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種樹之風剛剛平靜下來,又開始趕着種油菜了。
季青燕最後還是決定種五畝,只因其他人家地相對少了很快種好,都來幫忙了。
當然,她把摘回來的桔子和梨子、桂花往許多人家都送了一些,雖然每一份都不多,但這份主動的情意令人笑納。
大家都認爲季青燕此舉和來年分枝一樣,是因爲她把山裡野樹挖回來了,不想吃獨食而爲之。大家都誇她懂事會做人,自然也樂意到他們地裡搭把手。
主要是搶種看的是時令,忙起來累死累活,忙完了歇下來不用天天往地裡跑。
大家以善報善,幫忙幫在節骨眼兒,季青燕自然也很高興。這纔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緣得善緣呢。
九月十六是李三林成親的日子,大家都選在這天休息,後生們都去幫忙。不過新娘子不是本村的,而是李樹坡的,也是早早去迎親。
李樹坡那邊姓李的人家桃花坳多,桃花坳姓王和姓季的人家多,因此李樹坡那邊也有許多人家與李三林家都沾親帶故的,也過來做客。
大家到了桃花坳感覺到什麼不同,許多人也明裡暗裡聽說過一些風頭了,心裡早饞着了,再看桃花坳又墾出了千畝地,如今還要張羅着建村塾,更是羨慕得不行。
李樹坡是有村塾的,只不過也要靠附近村裡送學童過來才撐得起來。
如今桃花坳自己建村塾也沒聽說要收鄰村學童,看來是真的富了。
季青燕也和之前一樣是由爺爺代表二房去吃喜酒,畢竟他們在守孝不方便,人情還是要往來的,不然以後他們家請客別人不來了?
季家二房雖然是派了爺爺來送喜錢喝喜酒,主家心裡還是明白的,到午也讓人送了飯菜和糖果小吃過來。
各家都知道季家大房辦喜事時是這麼安排二房孩子的,後來王家嫁女同樣安排,而且那天季成家也送了,結果兩家飯菜讓姐弟妹一天不用開伙,吃得滿嘴流油歡喜不已。
因此李三林家也照樣安排,想來未來誰家辦喜事都會把這樣的安排視作規矩執行的。當然,這也是大家心裡的一點慰藉。
不管季家二房如今怎樣的好日子,當初可是窮得讓人心酸的,尤其袁氏去世那天的淒涼,大家一輩子想忘都難。
村裡答應照應二房,大家也是有吃的給些吃的,如今辦喜事自然也不會少了他們一碗飯。當初他們一絲善念,不是很快得到了季青燕回報嗎?
所以人啊,還是要善良一些的好,好人總有好報的。
轉眼到了月底,油菜都種完了,大家又開始耕剩下的地準備種蘿蔔,依然是季家大頭、各家一畝、一畝地種。
然而這天午,李樹坡村長卻同兩個耆老進了桃花坳,有人看見不覺驚訝,但李樹坡村長輩份高出一頭,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麼,只是看見的都打了招呼。
李村長是個六十出頭的老頭,留着一縷山羊鬍子整個人看着很和藹,不過目光卻又帶着幾分位者的威嚴。
他自然早知道桃花坳曬乾貨賺了錢,但人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麼賺錢也關不到他們李樹坡頭去。
但這次許多人來桃花坳李家吃喜酒,見了他們墾地種糧、許多人家院子裡還曬着不認識的乾貨,問了自家親戚也聽說是村裡人琢磨出來的乾貨了。
既然桃花坳全村都在曬,又是各家出本錢買的黃豆來做,也不算佔了人家村裡天生地長的東西份額,若能將這手藝傳到他們村裡……
只是畢竟是人家村裡人的手藝,願不願意傳出來看人家了,但自己村裡人都這麼求他了,總要努力試試。
因此李村長帶着兩個在村裡品德高尚、聲望在鄰村都有幾分的耆老一起過來,直奔王村長家。
王村長去地頭了,大家商量好種完蘿蔔開始建村塾,磚石泥沙都是預定好的,只等勞力們得空下來山伐木做檁子。
他們聽說了季青燕畫院子的事,把圖也拿去看了看,覺得這種院子確實方便,屋子也多,既方便做課室、也方便放物件。
因此大家一翻討論,在季青燕畫的圖略作修改成了村塾的雛形。這時候王村長正和幾個耆老在確定建村塾的地面畫地基呢。
先用石灰把實際大小和格局畫出來,之後要徵集抽得出來的人手開始挖地基了。
各家的地有多有少,實際種的品種和數量不同,有人陸續騰出時間來這邊幹活,估計下個月能把村塾建起來。
晾一個冬天,在過年之前請到先生來看看,能商定開塾的日子了。讀書是幾代人的嚮往,確因爲家境和選擇問題,每個人學時間也不同了。
可如今家裡有錢有地也有賺錢的事情做,誰不想自家孩子以後多讀幾年甚至考個童生回來?
村裡沒有人有童生功名,李樹村也只出了兩個,如今在村裡教書。他們有自家的先生,桃花坳卻沒有。
要說桃花坳誰讀書最多?只有雲風。如果不是當年娘去世了,後孃進了門,雲風能雲考功名了,說不定現在是秀才呢。
這樣的感慨,當然只有在家境安穩時纔會發出,若家境沒有改善,誰願意將心底的痛擱嘴說來?
因此王村長早去了李樹坡,託請人家的先生幫忙找可靠的同窗過來授塾,如今人家的村長找過來,又讓他如何拒絕?
人與人有交情、家與家有人情、村與村同樣也是你來我往,你友善人家纔會友善,有付出纔有得到的。
聽了李村長的來意,王村長一臉爲難地道:“李叔,雖說我管着這桃花坳,但想出這乾貨手藝的卻不是我,我沒辦法立刻答應下來,只能去和人家商量。”
“這是自然,而且我也聽說了,你們村裡自從出了那個能幹的丫頭後,賺錢的事兒多起來。”李村長連忙說道。
“聽說那個丫頭是雲家後生說定的媳婦,雲家大閨女如今也是我們李樹坡的媳婦,咱們兩村親戚又多,關係也不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