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

南京,虎踞龍盤之地,金粉形盛之所。

作爲大明朝的舊都,南京城的規模和人口數量遠超北京。

早在大明朝正式建立之前,朱元璋還是吳王的那個戰亂時代,南京城的人口數量就有七十餘萬,再加上下轄的上元、江寧兩個上等大縣,總的人口規模超過了百萬之數。

在這兩百多年的漫長時光當中,南京城幾乎沒有經歷過戰火和大的災難,又是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數量逐漸攀升。到了現在,南京城到底有多少人已是一個誰都搞不清楚的事情,只能做出一個粗略的估算。

根據崇禎十四年的奏報,南京共有八十二萬丁壯,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人口數字:絕對不會少於二百二十萬。

就算是扣除下轄的縣城,光是在南京直轄範圍之內的人口,應該會在一百五六十萬上下。

身爲府尹的王宣同本就是科道出身,從來就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尤其是在揚州、儀真等地的百姓涌入之後,面對着那些千頭萬緒的瑣事,王宣同的腦袋都大了。

近百萬外來人口突然涌入,如何應對?如何安置?已經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全都亟待解決。偏偏王宣同王府尹剛剛上任,連府衙的吏員都認不齊呢,頒佈的各種命令根本就執行不下去。好在他還有一個辦事得力的副手:府丞崔耀祖。

天文數字的外來人口突然涌入,必然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社會問題,比如說治安狀況的極惡化和飛漲的物價!

處理這個問題的辦法簡單而又粗暴:砍頭!

盜竊、搶掠等等這些治安問題,根本就不用審判,直接用刀子說話,連續砍下上百個人頭之後,惡化的治安狀況馬上得到了扭轉。

對於那些個囤積居奇趁機漲價的商賈,採用了同樣的砍頭方略,效果同樣出奇的好!

爲了解決最基本的“吃飯”問題,崔耀祖在第一時間發佈了“捐獻令”。

在朝廷當中有職位的官員、吏員,以及本地的鄉紳、富戶,全都要捐獻糧米資材,用來救助這些個外來人口。

這一次,並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南京城中的大官吏,鄉紳富戶們就紛紛踊躍捐獻。這倒不是因爲他們的覺悟高,而是因爲崔耀祖的名聲足夠的大。

以血腥手段拷掠壽州富戶,殺的人頭滾滾;在儀真一夜之間坑殺幾千降卒然後一把大火將整個城市化爲灰燼,又強行驅趕着數萬儀真百姓渡江南來,“崔閻羅”的名聲早已傳遍長江兩岸。爲了一點糧米資材就和兇殘狠辣的“崔閻羅”過不去,實在不值得。

偏偏有些個勳貴官宦覺得自己根基深厚,完全不懼崔耀祖,懷着捨命不捨財的心思做起了“刺頭兒”。對於這些人,崔耀祖毫不客氣,把他曾經在壽州做過的那些事情又重新做了一遍:直接上門拷掠!

不管什麼樣的“刺頭兒”,只要把大夾棍一上,也就硬不起來了。再要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和“崔閻羅”叫板,到時候就不是上夾棍而是直接上刀子了。

作爲崔耀祖的頂頭上司,王宣同王府尹很清楚的知道這些錢糧的重要性,但卻對崔耀祖的做事手法很不滿意:太簡單太粗暴甚至太血腥了。

不應該用這麼暴烈的手段對待這些富戶官僚,畢竟他們是大明的子民而不是敵人。就算他不願意捐獻,也應該好言相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麼直接動夾棍動刀子,和土匪還有什麼分別?

“好言相勸?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崔耀祖根本就懶得理會迂腐的王宣同:“這些人知道的大道理一點都不比你王大人少,平日裡也總是唱些個忠君報國的高調,但是觸犯到他們的利益,馬上就把那些個仁義道德拋之腦後了……”

“那是以前,現如今聖天子在位,大家報效的心思極切,只要好好的和他們說道說道,一定會願意捐獻的,完全不必弄的如此暴戾血腥……”

聖天子在位了,大家就滿懷報效之心的願意捐獻了?這是什麼狗屁道理?

當初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面對洶洶而來的百萬闖軍,號召北京城的官吏富戶們捐獻,滿朝文武大官員全都裝聾作啞一毛不拔。等到李闖打進北京城之後,棍棒相加動用酷刑進行拷掠,竟然從那些人身上壓榨出幾千萬兩白銀。

按照王宣同的說法,昔日北京城的官僚們之所以一毛不拔,就是因爲崇禎皇帝不是聖天子。等到李闖登基坐殿之後就“捐獻”出幾千萬兩之巨,這是不是說李闖就是聖天子了?

崔耀祖的這番話,說的王宣同啞口無言!

不管是文官武將還是勳貴大臣,想的全都是自己的利益,寧可眼睜睜的看着大明朝滅亡也不願意拿出一分一文——對於這個時代的官僚士紳,崔耀祖從不抱哪怕一絲一毫的幻想!

“這個……崔府丞行事雖是爲大局着想,終究手段欠妥。新朝初立萬事以穩妥爲要,如此粗暴的行徑,若是民變……”

“民變?你讓他們變一個給我看看!”崔耀祖毫不客氣的說道:“只要有大旗軍鎮着,我就不信他們的脖子比我大旗軍的刀子更硬!”

雖然崔耀祖從來都沒有象李吳山那樣直接說出“武力決定一切”的話語,但他的所作所爲恰恰完美詮釋了李吳山的那句話。

“城裡還算安穩吧?”雖然已是這江南半壁的君主,卻終究沒有正式登基稱帝,依舊沿用着太子的頭銜兒,用“監國”的名義處理軍政民事。和真正的皇帝相比,也就是缺少一個登基大典而已。

程園畢還沒有得到一個正式的官職,卻被臨時加了一個建極殿大學士的頭銜,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一旦新朝正式成立,他就有極大的可能成爲內閣首輔。

這個內閣首輔的位子基本上已經算是內定下來了,只是還沒有正式宣佈而已。

對此,程園畢一點都不着急。

太子殿下都還沒有正式稱帝呢,內閣首輔着的哪門子急?

程園畢很就是崇禎皇帝欽定的侍講學士,是太子殿下最親近最可靠的班底,比侍講教授出身的了路恭行還要崇高。山河破碎社稷危亡之際,不離不棄一路追隨太子,成爲內閣首輔大臣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萬歲勿憂,城中雖偶有風波,大體還算安穩。尤其是府衙獲得衆多捐獻之後,已可應對泱泱百萬江北之民……”

“說起捐獻……”太子殿下有些不放心的說道:“我聽說那崔耀祖行事殘暴,強行逼迫威脅索捐,有沒有這回事?”

“有!”程園畢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道:“此事臣早已經有所耳聞,府尹王宣同也屢次談起……”

“那……”

“萬歲不需過問此事!”程園畢說道:“權做不知情好了!”

在這些個一路追隨太子南來的文官當中,程園畢隱然就是這個羣體的領袖人物,必然要對太子負責,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事先考慮太子的利益。

從江北來到南京的百姓有近百萬之衆,雖說這些人全都大明朝的忠義之民,但從眼下的局勢來看卻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光是養活這些人就有諸般難處。

好在還有一個崔耀祖。

不管他用多麼殘暴的手段,也不管他任何的搜刮壓榨巧取豪奪,終究是在給朝廷做事,是在解決迫在眉睫的大難題。雖然手段實在過於激烈,卻不失爲一個快速見效的辦法。

至於因此產生的副作用,比如說“殘暴”“虐民”之類的壞名聲,在可以用一句“萬歲毫不知情”就可以全都推到崔耀祖的頭上。

好處朝廷拿走,壞名聲給崔耀祖留下,這就是程園畢的心思。

太子已經隱隱約約領會到了程園畢的意思,但這種事情終究做得說不得,眼下最要緊的是城外的戰況。

“新朝鼎革,必然要有一番新氣象。”程園畢說道:“昔日敵軍縱橫奔突如入無人之境,是何等是囂張驕橫!各地聞風而退者不知凡幾,全都是因爲福藩亂政馬黨專權,不得軍民之心。如今萬歲臨朝聖君在上,前方將士敢不效死命?江南文勝之地,深受國朝教化滿懷報效之心,民心之所向衆望之所歸,皆在我朝,自然一掃往日頹勢氣象爲之一新。”

“軍民合力,上下一下,虜兵必敗,正可以勵精圖治,只要萬歲勤於國事,親賢良遠奸佞,光復北都收拾社稷就指日可待了!聖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些個話語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又非常空洞,好像完全就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廢話。同樣的言語,程園畢等人已經在太子身邊說了這麼多年,確實顯得空洞無物,但是今日卻有了幾分至理名言的意思。

雖然新朝剛剛成立,太子殿下還沒有來得及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稱帝,但氣象卻爲之一新。

從北京到南京,一路輾轉奔波千里,沿途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全都是清軍如何如何的威猛,各地的明軍無不聞風而潰,就連被弘光朝君臣視爲天塹的長江也被瞬間攻破,足見清軍的戰鬥力之強。

江北四鎮十幾萬人馬看起來很有幾分雄壯的樣子,清兵一來就降的降跑的跑,江北防禦體系瞬間崩潰……開始的時候,人們還在擔心江北的狀況會不會在江南重演,包括太子等人都有這樣的隱憂。但是現在,他們已不那麼擔心了,甚至很快就變得樂觀起來。因爲氣勢洶洶渡江而來的多鐸撞在了鐵板上:從昨天拂曉時分開始,南京保衛戰就已全面打響,而且打的有來有回,並不是想象中的一面倒。

三大營的官兵果然不負衆望,頂住了清軍的兇猛進攻,至今還在維持着防線。與此同時,殘破的揚州軍和大旗軍也在於敵激戰,打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清軍的戰鬥力之強舉世皆知,想要一戰而勝那完全就是白日做夢,最靠譜的做法就是死守!

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優勢,有針對性的打一場消耗戰。清軍遠道而來師勞兵疲,又在揚州損兵折將,肯定不善久戰。明軍不需要奢求勝利,只要把戰鬥拖延下去,不停的消耗清軍,這就足夠了!

清軍的補給線太過於漫長,而且還隔着一條長江,根本就打不起這樣的消耗戰。

大明中興,將始於今日!

沒過多久,噩耗傳來。

高起潛、韓贊周兩部被清軍擊敗,不得不放棄防區倉皇潰敗下來。

昨天晚上還打的很不錯,突然之間就損兵折將打的大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兵敗如山倒,駐守在右翼的盧九德部也支撐不住了,根本就不等朝廷的號令就開始自行撤退。

被江南倚爲泰山之靠的三大營只堅持了一個晝夜,就已潰不成軍瘋狂潰逃,剛剛產生的樂觀情緒瞬間就被冰冷殘酷的現實打了個粉碎!

戰鬥力擺在那裡,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所謂的“聖君在位”“勵精圖治”不過是毫無作用的自我安慰罷了。

還算穩固的局面在一夜之間翻覆過來,太子頓時就變得慌亂,不住的詢問着:“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

剛纔還在誇誇其談的程園畢等人已啞口無言,過了好半天才緩過神兒來,強做鎮定的說道:“命各部撤回,憑城而守……”

南京,號稱天下第一雄城,臨江而背山獨得虎踞龍盤之利,擁有最堅固的防禦體系。將潰敗的軍隊撤回來做最後的防禦,也就成了最自然而然的選擇。

撤出防區憑藉城池堅守的命令很快下達,早已支撐不住的各部人馬紛紛回撤……

“這是誰下的命令?”正在前線督戰的路恭行緊急返回,這位鬚髮花白的老侍講好像一頭髮怒的獅子般咆哮起來:“四下無援兵憑城而守,揚州就是下場!”

這個時候撤出陣地,憑藉堅固城防進行防禦,根本就是躺倒捱揍的形式。在沒有外部援兵的支援之下,什麼樣的城池都守不住,揚州就在最好的例子。

當初史可法死守揚州的時候,還指望着江南的援兵,結果是什麼樣子看看至今還在熊熊燃燒的揚州城就知道了!

路恭行知道這一定是程園畢等人的主意,就好像是看着仇敵一般對他怒目而視,聲嘶力竭的大叫着:“貽誤戰機誤國至此,下令撤退者,當斬!”

太子身邊的這些個心腹肱股之臣,全都是文臣,也就一個路恭行多少知道一點兵家戰事,在打仗的事情上最有發言權。

路恭行的歇斯底里狀把程園畢嚇的不輕,嘟嘟囔囔好半天也不知應該如何反駁,只能無奈的說道:“反正也是打不過的,不撤回來又能怎樣?我等皆是文臣,不諳兵事難免出錯。若真如路侍講所言,那就不撤了……”

既然撤退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那就收回成命,讓各部人馬繼續死戰好了。

這句話直接就把路恭行氣了個半死,差點沒背過氣去。

這是軍令啊,不是孩子過家家,怎麼能說改就改?

撤退的命令已經下達,各部人馬都在大踏步的撤退……準確的說是在不顧一切的奪路而逃,這個時候再收回撤退的命令,必然會引起更大的混亂,後果不堪設想。

撤退不行,不撤退更不行,那應該怎麼做纔對?

“臣路恭行奏請萬歲,懇請萬歲授以總攬城防之專權……”

雖然路恭行也不是什麼用兵的行家,至少比其他那些個紙上談兵的文官要好的多,也只能把這個爛攤子交給他處理了。

馬上佈置潰兵進城事宜,開始着手準備憑城而守的諸般事宜。

“盧九德部從麒麟門、仙鶴門入城,巡防營負責接應。”

“高起潛、韓贊周部從姚坊門進城,守備司負責接應。”

“盡起所有兵力,死守觀音門、北門一帶……”

當此慌亂之時,一道道有條不紊的命令馬上就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讓太子等人對路恭行刮目相看。

“哎,我哪裡知道這些個守城事宜?剛纔我之所言,全都是李帥親口所授,我只不過是鸚鵡學舌罷了。”

原來這些個命令和防禦方略全都是出自李吳山,路恭行只不過是負責執行而已。

太子好似想起什麼似的,有些擔憂的問道:“大旗軍進城,誰來接應?”

“大旗軍不進城!”

雖然已經接到了朝廷的詔令,可以名正言順的撤退回城,但大旗軍卻沒有動,用李吳山的話說就是:“此乃亂命,大旗軍不奉詔!”

這句話已不僅僅只是跋扈那麼簡單了,而是公然違抗太子的號令。好在路恭行沒有直接說出李吳山的原話,好歹給太子等人保留了一絲體面。

三大營都撤了,大旗軍不撤?

左右兩翼全都沒有了,大旗軍已成孤軍,又如何能敵得過兇狠凌厲的清軍?

“李帥說了,大旗軍一撤,寧城即爲第二個揚州,唯有一力死戰,誓要與多鐸周旋到底!”

第九十一章 一個條件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聖明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三十四章 奏對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三百九十二章 校園生活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獲新生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名昭著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七十章 勸善書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二十章 各有心思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文壇領袖第二百二十六章 我是天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先遣遺女第一百六十七章 殘兵敗將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四百四十六章 瞠目結舌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龐氏騙局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二百三十章 重返義和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四百八十九章 勞動改造第七十二章 有錢的掏錢第五百零九章 姑且一試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四百零八章 聽天由命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一百零八章 妖夢入懷第二十六章 夜半祭祀第五十三章 開路先鋒第十章 大比賽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二百六十六章 極度混亂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六十七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五百八十八章 只是漸凋零第一百一十三章 神仙還是妖怪?第四百章 罪不可恕第九章開闊眼界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五章招兵買馬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二百七十三章 拙劣的表演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猜對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一百五十三章 百戰餘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一百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五百零三章 世界通用語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二百零一章 榮耀證書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十章 大比賽第五百零二章 絕地反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五百五十七章 歷史的備份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五百四十章 有女初長成第六章 走後門兒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十二章 我最懂你
第九十一章 一個條件第四百七十四章 飯後閒談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二百九十四章 皇上聖明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三十四章 奏對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三百九十二章 校園生活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獲新生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名昭著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七十章 勸善書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二十章 各有心思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一百九十四章 文壇領袖第二百二十六章 我是天王第二百二十九章 先遣遺女第一百六十七章 殘兵敗將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四百四十六章 瞠目結舌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五百三十一章 龐氏騙局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二百三十章 重返義和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四百八十九章 勞動改造第七十二章 有錢的掏錢第五百零九章 姑且一試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四百零八章 聽天由命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一百零八章 妖夢入懷第二十六章 夜半祭祀第五十三章 開路先鋒第十章 大比賽第六十三章 柔弱女子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二百六十六章 極度混亂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六十七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五百八十八章 只是漸凋零第一百一十三章 神仙還是妖怪?第四百章 罪不可恕第九章開闊眼界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五章招兵買馬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二百七十三章 拙劣的表演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五百五十九章 板上釘釘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猜對了第四百六十七章 煙消雲散第一百五十三章 百戰餘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一百三十七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五百零三章 世界通用語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二百零一章 榮耀證書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十章 大比賽第五百零二章 絕地反殺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五百五十七章 歷史的備份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五百四十章 有女初長成第六章 走後門兒第二十四章 人民戰爭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十二章 我最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