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融合政策

米柱他登上了他的軍艦最高之處,看見整個港口碼頭人山人海,所有的人都穿上了新的衣服,彩旗飄飄,鑼鼓喧天,十分的熱鬧,這種場面可是相當的少見,一眼看過去至少有二三十萬之巨。

因爲港口容納不下了這麼多的人,大量的百姓還擠到了港口通往德里城之間的通道之上,據前來介紹的周巡郡王說道:“今天全城的百姓都來歡迎偉大的皇帝陛下了。”

當然今天來這裡歡迎他們的主角還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皇帝查罕傑父子,他們父子率領了整個皇室成員前來歡迎南洋帝國的皇帝。

他們父子身穿皇袍,依着傳統的回教禮儀,匍匐在了地上,就像歡迎真主抵達一樣,歡迎他們。

米柱他在走下了軍艦的時候,耳聞驚天動地的歡呼之聲,看見了匍匐在地上的查罕傑父子和莫臥爾帝國的皇室成員,他就非常的高興,連忙上去把查罕傑父子扶了起來。

南洋帝國與莫臥兒帝國已經交戰了多年了,但是兩國的皇帝和最高統治者還是第一次見面,對此米柱他仔細的打量了對方几眼。

查罕傑看見米柱的第一印象,就是驚歎對方太年輕了,好像對方今年也就是25歲而已,一個25歲的青年居然創立了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打下了一個大大的江山,米柱的年紀也就是跟查罕傑最大的孫子差不多。

查罕傑他不免感嘆,就不知道米家是如何養人的,怎麼可以生下如此的天之驕子,就是當年蒙古族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不過如此。

只不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的武力手段所向無敵,但是他的文治就是不行的,且看這一位米柱大帝,他的文治手段可是非常的厲害。

查罕傑他也是一代帝王,已經當了20多年了,他也都明白米柱他實行這些策略的利害之處,只要他這些策略繼續的實行下去,不出幾十年印度就會被他們同化,就會融入了南洋帝國的體系之中。

相信再過了幾十年,世上的人就會明白一點,那就是這一片土地上只有一個強大的帝國,那就是南洋帝國,曾經顯赫一時,擁有4000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印度就要被融合,就要被抹去了。

每一次想到這些東西,查罕傑都是非常恐慌,非常害怕的,但是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是無可避免的,他如果想要避免這一切,反而會令他的命運更加的殘酷,更加的悲慘,所以他明知道對方的手段極其的厲害,稱得上是狼子野心,但是他也都沒有辦法,只能默認了這一切。

向敵人委曲求全下跪,這是非常難受的,但是爲了活命,爲了子孫的福祉,查罕傑只能夠低下了他高貴的頭。

其實他一直想告訴周巡,我還是叫回我的本名達利姆吧?但是周巡告訴他,你必須是叫查罕傑皇帝,只有一個皇帝向皇帝陛下跪,纔是有意義的。

所幸者米柱的風度極好,他不像別的征服者一樣,直接無情地踐踏戰敗者的尊嚴,米柱他馬上是把查罕傑扶了起來,說道:“陛下免禮。”

其實這一句陛下免禮本身就是一句病句,要知道也只有至高無上的皇帝纔可以稱爲陛下,既然是陛下,就不需向任何人行禮,感覺這一位皇帝卻是需要向南洋帝國的皇帝陛下行禮,這已經就意味着他是低人一級,是寄人籬下的。

米柱道:“陛下你深明大義,率領莫臥兒帝國歸順南洋帝國,這是爲了兩國和平,爲了這一片土地上千千萬萬百姓的福祉,如此高尚胸懷,朕佩服不已。”

這些是米柱的場面話,其實在他心裡還真看不起這一對逗比的父子,說白了他們就是莫臥兒版的宋徽宗父子,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沒有考慮如何全力以赴的對抗敵人,而是怎麼想着自己活命,居然還在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做法,以前他只是認爲這只是宋徽宗他愚蠢到了極點的做法,誰知道在過了幾百年以後,依然還有同樣愚蠢的人在幹同樣愚蠢的事情。

所幸他們是對手,敵人的愚蠢就給了他們以更多的機會,所以敵人的愚蠢其實就是豬隊友,坑死自己人的,對於南洋帝國是有利的,米柱這才忍住了鄙視對方的想法。

查罕傑他感到心頭輕鬆,那就是米畢竟還是維持了他一代帝王的風度,沒有無情的踐踏他的尊嚴,沒有對他進行挖苦或者諷刺,做出那些折辱他的事情。

要知道莫臥爾帝國來源於蒙古帝國,也就是遊牧民族之一,所有的遊牧民族都是崇尚狼族文化的,在他們的征服儀式之上,也都會有牽羊之禮。

牽羊之禮是他們這種遊牧文化的傳統,那就是他們認爲他們的祖先就是狼,強大的征服者,就是一條頭狼,他擁有整個社會裡面所有的東西,他在擊敗了對手以後,不單止佔有對方的地位和財物,也同時佔有對方的女人,這些手法貫徹到他們的種種方方面面去。

但是米柱它的格調更高,他認爲他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實行的是龍的傳統,他是不可能通過折辱對方得到快感。

查罕傑看見南洋帝國皇帝陛下米柱沒有折辱於他,感到心頭輕鬆,連忙說道:“陛下大駕光臨德里,就由我帶着陛下進城,四處參觀如何?”

其實查罕傑他現在還掛着皇帝的頭銜,但是即使他現在是再不要臉也不敢自稱朕了,只能自稱我了,這倒也是奇怪。

不過其他的人可是沒有什麼奇怪,他們都知道查罕傑現在還掛着皇帝的身份,這是因爲他們需要這一身份向南洋帝國投降,不是他們需要這一位皇帝陛下,當他投降了以後,他就是一個傀儡,作爲精神上的象徵,作爲南洋帝國控制印度的象徵。

現在就連印度的百姓他們都默認了一點,那就是南洋帝國可以善待莫臥兒帝國的皇室成員,肯定就可以善待普通的老百姓,他們連莫臥兒的人都不殺死,就更不會傷害普通的老百姓了。

現在南洋帝國的情報部門已經在跟許多的莫臥兒帝國的權貴和本土的實力人士進行合作,雙方就是在鼓吹民族的融合和合作。

他們認爲南洋軍這一次的入侵併不是一次征服的行動,而是一次民族的大融合,而是一次解放的行動。

要知道他們的皇帝陛下米柱,他可是至高無上的溼婆大神轉世,他是帶有普度衆生的使命來的,所以他來這裡並不是征服敵人,而是爲了解救更多的百姓,讓更多的百姓沐浴在神的祝福之下。

這些符合印度人口味的,帶着咖喱口味的宣傳出來以後,也令印度人聽得無比的舒適。

你聽到了對不對?人家南洋人都說了,人家不是征服者,人家只是來這裡融合的,只是爲了解救更多的百姓的,所以說南洋軍他們不是入侵者,而是偉大的解放者,是爲了解救更多的百姓於水火之中而來的。

其實這些話說了出來,就練就連韓剛這些指揮官們聽到了都覺得臉紅,但是印度人聽着卻是無比的舒適,無比的爽。

既然南洋帝國的皇帝陛下米柱他是溼婆大神轉世,這也就是意味着他是大夥信仰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大家的神,是來保佑大家的,這就不是征服。

如果說南洋帝國只是粉飾太平,只是吹牛,肯定不足以打動老百姓們,但是南洋帝國佔領德里這地方以後,她實行的政策卻是令當地的百姓無比的舒適。

南洋帝國他很明白一點,那就是莫臥兒帝國實行的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在這裡深入人心,這一種制度對於他們這些外來的入侵者和統治者也是十分有益的,所以他們也都沒有動這一種制度。

只是對這一種制度加以改良,他們南洋帝國也算是頂級的婆羅門之一,是有資格和身份控制和統治這一片土地的,這是神賦予他們的使命。

同時南洋帝國他們在多處地方實行了低賦稅的政策。

印度可是一個富裕之地,每一個入侵者佔領了這裡以後,都會大肆的收稅,大肆的掠奪各種資源,以滿足於個人的私慾。

南洋帝國他肯定也會這樣子,只是他們吃相沒有別人那麼難看,他們沒把這一切視爲一錘子的買賣,而是細水長流的長久買賣,所以他們要把這一切做得細水長流,吃相就沒有那麼難看了。

南洋帝國他的稅收只是莫臥兒帝國最低的時候的八成,這就令所有的百姓都認可了南洋帝國的入侵,因爲歷史上印度都是被外族所統治的,這也是他們的命運,如果能夠有一個如此重視他們,如果愛戴他們,又是他們的溼婆大神轉世的人來統治這一片地方,這是最好的選擇

溼婆大神他雖然有些暴力了,但是他對於百姓那是真愛,因爲他收的稅也是歷朝歷代以來最低的。

第686章成親日第385聞風而逃第497章大宴羣臣第474章新生命第85章絕地第583章國宴第974章無奈拒絕第859章皆大歡喜第397章戰後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71章應對策略第48章色膽包天第211章攻下其城第465章大軍雲集第172章分蛋糕第437章形勢不妙第118章捷報傳至第40章整頓東廠第685章天賜之地第406章爭鬥第456章肅清第1011章封關鎖國第735章外來人第413章初次交手第10章佈局第990章徐徐圖之第687章婚禮第344章功虧一饋第988章獻城投降第130章孽緣第989章認可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821章引蛇出洞第540章邊城大戰一第127章布棋第768章併購?弟663章戰略調整第671章和親第699章目標在望第789章官宣第707章策反第322章權臣第592章擊垮第697章敗勢己成第295章處理意見第874章誰當老大第878章司令人選第657章勢力範圍第745章外強中乾第365章土司之亂第341章偷襲第88章擴大一衛第318章刺殺第794章進退維艱第351章地官計相第461章草原風雲第41章換帥第612章自強之道第353章名臣之路第224章布西南局第353章名臣之路第204章三朝回門第839章還債方式第802章形勢比人強第966章提議和談第548章分化第439章籌備新府第263章秘密行動第583章國宴第709章滅國第68章奸商第368以攻對攻第1013章帝國弊端第854章激怒第604章敗走第498章皇城夜宴第372章迅速應對第754章大災難第288章平糧價第682章改變第650章圍攻王城第350章百年大計第504章雪夜交戰第34章登基第718章家與天下第444章龍吟計劃第185章獻俘流程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14章漸入佳境第623章安排第33章救駕第797章不在乎第269章救援第831章攻防轉換第519章雙方佈局第537章大戰前夕第439章籌備新府第563章魂歸大明第283章皇帝家事第51章明升暗降
第686章成親日第385聞風而逃第497章大宴羣臣第474章新生命第85章絕地第583章國宴第974章無奈拒絕第859章皆大歡喜第397章戰後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71章應對策略第48章色膽包天第211章攻下其城第465章大軍雲集第172章分蛋糕第437章形勢不妙第118章捷報傳至第40章整頓東廠第685章天賜之地第406章爭鬥第456章肅清第1011章封關鎖國第735章外來人第413章初次交手第10章佈局第990章徐徐圖之第687章婚禮第344章功虧一饋第988章獻城投降第130章孽緣第989章認可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821章引蛇出洞第540章邊城大戰一第127章布棋第768章併購?弟663章戰略調整第671章和親第699章目標在望第789章官宣第707章策反第322章權臣第592章擊垮第697章敗勢己成第295章處理意見第874章誰當老大第878章司令人選第657章勢力範圍第745章外強中乾第365章土司之亂第341章偷襲第88章擴大一衛第318章刺殺第794章進退維艱第351章地官計相第461章草原風雲第41章換帥第612章自強之道第353章名臣之路第224章布西南局第353章名臣之路第204章三朝回門第839章還債方式第802章形勢比人強第966章提議和談第548章分化第439章籌備新府第263章秘密行動第583章國宴第709章滅國第68章奸商第368以攻對攻第1013章帝國弊端第854章激怒第604章敗走第498章皇城夜宴第372章迅速應對第754章大災難第288章平糧價第682章改變第650章圍攻王城第350章百年大計第504章雪夜交戰第34章登基第718章家與天下第444章龍吟計劃第185章獻俘流程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14章漸入佳境第623章安排第33章救駕第797章不在乎第269章救援第831章攻防轉換第519章雙方佈局第537章大戰前夕第439章籌備新府第563章魂歸大明第283章皇帝家事第51章明升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