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和馬林發明的木片扎甲類似,都是植物甲,很是輕便。但兩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馬林的木片扎甲,防護力並不好。如果不在木片外面蒙一層鐵皮,都不怎麼實用。最多,降低士兵受傷的程度,並不能抵擋兵器的傷害,尤其是金屬兵器。
嚴格來說,木片扎甲這種玩意,就是用來打美洲土著用的。因爲,美洲土著的武器太爛,都是些石器,連弓弦都是些植物藤,軟綿無力。所以,木片扎甲在美洲還能混混,在歐洲,不蒙鐵皮絕對沒用。
但是,就算蒙了鐵皮,最多也只能抵擋些普通的刀劍傷害。對於威力大點的弓箭和弩,都無法抵擋。至於火槍,那個無解,板甲也沒用。
但藤甲的防禦力,馬林還是知道的。這種藤甲,後世的電視節目曾做過實驗,可以抵擋普通弓弩的射擊(重弩除外),抵擋刀劍更不在話下。
而且,它的製作成本也低,也就是些山上割下來的老藤,以及桐油和生漆,都不值錢。至少,在明朝不值錢。
上山割老藤是不要啥成本的,至於桐油和生漆,價格也不貴。桐油在大明才30文一斤,生漆貴點,也不過才65文一斤。製作一套藤甲(包括藤製頭盔和藤牌),算上工匠費用,成本也不超過2兩銀子。要是擱在歐洲,光是人工費,就不止2兩銀子。
只不過,一般的藤甲有個重大的缺點——怕火。《三國演義》裡“火燒藤甲兵”這一段太有名了,所以,就算是大明,也不太喜歡推廣藤甲。因爲,隨着《三國演義》話本的流行,大明朝就連販夫走卒都知道藤甲的弱點,自然沒人肯弄什麼藤甲。
倒是李瘸子這個曾經的衛所兵和藤編高手,結合桐油泡過的藤甲怕火的缺點,想出了用生漆在藤甲和藤牌外表塗抹厚厚一層的辦法,以解決怕火的問題。因爲,生漆既不怕水,又不怕火。只要生漆塗層夠厚,藤甲是不怕火燒的。
眼見藤甲成本不高,又輕便,防護力還高,馬林一高興,就讓李瘸子帶着一幫藤編高手,幫他製作大批的藤盾和藤甲,好運回歐洲使用。還有就是,運到美洲使用。
北美的叢林太過茂密了,不能派騎兵深入,只能派步兵。但因爲印第安人無處不在的冷箭威脅,士兵們需要防護力高的鎧甲。板甲倒是無敵,可穿上去根本跑不動。就算跑得動,也走不遠,速度超慢。而藤甲這種輕便且防護力高的鎧甲,則成了叢林戰的最佳選擇。更何況,藤牌也是最好的打土著的盾牌。甚至,就連本土的盾牌兵,馬林也打算改用藤牌,以節省士兵體力。
……
就在馬林讓孔泰派遣走私快艇去湄洲島上採購更多的桐油和生漆的時候,泉州錦衣衛百戶馮旭那邊傳來了好消息——劉謹同意了馬林船隊北上在大沽口登陸的請求,但只允許馬林帶隨從登陸時,嚴禁攜帶武器。這是因爲,劉謹害怕馬林這個蠻夷趁機襲擊天津衛。因此,要求馬林不得帶武器登岸。至於進獻的佛朗機炮和火槍,都交給天津衛的將士運抵京城。
這則消息是劉謹通過驛站系統隨邸報送到泉州的,用的是官方驛站系統。因爲邸報講究時效性,往往傳遞速度很快。雖然達不到八百里加急的程度,可因爲是驛站接力,傳播速度倒也比普通人趕路快多了。因爲,通過驛站系統傳遞消息,是可以隨時換馬的,不用等馬匹自己休息再上路。
但消息傳到馬林手裡時,已經是五月下旬了,離劉謹倒臺也只有兩三個月了。好在,馬林的船隻航速快,每天日行近百公里不成問題。而淡水堡到天津衛直線距離才1600多公里,走海上也不需要走彎路。因此,馬林倒也不擔心誤期。
但在出發前,馬林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他需要一些玻璃……
他要玻璃幹啥呢?不是爲了貿易,也不是爲了賄賂,而是想做一個暖房,用來養加拉帕戈斯象龜。
加拉帕戈斯象龜畢竟是熱帶生物,喜暖怕寒。而京城地處北方,每年有近半時間比較涼冷,加拉帕戈斯象龜未必適應。
可問題在於,加拉帕戈斯象龜是馬林進獻的“祥瑞”,不能出問題。要是養死了,那就不是祥瑞了,而是晦氣了。敢給明廷帶來晦氣,馬林的貿易資格分分鐘會被取消。
所以,這些加拉帕戈斯象龜決不能被養死。起碼,不能死那麼快。要不然,這就不是祥瑞了。
馬林心裡都有些後悔抓這些加拉帕戈斯象龜了,但他從天津衛登陸的理由就是護送“祥瑞”登岸。不然,他沒理由走天津衛這個近道。要是從福州或者寧波這些接待藩屬國的接待點登岸,再到京師,估計要耽誤好幾個月。到時候,劉謹倒臺了,事情就有些難辦了。因爲,劉瑾在位可以通過賄賂辦事,而劉謹倒臺,讓那些文官公事公辦,給你拖個幾年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馬林現在也是騎虎難下,必須進獻加拉帕戈斯象龜。而且,必須保證象龜不被養死。
而讓象龜不被養死,最好的辦法就是修建暖房了。但馬林記得,加拉帕戈斯象龜有個習慣——每天至少要曬一兩個小時的太陽,不然影響健康……
這可就難住馬林了,京北那旮旯冬天多冷?大冷天讓赤道生物加拉帕戈斯象龜出門曬太陽,鐵定凍死。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加拉帕戈斯象龜隔着暖房的玻璃曬太陽了……
但問題是,明朝根本沒有透明玻璃,而水晶又太昂貴……
無奈之下,馬林只好又客串一把工匠,決定自己燒一批玻璃帶着北上,順便幫這些“玄龜”搭建一個玻璃溫室……
……
於是,馬林一邊讓手下搭建燒玻璃用的坩堝熔爐,一邊派人去明朝採購燒玻璃用的石英砂、口鹼、鉛礦石……顯然,他要燒製的是最基本的光學玻璃,鉛玻璃……
其實燒玻璃還有一種重要的配料——硼砂,但馬林不確定明朝有沒有。結果一打聽,這玩意華夏老早就有了……
原來,在宋朝時,硼砂就被當做一種中藥了。北宋初年官方編著的《太平聖惠方》裡就提到了硼砂,還介紹了其作用——清熱解痰,解毒防腐……
雖然價錢貴點,每斤500文,但這已經比歐洲便宜了幾倍了。在歐洲,硼砂價格大約合到3兩銀子每斤左右,比明朝貴6倍。好在這只是燒玻璃的輔料,用的不多,不然玻璃價格要貴死。
另外,馬林還派人深入山中,尋找傳說中的基隆八斗子煤礦。可惜,山高林密,一時間難以找到。於是,他乾脆讓人在大陸上採購煤炭。反正,陸地上煤炭不貴……
當帶燃燒室的坩堝爐修好後,派去湄洲島的走私快艇也帶回了足夠的石英砂、口鹼、硼砂和煤炭。
然後,馬林叫來了當過玻璃廠學徒的大副韋斯特,過來動手製造玻璃。在熔鍊原料前,韋斯特讓人把材料洗了又洗,同時還讓人用銅棒製作了一個簡易的銅輥。
之後,洗乾淨且曬乾的原料被倒入坩堝熔爐內,底下放入煤炭使勁燜燒。當達到了一千幾百度足以鍊鋼的高溫後,韋斯特讓幫忙的工匠們把玻璃熔液倒在事先準備好的平臺上。當溶液凝固到膠狀形態後,韋斯特拿起銅輥,開始把膠狀的玻璃碾來碾去,直到成爲大塊平板形狀爲止。
然後,大塊的平板玻璃又被韋斯特放入退火爐,進行了退火加工,平板玻璃纔算成功……
韋斯特一口氣把所有原料都加工成了一塊塊的一英尺見方的平板玻璃,並打包裝船。這些平板玻璃,足夠修建一座比較大的玻璃溫室了。反正,玻璃溫室又不需要四面都是玻璃,只需南邊是玻璃就行……
準備好這些修建安置加拉帕戈斯象龜的溫室的玻璃後,馬林終於準備好一切,率領船隊北上大沽口,準備在那兒登陸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