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敢爲天下先

每月初六的大朝會又名“例朝”,從洪武初年一直沿襲至今。

所謂的“例朝”,顧名思義就是一場例行公事般的“月度工作彙報”。除了閣、部、司、寺等各級在京衙門之外,也有數量不少的地方官員,算是一場比較大型的朝廷會議。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員必須出席,有本的、有事的,以及等候朝廷裁決的纔會參加,要是沒什麼事兒也就不必出席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這樣的朝會必定是場面隆重,羣臣三拜九叩山呼萬歲,然後一個太監站出來說一句“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朝退”……其實根本就不是那個樣子。

三拜九叩山呼萬歲那一套是滿清搞出來的奴化儀式,大明朝沒有這個規矩。文臣武將和皇帝之間的上下尊卑,更多是一種工作上的上下級關係,談的也是工作上的正經事兒,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而且很多事情並不需要皇帝本人“聖意天裁”,只需交給內閣討論即可。

第一份奏本則是出自楚華文之手,身爲禮部三把手的楚華文楚侍郎說的是雲貴之事:雲南的沐王府本就是和大明朝休慼與共的藩臣,鎮守邊陲之地已有兩百多年了,復隆朝剛剛成立不久,雲南沐家就表示了效忠,準備帶領一些當地的土司擇機前來朝覲。

這也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審慎處理,畢竟沐王府是明朝的宿臣,又和朱皇天家有着悠久的臣屬關係,必須認真對待。

第二份奏本是戶部提出來的,依舊是以前的老問題:流民安置。

幾十萬揚州百姓寄居南京,直到現在都沒有完成基本的安置工作,這可不是事兒,而是朝廷的工作重心。眼看着天氣已經越來越冷,必須加快進行,但眼下的朝廷實在沒有那麼多錢財,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三份奏本則是出兵部,由兵部尚書黃宏東上奏。

大明朝的兵部尚書有好幾個,李吳山李大帥的腦袋上還頂着個兵部尚書的頭銜兒呢,當年的史可法也掛過這個銜兒,但這僅僅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不代表他們真的能夠主導兵部事宜,只有這個出身浙黨的黃宏東是實授的兵部尚書。

“三大營殘破,留守司各營名存實亡,京衛司幾不復存在,當重募兵士以實之……”

經過南京保衛戰之後,作爲江南主要軍事力量的三大營當中,高起潛部已經可以直接取消建制了,韓贊周和盧九德部死的死殘的殘,連最基本的架子都搭不起來了,必須進一步充實重新建設。還有京衛營、留守司各營也需要做大規模的補充!

眼下,清軍就在一江之隔的江北,軍事力量必須進行大規模的補充,一來是爲了增強國防力量,再者還有一層不方便直接說出來的原因:目前的軍事方面,對於大旗軍的依賴程度實在太過於嚴重。適當的加強三大營和其他軍隊,也可以減少對大旗軍的依賴。

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確實是當務之急,但最大的問題還是一個字:錢!

上嘴兒皮一碰下嘴皮兒就能說出“重建國防”的話語,真正做起來確是千難萬難:士兵從何處招募?糧秣器械、甲冑武器從何而來?

歸根到底,這些東西都是要錢的,偏偏現在的朝廷最確的就是錢。

沒有錢就想組建軍隊,而且是大規模的擴充軍事力量,根本就是一句空談而已。

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已經到了不做不行的地步,偏偏就是因爲朝廷窮的叮噹爛響根本無法落實,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這就是復隆朝廷不得不面對的窘迫境地。

既然暫時無法真正執行,那就只能先“留中”等待情況允許之後再說了。

“臣李吳山上奏……”李吳山恭恭敬敬的遞上了自己的手本。

看了李吳山的奏摺,復隆皇帝只能苦笑。

這份奏摺開宗明義,叫做:《請渡江北伐疏》。

現如今湖廣、贛西、川蜀等地依舊是闖軍和清軍激戰的局面。兩廣、閩浙、雲貴等地雖然是大明朝的疆土,但卻是一種名義上的從屬關係,復隆朝的勢力還無法真正落實下去。也就是說,朝廷真正能夠統治的地盤僅僅只侷限於江南之地,出了南京這一帶,連蕪湖是不是願意服從,都得看黃得功的心情。

在這種情形之下,北伐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復隆朝的法統和統治基礎,完全來自於大行崇禎皇帝,大行皇帝已死在北都,江北各地盡在清廷控制之下,既然頂着大明正統的光環,就得豎起北伐的大旗。

你不北伐誰北伐?

而且李吳山在奏摺中說的很清楚,大旗軍願爲先鋒,首開北伐之戰。

在這份奏摺當中,渡江作戰的種種細節以及戰略部署,甚至詳細到戰術的安排和前後波次,全都事無鉅細說的清清楚楚,這簡直就是一份詳盡的《北伐操作指南書》。

復隆皇帝當然希望儘快北伐,一來是彰顯新朝的大義和正統,再者也是爲了解除近在咫尺的威脅。

清廷已經重新調集大軍囤於江北,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南下,若不掃清江北,新朝始終處於清軍的戰略威脅之下。

但北伐一事關係重大,不是說想北伐就能北伐的。

除了一個大旗軍之外,復隆新朝的軍事力量殘破不堪,財政更是近乎於破產,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北伐?拿什麼北伐?

“忠勇公所言北伐一事,確是當務之急,然朝廷有朝廷的難處!”到了這個時候,年輕的皇帝不得不承認自己無力北伐這個事實:“北伐一事,還需諸多準備,我……朕以爲可以從長計議!”

皇帝不是不想北伐,而是做不到啊。

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卻不方便宣之於口,不能那麼直眉白眼的說出來,作爲內閣首輔大臣的程園畢趕緊站出來幫着皇帝打圓場:“新朝初立,百業凋零民生艱難,應優先等咱們先把江南的民生搞好,等國庫充足以後再北伐吧,這就是程園畢的意思。至於說什麼時候才能把經濟搞好,什麼時候才能把民生弄的繁榮富庶起來,那就是隻有天知道的事情了!

在這個事情上,程園畢的說法得到了一些老成穩重之臣的大力贊同,府尹王宣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古兵家之事,看似是熱血健兒陣前爭鋒,實則爲國力之考量,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先民生而後北伐,臣以爲是老成謀國之策,臣附議!”

自古以來,打仗從來就不單純只是個軍事問題,而是交戰雙方總體實力的綜合比拼,到了最後一定會反映到經濟層面。

只要有足夠的錢糧,就可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沒有錢那還打個屁呀!

說來說去,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錢。

至於如何才能弄到錢,如何富國強兵,可不是說幾句話就能辦成的,需要實實在在的政策和具體的方略,但是在這個方面,新朝顯然缺乏應有的魄力。

按照程園畢的說法,現在最要緊的是休養生息積蓄國力,但這些老掉牙的說法僅僅只是痛快痛快嘴而已,完全是停留在政策方面,至於具體的執行方案則一點都沒有。

李吳山說道:“臣意,可參考洪承疇在江北的做法,統計人口丈量土地,重新確定稅賦……”

洪承疇已經到了江北,作爲清廷欽命的徵南總督,洪承疇並沒有象多鐸那樣一上來就急吼吼的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的做法和新朝完全一樣:優先考慮民生。

清查人口數量,丈量隱匿的土地,進行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

雖然洪承疇是明清之際有名的貳臣,名聲早就臭大街了,但卻不能否認他的謀略和大局觀。站在歷史上的高度上來看,這樣的做法可以極大促進生產力的恢復,進而會促進軍事能力的提升。

既然洪承疇的做法是正確的,復隆朝就應該效仿之。

但是,李吳山的提議遭到了幾乎所有的人一致反對:衆人反對的不是這種做法,而是洪承疇這個人。

“那洪承疇不過是叛國叛族之宵,無忠無孝無家無國,實乃千古奸賊,此輩之所作所爲必遭天譴……”

“洪賊逆天而行,必爲千古唾罵,國朝正大光明,怎可效他?”

洪承疇是大大的奸賊,是一定要遺臭萬年的,我煌煌大明怎麼能夠學他那一套?

洪承疇的爲人和名聲確實爛極了,而且一定會遺臭萬年,但這不代表他沒有能力,也不代表他現在的所作所爲就是錯誤的,只要是和洪承疇沾邊的事情新朝就一定會竭力反對大肆鞭撻,這完全就是因人而廢事。

其實,洪承疇正在江北做的事情確實可以促進民生的恢復,還可以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朝中袞袞諸公不是沒有看到其中的好處,但卻如此激烈反對,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縱觀整個封建時代,要想實現富國強兵增加國力的目的,無非就是從農業着手,而重新分配土地也一定會是必然的舉措。但江南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豪強和地方士紳手中,這些個官員就是該階層的代表,讓他們把自己的土地分配給下層百姓,無異於與虎謀皮。

世間最艱難的事情不是移山填海,而是觸動自身利益。

程園畢等人不是沒有看到這一點,而是不敢那麼做。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國朝的根本,若是觸動了士紳階層的利益,就等於是動搖了國本。

他們不敢那麼做。

也就是說,所謂的富國強兵只不過是停留在嘴上說說而已,最多也就是範圍的修修補補。

對此,李吳山早有預料。

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臣蒙先帝恩寵,委以復國之重,今江北淪陷,臣不敢懈怠。既朝廷無力北伐,臣唯有一力擔此重任!”

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想北伐,我這個受先皇復國重任之人可不能坐視不理,就只能獨走了。

獨走?你李吳山準備自行其是去北伐?

“不是準備,而是已經開始!”李吳山說道:“大旗軍之先遣部已渡江北上,開北伐之先!”

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七章 姐妹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四百二十六章 天家覺悟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一百三十章 欲速不達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四百九十九章 心病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入學資格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二百四十四章 賊亦赤子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二十二章 賣隊友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七十六章 家底兒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最後囑託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楚帝王氣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迥異之處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四十八章 大明末日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三百二十四章 扛把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身相殉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七十八章 刺殺行動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九十八章 潰流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聖明第三百二十七章 強爺勝祖第四百五十章 小小物件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二百五十二章 默契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臺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輿論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戰場第四百八十章 外戚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黃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七十五章 英雄還是梟雄第四百八十二章 發作第一百零一章 最是交情見面初第三百一十六章 星星之火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二十二章 賣隊友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嚇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二百九十五章 壓箱底第五百零五章 嚮導程九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三百一十八章 百座書樓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五百八十八章 只是漸凋零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子協定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三百三十五章 獲救
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七章 姐妹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使命第四百二十六章 天家覺悟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一百三十章 欲速不達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四百九十九章 心病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入學資格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三百七十三章 寧死不降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二百四十四章 賊亦赤子第二百八十三章 高徒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二十二章 賣隊友第二百六十章 皇商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七十六章 家底兒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一百四十八章 最後囑託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楚帝王氣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迥異之處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四十八章 大明末日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三百二十四章 扛把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身相殉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七十八章 刺殺行動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二百九十八章 潰流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聖明第三百二十七章 強爺勝祖第四百五十章 小小物件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二百五十二章 默契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臺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輿論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一百二十三章 主戰場第四百八十章 外戚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黃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四百五十一章 離家出走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七十五章 英雄還是梟雄第四百八十二章 發作第一百零一章 最是交情見面初第三百一十六章 星星之火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二十二章 賣隊友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嚇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二百九十五章 壓箱底第五百零五章 嚮導程九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產關係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三百一十八章 百座書樓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五百八十八章 只是漸凋零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子協定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三百三十五章 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