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遼東巡撫

徐光啓是自己堅決要跟來的,作爲遼東巡撫,他大可以坐鎮遼陽或廣寧,成了肯定有他的一份功勞,敗了也可以從容脫身,但是他堅決要來,他希望在這一歷史盛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別的地方,巡撫是節制三司的最高長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遼鎮有些特別,因爲鬧出了建奴之亂,纔會有經略這一職位。

現在沒有經略使這職位,卻是有一個戰區司令,而且是東北戰區司令,理論上大明東北地區,長城之外的地方,所有軍隊歸他節制,權力更大。

而且首任司令米禮義,是皇帝的親信,負責掌管皇家衛隊的大將,聖眷之隆,軍中第一,徐光啓與他爭不贏,也不想爭,這便成就了東北戰區和諧的局面。

徐光啓不爭軍權,乾脆專於改軍歸流,把遼東鎮的各大衛所軍鎮改造成爲府縣。

大明朝的遼東有個特殊之處,那就是在軍事上遼東是一個獨立單位,洪武八年設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東都司只管遼東的軍事,對付北元以及不太聽話的女真各部,當時遼東人口不多,所以由山東布政使司管理遼東的民政。

但隨着發展遼東人口漸漸變多,人多事多,而且遼東軍事地位在那裡擺着,現有的軍事設置顯然不足以管理遼東的軍政事務。綜合考慮,明英宗剛繼位就設立了遼東巡撫,軍、民事務一把抓。

遼東巡撫全稱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統寧前兵備,廣寧、錦(州)、義(州)兵備,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兵備,遼海東寧分守四道,遼東都司之衛所城堡,安樂、自在二州,建州、毛憐、海西、朵顏、泰寧、福餘諸衛貢市。

一大長串,沒看着字,徐光啓自己也難以一口唸完,總之是全遼東全遼東鎮的軍隊全歸他管。

本朝初年,朱元璋廢除過去在地方推行的行省制,這是一套繼承自元朝的制度,早年佔領天下,明朝就是採用這套制度,行省制下,地方權力極大,元朝末年,便出現地方行省不聽朝廷中樞調令的情況。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廢除行省制,將地方省級行政區劃分爲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三司衙門分別掌管軍事、司法、民政三項事務。三司的成立,可以免除地方權力過大,對朝廷中樞產生威脅。如果遇到什麼大事,需要三司共同開會,一起決定。三司可以相互牽制,各自獨立。

但是,在解決行省制問題後,又遇到新的矛盾,三司因爲互不統屬,遇到事情時,容易互相推諉,辦事時,又十分拖延,效率極差,很多事情長期無法解決。

而巡撫的出現,就是爲了解決三司帶來的問題。巡撫的稱呼,最早見於太子朱標巡撫西安。不過,當時巡撫仍只是稱呼,而非官職。永樂年間,朱棣爲處理地方緊急事務,派遣中樞六部高級官員,到地方巡視,協助處理。這時的巡撫,仍只是臨時職位,並不固定,任務結束後就裁撤。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宣德年間,此時地方出現各種問題。在南方,地方徵收賦稅不力,對國庫收入產生影響。北方,河南一帶出現大批流民。軍隊裡,屯田被士兵霸佔。這都是棘手的問題。

可地方三司因爲自身體制原因,一直無法解決。所以,宣德皇帝頻繁派遣中樞官員到地方解決問題,巡撫代表中樞朝廷,到地方後更有實權,可以協調三司,處理地方事務。對地方那些豪強,比較沒有牽連,下手更有力度。

巡撫最初的臨時設立,主要是因爲事務能夠短期處理完畢,長則一年,短則數月,就可回京述職。到後來,有些事情愈加繁雜。巡撫在地方可能幾年,乃至十幾年都無法脫身。朝廷便允許巡撫攜帶家眷。甚至會在地方上,爲巡撫建造專門的衙署。因此,巡撫開始出現相對穩定,長期且專門治理某個地區的趨勢。

巡撫最初被派遣到地方時,任務並不相同,等到巡撫長期在地方任職後,如何確立職權,方便巡撫行事,就成了明朝後期,慢慢調整的內容。巡撫做爲地方三司的實際長官。

它可以監察地方、考覈官吏、節制將帥。除此外,一些時候,還有一些其他權力,如海瑞任應天巡撫的時候,就曾修訂《督撫應天條款》,從考覈官員到整頓軍備,維護地方治安等,巡撫都有權參與。

對朝廷而言,巡撫需要解決的,就是幫助朝廷更好管轄治理地方,處理好地方跟朝廷之間的問題。到近幾十年,巡撫的職權,任職等,都有一些更爲詳細的規定。巡撫不能在原籍任職,必須迴避。即便是不同省份,也必須距離家裡五百里距離。

在具體職權上,巡撫協助朝廷,監察地方三司。對於皇帝而言,地方三司跟朝廷之間,存在很大一層不信任因素。而巡撫是中樞官員,由皇帝親自任命,這種不信任感,情況相對好一些。

當然,除了監察以外,巡撫需要協調地方三司工作,避免三司互相推諉,辦事不力的情況出現。而且,巡撫的身份是文官。朝廷授予巡撫極高的地位,用來節制地方武將。明朝以軍功定天下,朱元璋時期,就非常崇尚武功,跟將領極高的身份。

後來朱棣起兵,對武將功臣又頗爲優待。這種做法,客觀上就造成武將的飛揚跋扈。巡撫還可以協調地方,鎮壓民變。無論什麼職權,都是要幫助朝廷,治理地方。

巡撫制度也有它的弊端。巡撫掌管的地方,畢竟只有一個省份或地區,遇到戰事連綿,就難以解決。明朝後來又設立總督制度,掌管幾個地區或省份的軍政事務,協調處理,總督上任時,也是由皇帝任免,朝廷中樞直接派出。

要將巡撫從京官推向地方官,必然有極大的限制,一方面,巡撫制度在明朝時,並沒有那麼完善。它的職權、轄區、任期等,都只是有一個大概的方向,缺少更爲詳細的規定。而且,這個變化,不只是簡單把巡撫從京官變爲地方官,在身份上的轉變,背後更牽扯到一系列職稱、待遇,乃至整個明朝體制的變動。

徐光啓現在他管民不管軍,看似邊緣化了,但是他運作的空間更大,他在全面主持改軍歸流的事宜。

此時的遼鎮,地域巨大,比之內地一省之地,也毫不遜色,但是他只是一個軍屯鎮,不能爲朝廷提供賦稅收入,還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朝廷一直有計劃在打服建奴和蒙古人之後,進一步的加強統治,設立三司衙門(設省)。這是將地方權力由各地衛所指揮使、總兵收回權力,歸於三司衙門,在各衛所的基礎之上設立府、縣、鎮等行政單位,這樣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好處也是巨大的。

所以徐光啓到地方即使不管軍隊了,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忙得不可開交。

只是到了地方,這工作並不好開展,進度相當慢,他也只能在廣寧、錦州、瀋陽、遼陽、開原等地完成了試點。

因爲遼鎮與其它地方不同,它地域巨大,比一省之地還大,但是他只有指揮使司,沒有布政使司,更沒有提刑使司,所以以前的遼鎮總兵李成樑,權力這麼大,完全是一個土皇帝,至現在,是要將總兵權力分走,然後設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權力向他們過渡。

現任遼鎮總兵,是賀世賢,但也兼着皇家陸軍的差事,他由外地調入,沒有在地方形成枝盤錯節的利益關係,交權相當爽快,工作配合得相當好,算是在瀋陽把三司使衙門的架子搭起來了。

至於其它地方的衛指揮使、總兵等將門家中獲取權力,這可不是容易事,這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如果不是許顯純幫忙,米禮義大軍在旁鎮壓,只怕連幾個試點都搞不成。

徐光啓也明白了,要完成建省偉業,就必須以軍事力量爲前提,等把周邊的遊牧民族打垮了,利用他們勢力消退期,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官府制度纔可以做到建省。

徐光啓轉而全力支持米禮義的各項軍事行動,所以纔有開原之戰的輝煌,其後備戰旱天雷計劃,也順風順水的瞞過了許多人,沒有徐光啓的支持,旱天雷計劃是無法這麼順利推行的。

旱天雷計劃啓動,徐光啓右春坊大學士、遼東巡撫之職隨大軍出征,參預軍機,出謀劃策,攻佔白城後,他接手了民政和後勤方面的工作。

傳國玉璽就是他找了不少資料和人證,這才最終確定,這就是造於始皇帝,歷朝歷代相傳,被譽爲國之重器,天命所歸的傳國玉璽,也只有他的才學見識,纔敢作此判定,其它人雖然己知,但是嘴上沒毛,是不敢作此判定的,也不具有說服力。

第21章謠言第58章準備第431章不成功的家宴第417章大崩盤第297章納滕妾第414章攻打第641章馬來半島風雲第261章機關槍第660章立足第797章不在乎第129章魔爪伸至第543章邊城大戰四第854章激怒第706章椰城生活第33章救駕第95章試探第365章土司之亂第719章炮擊果阿第197章洞房花燭夜第1024章皇帝煩惱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793章無力第932章佯攻第470章蒙古名族上第364章西南有變第516章整合第308章新鮮血液第612章自強之道第647章巨大斬獲第859章皆大歡喜笫979章畏懼第814章不相爲謀第211章攻下其城第139章銀行第120章回京第314章協議第467章準備開打第17章皇帝駕崩第373章事態擴大第304章皇后人選第72章欽差入城第466章準備進攻第877章王府探病第983章大明改革第897章收復失地第191章大官僚第314章協議第343章計中計第683章海權論第675章目標轉移第262章艦隊第354章爆發第482章進度如期第454章拿下第1020章解決方法第35章封賞第730章帝國戰略第29章宮變下第480章前朝秘聞第38章東廠老大第120章回京第919章成功解救第67章封關第549章和談第252章權鬥第464章遼東巡撫第727章前線堡壘第420章罪己詔第553章前無去路第494章登基爲王第474章新生命第849章外交第885章新的形勢第218章反貪第123章東廠大神第891章緊急應對第169章風起雲動第166章順天府尹第360章賊心不死第395章重騎無敵第745章外強中乾第433章出兵第874章誰當老大第794章進退維艱第970章融合政策第1005章爭奪要地第938章斬首戰術第950章奇襲重鎮第739章籌備建國第485章李旦進京第416章破敵第115章改革第794章進退維艱第196章成親第259章嚴刑第660章立足第369章不死不休第763章回家第987章窮途末路第333章火燒建奴
第21章謠言第58章準備第431章不成功的家宴第417章大崩盤第297章納滕妾第414章攻打第641章馬來半島風雲第261章機關槍第660章立足第797章不在乎第129章魔爪伸至第543章邊城大戰四第854章激怒第706章椰城生活第33章救駕第95章試探第365章土司之亂第719章炮擊果阿第197章洞房花燭夜第1024章皇帝煩惱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793章無力第932章佯攻第470章蒙古名族上第364章西南有變第516章整合第308章新鮮血液第612章自強之道第647章巨大斬獲第859章皆大歡喜笫979章畏懼第814章不相爲謀第211章攻下其城第139章銀行第120章回京第314章協議第467章準備開打第17章皇帝駕崩第373章事態擴大第304章皇后人選第72章欽差入城第466章準備進攻第877章王府探病第983章大明改革第897章收復失地第191章大官僚第314章協議第343章計中計第683章海權論第675章目標轉移第262章艦隊第354章爆發第482章進度如期第454章拿下第1020章解決方法第35章封賞第730章帝國戰略第29章宮變下第480章前朝秘聞第38章東廠老大第120章回京第919章成功解救第67章封關第549章和談第252章權鬥第464章遼東巡撫第727章前線堡壘第420章罪己詔第553章前無去路第494章登基爲王第474章新生命第849章外交第885章新的形勢第218章反貪第123章東廠大神第891章緊急應對第169章風起雲動第166章順天府尹第360章賊心不死第395章重騎無敵第745章外強中乾第433章出兵第874章誰當老大第794章進退維艱第970章融合政策第1005章爭奪要地第938章斬首戰術第950章奇襲重鎮第739章籌備建國第485章李旦進京第416章破敵第115章改革第794章進退維艱第196章成親第259章嚴刑第660章立足第369章不死不休第763章回家第987章窮途末路第333章火燒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