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換將

薊鎮治所初在桃林口,桃林口位於永平之北,東接遼東鎮,也是長城一處重要關口,但畢竟距京城較遠,冷口、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等險地俱在其西,作爲全鎮的指揮中心,顯然位失於偏。

於是,永樂末,陳敬任總兵時,移鎮於獅子峪,解決了坐落失偏的問題,避開了地處前沿的弊病,但是獅子峪地域狹窄,且無衛所和屯地,不能屯重兵以禦敵,所以天順二年,胡鏞任總兵時,選擇了三屯營,闢建城池,興建營署,把鎮治由獅子峪遷到三屯營。

從此,凡鎮守總兵官,協守副將,分守參將、守備、遊擊等官員皆駐三屯營。萬曆初,忠義衛也從遵化移此。從天順二年到現在,歷時一百六十五年,歷總兵七十三任。

現任總兵爲李懷信,山西大同人,萬曆四十七年,遼東戰急,詔充援剿總兵官,馳赴遼東。時熊廷弼爲經略,令懷信偕柴國柱、賀世賢以四萬人守瀋陽。內喀爾喀五部謀入犯,熊廷弼急移懷信戍首山,寇不敢入。俄泛懿有警,檄懷信御卻之。遼事益急,諸老將多引避。廷弼復負氣凌諸將,懷信不能忍受,亦堅臥引疾去,今年,起鎮薊鎮,但因與兵部尚書熊廷弼不睦,屢遭打壓,稱病在家,軍務由三位副總兵孫祖壽、趙夢麟、李丹東分掌。

馬祥麟部隊直奔喜峰口,而米柱軍隊,則是浩浩蕩蕩入駐三屯營,孫祖壽、趙夢麟、李丹東三位副總兵率領幾十位將官在營門歡迎。

孫祖壽高聲道:“末將孫祖壽等代表薊鎮諸將官,恭迎欽差大臣大駕光臨!”衆將身披重甲,齊齊彎腰作揖。

米柱身披重甲,外罩坐蟒袍,高踞戰馬之上,冷冷道:“免禮!”

衆將官齊齊肅立。

米柱冷冷道:“李懷信呢?好大的架子,要本官去請不成?”

欽差大臣當衆問罪,衆將臉色一白,孫祖壽暗自叫苦,誰不知李總兵與江廈伯熊廷弼不睦,而熊廷弼又與米柱穿一條褲子,事先衆將多有勸,見一見也是好的?李懷信卻是不肯:“要李某受鄉里小兒之氣,寧回鄉種田矣!”

孫祖壽陪笑道:“回欽差大人,李總鎮感染風寒,在別宅中靜養……。”

米柱冷冷打斷:“韃子擾關,邊戰將起,李某卻畏敵如虎,龜縮家中,佔着茅坑不拉屎,着李某去職,回鄉靜養!”

衆將們大驚,這欽差大臣也太厲害了點,誰都知道他會來一個下馬威,但這下馬威也太厲害了一點,當衆免總兵之職,那是下馬威,這是轟天雷。

孫祖壽辯稱:“欽差大人明鑑,李總鎮確是病了,這才請假休息,非是狂傲無禮,有意衝撞大人。”

米柱道:”本官也不是針對李總兵,二十萬蒙古兵,隨時叩關,他堂堂一鎮總兵,位居要害,居然稱病不出,朝廷養兵千日,卻在需用兵之時病了,這樣的兵,要之何用?趙副總兵(趙夢麟)今年七十,都披甲上陣,他一四十七歲壯漢,染什麼風寒?”

說到趙夢麟老將,他拱了拱手以示敬意。

被欽差大臣當衆挖苦諷刺,孫祖壽大羞,說道:“這……?”

米柱冷冷道:“本官擼了李某人,還要孫副總兵批准不成?”

孫祖壽冷汗直冒,忙彎腰作揖道:“末將不敢!”他心裡叫苦:“我的老哥哎,只能幫你到這了。”

米柱當衆擼了總兵,煞了副總兵威風,大夥兒噤若寒蟬,誰知米柱卻道:“薊鎮扼守要害、拱衛京城,總兵之職不可一日出缺,便由孫副總兵接手,馬上赴任!”

這大出所有人意料,大夥都以爲,米柱擼了李懷信,必定會選一個親信之人出任總兵,誰知他卻用了公認與李懷信親善的孫祖壽。

孫祖壽大驚,說道:“這……?末將不敢!”

米柱道:“不敢升官還是不敢殺韃子?”

孫祖壽道:“末將不怕韃子,大人一聲令下,末將立即領兵出塞。”

米柱道:“既然不怕死,就是怕當官了?怕本官會因黨派之見,打壓於你?本官對事不對人,你資歷也夠了,這總兵你的資格也夠了,你便當着吧?如果敢在蒙古人寇邊時染風寒,本官一樣當場擼了你。”

孫祖壽只好道:“末將從命!”

米柱手上有孫祖壽的資料,他昌平人,孫祖壽身材高大魁梧,相貌英俊,崇尚節義。幼年受家庭薰陶,學文習武,頗具學者氣派,人們以“彬雅”二字作爲他的美稱。萬曆三十二年,孫祖壽考中武進士。萬曆三十五年,擔任保鎮固關的守備。駐地位於山西省通往直隸省的交通要道,地方偏僻,經濟落後,人的性格剽悍粗野,不知禮儀。

爲了改善民風,孫祖壽在訓練軍隊之餘,開辦學校,讓城中子弟都來上學。並制定鄉規民約,明確提出孝敬長輩、兄弟友愛、鄰里和睦相處等具體要求,並監督執行,使風俗民情漸漸淨化。四方百姓得到消息,紛紛要求到這裡來定居,孫祖壽捐出自己的薪俸,蓋了四百間房子讓他們居住。儘管孫祖壽治軍有方,造福一方百姓,政績突出,但因爲他守正不阿,從不媚上,以致在任八年未能得到升遷。

後得薊鎮總兵劉曰梧賞識,升爲遊擊,後因戰功升遊擊將軍、參將、副總兵,許多人都認爲他這副總兵算是當到頭了,因爲他因李懷信舉薦獲職,公認李懷信一黨,現在李與兵部尚書交惡,那還有什麼好日子過。

孫祖壽正式成爲七十四任薊鎮總兵,有這生殺矛奪的澳洲伯爵、廠衛提督舉薦,應該是穩穩的了。

明代統領薊鎮軍務的總兵官先後七十四任,駐桃林口二任,駐獅子峪五任,駐三屯營六十四任。這些將領多爲武林精英、有功勳彪炳、戎馬畢生的老帥,驍勇善戰、叱吒風雲的將軍,盡忠報效、殉國捐軀的烈士,當然也有附人發跡,碌碌無能的庸才。

祝雄、趙勝、孫繼先、宗勝、馬永、李鳳鳴、蕭如勳都是德高望重的將領。董一元、張臣、杜鬆和遼東鎮的達雲、大同鎮的麻貴,都驕健精悍,勇猛絕倫,多次立功,號稱“邊將五選”。

董一元原任薊鎮遊擊將軍時,在一片石以少數兵力抗擊數萬朵**兵,立大功升三級。

張臣,原在延綏與千總劉朋共守黃甫川,遇敵,劉喪馬被圍,臣單騎衝入敵陣,奪馬載朋以歸。隆慶元年,朵顏數十萬人大犯永平五縣,張臣領精兵來援薊鎮,遼東鎮也派兵來援,但擁兵不前,張臣到永平以後便勒兵欲戰,遼帥王治道說:“敵衆我寡,往必無利”,張說:“我等食朝廷奉祿二百年,隨有應報效,大敵當前,怎能畏縮不前?”遂率自己帶的一千精兵勒馬上陣,朵顏先以數騎包圍了他,全被他斬於馬下,千名勇士,衝向敵陣,喊聲震天,斬敵首百餘級,朵顏人爭相逃跑,跑到棒槌崖前面是懸崖,張臣在後邊追殺不懈,朵顏兵墜崖者無數。戰後,薊遼諸將獲罪,張臣以大功晉升二級。

在二百多年七十四任鎮帥中,最傑出的應是戚繼光,他馳騁南北,戰功卓著,晚年雖遭到派系鬥爭的排擠和誣陷,罷歸,但公道自在人心,民衆百姓還他了一個公道,歷史還了他一個公道。

米柱賞識孫祖壽,是因爲孫祖壽本身就是一帶兵好手,在原版建奴破關而入,肆虐北直隸,他盡散家資,招集舊部與昌平戍將滿桂赴關抗敵,英勇戰死,是一個英勇的好漢子,在原版七十多任的薊鎮總兵之中,國難當頭,毀家抗清,這樣的人,就是一庸材,他都要重用,更不用說是一將才了。

孫祖壽也是一傳奇人物,他字必之,世代居住在汴梁陳州,其先祖孫賢跟隨太祖皇帝朱元璋打天下有功,授予指揮一職,後隨明成祖朱棣北征。明成祖死後葬在長陵,其祖上在昌平長陵衛任職,於是定居昌平縣。

米柱道:“副總兵,掌四路,權責不小,可不是一介武夫可接任!”趙率教,又一名人,死戰殉國的猛士。

孫祖壽道:“趙率教廉潔、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勞而不懈,文武雙全,忠義貫日,在戎馬倥傯之際,亦着書立言,有《復遼私議》、《揮塵兵法》、《投戈隨筆》等!大人明鑑!”

第776章懷疑第376章不擴大化第180章基地第305章幕後國士第993章地區老大第754章大災難第222章第707章策反第154章彈劾第615章李旦南下第359章妖孽再現第621章新家坡無題第45章國家安全局第356章盟友第721章歐洲大勢無題第577章力量第514章計劃第736章突襲第513章浮萍下第900章局面棘手第725章公投第190章道德君子第459章不好對付第555章戰略第935章爲難第294章分肥肉第959章錯誤決定第698章崩潰在即第1019章印度皇帝第948章致命打擊第969章神操作第128章拉攏大臣第871章徵兵第709章滅國第1014章天家難事第508章勇將第410章鑽空子第240章籌備租界第870章外籍軍團第863章政策同化第213章呂宋第351章地官計相第584章題詩第906章落入虎口第941章重新奪回第580章大典第987章窮途末路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373章事態擴大第156章拿人笫377章朝中變局第975章和親之議第279章突襲第150章佞臣上位第934章腰挾第581章獻俘太廟第758章大計第104章得不償失第1019章印度皇帝第185章獻俘流程第852章大宗軍購第6章伴讀第415章奇兵突出第408章守護神第509章形勢難明第932章佯攻第971章入主德里第824章突圍血戰第1003章日不落帝國第785章脫險第547章遊說第561章歡天喜地第331章處境艱難第334章猛攻第375章新的目標第300章是非成敗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39章內外交困第454章拿下第1031章漏網之魚第755章危機第603章不得不戰第243章美人計第832章重鎮遇襲第584章題詩第592章擊垮第511章教化第212章女戰神第550章秘密英雄第28章宮變上第776章懷疑第111章慘烈之烈第763章回家第327章進攻第390章攻敵第491章南洋風雲下第688章登陸爪哇第923章抵達錫蘭
第776章懷疑第376章不擴大化第180章基地第305章幕後國士第993章地區老大第754章大災難第222章第707章策反第154章彈劾第615章李旦南下第359章妖孽再現第621章新家坡無題第45章國家安全局第356章盟友第721章歐洲大勢無題第577章力量第514章計劃第736章突襲第513章浮萍下第900章局面棘手第725章公投第190章道德君子第459章不好對付第555章戰略第935章爲難第294章分肥肉第959章錯誤決定第698章崩潰在即第1019章印度皇帝第948章致命打擊第969章神操作第128章拉攏大臣第871章徵兵第709章滅國第1014章天家難事第508章勇將第410章鑽空子第240章籌備租界第870章外籍軍團第863章政策同化第213章呂宋第351章地官計相第584章題詩第906章落入虎口第941章重新奪回第580章大典第987章窮途末路第489章南洋風雲上第373章事態擴大第156章拿人笫377章朝中變局第975章和親之議第279章突襲第150章佞臣上位第934章腰挾第581章獻俘太廟第758章大計第104章得不償失第1019章印度皇帝第185章獻俘流程第852章大宗軍購第6章伴讀第415章奇兵突出第408章守護神第509章形勢難明第932章佯攻第971章入主德里第824章突圍血戰第1003章日不落帝國第785章脫險第547章遊說第561章歡天喜地第331章處境艱難第334章猛攻第375章新的目標第300章是非成敗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39章內外交困第454章拿下第1031章漏網之魚第755章危機第603章不得不戰第243章美人計第832章重鎮遇襲第584章題詩第592章擊垮第511章教化第212章女戰神第550章秘密英雄第28章宮變上第776章懷疑第111章慘烈之烈第763章回家第327章進攻第390章攻敵第491章南洋風雲下第688章登陸爪哇第923章抵達錫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