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李旦進京

嚴格來說,李旦還在進京的路上,他自登陸天津衛那一刻開始,米柱就知道了,李旦率領一支大船隊而來,拉來五十萬石糧食。

李旦這縱橫四海的大海商大海盜,搖身一變,成爲從三品的錦衣衛指揮同知之後,手下們那是雞犬升天,他這指揮同知,不是虛銜,手底下掌有一海上鎮撫司,理論上在海上,他們擁有極大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水師之上,算是當上了他的大海盜王了。

米柱招安,爲他設計的方案是令李旦信服的,他這錦衣衛指揮同知,掌海上鎮撫司事陸地有身份無執法權,但在海上,他是真正的大海王,作爲回報,他交出了艦隊,還有將收入二成五作爲皇室金花銀,這是一大筆銀子,但這銀子一交,有了合法身份,他們就不用怕隨時讓各地水師剿了,拿去砍頭。

現在他們是皇帝的爪牙鷹犬,處處高人一等呢?飛魚服往身上一套,誰人敢動他們。

招安之後,他們變成黑水艦隊,可進駐各大軍港,也是皇帝的私人武裝,海上緝私的主力,除了緝私之外,往海外拉回來了大量的糧食,各大港口堆積如山,大大的化解了大明的糧食危機。

成爲了皇帝的金牌打手,李旦十分得意,出入不再騎馬,而是坐着八擡大橋,吹吹打打,嗚囉開道,好不威風,他是收到了風,他將被任命爲錦衣衛都指揮使之職,掌海上鎮撫司事,他部門的職能擴大了,以前是海上北鎮撫司,現在是鎮撫司了,所以他們歡天喜地來接任。

李旦的出現,讓米柱持錦衣衛的權力往海上延伸,這是以前,錦衣衛勢力不到之地,現在填補了這一空白。

海上司的成立,原本是緝私、維護海疆安全、監督水師各部,偶爾爲皇上走走私,賺點小錢什麼的,現在好了,居然變成了運糧隊,這一點誰也始料不及。

大明南方爲產糧區,北方物產不足,常要靠南方運,所以要徵運漕糧以彌補不足。

徵運漕糧的省份有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宣德時最高達六百七十四萬石。這是個什麼概念呢?1石米重量就是125斤,但石作爲計量單位,標準是120斤(一石四鈞,一鈞30 斤),只是古代計量向來混亂,俗語十里不同音,計量單位根據時間、地點的不同,變數也很大,據說萬曆年間一石就合後來的188斤左右。

這些漕糧主要給駐守北京和東北、西北邊疆的軍隊作爲軍餉。此外,還有所謂的白糧,歲額二十一萬四千石,均系江南出產的白熟粳糯米,質量更好,由蘇州、松江、常州、嘉興和湖州五府供納,主要用於供宮廷、宗人府及京官祿糧。

在明代,漕糧使用支運法。即在淮安、徐州、臨清、德州等地設倉收囤。各地應繳納的糧食就近運至四倉,再由運軍分段接運至通州、北京。節節接運,故名支運。

這裡有兩個細節,其一,漕運不僅是官方承擔的事兒,農民也可參與運糧,如參與運糧則免納當年稅糧;如果納當年稅糧則可免除運糧。相當於二選一。按當時計算,糧的比重約佔支運的四五成;其二,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一定是該倉當年的進倉糧。倉裡的糧食並非即收即放,而是一年壓一年,使倉中總有存糧,以便穩定存量,保障供給。

另外一種是兌運發:宣德年間,支運法改爲兌運法,江南漕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業。令漕至淮安、瓜洲,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北,給與路費耗米,則軍民兩便。是爲兌運。”即,各地漕糧先運至淮安和瓜洲,兌與運軍轉運。百姓不再全程參與運輸,軍運的費用則由農民承擔。這樣做的好處是,農民可以省出時間來從事耕種。

本朝初期承元之故,以海運爲主,河、陸兼運爲輔。一由江入海,經直沽口至通州,或徑往遼東;一由江入淮、黃河,自陽武縣陸運至衛輝府,再由衛河運至薊州。江南漕運,則由江、淮運至京師南京。以承運者而言,海運爲軍運,其餘都是漕運。

因爲京師在此,漕運乃是維護京師和九邊穩定,乃朝中重中之重,所以特設:置京畿都漕運司,後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又設漕運總督,品級爲從一品或正二品。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運總督轄十二總,運軍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

在地方上,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均爲地方長官的副手)掌管本地與漕運有關事宜。

朝廷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徵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從上至下,密如蛛網,這構成了大明漕運的龐大體系,漕運等同大明帝國的輸血管。

以前的李三才就是撫淮十三年的漕運總督,不怎麼貪錢,也弄了幾百萬兩銀子。

在元代,武力強極一時,是海運爲主,漕運爲輔,至本朝,則改爲漕主海副,倭患和風浪是一方面,主要還是開放海運獲大利的是南方集團,會損害北方大家族的利益。被朝廷所禁止其次,華夏自古以天朝上國自居,以爲外國的東西不如中原的好,不如中原的全面,沒有交易的必要,所以漕運在大明興旺到了極點。

只是近幾十年,天氣變冷,大運河冰封期長達三四個月,陸地上不能滿足所需,只能考慮海運,但海運有海盜和風浪之難,而且海運動了許多人的利益,所以許多人是持不配合狀態,想搞也搞不起來,導致每年北方秋冬開始,米價就飛漲。

李旦歸順後,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依附大運河漕運而活的人,何止百萬,你大張旗鼓的搞海運,得砸多少人飯碗,所以許多地方寧願北方年年餓死人邊軍士兵在寒風中捱餓,就是放任糧在倉中發黴,也不發貨,地方不發貨,漕運從何談起?

只是米柱什麼人?李旦什麼人?會是讓一泡尿憋死的人嗎?地方不發貨,他們在海外運進,光是今年,就從海外運糧四百萬石至各大港口,主要是天津、旅順等,大大的解決了糧食危機,打壓糧價,市面供應始終充足,讓那些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的人算盤落空。

李旦能與許顯純、曹隨等不可一世人物同爲都指揮使,是因爲運糧搞錢有功,他雖不像兩大牛人一樣,一個擒林丹汗,拿下傳國玉璽;一個將水西水西搞得天翻地覆,但他爲皇室弄來的金花銀運來的糧食,皇帝是記在心裡,所以一樣任命他爲錦衣衛指揮使,成爲當今三大指揮使之一,掌海上鎮撫司。

李旦這個人,特好面子,他以前出行,侍衛扈從百人,高舉肅靜迴避牌子,好不威風,現在得知自己榮升錦衣衛都指揮使,賜坐蟒袍,便特侍從人員升至三百人,這其中禮儀人員就佔了一半,不像米柱,除了兩個人高舉他牌子旗號的外,其它的清一式爲武裝人員,雖然只有一百,但戰鬥力很強。

米柱衛隊三百人,但京城外出,一般是隻帶百人,這不,他率領一百騎兵在京城十里外迎上了李旦的隊伍。

李旦的衛隊,一路吹吹打打而來,好不風光,他的前導官騎着馬前行,一路高報李旦名號,讓百姓們閃開,過到官階比自己高的,則是自己閃開,看見米柱的隊伍,有些狐疑:清一式彪悍騎士,佩板甲,披風戴貂帽,這是頂級配置,卻是沒有旗號,他拱手道:“前面是那一位大人?”

湯正策騎出列,說道:“欽命東廠、錦衣衛提督、澳州伯爵米柱大人在此!”

前導官大驚,忙翻身跪下,大聲道:“卑職李旦大人座下小旗李思佳,參見提督大人!”

米柱淡淡的道:“李旦大人可在?”

李思佳道:“正在後面轎中。”

米柱道:“引見!”李思佳便騎着馬,領着米柱一行來到李旦轎前,爲什麼是一行人?湯正、燕南天等四大侍衛跟在身邊。

李旦得訊,命忙停轎,正要見禮,未接任前,他乃從三品錦衣同知,即使接任指揮使後,米柱乃當朝伯爵,欽命錦衣衛、東廠提督,所以還是比他官大。

米柱忙翻身下馬,扶住說道:“李大人免禮!”然後正了正衣冠,一拱道:“岳父大人在上,請受小婿一拜。”

李旦一捊鬍子,說道:“賢婿免禮!”

這是一個禮法的年代,米柱官比李旦高,李旦必須見禮,但從另一方面論,李旦輩份比米柱高,米柱必須見禮,這是規矩,亂不得。

米柱也沒有下跪磕頭的意思,他說道:“數月未見,岳父大人丰采依舊,令人喜悅。”

李旦也道:“賢婿是丰采更勝從前,請,馬車裡敘話。”

第603章不得不戰第174計劃第948章致命打擊第880章四國艦隊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452章察哈爾部第734章適時調整第363章前路艱難無題第66章籌備第1038章大陸強權第801章豬隊友第11章大才第899章米柱抵達第859章皆大歡喜第956章危機突發第323章立後大典第86章調整第167年山雨欲來第717章靈魂第426章追捕第741章肆虐第43章衝突第35章封賞第717章靈魂第860章招商引資第181章毛瑟火槍第935章爲難第999章籌劃大戰第925章局勢不好第331章處境艱難第452章察哈爾部第458章生存不易笫377章朝中變局第493章鞏固內部第635章揚帆南洋第21章謠言第983章大明改革第606章坐而論道第1040章回京省親第318章刺殺第567章重文輕武第492章國家利益第993章東方強權第887章內部憂化第189章朝廷爭議第79章頂級殺手第607章推銷第855章狡猾第589章威攝敵手第666章文萊加盟第861章發展第148章鑽營第452章察哈爾部第273章災情慘重第962章重鎮歸降第463章名帥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822章身陷重圍弟663章戰略調整第466章準備進攻第119章明君第69章說客第516章整合第804章堅決拒絕第699章目標在望第970章融合政策第517章擒獲第497章大宴羣臣第958章不堪一擊第393章城破第242章品茶第448章支援第802章特殊任務第589章威攝敵手第253章春第428章處置第1018章印度皇帝第16章戰鬥帝第760章蒼天饒過誰?第865章國家信用第43章衝突第797章不在乎第18章新帝登基第309章廠衛雜事第323章立後大典第330章遼北風雲第836章猜疑第546章大軍困境第841章利益構成第939章內外交困第818章果阿叛亂第444章龍吟計劃第574章制度第359章妖孽再現第954章亳不留情第298章婚禮第143章快刀斬亂麻第973章鐵桿盟友第185章獻俘流程
第603章不得不戰第174計劃第948章致命打擊第880章四國艦隊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452章察哈爾部第734章適時調整第363章前路艱難無題第66章籌備第1038章大陸強權第801章豬隊友第11章大才第899章米柱抵達第859章皆大歡喜第956章危機突發第323章立後大典第86章調整第167年山雨欲來第717章靈魂第426章追捕第741章肆虐第43章衝突第35章封賞第717章靈魂第860章招商引資第181章毛瑟火槍第935章爲難第999章籌劃大戰第925章局勢不好第331章處境艱難第452章察哈爾部第458章生存不易笫377章朝中變局第493章鞏固內部第635章揚帆南洋第21章謠言第983章大明改革第606章坐而論道第1040章回京省親第318章刺殺第567章重文輕武第492章國家利益第993章東方強權第887章內部憂化第189章朝廷爭議第79章頂級殺手第607章推銷第855章狡猾第589章威攝敵手第666章文萊加盟第861章發展第148章鑽營第452章察哈爾部第273章災情慘重第962章重鎮歸降第463章名帥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822章身陷重圍弟663章戰略調整第466章準備進攻第119章明君第69章說客第516章整合第804章堅決拒絕第699章目標在望第970章融合政策第517章擒獲第497章大宴羣臣第958章不堪一擊第393章城破第242章品茶第448章支援第802章特殊任務第589章威攝敵手第253章春第428章處置第1018章印度皇帝第16章戰鬥帝第760章蒼天饒過誰?第865章國家信用第43章衝突第797章不在乎第18章新帝登基第309章廠衛雜事第323章立後大典第330章遼北風雲第836章猜疑第546章大軍困境第841章利益構成第939章內外交困第818章果阿叛亂第444章龍吟計劃第574章制度第359章妖孽再現第954章亳不留情第298章婚禮第143章快刀斬亂麻第973章鐵桿盟友第185章獻俘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