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戰略

所以米柱的提議交上了內閣和軍機處,讓幾位大佬們討論,他們討論來,討論下,始終難以下決定。

這也給前方的招降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因爲上面都沒有定下調子,下面的人也不好許諾什麼,這讓招降的力度不夠強,打動不了這些蒙古軍頭們的心。

不過,在目前,連朝廷都是認爲,外交只是軍事手段的輔助,最好是最大限度消滅敵人,敵人都死光了,他們這就輕鬆清閒了。

至少有十幾年的太平。

如此鼠目寸光,令米柱十分的氣憤,這那裡是什麼戰爭順利的結束?只是二十年的停戰協定。

等下一代蒙古人成長起來,就是他們復仇之時。

歷史又進入另外一個循環。

因爲在草原的歷史上,向來是一雞死一雞鳴,你壓死了其中一個,只會讓另外的迅速強大,更加的強大,不可制約的強大,平衡纔是王道。

讓草原各部保持平衡,相互攻伐,纔是王道,大明其實是這麼的幹了,但是還不夠,他們這麼做,表面上是不錯,但是真心的過於膚淺了,他們應該更加深入的進入蒙古人的高層,插手他們的內部事務,扶持利益代言人,你想崛起上位,這沒有問題,但是必須忠於大明的利益,必須站在大明這一邊,每一個人都是他們的利益代言人。

只有這樣,纔可以確保大明的利益。

大明朝廷們並不看好米柱的盟縣之政策,但是他們十分看好米柱的宗教政符

大明朝廷的大佬們深知蒙古人對寵信喇嘛教,也有計劃因勢利導,大力扶持鼓勵發展喇嘛教,利用黃教鞏固其對蒙古等各部的統治,削弱蒙古族“英勇尚武”的傳統,使其成爲維護安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柱。

對於米柱建議大範圍鼓勵蒙古封建王公興建寺廟、翻譯佛經,甚至規定蒙古人家有兩男以上者,必須有一人出家做喇嘛,大加讚賞。

米柱描繪了一美好前景:大力提倡尊崇佛教政策鼓勵下,喇嘛教在青藏和內外蒙古、衛特拉部和五臺山等地區,都大大發展,在蒙古各地興建喇嘛教寺廟,這些寺廟,長期駐廟喇嘛多則2500人,少則亦有10餘人。

讓喇嘛教成爲廣大蒙古人賴以寄託未來的精神支柱,更成爲朝廷統治者和蒙古封建王公鞏固統治地位的工具。崇奉喇嘛教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的大量減少,和反抗意識的淡化。

因草原上廟宇衆多,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賦稅,給予某些特權,這一政策實際上刺激了更多平民出家爲僧,大量年輕男子云集各廟宇,唸經修佛,極大地阻礙了蒙古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喇嘛構成了新的特權階層,人數一度到達蒙古族男人中的三分之一,這些本來充滿血性的蒙古勇士,全變成了每天唸經的喇嘛。和平主義的佛教教義,促使蒙古人放下揮舞的戰刀,變得溫順無比,喪失了戰鬥力。而喇嘛是不能娶妻生子的,長此以往,人口必然下降。缺少勞動力,深重勞作轉移到女子的身上,使得蒙古人身體素質更加降低,生育力就更弱,惡性循環。

另外,男不婚女不嫁,自然導致不正當的性行爲,造成性病流行,瘟疫不斷,生育力大爲削弱,嚴重影響人口質量,這聽起來美好得不能再美好了,當年的吐蕃帝國不就是這樣被搞垮的嗎?

他們倒是同意了這一條,可以封喇嘛教的活佛爲法王,給他們以特權。

米柱是相當的無語,這盟縣+宗教+利益+軍事壓力,這是相輔相成的

人家滿清還多和親這一條呢,他們皇帝娶蒙古女,公主格格多尚蒙古王公,盟旗制度伴以軍事征服、政治瓦解、文化籠絡和精神麻痹等政策,使蒙古人徹底衰落了。

大明這閹割的版本,會有效嗎?

因爲大明有他的規矩,不和親,這爲既定國策,對於和親這一點,他連提都不敢提,光是軍事和宗教,他是不敢保證這效果,而且他敢保證和肯定,一定會搞成別的畸形版本。

終歸到底,是大明的文官們過於清高,以天朝上國自居,看不起蠻夷外族。

不但文官們如此,就是大明子民們都是如此,他們自視甚高,看不起外族,完全忘記了被蒙古人統治,完全忘記了被滅國的屈辱。

而米柱則是希望有新的搞法,提出一個大明民族的新概念,不管他是炎黃子孫或者蚩尤子孫,既入大明之地,效忠於大明皇帝,尊守大明法律,就應該被被視爲大明子民,享受參加科舉、參加軍隊、從商從民,向大明納稅,接受大明軍隊的保護。

但是大明朝廷對這一個提議,相當不滿,華夷之防,自古有之,漢之苗裔,文明種族,蕃戎蠻夷,野人之後,何德何能與漢裔同享榮光?

米柱則迴應:“世間種族,生而平等,皆是芸芸衆生一員,聖人從來皆曰:衆生平等!沒有什麼天之驕子,上帝之民!朱明皇族,奉天承運繼而爲帝,理應受天下萬民膜拜,既向皇帝宣誓效忠,就應該受到大明之庇護,成爲大明的一員。古有契丹耶律、女真完顏、蒙古孛兒只斤,皆是一時之雄,有資格成爲皇之順民。”

米柱是希望,像後世的米帝一樣,兼收幷蓄,廣納賢才,成爲世界級的帝國。

但是他們並不能接受這一點,因爲他們覺得自己乃大漢苗裔,上帝之民,是高貴的血統,拉蠻夷拉入夥,實在是有失身份,對於這一點,朝廷也是否決了。

不過皇帝朱由校認爲沒毛病,可以接受,一是米柱私下寫信,作了遊說,其次就是作爲一偉大的帝王,應該是威加中外,四海臣服,你讓人家服你,向你納賦,至少也要向對方提供保護和贊助。

大臣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爲華夷同列,有失身份,但是他不同呀,一個四海臣服的帝王,就是天可汗,朱由校再自大,也不敢自己吹牛比成吉思汗還厲害,甚至他不破吹牛比耶律阿保機、完顏打骨打還厲害,他們畢竟是開疆僻土,創立一個國家的人。

帝王的功業,可以是開疆僻土,也可以說國泰民安,國泰民安可以說是吹牛,那一個皇帝不吹牛自己治理之下,國泰民安,四海昇平?只有這開疆僻土是實打實的,吹牛也吹不來?

他平定了貴州之亂,讓貴州歸於朝廷直轄之下,但是朝廷早在開國之時,就名義上歸順大明,你朱由校總不能搶太祖皇帝的功勞吧?不被言官和史官們噴死纔怪。

所以,如果在蒙古開沒行省,置於朝廷直轄之下,這是實打實的開疆僻土,帝王偉業呀!

朱由校收到了米柱的來信,幾乎沒有什麼猶豫,馬上就同意了,不想建功立業的皇帝,不是好皇帝,皇帝富有四海,予取予得,現在所期望者,就是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因爲米柱向他許諾,林丹汗攜傳國玉璽獻於他陛下,口稱:“罪汗蒙古帝國三十五代大汗林丹拜見天可汗。”

天可汗,這太美了,當年大唐帝國的皇帝李世民就是天可汗,名傳千古的偉人,他朱由校在當皇帝之時私下暇想,朕朱由校不是番薯皇帝,喜歡做木工,只是表面,表面看起來傻,這是掩飾,朕其實是大智若愚的人,朕雄才偉略,內平戰亂,外滅強敵,開疆僻土,威服強虜。

所以他馬上下了密旨,讓米柱放手去做,他會遊說這些大臣們。

米柱有了旨意,這就敢放手而爲了,開始設計他計劃中的偉業。

蒙古草原是過去二千年來,中原王朝最大的勁敵,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事,必須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重拾漢唐時代的雄風。

大明在前五十年,疆域還是相當遼闊的,北至外興安嶺、戈壁沙漠;西至亦力把裡以東界;南部與東部則與歷代相似,但永樂年間安南則短暫收歸於中原王朝。永樂二十二年,隨着朱棣的赫赫武功,大明朝的疆域達到極盛,約有一千萬平方公里。

近百年來,西北、東北邊疆屢次遭受來自蒙古、女真的威脅,疆域漸漸縮水。東北漸漸收至遼河,西北則以長城爲邊界,連西藏也只是羈縻統治,並沒有實質統治,現在大明的領土面積大約在六百萬至七百萬平方公里之間。

事實上在這幾十年,幾乎丟失了整個東北、西北與蒙古。萬曆四十七年,大明朝的北部邊疆幾乎與長城(包括遼東邊牆)重合。

至於奴兒干都司,早在宣德九年(1434年)被拋棄,一共只存在了二十五年,現在有不少官員死抱着祖宗家法不變,懷念祖宗時的光輝偉業,並沒有全錯,在太祖和成祖之時,確是比現在強大了許多,周邊國家臣服,不服就打到你服,打到你跪,安南可是中南半島小強,橫得很,但還是讓成祖打到跪。

第783章反擊第899章米柱抵達第954章亳不留情第914章重拳出擊第586章利益集團第659章掠奪財富第644章馬來之虎計劃第868章印地安人第157章入獄第767章轟動京華第222章第1033章伏誅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263章秘密行動第544章陷井第536章大戰之前第149章小人上位第464章遼東巡撫第36章快刀斬亂麻第360章賊心不死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309章廠衛雜事第800章無可耐何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819章進攻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459章不好對付第434斬首戰術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648章虎將第159章以小制大第152章利慾薰心第477章駱氏家族第507章換將第29章宮變下第115章改革第477章駱氏家族第230章朝儀下第840章利益使然第574章制度第50章陽謀第666章文萊加盟第1029章第729章帝國危機第770章君臣相得第467章準備開打第598章聯盟第262章艦隊第175章封地第970章擊潰大軍第872章蓄勢待發第811章暗算第561章歡天喜地第134章利令智昏第226章南洋方略第507章換將第309章廠衛雜事第152章利慾薰心第322章權臣第451章偷城第373章事態擴大第1002章空前大敗第750章上帝之鞭第699章目標在望第360章賊心不死第83章反殺第292章鑽空子第664章人善被人欺第1028章平凡生活第768章併購?第511章教化第665章騎師第517章擒獲第261章機關槍第809章豐厚待遇第586章利益集團第623章安排第365章土司之亂第969章長久統治第785章脫險第806章憂慮的王威第35章封賞第953章堅決抵抗第902章亡命追殺第738章戰爭將至第759章天道輪迴第360章賊心不死第104章得不償失第798章他鄉故知第915章當衆威脅第692章炮擊巴達維亞第763章回家第691章偷襲炮臺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102章形勢逆轉第208章海上舊事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992章相互扯皮第131章搶錢利器第980章帝國處境
第783章反擊第899章米柱抵達第954章亳不留情第914章重拳出擊第586章利益集團第659章掠奪財富第644章馬來之虎計劃第868章印地安人第157章入獄第767章轟動京華第222章第1033章伏誅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263章秘密行動第544章陷井第536章大戰之前第149章小人上位第464章遼東巡撫第36章快刀斬亂麻第360章賊心不死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309章廠衛雜事第800章無可耐何第471章蒙古名族下第819章進攻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459章不好對付第434斬首戰術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648章虎將第159章以小制大第152章利慾薰心第477章駱氏家族第507章換將第29章宮變下第115章改革第477章駱氏家族第230章朝儀下第840章利益使然第574章制度第50章陽謀第666章文萊加盟第1029章第729章帝國危機第770章君臣相得第467章準備開打第598章聯盟第262章艦隊第175章封地第970章擊潰大軍第872章蓄勢待發第811章暗算第561章歡天喜地第134章利令智昏第226章南洋方略第507章換將第309章廠衛雜事第152章利慾薰心第322章權臣第451章偷城第373章事態擴大第1002章空前大敗第750章上帝之鞭第699章目標在望第360章賊心不死第83章反殺第292章鑽空子第664章人善被人欺第1028章平凡生活第768章併購?第511章教化第665章騎師第517章擒獲第261章機關槍第809章豐厚待遇第586章利益集團第623章安排第365章土司之亂第969章長久統治第785章脫險第806章憂慮的王威第35章封賞第953章堅決抵抗第902章亡命追殺第738章戰爭將至第759章天道輪迴第360章賊心不死第104章得不償失第798章他鄉故知第915章當衆威脅第692章炮擊巴達維亞第763章回家第691章偷襲炮臺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102章形勢逆轉第208章海上舊事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992章相互扯皮第131章搶錢利器第980章帝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