章 小徽柔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一百八十六章 九王,降了吧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八十章 鄉官體制開始動員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九十章 保衛山東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五十三章 清軍裂開了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十二章 鰲拜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二章 白土崗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賊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