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

拿破崙不但善於軍事,而且還善於政治。

當拿破崙手握軍權的時候,正是法蘭西部落經歷了十年的內部動亂時期。

開始是以激烈的革命方式應對外部及內部的威脅,隨後便是督府的腐敗。

國民議會改革也沒有成功,蓋因爲當時西部歐洲或者說整個歐洲都沒有這樣的先例。

在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時期法蘭西部落財政問題便已經很突出了,而到了路易十六的時候更是瀕臨破產。

經過十年的內部調整,財政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所以在1800年的時候,法國並沒有任何賦稅的收入,革命時代的紙幣形同廢紙。

拿破崙設立法國銀行,收回濫發紙幣、整頓國債維持了國家信用。

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各種手段籌措來的,例如,處置貴族及教士的財產、佔領地說佔有掠奪的財富、規定稅率如期徵收。

1795年的時候,憲法會議決定以後不再幹預部落內的宗教,部落民衆都有信教的自由。

但是對於不宣誓的教士,依然虐待如常,教士被流放的情況依然存在。

拿破崙1799年成爲君主後,雖然信仰自然神教,但是深知獲得羅馬教會及教主的支持非常重要。

1801年,法國與羅馬天主教教會教主締結《宗教條約》,效力達到百年的時間。

條約中規定,法國大部分人民信仰羅馬天主教,則一切儀式可以自由遵守;

羅馬天主教教主與法國應協同規劃法國的教區;

主教由法國君主任命,但須獲得教主的認可;

至於下級教士由主教任命;

主教及其餘教士的工資由法國供給,但必須宣誓遵守憲法;

以前法國教會的財產,沒有出售的歸還教會,出售的財產羅馬天主教教主不得干涉。

拿破崙使得教會附屬於政權,這就是法國沒有成爲秦國的原因。

即沒有能夠統一歐洲的學說,也不能夠帶來統一後給西歐各部落產生的利益。

一切都因爲沒有產生一種學說,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是很難達到事實上的統一。

後來,西方在佔領殖民地的時候,一直傳播羅馬天主教或其它新教,都是要這些殖民地建立文化上的認同,方便統治。

但是遇到中華、印度、中東地區是非常難以攻克的地方,不是他們不想,而是這些地方的文化比他們更加的久遠。

但是這並不是說西方就放棄了這種文化的殖民,一直在不間斷的進行。

對文化殖民的目的,就是要放棄民族的信仰,而最終達到經濟殖民的目的。

但是現在世界的情況,是宗教的信仰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所謂的這種忽悠人的東西最後連他們自己都不信了。

拿破崙建立的君主平民社會,屬於政教合一型政權。

1801年的宗教條約,使得過去教會的一切舊制度一掃而空,例如,什一稅、教會法院、宗教制度、虐殺異端、教會領土等。

1802年,拿破崙對於舊日的貴族發佈大赦的命令,有4萬戶又跑回了法國。

拿破崙一生最值得稱道的是編訂了《拿破崙法典》,這也是歐洲歷史上的一件非常化時代的事件,因爲歐洲地區的所謂法律都是羅馬天主教教會教規。

那麼這也意味着歐洲地區有了真正的法律,而不是不落宗教教規來審判案件。

1802年成爲終身君主,1804年獲得稱帝,且議會授予拿破崙的子孫有世襲的權利。

12月2日,拿破崙在聖母院大教堂加冕,改稱法蘭西帝拿破崙一世。

要注意到這一點,在這個時候是在大教堂加冕,意味着君權神授,而這個神是羅馬天主教的神,所以這是典型的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的另一個要素,宗教成爲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及這個國家的思想合法性。

拿破崙時代對出版物比較嚴厲,與之前大不一樣。

1804年,拿破崙有一統歐洲的野心,曾對人說歐洲如果不統治於一人之手,將來就永遠無和平之日。

1801年,英格蘭部落和法國雖然有亞眠盟約,但是彼此之間的敵視使得又重開戰端。

1803年,拿破崙率兵佔領漢諾威,並宣佈封鎖漢諾威至奧特朗托之間的海岸。

荷蘭、西班牙、利古里亞均提供軍隊或軍餉給拿破崙,且禁止英格蘭船隻進入海港。

拿破崙打算入侵英格蘭,然而事實是沒有成行。

1805年,英格蘭與俄羅斯結盟欲驅逐荷蘭、瑞士、意大利及漢諾威的法國人。

奧地利加入聯盟,而普魯士嚴守中立。

1805年8月27日,拿破崙率軍在烏爾姆戰役中打敗奧地利,且維也納也陷落了。

奧地利軍隊與俄羅斯援軍與法國軍隊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大敗,簽訂了《普勒斯堡盟約》。

盟約規定奧地利承認拿破崙在意大利的一切變更,並割讓奧地利屬威尼斯的領土、割讓蒂羅爾給巴伐利亞、割讓其它領土給符騰堡及巴登,只因爲這些部落與法國交好。

日耳曼大汗被迫將巴伐利亞及符騰堡兩地的酋長分封爲大酋長,與巴登大酋長共享統治的權力。

被分封后的地位,相當於與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大酋長一樣。

普勒斯堡盟約對日耳曼部落影響極大,因爲日耳曼部落內的大酋長諸侯都已經獨立於日耳曼大汗,他日能夠形成德國也逐漸掃清了障礙。

這就相當於秦國迫使東周的天子分封天子下轄領地的小諸侯升格爲與秦國一樣的諸侯,周天子勢力便沒有了。

1806年夏,巴伐利亞、符騰堡及巴登與其他十三個大酋長諸侯成立同盟組織,名叫萊茵河同盟,受法國保護。

萊茵河同盟爲法國提供士兵六萬三千人,由法國人訓練,以供拿破崙使用。

1806年8月1日,拿破崙向雷格斯堡日耳曼公會宣稱,日耳曼大汗這個稱號你沒有必要保留了,你下面的大酋長諸侯都獨立出去了,名存實亡,實在不能夠承認存在的意義。

然後,日耳曼大汗這個延續了800年左右的稱呼,成爲了歷史。

而自此西歐地區掃除了名義上的分封制貴族奴隸社會的最頂層框架,即東周天子被廢了。

而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了。

日耳曼大汗的個人領地有奧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克羅地亞、加利西亞、雷奧多麥利亞大酋長,洛林、威尼斯、薩爾斯堡等地的酋長。

當拿破崙稱帝后,日耳曼大汗就放棄原來的稱號,改稱奧地利大酋長及匈牙利酋長。

像法蘭西、英格蘭、西班牙、意大利等部落在很久以前,就不理日耳曼大汗了,只是名義上日耳曼大汗的地位要高於其他部落的大酋長。

拿破崙雖然在法國國內實行郡縣制,但是其所佔領的一部分領土卻分封給了自己的兄弟。

拿破崙的哥哥被分封爲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大酋長,分封其弟爲荷蘭大酋長。

這是1806年3月的事情,不知道同時期的中華是個什麼情況?

1806年10月14日,普魯士因爲漢諾威的歸屬權與法國軍隊開戰,在耶拿被法軍擊敗。

普魯士境內的要塞不戰而逃,普魯士大酋長也跑到了俄羅斯的邊境。

1806年11月,拿破崙率兵進入已經滅亡的波蘭境內,在弗蘭德蘭與俄羅斯及普魯士聯軍開戰,俄普聯軍被擊敗。

1807年6月25日,俄羅斯大酋長與拿破崙會晤,商定法國、普魯士、俄羅斯三方之間的蒂爾西特盟約。

俄羅斯大酋長被拿破崙征服,放棄與普魯士的同盟,與法國聯盟攻擊英格蘭。

法國獲得普魯士瓜分波蘭的土地,且與俄羅斯締結秘密同盟條約,共同瓜分歐洲大陸。

俄羅斯支持法國瓜分普魯士,並支持法國在西歐的各項改革事業,如果英格蘭不同意講和,俄羅斯將幫助法國攻打英格蘭,並令丹麥葡萄牙諸國禁止英國船隻進入港口;

而法國同意俄羅斯奪取瑞典的芬蘭部落及土耳其的摩爾達維亞及瓦拉幾亞。

拿破崙商定蒂爾西特盟約的目的,在於打擊英格蘭的商業。

1805年拿破崙戰敗奧地利軍隊的時候,其海軍被英格蘭擊敗。

1806耐,拿破崙發佈柏林命令,對英格蘭進行紙面封鎖,因爲沒有實力進行真實的封鎖。

1807年,英國對法國及其同盟也進行了同樣的紙面封鎖。

1807年12月,拿破崙頒發米蘭命令,凡是服從英格蘭規定的船隻均按照敵船論處,被法國查獲即沒收。

受到損失最大的是美利堅部落,同年十二月美利堅部落下令禁止本國船隻到歐洲去。

但因爲損失比較大,1809年放開與歐洲通商的禁令,只有英格蘭和法國商船不得駛入美利堅。

拿破崙深信封鎖政策可行,不久英格蘭商人懇求與法國媾和。

拿破崙對外擴張,對內改革,其所做出的貢獻影響深遠。

今天看到的法國城市規劃,基本上是當年奠定的基礎。

例如,巴黎的建設,無論是林蔭大道,還是凱旋門,一掃過去擁擠狹小污水橫流的縣城模樣。

1806年設立大學院,類似於教育部,教科自小學到大學。

這樣的舉動,也開啓了近現代教育的先河,影響深遠。

但是其也有侷限性,大學院所編訂的第一本教科書是《欽定問答體教科書》。

書中主要是基督教徒應該感謝君主,我們更應該敬愛、服從、忠順我們的大汗拿破崙;

無論是從軍納稅維護拿破崙大汗位;

我們並應該爲大汗的安全及大汗國的隆盛向神祈禱。

在這個時期,教育的權力還在教士手中,在幾十年後才擺脫出來。

對於貴族的待遇,只基於年金,而沒有封地,除了自己的兄弟。

拿破崙訂立榮光團制度,有功於國家的人都頒發獎狀,並授予其團員稱號。

拿破崙之專制與其改革一樣的有名,所謂的批評者即政治犯被逮捕者不下3500人。

在貴族奴隸社會中,可以看到歐洲各地都是彼此聯姻或戰爭,而因爲聯姻或者戰爭獲得的領土的例子太多了。

也就是說,在貴族奴隸社會中,對於大多數奴隸來說誰來統治自己都不能夠使自己擺脫奴隸的命運。

同樣所以就產生了無論誰來統治都可以,沒有一種民族的意識,典型的原始部落思維。

也可以看到西歐各部落互相之間的爭鬥都是大汗、大酋長、酋長、羅馬教主、大主教、主教之間的領土爭鬥,對於大多數奴隸來說對這些是不關心的。

同樣,這些所謂的貴族階層也認爲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你們奴隸生下來就是做奴隸的,所以這和你們沒有關係。

自拿破崙以來,設立郡縣制建立起君主平民社會,廢除只有貴族從軍從政的限制,讓貧民參與進來。

受益於這種體制的優勢,使得拿破崙一路橫掃。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拿破崙就出身於卑微家庭,其所倚重的領軍人物都也是卑微出身。

拿破崙時代,法國由法蘭西部落氏族部落認同上升到民族認同。

這種變革使得歐洲其他地區也逐漸放鬆奴隸的管控,地位由奴隸逐漸轉變爲平民,才使得由氏族部落認同上升到民族認同,爲後來各部落建立起國家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礎。

拿破崙對歐洲的貢獻在於其事實上打擊了歐洲各地的所謂的大酋長酋長這些貴族,爲這些佔領或者影響的部落進化掃清了一些現實障礙;

同時拿破崙時代法蘭西民族認同,也激發了其它地區民族主義的形成,記住這是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初纔開始了這一進程。

拿破崙自蒂爾西特盟約後,便專注於西班牙半島地區。

雖然與西班牙大酋長關係很好,但是唯獨葡萄牙還堅持與英格蘭通商。

1807年,拿破崙命令葡萄牙酋長向英格蘭宣戰,並且沒收在葡萄牙的英國人的財產。

但是葡萄牙只是答應宣戰,並沒有答應沒收財產。

拿破崙派兵前往,葡萄牙酋長及其家室乘英格蘭船隻逃跑,拿破崙不戰就收穫葡萄牙。

1808年,拿破崙召見西班牙大酋長查理四世及其兒子費迪南,商討大酋長退位,大酋長不得已聽從了。

6月6日,拿破崙分封其兄約瑟爲西班牙大酋長,其妹夫爲那不勒斯大酋長。

七月的時候,西班牙天主教教士以侮辱羅馬天主教教主,及壓制天主教教會,及法國廢黜西班牙大酋長煽動民衆反抗,法國軍隊在民衆的反抗下敗退。

十一月拿破崙親率20萬軍隊進入西班牙,西班牙十萬軍隊,被擊敗。

拿破崙征服西班牙,下令廢除所有的舊制度,允許民衆職業上的自由,這也事實上破除了奴隸制的束縛。

裁撤異端宗教裁判所,並沒收其財產,封禁西班牙三分之二的教堂寺院;

廢除西班牙部落內各酋長之間封地的稅界,把稅界移到邊境之上。

這也是拿破崙法蘭西大革命所傳播革命的強迫版本,你不改,我替你改。

1809年,奧地利因爲俄羅斯與法國交好,害怕法國攻擊奧地利,乘拿破崙專注於西班牙乘虛入侵法國。

法軍在阿彭木及瓦拉格姆二次戰役打敗奧地利軍隊,奧地利求和,簽訂維也納盟約。

維也納盟約,就是奧地利割讓土地。

1810年,虛弱的奧地利大酋長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拿破崙。

在與奧地利戰爭時,拿破崙認爲應該把羅馬天主教教主的領土納入法國內,因爲之前教主的領土就是法國先人賜予教主的。

拿破崙合併荷蘭及北部日耳曼一帶,包括不萊梅、漢堡及呂貝克等城 ,這也直接對這些地區進行改造。

波蘭改建了華沙酋長部落,也是拿破崙的功勞,爲法國的附庸。

雖然法國與俄羅斯簽訂蒂爾西特盟約,但是兩國都互相忌憚。

俄羅斯忌憚法國支持波蘭成爲大酋長部落,將成爲俄羅斯日後的隱患,而法國認爲俄羅斯沒有忠實的履行大陸封鎖政策。

1812年,拿破崙開始東征,募集了50萬新軍駐紮在俄羅斯的邊境。

兩國開戰後,俄羅斯被擊退,沿途焚掠一空。

7月攻入莫斯科,然而冬天到來,不得已後退,12月到達波蘭法國軍隊只剩2萬人。

法國的同盟最先背叛的是普魯士,普魯士昔日爲比較原始的貴族奴隸社會,自從遭受各方打擊以來也是積極改革。

1807年普魯士大酋長開始改革,經濟上廢除奴隸制,及土地交易限制;軍事上實行全民皆兵。

拿破崙僅允許普魯士養42000名士兵,而普魯士以退伍兵爲後備兵,所以雖然有限制,但是能夠出戰的士兵可以達到15萬人。

這些改革也是後來普魯士軍隊的起源。

例如,今天的日本採取的也是當年普魯士的這種方法,不過不僅僅是士兵,而是裝備。

就拿潛艇來說,服役幾年就退役,然後封存,如果發生戰事,這些潛艇都是可以使用的,那麼可以使用的數量就很多了。

當拿破崙從俄羅斯返回後,負責後勤的普魯士領軍約克倒戈,幫助俄羅斯攻擊法軍。

1813年,普魯士與俄羅斯結盟,一系列領土交易。

1813年,普魯士和俄羅斯聯軍被拿破崙所敗。

不料,奧地利和瑞典陷入普魯士和俄羅斯聯軍,在萊比錫進攻法軍,法軍大敗。

本來聯軍要求法國放棄其領土外的土地,那麼聯軍就不再開啓戰端,拿破崙的驕傲的沒答應。

1814年,聯軍攻入法國巴黎,拿破崙退位,被流放到一個小島上。

前波旁族的法蘭西大酋長企圖復辟,然而法國人看到這個大酋長的一切措施都不能夠使法國人滿意,且聯軍內部猜忌不能夠達成統一意見。

1815年,拿破崙舊部把拿破崙救到了荒島上,號召軍隊起來反抗。

拿破崙戰敗普魯士軍隊,同時在滑鐵盧差點打殘英格蘭軍隊,後普魯士軍隊來援合圍法軍,法國軍隊戰敗。

後拿破崙被流放到另一個荒島上,1821年5月去世。

對比對比西歐的情形,對比對比中華的情形,在面對外患的時候,是如何應對的?

就能夠看出國家和部落之間的差別,部落基本上被滅族或奴役,而國家則是同化部落民族,尤其是中華文化,看似是佔領,何嘗不是納入新鮮血液。

拿破崙同查理曼大汗一樣是改變歐洲的一個偉人,西歐歷史的改變與法蘭西這個民族有着切切實實的關係。

雖然歐洲大陸不是一個文化閉環,受到外來文明的深入影響。

但是能夠承接這種影響,且還推動了歐洲地區歷史進程的無疑是法蘭西的查理曼和拿破崙。

這比耍嘴皮子的英格蘭不知道強了多少倍,這也是地理原因使得英格蘭更加的陰險,而不像大陸上人的實際。

如果重新評估歷史,那麼法蘭西在歐洲地區可以說是引領性的,雖然這只是地區性的引領。

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前言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
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前言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