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兩難

馬裡卓圖作爲聯軍統帥,大蒙古帝國的太師,對於自前的頹勢,他也是一籌莫展,明軍現在有七萬騎兵,聲勢浩大,日夜不停的展開攻擊,一方面又使用外交手段利誘,他們這個巨人算是倒下了,十成戰力,發揮不了一成。

馬裡卓圖很想籌劃一次反擊,讓明人知道他的厲害,讓明軍知道什麼是騎兵。

但是他的時間用於應付明軍的攻擊和處理內部的矛盾之上了。

他們名義上有十七萬人,這就有十七萬張口,人人都說自己吃不飽,穿不暖,都向他這個老大伸手要,許多人爲了一口糧食,這是刀兵相見,他爲了協調各部之間的平衡,這是傷透了腦筋,現在大戰將起,無數戰士將血灑疆場,總得讓人吃飽飯吧?

所幸他們折了五萬人多人,空出了不少口糧,拿出來平分,最終是將大夥兒安撫了下來。

馬裡卓圖對於部隊裡的人,跟明軍眉來眼去,十分的憤怒,但是兵權不在他手,大家都不怎麼聽他的,他的辦法不多。

他的副手達爾瑪建議,將這些人召集起來,後帳佈下五百刀斧手,不聽話的,一律剁了。

但是現在各部首領,根本不來開會,一旦來了,也是帶着部隊前來,一旦敢動手,立馬是當場火拼的下場。

馬裡卓圖爲全軍統帥,大蒙古帝國太師,但是大夥兒不信任他,他一直在追查卜力兔、吳克善之死,但是他居然聽到一個可怕的謠言,兇手就是他,爲什麼呢?利高者疑。

馬裡卓圖震驚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不應該呀!他自問英雄,辦事光明磊落,公平公正,怎麼可能會幹出這一種事,他絕對不是幹這一種事的人呀。

馬裡卓圖不知怎麼向人解釋,本來就是疑人盜斧,越解釋就越麻煩,有理說不清。

李滄海是他介紹給大家的,卜力兔、吳克善之死詭異之極,撲朔迷離,但是對於馬裡卓圖來說,他是公認的獲利者,利高者疑,這在那裡都說得通。

這讓土默特部和科爾沁部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兩部的人表面上奉他爲太師,但是陽奉陰違,根本不聽他的,用於防備他們的兵力,比防備明軍的多,有了這麼的原因,他召集開會,這些部落首領,千戶、萬戶們要麼是不來,要麼是帶領大批的人手來。

他想或敢收兵權,就是當場火拼血戰的結果。

這也讓馬裡卓圖信心缺失了,內憂外患,如何纔可以打敗眼前的明軍呢?他是太師不假,但是人家林丹汗依舊是大汗呢?大汗的意思是投降,和平演變,人人回家,這些不鳥他的人的反抗藉口就是咱得聽大汗的。

這一切讓馬裡卓圖操碎了心,如果是投降,偉大的蒙古帝國將就此滅亡,他們祖先用弓箭和戰馬打造出來的風光和榮耀,就再也沒有了,他們將無顏上天見祖先,只能是下地獄了。

而且他們目前被困對這一處,還有一個十分坑爹的問題,明軍在迫令他們投降,但是根本沒有什麼許諾,只是保證了不殺他們,可以讓他們回家,沒有別的保證了,這個降應該怎麼投,以後能不能保證兵權?不可以的話,他們以前做了那麼多的事,得罪了那麼多的人,沒有兵權,如何保證他們的安全。

如果歸降,他們的最終地位是如何?蒙古民族的未來又在何方?

這些問題不但馬裡卓圖頭痛,就連大明朝廷也十分頭痛,米柱早就上交了方案,他的盟縣制度十分的新奇,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和注意,朝中議論紛紛,朝廷與漠南蒙古之間的恩恩怨怨在開國之時就有,打了二百多年,一直是糾纏不休,是時候作了一個了斷了,將蒙古納入大明版圖之內,直接的統治,這是歷代所沒有的偉業,這開疆闢土之功呀!

但是朝中大臣都是人精,他考慮的問題更多,更加的全面,這二百多年來,蒙古降而復叛,這樣的事也不是沒有,經常的幹,就像是一條狼,餵飽了就聽你的話,喂不飽就馬上的咬你,很難養熟,以前必須修萬里長城,駐兵九邊以防他們。

現在還駐不駐兵?

又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問題,以前有漠南蒙古抵擋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他們現在將漠南列入直轄,是否意味看必須在漠南蒙古邊境駐兵?

這雙重駐兵的花費是多少?而這蒙古又可以爲大明帶來多少收益?這是開疆僻土還是背上一個巨大的包袱?

米柱的建立行省,行省下推行盟縣制是不是過於理想化了,蒙古這一百多年反反覆覆,能招降下來固然是好,重新又反,這可是一個大問題,負責招降的,可是要付大責任的。

米柱的計劃,過於理想化了,可執行度卻是不高。

大明最大的問題,是明朝中央的決策集團一直缺乏管轄遊牧部落的人才。對於有定居城池的半遊牧團體,大明朝庭能通過軍事威壓和財貨賞賜讓他們服從。可是對於行蹤不定的純遊牧民族,朝廷就嫌麻煩了。

大明爲什麼缺乏管轄遊牧部落的人才呢,說白了,大明雖然長期定都北京,但籠統來講,明朝是個南方人的王朝。這口黑鍋當然也得宋朝背,自宋朝起,遼、夏、金、元相繼滲透華北,北方長期遭受戰亂,華夏的經濟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漢人頭一次成了華夏的主體,北方漢人元氣大傷,還得讓朱元璋搞南北榜來照顧,大明二百多年,政府的決策集團,基本都是南方人。

除了南北方人的習慣差異外,還有一口鍋依然是宋朝背,就是重文輕武的傳統。武人地位不高,只能搞單純的軍功,所以大明武人的目光都很狹窄,滿足於砍人頭攢軍功,似乎無一經略一方的帥才。

爲什麼呢,因爲除了明初元勳和少數因緣際會的軍閥外,整個大明朝,武人你是沒有資格經略一方的。你的任務就是蠻打猛衝,至於像唐朝武人那樣出將入相,節度一方那是不可能的。

而文人,普遍上都是對邊塞持極端態度的,要麼極端防禦,要麼極端進攻,至於該如何經略節度?你讓文人去有固定場所的西番、西南夷地區還能施展手腳,到草原上能幹嘛啊。

南方+文人的主政格局,說籠統一點,就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統治草原。就像元朝統治華夏九十年,但蒙古貴族到元朝滅亡了,大部分時間都依然不懂該如何統治中原一樣。

所以明朝對蒙古的所有決策,其實妙招不是沒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但從整體來看,適合草原的決策都是曇花一現,長期的對蒙古決策就一句話:進則窮追猛打,退則拒之於長城之外。壓根沒有考慮如何長期有效地干涉蒙古政局。

在這一點上,漢朝就做得非常好,漢朝對匈奴的決策,是拉攏分化上層貴族,窮追猛打漠北部落,甚至於把個南匈奴的單于,不停地往內地遷,遷到最後,都遷到山西南部了。

而唐朝的決策呢,則是在新疆東部開州設縣,在內蒙古廣築要塞,在外蒙古和新疆北部扶持代理人。廣泛重用少數民族將領:執失思力是頡利可汗的鐵桿死忠,唐朝不嫌棄,重用他;阿史那社爾是突厥內戰的敗軍之將,唐朝不嫌棄,培養他;契苾何力說難聽點就是無路可走的流竄犯,唐朝重用他;突厥復辟運動風起雲涌,唐朝派到新疆的第一個節度使居然是阿史那獻;論弓仁父親是唐朝恨之入骨的死敵,投降後既往不咎,重用他……

不說這些少數民族將領了,就是唐朝本身的漢人將領,不提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將了,就說王方翼、郭知運、郭虔瓘、唐休璟等等這些不怎麼出名的,這些人都能和北方少數民族打成一片,帶着極少數的漢人輪戍部隊調動大批突厥人、鐵勒人作戰。

而我大明呢,我大明倒是中下層的蒙古裔軍官層出不窮,也有那麼幾個在邊境帶着少量蒙古家丁和大批漢人軍隊駐守的蒙古裔高級軍官,但能培養出既忠於明朝、又能號令漠南漠北蒙古部落的高級將領嘛?一個都沒有啊。更別說明朝的漢人軍官能不能號令蒙古部落了。

大明二百多年的重文輕武,讓他們虛弱到了極點,他們在對待蒙古人,這也也是節節敗退,長期處於守勢,雖然可以擊退對方,但是許多人都看得出來,大明不復當日之威了,蒙古人尚可壓制,但是加上建奴和流寇,大明再也抵擋不住了,他們是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現在這大明是處於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

米柱滅了河山蝗商,打壓了建奴,鎮壓了奢崇明之亂,統一了貴州,還有令大明政府和皇室,收入大大的提高,並進行了軍事改革,但是沒有解決到根本的問題,官紳不稅,重文輕武,即使你有再多的錢和兵,交給王化貞這種蠢人,也是一個敗字。

第400章巧合第814章不相爲謀第919章成功解救第585章御前侍衛第947章大獲全勝第361章新稅法第637章不服第375章土司難題第85章絕地第260章人格魅力第1016章兒女之事第797章不在乎第30章妄想第980章帝國處境第617章馬來往事第773章謀取第402章爭取第619章變亂第516章整合第584章題詩第646章自投羅網第369章不死不休第86章調整第962章重鎮歸降第267章堵決口第104章得不償失第77章招攬大將第872章蓄勢待發第39章接收東廠第230章朝儀下第739章籌備建國第187章拜訪第289章赴宴第636章南洋大臣第848章地位第986章包圍皇宮第512章浮萍上第655章掠奪計劃第568章偏激第899章米柱抵達第987章窮途末路第1015章太子難做第425章曹隨歸來第882章準備大戰第99章官不聊生第544章陷井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234章犟驢脾氣第50章陽謀第498章皇城夜宴第858章償還第749章帝國黃昏第794章進退維艱第313章處理第973章鐵桿盟友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659章掠奪財富第156章拿人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901章措手不及無題第670章海洋文明第981章大明現狀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622章橫掃海峽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351章地官計相第984章大明政策第201章招攬第851章忽悠第699章目標在望第670章海洋文明第856章善泳者溺第281章搜查第969章神操作第62章收伏老將第336章建奴內訌第91章大戰將起第26章遊說第638章勢成第938章斬首戰術第409章新計劃第941章重新奪回第556計劃第218章反貪第744章大國第250章激烈對抗第410章鑽空子第993章地區老大第828章西洋聯盟第574章制度第748章合作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460章優柔寡斷第537章大戰前夕第835章惡劣後果。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849章外交第975章和親之議第458章生存不易
第400章巧合第814章不相爲謀第919章成功解救第585章御前侍衛第947章大獲全勝第361章新稅法第637章不服第375章土司難題第85章絕地第260章人格魅力第1016章兒女之事第797章不在乎第30章妄想第980章帝國處境第617章馬來往事第773章謀取第402章爭取第619章變亂第516章整合第584章題詩第646章自投羅網第369章不死不休第86章調整第962章重鎮歸降第267章堵決口第104章得不償失第77章招攬大將第872章蓄勢待發第39章接收東廠第230章朝儀下第739章籌備建國第187章拜訪第289章赴宴第636章南洋大臣第848章地位第986章包圍皇宮第512章浮萍上第655章掠奪計劃第568章偏激第899章米柱抵達第987章窮途末路第1015章太子難做第425章曹隨歸來第882章準備大戰第99章官不聊生第544章陷井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234章犟驢脾氣第50章陽謀第498章皇城夜宴第858章償還第749章帝國黃昏第794章進退維艱第313章處理第973章鐵桿盟友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659章掠奪財富第156章拿人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901章措手不及無題第670章海洋文明第981章大明現狀第1023章南洋皇后第622章橫掃海峽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351章地官計相第984章大明政策第201章招攬第851章忽悠第699章目標在望第670章海洋文明第856章善泳者溺第281章搜查第969章神操作第62章收伏老將第336章建奴內訌第91章大戰將起第26章遊說第638章勢成第938章斬首戰術第409章新計劃第941章重新奪回第556計劃第218章反貪第744章大國第250章激烈對抗第410章鑽空子第993章地區老大第828章西洋聯盟第574章制度第748章合作第830章倒黴的荷蘭人第460章優柔寡斷第537章大戰前夕第835章惡劣後果。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849章外交第975章和親之議第458章生存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