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大伯說什麼了?”季青燕看見不由詫異,有什麼事情能讓他爲難成這般?
“燕兒,村長大伯說,這幾天別的村裡都把想借讀的孩子名單報來了,一座村子少說有十個,幾個村子下來得百人,拼得咱們本村的學童人數了。 ”
“咱們村塾大自然是收得下,可是先生帶不過來,而且有的村子遠,讓學童每天走路過來不現實,想寄宿在咱們村裡。”
“村長大伯的意思是,看安排在咱們家擠一擠,還是放在村塾裡住,多修幾個炕,幾個孩子一間屋,有先生管着也不怕出事。”
“但是這事他也還在猶豫,想聽咱們的意見,還沒有回覆其他村裡。”雲林過來把情況說了一遍。
他左右看看卻又湊近季青燕耳邊低聲問:“讓林先生找兩個先生來如何?別的村也照付束脩,咱們村貼得並不多。”
雲林知道季青燕學是在很優渥幸福的環境裡,可他是經歷了沒有學的過去的,明白那種渴望讀書識字卻沒有條件的艱難。
村子有大小,有的寬裕些、有的貧窮些,有的出了個童生有條件將村裡供學條件減至最低,若是外面請先生成本自然高得多。
如今各村送來的名單都是十個以,卻沒有超過二十個,可是有二十個,也達不到開塾的條件,最便利的是去鄰村借讀。
當然各村也不是沒有人借讀,不可能等着桃花坳開塾蜂擁而來。
報來的名單只是到了年紀卻因安置不下而沒有啓蒙的,還有家境不好卻有讀書天份的少年。
雖然束脩是各家自己交,但村裡也不願意看到未來的秀才因爲家境而耽擱讀書,將來若是高,村裡也有大福報。
同樣的,只要自家村塾還能容下人數,各村也不會關大門拒絕。供讀是農家人共有的意識,能搭把手的都不會推動,除非兩村關係十分不好。
但借讀一般是近走讀,想往遠多了的桃花坳送,一方面是附近村塾太少已經擠不進去了,一方面也是看桃花坳的環境和風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桃花坳發家致富、村風積極向,學童們團結友愛、讀書認真,能來這裡必是水漲船高,有利自家村裡孩子的進步。
如果可以,明年他們還想把在別村借讀的孩子也送過來。
當然這層意思他們沒有明說出來,但他們的積極反應,還是讓王村長和耆老們猜測到了,纔會如此糾結。
因爲現在不是收幾個借讀學童的問題,而是未來要面臨的大量學童涌入的問題。
往小裡說,這也能刺激到本村學童有競爭意識而更加積極認真地讀書,有利將來應試,也能打開眼界瞭解桃花坳以外的世界。
往大里說,這是桃花坳與鄰村的外交問題了。沒有收糧食還可能有選擇餘地,如今收糧可不能與鄰村交惡。
做生意講的是和氣生財,桃花坳再有錢、再有地、再有人,也不讓附近十里八村甚至更遠的村莊都交好並且往這裡送糧。
往近來說,有了更多的糧,他們與和天下的生意纔會有更大的利益空間。
往遠來說,學童長大多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同窗,以後若是結伴入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在家裡不知外面事,走到外面會知道,同鄉、同窗、朋友夥伴的重要性。
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王村長和耆老們自然是都商量過了,他們只能先收着別人村裡的學童,現在要面臨兩個問題。
如何安置寄宿借讀?以後是否繼續接收更多學童?
村裡最合適的地方,只有村塾,退一步也是雲林新屋。
雲林新屋是村裡唯一與村塾相鄰的村裡人家,家裡本來有學童,還有季青燕姐妹在家照看着,空房間也多,吃住都不成問題,是最方便的寄宿之地了。
但若只是這般也不會讓村裡糾結爲難,特地找雲林商量。雲林心裡想多給些幫助,但並沒有一口答應,而是回來找季青燕聽她決定。
“有心向學還是要支持的,萬一其有以後的狀元呢,若是因爲無處學而錯失,可不遺憾嘛。”季青燕聽了點點頭,態度是表示支持的。
不過……寄宿確實是個大難題,村裡人想的還是吃住問題,她想的更多。
“讓送學童來的村裡出具書,寫明孩子姓名、年齡、父母品行、家庭情況可寫可不寫,但要有孩子讀書成績和品德表現,若是搗蛋欺人的,壞了學風不好。”
“同時孩子入村要有各村郎同來,和咱們村郎一起查下身體,健康的無事,若有什麼不健康的情況或是身體弱的也好及早發現。”
“若在咱們村水土不服病倒了,引起誤會不好了,這麼多孩子住進來可是要擔責的。”季青燕到是不拒絕接收孩子,畢竟她是在一千多人的大學校裡唸書的。
“咱們村有條件也不要阻攔想讀書的孩子,家境不好的孩子束脩少點也無妨,咱們村供得起幾個先生,若能多培養出幾個童生、秀才,也是福報。”
“至於寄宿問題……我有個主意。”季青燕說到這裡頓了頓,便想到一個主意,把他拉到一邊繼續小聲交談。
“我不知道這世界的縣學是怎麼安排的,但可以取我讀過學校的經驗,算把附近村子的學童都收了也收得下。”
“好,你是說建宿舍、食堂,再安排宿管、飯管統一管理?”隨着季青燕的解說,雲林挑眉心情放鬆下來,露出了笑容。
他自是聽過季青燕說起過往的,對她的成長、讀書、生活、家族都有不少了解了。
“嗯,張先生爲人忠厚儒雅、性格沉穩,聽說他家是隔壁鎮轄下哪個村子的,村子裡也種着兩畝地,妻子小四歲,爲人本份勤勞。”
“他有一子一女,兒子和雲揚差不多大,女兒像小花差不多,家也有老父母,他是二房,大房爲人也忠厚仕善,不然也供不出他這個老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