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登基稱帝(2)

bookmark

新皇登基,過程有些複雜,要求也很是繁瑣,這些鄭勳睿都不會特別關心,他已經明確給周延儒等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登基大典不要過於的複雜。

大明皇帝的登基大典有一個最爲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即將登基的皇帝,總是要實行三讓的,所謂的三讓,就是三次推讓不做皇帝,其理由大都是先皇剛剛逝去,內心悲痛,加之自身的能力不足,不敢登基等等,爲此還專門有一個勸皇上繼位的團體,由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組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勸皇上繼位。

這是大明皇帝登基的習慣,但這個所謂的習慣,被鄭勳睿果斷的否決。

儘管鄭勳睿延續了大明的國號,但他很清楚,在他統領下的大明王朝,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會出現巨大的變化,而很多的規矩也要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登基之前,鄭勳睿主要關心的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楊賀率領的剿滅大順軍餘孽的戰鬥情況,這件事情很是順利,與鄭勳睿的預計差不多,李自成、顧君恩和劉宗敏等人悉數死亡之後,絕大部分的大順軍軍士都投降了,少部分負隅頑抗的,根本不是鄭家軍的對手,加之北方滿目瘡痍,羣龍無首的大順軍也無法支持下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北直隸、河南與山西等地的穩定事宜,這件事情正在緊張的進行之中,隨着漕糧運抵北方,大量的官吏也被陸續派遣到北直隸、河南與山西等地,地方官府已經將穩定局勢作爲首要的事情做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京城各部門職能的調整,或者說是變化。

有些變化。在南方已經完成,譬如說官紳一體納糧的事宜,譬如說依照田畝的數量來確定賦稅。譬如說徵收商貿賦稅,支持商貿的發展等等。而這些政策的推行,都牽涉到王朝的發展壯大,牽涉到百姓是不是能夠安居樂業。

洪門錢莊在大明各地的普及,沒有引發太多人的注意,最爲關注錢莊的是那些商賈,不過鄭勳睿很清楚,洪門錢莊將是未來左右王朝商貿、金融發展的巨無霸。

洪門錢莊的票根不會變化,與幾百年之後的存單一樣。但票額很快會變化,會變化成爲真正的鈔票,在市面上流行的鈔票,而那些黃金白銀,將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一旦完成了這件事情,洪門錢莊將徹底蛻變爲真正的銀行,其強大的作用也馬上體現出來,到時候其展現出來的作用會令很多人瞠目結舌。

長時間的觀察體驗,以及對歷史的總結,鄭勳睿知道朝廷之中的有些職能必須要做出調整。當然目前的分工還不可能達到幾百年之後的水平,畢竟社會的發展尚未達到那麼的程度,目前的大明還是以農業和商貿爲主。工業化幾乎沒有出現。

鄭勳睿需要特別加強職能的是都察院。

都察院爲最高的監察、彈劾以及建議機關,可惜明朝後期,其主要職能幾乎沒有發揮出來,倒是成爲了黨爭的重要助手,而且都察院只有京城設立,地方上根本沒有,也難以起到真正監督地方官吏的作用,儘管都察院的監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而且按照各省的名額分設了。但這些監察御史一般都在京城,每年也就是下去巡按的時候。才瞭解情況。

監察機構必須要加強,不僅僅是京城設立。省、府、州都要設立,縣一級暫時不考慮,畢竟一個縣的官員人數太少,寥寥數人,與幾百年之後的情形完全不一樣。

必須要裁撤的是給事中。

給事中所承擔的職能,很多都是都察院的職能,只不過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不放心,所以設立了給事中,專門監督百官是不是盡心盡力的做事情,這些給事中品階不高,一般都是七品官員,可權力大的嚇人,因爲他們直接對皇上負責,屬於皇上派遣的特使,就連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都不敢得罪這些給事中。

錦衣衛依舊設立,但職能完全變化,就是負責守衛皇城。

東廠裁撤,太監不可干政。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會審的制度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大理寺是專門的審理案件的機構,一般審理重大疑難案件,特別是牽涉到高官顯貴和皇親國戚的案件,刑部則是審理諸多普通的案件,遇到影響特別大、或者特別疑難的案件,則實施三司會審的制度。

有關這方面的調整,鄭勳睿思考是最多的。

司法公正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的,做到這一點需要耗費極大的氣力,譬如說司法獨立等等,不過現如今是做不到的,畢竟這是皇權的時代,但有一點可以做到,那就是大理寺或者刑部獨立的審理案件,審理案件的過程之中,任何部門都不得干涉。

而做到獨立審理案件,關鍵就在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不是能夠無條件支持。

鄭勳睿自信能夠做到這一點。

有關武官地位的問題,這是鄭勳睿最爲頭疼的事宜,大明武官地位低下,與軍戶制度有着很大的關係,因爲土地兼併,軍戶制度到明末基本崩潰,衛所沒有了任何戰鬥力,不過百戶、千戶等軍官,基本都是繼承和沿襲,不需要進行考試,老頭子是千戶,退下來之後兒子繼承,還有朱元璋敕封的那些世襲罔替的開國功臣後人等等。

這就導致文官看不起武官,武官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

軍隊是國之柱石,生死攸關,若是軍官軍士都沒有什麼地位,還是以前那種好男不當兵的觀點,恐怕國家強大就是一句笑話了。

這方面的改變,必須慢慢來,着急沒用,所謂欲速則不達,可有一點必須從現在做起,那就是武官的任命,今後必須從科舉考試之中挑選人員出任軍官,軍官不以武進士爲主,兩榜進士同樣被派遣到軍隊之中任職,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改變軍官地位低下之問題。

軍官沿襲繼承的制度必須廢除。

五月下旬的第一天,文淵閣。

距離登基大典只有八天的時間,一切的事宜都準備的差不多了。

鄭勳睿沒有詢問登基大典的事宜,而是將裁撤給事中、東廠,廢除軍官沿襲繼承製度,加強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職能,改變軍隊軍官任命等事宜直接提出來了。

周延儒、徐望華、鄭錦宏、文震亨和楊廷樞等人聽的目瞪口呆。

鄭勳睿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

給事中是直接對皇上負責的,等於是皇上的耳目,鄭勳睿卻要求裁撤給事中,這豈不是自斷耳目,錦衣衛儘管名聲不好,但也是專屬於皇帝的偵探機構,鄭勳睿要求其職能徹底轉變,就是守衛紫禁城,至於說案件審理方面,誰不知道皇上金口玉言,不管什麼樣的案子,一旦皇上決定了,那就是鐵案了。

軍隊方面衆人能夠理解,廢除軍戶制度,實施招募制度,明確固定的軍餉,這有利於軍隊的強悍,而且鄭家軍的強悍,所有人都是知道的,至於說軍官的任命,出現了大規模的變化,兩榜進士也可以進入軍隊之中出任職位,這已經不奇怪,鄭家軍總兵鄭錦宏就是出任了刑部尚書,已經開了先例。

想不到登基之前的鄭勳睿,重點想到的就是這些事情。

鄭勳睿提出來的這些事宜,衆人沒有過多的討論,在他們的腦海裡面,主要思考的還是登基大典,同時他們也還是沿襲大明一貫的管理制度,沒有察覺到鄭勳睿一旦登基之後,天下將要出現重大的轉變。

鄭勳睿也察覺到了衆人的態度。

他沒有過多的強調,有些東西延續上千年的時間,有些也延續了幾百年,想着短短几天的時間就讓衆人能夠理解,的確有難度,不過這也證明了,想要做出來這些改變,需要經歷不少的波折,恐怕有些時候,必須以強硬的手段推行。

眼看着登基大典的時間臨近了,鄭勳睿變得愈發的平靜,絲毫沒有那種志得意滿的感覺,他已經感受到了壓力,看着周延儒等人忙忙碌碌的準備,想着即將面對的諸多事情,想着被迫自縊身亡的朱由檢,想着一天天衰敗下去的大明王朝,浮現在腦海裡面的,更多是責任。

儘管是穿越人士,可穿越之前的鄭勳睿,也是普通人,穿越之後近二十年的拼搏,經歷了太多的事情,讓他的認識逐漸發生了變化,眼界逐漸變得與衆不同,而今馬上就要登上巔峰了,是繼續兢兢業業的做事情,還是逐漸陷入到享樂之中,他自己也不敢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制度來約束人,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用法治來建設國家,這是鄭勳睿最初的奮鬥目標,可真正登上巔峰位置之後,他才發現在這個時代,想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就是登天,在一個百分之九十以上人都是文盲的朝代,你和人家說法治,真的是對牛彈琴。(。

第406章 文人的酸氣第779章 閃電戰(9)第109章 需要靠自己第233章 規矩第428章 預兆第366章 拉攏和挑撥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411章 潛移默化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103章 傳臚大典第861章 紅顏禍水第159章 整合第344章 蓬萊水師第775章 閃電戰(5)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794章 浙江總兵黃得功第632章 大幕拉開第851章 人心已經散了第315章 抵達淮安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110章 籌備婚事第203章 絕密情報第250章 用事實說話第508章 都沒有想到(2)第412章 異樣的苗頭第493章 統戰對象第236章 朱存樞的選擇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995章 皇上的固執第428章 預兆第699章 如願以償第165章 選擇正面對決第119章 亂象漸生第863章 兵貴神速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452章 計劃不變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70章 護院第234章 誘惑第73章 戒急用忍第13章 當嫁第988章 千載難逢的機會第142章 閏十一月大雪第362章 撤兵第997章 瀋陽之戰(1)第254章 側重點第750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09章 需要靠自己第574章 女兵營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867章 怎麼也想不到第407章 有些狼狽第602章 費盡心機第257章 湖廣告急第216章 內訌第592章 秦良玉的攪局第999章 瀋陽之戰(3)第953章 依舊狂妄第143章 緊急奏摺第312章 漕運總督第132章 先軍策略第5章 父子長談第839章 潼關之戰(5)第809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370章 決不退縮(2)第570章 京城故事(4)第735章 我行我素第892章 孰先孰後第461章 肯定不甘心第378章 初次交底第81章 說親第900章 東印度公司的覆滅第367章 楊廷樞的提醒第92章 京城第445章 炮兵營和神機營第977章 多爾袞的勝出第435章 死不瞑目第720章 上下不一致第227章 惡少第826章 建議引發靈感第848章 自作孽第193章 車廂峽第222章 天意如此第404章 欠債還錢第147章 登萊兵變第885章 宵小第2章 這什麼人啊第775章 閃電戰(5)第111章 陰影第561章 條件第559章 青縣第513章 慘敗(2)第567章 京城故事(1)第441章 李巖的智慧第34章 嚴師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344章 蓬萊水師第66章 發榜第39章 小私心第254章 側重點
第406章 文人的酸氣第779章 閃電戰(9)第109章 需要靠自己第233章 規矩第428章 預兆第366章 拉攏和挑撥第976章 沙場點兵第411章 潛移默化第288章 身份不一樣第103章 傳臚大典第861章 紅顏禍水第159章 整合第344章 蓬萊水師第775章 閃電戰(5)第63章 鄉試內簾官第794章 浙江總兵黃得功第632章 大幕拉開第851章 人心已經散了第315章 抵達淮安第186章 初現端倪第110章 籌備婚事第203章 絕密情報第250章 用事實說話第508章 都沒有想到(2)第412章 異樣的苗頭第493章 統戰對象第236章 朱存樞的選擇第639章 實際行動第995章 皇上的固執第428章 預兆第699章 如願以償第165章 選擇正面對決第119章 亂象漸生第863章 兵貴神速第244章 算是智慧第452章 計劃不變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70章 護院第234章 誘惑第73章 戒急用忍第13章 當嫁第988章 千載難逢的機會第142章 閏十一月大雪第362章 撤兵第997章 瀋陽之戰(1)第254章 側重點第750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09章 需要靠自己第574章 女兵營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867章 怎麼也想不到第407章 有些狼狽第602章 費盡心機第257章 湖廣告急第216章 內訌第592章 秦良玉的攪局第999章 瀋陽之戰(3)第953章 依舊狂妄第143章 緊急奏摺第312章 漕運總督第132章 先軍策略第5章 父子長談第839章 潼關之戰(5)第809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370章 決不退縮(2)第570章 京城故事(4)第735章 我行我素第892章 孰先孰後第461章 肯定不甘心第378章 初次交底第81章 說親第900章 東印度公司的覆滅第367章 楊廷樞的提醒第92章 京城第445章 炮兵營和神機營第977章 多爾袞的勝出第435章 死不瞑目第720章 上下不一致第227章 惡少第826章 建議引發靈感第848章 自作孽第193章 車廂峽第222章 天意如此第404章 欠債還錢第147章 登萊兵變第885章 宵小第2章 這什麼人啊第775章 閃電戰(5)第111章 陰影第561章 條件第559章 青縣第513章 慘敗(2)第567章 京城故事(1)第441章 李巖的智慧第34章 嚴師第267章 出其不意第344章 蓬萊水師第66章 發榜第39章 小私心第254章 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