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儘管知道口音很重要,可目前北海國內部,卻爲“標準德語”使用哪邊的發音吵翻了天。
英語那邊好說,直接採用趙老師口中的“倫敦音”就可以了,沒人有意見。即使弗里斯蘭人的弗里斯蘭語和英語發音有變化,但弗里斯蘭人也知道自己是“鄉下人”,採用“倫敦音”更符合潮流,也接受了“倫敦音”。至於英格蘭那邊,人家更沒問題了。畢竟,是首都發音,絕對是正確的。
但德語這邊就超級麻煩了,按說,馬林是魯爾區人,理當推廣魯爾區德語發音。可是,他的首都是建立在東弗里斯蘭地區啊。所以,當地官員以傑弗裡首相爲首,紛紛反對使用魯爾區德語發音,而是建議採用東弗里斯蘭當地的低地德語發音。甚至,有一段時間,馬林也的確採用了低地德語作爲標準發音。
但是,當北海國吞併了魯爾區和包括呂訥堡公國在內的八個諸侯國後,情況再度發生變化。因爲,魯爾區和新吞併的8個諸侯國的官員,紛紛反對使用低地德語。因爲,這和內陸德語差異不小。
而且,隨着北海國的擴大,使用低地德語的人口占比也在不住下降。若是繼續使用低地德語作爲標準德語,很容易導致內陸的德意志人的不滿。
所以,焦頭爛額的馬林,後來採用了原本歷史上德國人的做法——使用德國中部的漢諾威地方的德語發音作爲標準發音。
事實上,作爲下薩克森地區東南地區城市的漢諾威,正好位於低地德語區和內陸德語區的交錯地區。當地德語的發音,使用低地德語的人聽得懂,使用高地德語的人也能接受。
然後,馬林就像原本歷史上那般,將漢諾威地區的方言定爲標準德語發音,並在學校重新推廣。
而且,爲了矯正其他地區學生的發音問題,馬林還從漢諾威地區調集了大批教會成員,去各地幫助學生學習漢諾威發音。
但漢諾威本地人則滿臉懵逼,因爲,此時的漢諾威,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城鎮,還沒有成爲不倫瑞克的首府,壓根就是個鄉下小地方。他們完全沒想到,自家的方言,居然成了標準的德語發音。
馬林也懶得管別人怎麼想,爲了起帶頭作用,他都要每天和凱撒一起學習標準的漢諾威發音呢。之前,他都習慣說低地德語了。好在,他穿越後記憶力變強,倒是不難學新的德語發音。而凱撒,則是因爲處於最適合學習的少年時代,改變發音更是不難。
但大多數成年的官員,是很難改變發音的了。畢竟,成年人是很難改變口音的。即使馬林弄出了標準德語音標,依然很難改變成年人的官員們的口音。特別是像傑弗裡那樣的老頭子,壓根就很難改變口音了。
對此,馬林也不着急。實在不行,就等學校裡的孩子們成長起來,再謀求口音統一嘛。要知道,後世新華夏49年就建立了,五幾年就搞出了《新華字典》。但直到21世紀,纔在年輕一輩中推廣了普通話。
所以,推廣標準德語,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而想要教孩子們學會標準的德語發音,首先,要有發音標準的老師。爲此,馬林下令——以後師範專業在招生時,會將發音標準作爲入門門檻。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統一全國的口音,怕是需要幾十上百年。反正,馬林覺得自己是很難看到那一天的到來了。不過,令他高興的是,採用漢諾威方言的做法,得到了國內的普遍認同。甚至,連其他諸侯國,都開始採納北海國定製的標準發音方案,並引進北海國的教材教學。
對此,馬林自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並且,熱情地主動提供教材。但問題是,別人不買賬。爲啥?因爲,北海國的基礎教材裡,滿含着對馬林的吹捧和神化。別的國家,自然不樂意接受。
所以,馬林不得不讓人刪改教材,把吹捧馬林自己,改成了吹捧日耳曼人和德意志的偉大。雖然不能讓別的諸侯國孩子崇拜自己,但也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德意志大一統”的種子。等到北海國出兵統一小德意志的時候,這些接受過“德意志大一統”思想的孩子差不多成長起來,也更容易接受北海國的統治。
馬林這陣子忙着教育事業,但財政大臣拉比的報告,讓馬林頭疼了……
拉比的報告顯示——因爲馬林秘密從戈斯拉爾的銀礦山調走了一萬匈牙利壯丁訓練成騎兵,這也導致了戈斯拉爾銀礦少了1萬礦工,嚴重影響了銀礦產量。據統計,這兩個月,礦山白銀產量下跌20%,讓財政部門非常不安。畢竟,少了那麼多錢,很多事情都辦不了了。
除此之外,拉比還提到了另一個問題——不止戈斯拉爾的銀礦缺乏礦工,修建北海國道路的部門,也嚴重缺乏勞動力。
雖然說,馬林組建了七八千人規模的工程隊,專門用於道路修建,大大地方便了北海國的道路建設。可是,六七千勞動力,對於修路,實在是杯水車薪。
馬林倒是可以在農閒時徵調農民參與修路,甚至挖河。可問題是,農奴們的主業還是種地,很難專心地去修路。一旦到了農時,農奴們是必須返回莊園的。然後,很多工程就不得不停下來。而且,一等就是很久。畢竟,在沒有農業機械的這個年代,農忙耗時是需要很久的。一旦遇到農忙,就很耽誤事了。
“除非……除非有專門的民工?”馬林忽然想起了後世建設華夏的重要羣體——民工。
民工很不起眼,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這些人也很重要。滬海和京城爲啥能建設成超級大都市?還不是因爲涌進了太多太多的民工?
自從21世紀農業機械全面推廣後,農村不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去種地。有了農業機械,鄉下只需要老人和婦女留守,就能打理好田地。春耕秋收,只要付錢僱傭農業機械去作業即可。而家裡的男勞力,則涌入大城市,成爲辛苦打工賺錢的民工。
光是滬海一地,1800萬人口,但常住的民工就有幾百萬。而工地上勞動的,基本都是那些民工。可以說,沒有那些民工,城市裡的基建基本玩不轉……
“對啊!北海國基建搞不上去,是因爲缺少大量民工!”馬林一拍腦袋,終於意識到北海國基建爲啥搞不上去了。因爲,他忘記了後世那鋪天蓋地,擠滿火車站的農民工大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