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題詩

米柱在告退下之後,米禮義道:“皇上可是有所不滿了?”

米柱道:“怎麼了可能?皇上也就一問,他懂什麼詩,只是附庸風雅罷了。”他看正在即興作詩的禮部尚書周如磐道:“填詞作詩是詞臣們的活,咱們可不能都把人家的活給搶了。”

米禮義一笑,他們父子倖進出身,一向爲朝中大臣所看不起,偏偏成就不世偉業的,卻是他們父子。

《大明日報》正在全力鼓吹“文政苛如虎”之說,大明重文輕武二百年,換來國家極度積弱,讓敵人按在地上打。

現在皇帝文武並重,立即揚眉吐氣,打敗了敵人。

太祖和成祖足夠英明神武了吧?他們那時可以文武並重,所以所以無敵,威加海內,現在文武並重,又恢復了祖先的榮光了。

這些人不是凡事愛談祖宗家法嗎?在太祖皇帝那時,可是沒有什麼重文輕武,朝廷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說。

這叫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所以即使是軍方的米禮義,也知道朝中在醞釀一場巨大的風暴,隨時暴發衝突。

今晚的國宴都幾乎可以體現出這一點了,文武兩道,涇渭分明,正是大不和諧的樣子。

這一百多年來,文臣輕視武將,達到了極點,可以說視武將如同奴僕一般了,有道是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帳下有總兵,一品總兵給六品兵備道下跪,真不是什麼稀奇事,現在是武將想翻身,騎在文官身上,他們會爲此捧場,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想多了。

文臣輕視武將,輕視到了骨子裡,一羣只匹與匪盜同級的人,居然想入主朝廷,想錯了他們的心,這是不可能的,今晚上表具賀者,大有人在,不過卻是廖廖數筆,都是稱讚皇上聖明的,對於取得大捷邊軍將士,隻字不提。

而那個醉酒題詩的周如磐老夫子,完全是喝多了,高興過頭,不知所謂罷了。

這一點米禮義完全看在眼裡,他是有些不高興,共同爲皇帝爲國家效力,又何必分什麼文武官員,大唐帝國何等強大,也沒有文武之分?

趙宋重文輕武,立國之後一直捱打,何曾有擡起頭過?靖康之恥,更是千古奇恥大辱,連岳飛都要怒髮衝冠了。

倒是米柱知道父親心意,他低聲道:“咱又不是銀子,怎能期望人人都喜歡你?”

米禮義道:“平時詩詞不少?關鍵時刻卻是掉鏈子,瞧人家周大人,一首接一首。”

米柱道:“華麗詞藻堆砌,空有其表,言之無物。”

“這麼狂!可是有詩?”米禮義大喜,這個兒子從來沒有令他失望過!

米柱將酒一飲而盡,大聲道:“筆來!”

王體乾大喜,滿臉堆歡,說道:“可是有詩?讓老奴爲小米大人抄錄吧!”

王體乾這內閣一把手,在內書房讀過書,精通四書五經,寫得一手好字,尤喜讀詩,最是欣賞米柱這人。

米柱大聲念道:“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疆場歲月摧。王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王體乾讚不絕口,說道:“好霸氣!小米大人去邊關走了一趟,這霸氣,這情懷。”他連忙屁顛屁顛將詩交給皇帝,眉目含笑的討好道:“皇上!你瞧!”

朱由校一拍大腿道:“好!”

米柱一不作二不休,又高聲吟道:“揚鞭慷慨蒞塞北,不爲仇讎不爲恩。只恨蒼天昏瞶瞶,欲憑赤手拯元元。三軍攬轡悲贏馬,萬衆梯山似病猿。我志未成人已苦,高原到處有啼痕。”

米柱詩作不多,但都是經典,傳頌率卻是極高,當世無人能出其左右,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不負如來不負卿”,乃這個時代的經典,令無數深閨少女爲之迷醉,只恨一朵鮮花插在楊如花這牛糞上,目不識丁,不識欣賞,暴殄天物也!所以他一作詩,大夥兒都靜了下來,傾聽佳作。

二首既出,王體乾讚歎不己。

米柱又道:“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

米禮義道:“好!”他讀書不多,聽不懂高深的,但米柱今夜所作,全部聽懂了,這兒子還足靠得住,關鍵時刻,從不令人失望。

連周如磐老夫子都道:“霸氣豪邁,某作倒成靡靡之音矣!來!老夫敬你一杯!”

米柱忙道:“謝大人賜!”對於不與他們敵對的,米柱是保持着敬意,當然,對於敵對的,絕不留情,他本無意賣弄,但是酒至半酣,這些文官們便自顧自吟詩作對,瞧不起人的意味十足,認幾個字,會吟詩作對有什麼本事?這平定天下才是大本事。

今夜國宴,這是分爲兩大陣營,幾個小圈子,等吃了一半,大夥兒便在自個圈子聚在一起,飲酒聊天了,皇帝則是暫時啓駕坤寧宮,看望皇后她們去了。

這一次夜宴,是舉國盛事,通宵達旦,有大型歌舞表演,也有大型的編鐘樂,還有煙花表演,他們不時在殿外燃放煙花,煙火冷光點亮夜空,讓紫禁城這至高無上的地方籠罩在節日的氣氛之中。

不過三大殿乃木質建構,吸取嘉靖萬曆時火災的教訓,他們燃放煙花時離得遠遠的,確保不會樂極生悲,發生火災。

在皇宮發生火災,這可不是小事,他並不是簡單的火災,會被別人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認爲是皇帝不修德,觸怒於天了。

米柱注意到劉一燝一直心不在焉的,都是在勉強的應付着,沒有喝酒,沒有作詩,對別人的說辭是身子不舒服,以致心緒不佳。

米柱則是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劉大人此刻應該是處於巨大的矛盾和不安之中。

早在唐代,不論文官、武官,抑或宦官、女官,在其父母去世後,理論上都需要辭官,並服喪守孝(而是否會被奪情起復,則又是另一碼事兒了)。這種對孝的普遍地重視,首先就體現在聞喪舉哀上。

在得知自己父母去世的消息後,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即便是在戰時、戰地),官員都必須立即“聞喪舉哀”,公開相關消息,並向朝廷上報,申請解官守孝。如若不然,那就是匿喪。匿喪是屬於十惡之一的重罪,會被處以所謂不孝流的流放刑罰。

不孝流屬唐代法律上的五流(五種重流刑)之一,不能減刑、贖刑,遭逢大赦一般也不得赦免。

例如唐代宗永泰元年時,殿中侍御史李鈞、京兆府法曹參軍李鍔兄弟二人在母親去世後,不爲其舉哀。被發現後,兩人便都被處以了不孝流。

但是另一方面,中、晚唐時,各地藩鎮的節度使死後,子嗣、家屬爲了自行推舉後繼者而匿喪數日的例子,卻也並不鮮見。這種情況,朝廷則往往無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

自古以來死者爲重更別說是有養育之恩的父母了,在古代丁憂制度對於文官來說,非常寬鬆,但對於武將特別是正在打仗的武來說,接到父母的喪報,並不是你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在明朝太祖朱元璋就規定,不管任何情況,武將都不需要丁憂,像之前的唐朝,宋朝也都差不多。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就明代來說,文官若父母去世,或是父親已死而祖父母去世,可以請假回家奔喪,並在家裡服三年之喪(實爲二十七個月),稱爲持服。喪服期滿後等待朝廷起用。倘若隱匿家中喪事,還要受罰。而如果皇帝認爲該官員的職務特別重要,事關軍機要事,則可以將其奪情起復,提前結束其服喪期,回來供職。甚至可以不讓他服喪,就如張居正一樣。

當然,奪情一事往往會受到朝廷與士林中輿論的非議。因爲古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而父母死後在服制、飲食等方面抑制自己,表示對父母的哀悼,是儒家以禮的形式來表達孝思的重要方式。倘若一國的高官不爲父母守喪,那就說明他是一個道德敗壞之徒,沒有作爲領導人的資格。

而凡是武官,都沒有丁憂制度一說,即使是父母死了,不但不能(也不用)回家守喪,甚至在任上也不用服喪,照常任職即可。這樣一來,文官和武官,在倫理道德上被分隔開來,好像成了兩種人似的。到了一百多年來,反而成爲文官歧視武官的一種藉口。

對此,當時也有人建言,要求對武官也實施丁憂制度。例如萬曆四十二年四月,刑科給事中姜性就建議讓武臣也可守喪。姜性稱“況今承平日久,當此禮教大明之日,豈宜使武弁獨甘於匪類乎?”

不守喪者即爲匪類,說明了守喪一事在當時的儒家倫理觀念中的重要地位。至於鎮守邊關及身處戰事中的將領,由督撫、巡按奏請留下任職,待事後再回家守制,不過,萬曆皇帝並沒有理會他的請求。

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93章東方強權第901章措手不及第99章官不聊生第433章出兵第99章官不聊生第943章老將歸心第348章大捷克敵第752章擴散第612章自強之道第845章制度第932章佯攻第980章帝國處境第265章一代豔后第815章拉人下水第196章成親第946章大局爲重第642章準備就位第984章大明政策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706章椰城生活第404章慘烈之戰第802章形勢比人強第319章快速反應第823章突圍第180章基地第581章獻俘太廟第247章黑胡椒第571章新職務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620章招降第958章不堪一擊第246章第170章斡旋第967章和談無望第3章逃婚第150章佞臣上位第738章戰爭將至第992章新的形勢第794章進退維艱第121章受歡迎第1000章鐵甲戰艦第105旗開得勝第272章埋伏第283章皇帝家事第92章大戰前夕第415章奇兵突出第182章接見第270章逃命第711章良藥第669章南洋民族第306章爭執第71章盟友第1038章大陸強權第369章不死不休第98章官場老手第21章謠言第664章人善被人欺第860章招商引資第519章雙方佈局第728章老舊帝國第4章自宮第482章進度如期第616章改變格局第411章反殺第478章家事第492章國家利益第984章大明政策第988章獻城投降第70章出關第894章救兵抵達第305章幕後國士第568章偏激第445章另有看法第339章賞賜第624章南洋號第199章以和爲貴第1039章世界霸權第75章不俗亮相第520章反目無題第486章遲鈍反應無題第193章迎親第513章浮萍下第430章秦良玉第880章四國艦隊第84章慘烈追殺第852章大宗軍購第512章浮萍上第339章賞賜第792章談判第719章炮擊果阿第983章大明改革第263章秘密行動第163章密謀第816章真正意圖第866章欣欣向榮第525章怒火
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93章東方強權第901章措手不及第99章官不聊生第433章出兵第99章官不聊生第943章老將歸心第348章大捷克敵第752章擴散第612章自強之道第845章制度第932章佯攻第980章帝國處境第265章一代豔后第815章拉人下水第196章成親第946章大局爲重第642章準備就位第984章大明政策第1035章遊說使者第706章椰城生活第404章慘烈之戰第802章形勢比人強第319章快速反應第823章突圍第180章基地第581章獻俘太廟第247章黑胡椒第571章新職務第1017章令出如山第620章招降第958章不堪一擊第246章第170章斡旋第967章和談無望第3章逃婚第150章佞臣上位第738章戰爭將至第992章新的形勢第794章進退維艱第121章受歡迎第1000章鐵甲戰艦第105旗開得勝第272章埋伏第283章皇帝家事第92章大戰前夕第415章奇兵突出第182章接見第270章逃命第711章良藥第669章南洋民族第306章爭執第71章盟友第1038章大陸強權第369章不死不休第98章官場老手第21章謠言第664章人善被人欺第860章招商引資第519章雙方佈局第728章老舊帝國第4章自宮第482章進度如期第616章改變格局第411章反殺第478章家事第492章國家利益第984章大明政策第988章獻城投降第70章出關第894章救兵抵達第305章幕後國士第568章偏激第445章另有看法第339章賞賜第624章南洋號第199章以和爲貴第1039章世界霸權第75章不俗亮相第520章反目無題第486章遲鈍反應無題第193章迎親第513章浮萍下第430章秦良玉第880章四國艦隊第84章慘烈追殺第852章大宗軍購第512章浮萍上第339章賞賜第792章談判第719章炮擊果阿第983章大明改革第263章秘密行動第163章密謀第816章真正意圖第866章欣欣向榮第525章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