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聖明的君主,再愛一個女子也不會做出不當的事來,尤其是夏帝這樣理智的男人。他這樣的人,最懂得如何魚和熊掌兼得,從不會虧待自己半分。
“皇上素來行事有度,”林青妍還有些蒼白的臉上,浮出一點靜寧的笑,“倒是絕不是爲女色亡國的人,這天下間還沒那個女人能迷惑得了他。”
“皇上是明君,太后您也是明理之人,”太醫署令微微一笑,緩緩道:“太后您聰慧過人,您垂簾聽政四年,都不曾弄權,事事爲大夏和皇上着想,這是人之本色。其二,太后對皇上的情意,不在皇上對您之下,您只會爲皇上好,絕然不會做紅顏禍水之人所爲之事。”
林青妍笑看向太醫署令,“哀家到不知曉,原來在署令大人心中,哀家竟是這般品格高尚之人,到叫哀家覺得有些慚愧。”
太醫署令面色不改,只恭恭敬敬地回道:“微臣以爲,女子者,最不易做到的,莫過於寧靜致遠,大智若愚。”
一個女子,若沒有過人的耐力和見識,是做不到這兩者的。人人都想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人人都想絢爛如盛開的春日櫻花,在這浮世年華中,淡薄聰慧的女子,宛如稀世璞玉。
“大人見解獨到,難怪皇上這般器重大人。”
“不敢!微臣愚鈍,是皇上憐憫微臣而已。”太醫署令立時回道,頓了片刻,又道:“微臣是看着皇上長大的,慈昭太后對皇上很是冷淡,先帝當年雖然有幾年很是寵愛皇上,但是後來,只怕恨不得沒有皇上這個兒子。皇上就是在這樣不近人情的深宮長大的,有時候行事難免只考慮利弊,而不太會考慮感情。”
總有些事是你覺得很不可思議的,比如慈昭太后和夏帝。
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談論,總是讓人很難理解慈昭太后爲什麼會這樣對夏帝。夏帝這樣的兒子,換做任何一個女人是他的母親,都是做夢都要笑醒了,可偏偏碰上慈昭太后,對
他視若無睹。
可見,人人都有人人的遺恨,即使聖明如夏帝,睿智如夏帝。
太醫署令悄然看了一眼凝神聽着的林青妍,接着道:“但太后您對皇上來說,是唯一例外的人,只有在對太后的事上,皇上纔會動一個正常人的情緒。微臣不希望皇上變成一個沒有任何感情人,那樣,即使他是大夏最英明的帝王,卻也將是最可悲的。”
當看着夏帝的御座下,堆滿了敵人和棋子的屍骸,看着這些屍骸堆積出一個高高在上的聖明帝君,從小看着夏帝長大的太醫署令,是如此憂慮,若是他失去這唯一能讓他真心微笑的女子,他是不是這輩子都不會再笑了?
“皇上給了天下人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太后您,是皇上唯一爲自己爭取的幸福,”太醫署令錚錚地道,語聲堅定,“皇上要的,微臣就是肝腦塗地,也是要拼力效勞的!不管天下人怎麼說,微臣都認爲皇上爭取自己的幸福是對的。”
夏帝身邊,總是有讓林青妍驚豔的人才,從慕扶櫻到太醫署令,他們對夏帝的忠誠,都遠遠超過一個臣子對一個帝王的忠誠。
夏帝似乎有這樣的本事,總是能讓人相信他多過於相信自己,總是願意爲了他的目的,而付出自己的一切。而無論這個目的,是公,還是私。
“皇上身邊有大人這樣的人,哀家十分高興,”林青妍十分誠心地道,“就是有像大人這樣的人在,皇上才能實現他想要締造繁榮昌盛的大夏的目標。”
太醫署令面色肅然,甚至帶着虔誠,“太后謬讚!對微臣來說,能爲皇上盡力,是微臣感到最榮幸的事。”
林青妍記得慕扶櫻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如此堅定而激越的,彷彿這是他們的信仰。
夏帝的識人之能,用人之道,都是獨步天下的。
除了用人,夏帝還有一個特別強的本事就是謀算人,設起局來永遠都是環環相扣,
永遠出人意料,還氣得人打破門牙往肚子咽,一個字都申訴不得。
只是如此半月後,宮裡又傳出消息,說太后的病情又加劇了。左右宮娥內侍都能看得出她十分思慮兄長,只怕一個不甚,這輩子就連最後一面都見不上了。但太后,隻字未提。
而敬安侯林青裴聽到這個消息,據說是當時就一頭栽到,醒來後痛哭流涕,痛泣沒能好好照顧好妹妹,有負亡母所託,哭得那叫一個肝腸寸斷。
這位大夏第一新貴的痛哭,叫郢京新來傾慕於他的大把少女跟着哭得呼天叫地,整個郢京都籠罩在悽怨的氛圍之中。閨中姐妹一見面,便說的是這位新貴和太后的不幸。
是以作爲兒子的夏帝十分爲難,一邊是孝道,一邊是公道,生生要急白了三撮頭髮。
於是林家的一個晚輩,輩分上算起來是林青裴和林青妍的侄子,便火速上表,表示願意爲君分憂,爲太后和敬安侯盡孝,請求代族叔受過。
羣臣再一合計,太后的病估計一半是真病,還有一半是被他們給氣的,若是太后就此出事,卻連唯一的兄長都沒見到,那他們實在罪過太大了!
於是,在某些人的帶頭下,朝臣紛紛上奏疏,言林家是大夏以孝治家的楷模,若是不能成全了林家這位晚輩的孝道,便讓整個林家都失了楷模的風範,扼殺大義,實乃天理不容。相反,若是皇上能恩准,便成就了一場千古佳話。
何況,若是太后有個什麼,夏帝沒能盡到孝道,那也是大大的違背孝義,身爲一國之君,當爲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於是在羣臣的跪請下,夏帝便也只能勉勉強強允了。
只是按尋常速度,從郢京到晤陵一個來回也要七八來天,林青裴卻於五日後便到達了郢京,並且在兩日後,因爲西邊又作亂,爲大義犧牲小情,受封爲正四品驃騎將軍,含淚辭別太后,領着原本一向由寧國公領率的十五萬大軍掛帥出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