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外來人

印度有些奇怪,這是莫臥兒帝國給劉承都的印像,在劉承都的印象中,印度的首都不是德里嗎?

莫臥兒帝國是擊敗了德里蘇丹國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他們卻不以德里爲首都,而是以附近的阿格拉堡爲首都,皇宮在阿格拉堡,但軍事行政機關卻是建在了德里,兩者有起事來,兩頭奔跑,來回折騰,十分的不便。

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奇怪的現象呢?劉承都在查傑這地頭蛇的解釋之後才明白。

查傑出身於吠舍階層,家族裡做些小生意,日子倒也過得去,誰知他美麗的妻子讓當官的強暴了,他憤而殺死當官的全家,然後亡命天涯,流浪四方,做過小偷,做過強盜,最後他投靠了辛格,當上了僱傭兵,爲南洋軍賣命。

此番故地重返德里,他感慨良多,德里還是那個德里,一草一木,變化不大,但他愛的人和恨的人都不在了,這叫物是人非,他也有些老了,不再是當年那個憤然一怒,血濺五步的少年了。

查傑道:“你不是印度人,沒有一個不愛自己國家的皇帝,當然不會明白。”

劉承都道:“皇帝不愛自己的國家?那麼我們替他愛,查罕將軍,當年你作爲一個吠舍身份逃離了德里,終有一日,你會以一個一等公民的身份迴歸?莫臥兒皇帝怎麼不喜歡印度?”

查傑道:“這是巴布爾時代開始的……。〞

巴布爾140年前(1483年)出生於中亞的費爾干納,他的父親是帖木兒的後代,母親則是來自東察合臺汗國的公主,其血統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

巴布爾生活的那個年代,曾叱吒風雲的帖木兒帝國已經搖搖欲墜,作爲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認爲自己有責任重新樹立起帖木兒家族的威望,後來當十四歲的巴布爾佔領帖木兒帝國曾經的國都撒馬爾罕後,他開始試圖恢復帖木兒家族的權威,可是巴布爾的努力最終卻因爲一個人的出現而付之東流。

而這個人名叫昔班尼,他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代,也是當時烏茲別克人的領袖。昔班尼率領烏茲別克軍南下後,年少的巴布爾被趕出了撒馬爾罕,後來雙方經歷的數次交鋒,最終都以巴布爾的失敗告終,昔班尼的崛起標誌着帖木兒帝國的滅亡,巴布爾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鄉,率領殘部前往阿富汗的喀布爾避難。

公元1510年,昔班尼在於波斯王伊斯瑪儀一世的戰爭中被殺,得知消息的巴布爾立即率領軍隊重回家鄉,他在薩法維王朝軍隊的幫助下再次佔領了撒馬爾罕。

可是城中居民得知巴布爾和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結盟後,便聯合曾效忠於昔班尼的烏茲別克人,將巴布爾趕出了撒馬爾罕,在中亞失去民心的巴布爾被迫離開了祖先的土地,前往印度創業。

雖然巴布爾在中亞屢戰屢敗,但是在征服印度的道路上,巴布爾卻戰無不勝,他通過三次戰爭的勝利,成功的佔領了印度北部的土地,並且宣佈建立莫臥兒帝國,可是對於在中亞長大的巴布爾等人來說,印度的土地並沒有太多能讓他們着迷的地方,當巴布爾進入印度後沒多久,他手下一位名叫卡蘭的將領便因爲水土不服而決定逃離印度。

這位名叫卡蘭的將領,在和巴布爾辭別之前,曾在牆壁上刻了兩句詩:“如果我能安然無恙的渡過印度河,即使塗黑我的臉,我也不願再看到印度的土地。”對於部下的辭別,巴布爾也只能無奈接受,他讓卡蘭帶領願意離開印度的士兵前去阿富汗駐守,而後者則歡快的渡過了印度河。

其實當時的巴布爾何嘗不想像卡蘭等人一樣歡快的離開印度,但是巴布爾是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他既然選擇要在印度創立自己的事業,就必須老老實實的堅守的這片土地上,哪怕這片土地在他部下的眼中十分不堪。

從《巴布爾回憶錄》中,就能看出這位帖木兒的後裔並不喜歡印度的土地,他曾在回憶錄中承認印度的土地不適合中亞人生活:“確實,很多來自中亞的士兵都不喜歡印度,這裡沒有美麗的花園,也沒人修建水渠,居民的長相也不漂亮,並且有着許多我們難以接受的習俗,而且這裡的氣候也非常糟糕。”

而巴布爾在建立莫臥兒帝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居住,因爲這座城市和他的家鄉有着許多相似之處。在巴布爾去世之前,曾要求部下把他的遺體埋葬在喀布爾,他不願意葬在印度的土地上,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巴布爾其實並不喜歡印度的土地。

巴布爾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胡馬雍成爲了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在胡馬雍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險些被阿富汗人舍爾沙滅亡,後來在薩非帝國的幫助下,胡馬雍重新收復了被阿富汗人佔領的失地。

當胡馬雍重回印度後,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仍然對中亞的撒馬爾罕念念不忘,他想要佔領撒馬爾罕,將這座城市變成莫臥兒帝國的首都,然後向祖先帖木兒一樣,將撒馬爾罕打造成一座世界之都。

而莫臥兒帝國的早期統治者之所以想要離開印度,曾有學者對此事如此解釋:“對於這些中亞人來說,印度是一個沒有魅力的國家,這塊土地幾乎沒有能夠吸引他們的地方,他們只是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被迫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不過胡馬雍回到印度僅僅六個月後,就死於一場意外,而他的繼承者則是大名鼎鼎的阿克巴大帝。阿克巴大帝在統治初期,也曾想繼承父親和祖父的遺願,將莫臥兒帝國的領土擴張到帖木兒帝國的龍興之地,將撒馬爾罕變成莫臥兒帝國的國都,可是當時的中亞已經是烏茲別克人的天下,莫臥兒帝國的皇室成員已經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巴布爾和胡馬雍的遺願最終也化爲泡影。

也是在阿克巴大帝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的皇室開始迎娶印度女人爲妻,從此之後,莫臥兒帝國的皇室成員便有了印度人的血統,也標誌着莫臥兒人在別無選擇之下開始正式接受印度的土地,告別自己無法迴歸的家鄉,老老實實做他們的印度之王了。

所以前三代帝皇,都是呆在了阿格拉堡,而在第四代帝皇查罕傑開始,他死心了,在德里重建紅堡,遷都德里的意圖十分明顯了。

在德里,他們可以和軍政大臣們,和軍隊們在一起,而且印度在他查罕傑的領導下,達到了鼎盛時期,他們是時候遷都新德里了,他們沒有正式宣佈遷都,但皇宮己由阿格拉堡搬至了德里。

德里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的般度族都城天帝城,就是今天的德里地區。

不過,根據官方的標準,德里的歷史是從11世紀開始。從公元1060年拉吉普特人建立了德里,到顧特卜.烏德.丁建立德里蘇丹國,再到來自阿富汗的君主舍爾·沙修建的舊堡,在德里這片土地上先後由不同的六個王朝建造了六座不同的城市,但它們多爲一座古堡宮殿,只是印度諸多地方政權中的一個。

隨着莫臥兒王朝的建立,三代皇帝都居任在阿格拉,隨着查罕傑差不多一統次大陸,查罕傑認爲阿格拉過於偏僻,不足以彰顯帝國的神聖和偉大了,所以決定遷回了德里。

但他又因爲邊境重鎮的淪陷和皇子沙賈汗的叛亂,加上面對強大的南洋軍,他只暫時中止了步伐,先把敵人清除乾淨了,然後再作遷都打算。

遷都可是大事,發一牽動全身,在內憂外患又起的情況下,誰敢貿然遷都?他們是皇宮己搬至了阿格拉堡,卻是沒有辦法,只能暫時不倫不類的將就着。

劉承都他們來到了阿格拉堡附近,在當年國安局臥底的接引入,住入一個廢棄的寺廟之中。

阿格拉堡是前皇宮,但依舊是戒備森嚴,平民勿近,他們由莫臥兒王朝最精銳的禁衛軍負責,這是一支仿奧斯曼帝國禁衛軍的軍團,清一式的職業軍人,由當年追隨他們從中亞遷來的武土後裔組成,他們世代從軍,忠誠方面不成問題,而且自小在父輩的教導下從事弓馬騎射,武力值也不錯。

劉承都等看了一下他們在外面觀察到的情況,防守基本上是無懈可擊,沒有漏洞,沒有死角,近四十萬平方米的巨型宮殿式堡壘羣,有八千多名士兵守衛,還不算上宮女、太監、傭人們,如果是正面強攻,他們一點機會也沒有。

而且附近有一個軍營,一旦阿格拉堡有警,敵軍可以迅速馳援,封鎖河道和橋樑,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劉承都道:“我們從排污下水道進去,英國人住在廚房區的後花園之中,趁黑摸進去,結果了他們就走人。”

第463章名帥第121章受歡迎第150章佞臣上位第896章雨夜突擊弟402章巨族末路無題第874章誰當老大第527章驅逐第568章偏激第633章意外決定第482章進度如期第496章捷報第54章政爭風向第717章靈魂第47章殺奸謝天下第275章志向第734章適時調整第970章擊潰大軍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345章慘敗第555章戰略第82章追殺第582章閱兵式第904章窮途末路第984章攻入其城第52章不靠譜第70章出關第963章兵臨德里第162章搶先告狀第816章真正意圖第427章交易第626章準備功夫第191章大官僚第789章官宣第965章暫時計劃第980章圍困城市第374章血戰第792章談判第818章果阿叛亂第503章新戰法第426章追捕第28章宮變上無題第404章慘烈之戰第956章危機突發第829章日子難過第520章反目第508章勇將第764章技術革命第232章宣傳第833章嫁禍第1031章漏網之魚第756章帝國崩潰第758章大計第379章國債第893章處境艱難第166章順天府尹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885章新的形勢第386章大膽計劃第428章處置第229章朝儀上第122章回家第439章籌備新府第256章皇帝選秀第632章展望第332章敵情不明第781章重返南洋第1002章空前大敗第1000章鐵甲戰艦第68章奸商第557章風向第930章卑鄙無恥第606章坐而論道第557章風向第73章平衡各方第754章大災難第922章御駕親征第843章登基大典第136章第841章利益構成第375章新的目標第290章文青第143章快刀斬亂麻第892章卑鄙追捕第133章極品琉璃第1001章武器優勢第785章脫險第719章炮擊果阿第642章準備就位第659章掠奪財富第541章邊城大戰二第75章不俗亮相第66章籌備第528章告狀第761章波斯大帝第292章鑽空子第113章傷亡慘重第983章大明改革第83章反殺
第463章名帥第121章受歡迎第150章佞臣上位第896章雨夜突擊弟402章巨族末路無題第874章誰當老大第527章驅逐第568章偏激第633章意外決定第482章進度如期第496章捷報第54章政爭風向第717章靈魂第47章殺奸謝天下第275章志向第734章適時調整第970章擊潰大軍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345章慘敗第555章戰略第82章追殺第582章閱兵式第904章窮途末路第984章攻入其城第52章不靠譜第70章出關第963章兵臨德里第162章搶先告狀第816章真正意圖第427章交易第626章準備功夫第191章大官僚第789章官宣第965章暫時計劃第980章圍困城市第374章血戰第792章談判第818章果阿叛亂第503章新戰法第426章追捕第28章宮變上無題第404章慘烈之戰第956章危機突發第829章日子難過第520章反目第508章勇將第764章技術革命第232章宣傳第833章嫁禍第1031章漏網之魚第756章帝國崩潰第758章大計第379章國債第893章處境艱難第166章順天府尹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885章新的形勢第386章大膽計劃第428章處置第229章朝儀上第122章回家第439章籌備新府第256章皇帝選秀第632章展望第332章敵情不明第781章重返南洋第1002章空前大敗第1000章鐵甲戰艦第68章奸商第557章風向第930章卑鄙無恥第606章坐而論道第557章風向第73章平衡各方第754章大災難第922章御駕親征第843章登基大典第136章第841章利益構成第375章新的目標第290章文青第143章快刀斬亂麻第892章卑鄙追捕第133章極品琉璃第1001章武器優勢第785章脫險第719章炮擊果阿第642章準備就位第659章掠奪財富第541章邊城大戰二第75章不俗亮相第66章籌備第528章告狀第761章波斯大帝第292章鑽空子第113章傷亡慘重第983章大明改革第83章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