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九章 臺灣島的開拓

“萬歲爺,這會兒是下午兩點,要不要先吃點東西?”

“唔,還真的有點餓了。但是。”朱由棟摸摸自己的肚子,抓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水墊了墊:“算了,還是去乾清宮吧。你去找點小吃點心什麼的,朕在路上吃點便是。”

“......是。”

之所以要這麼趕,當然是因爲有臣子按照事先的安排,先在乾清宮等着他——那裡纔是他作爲皇帝日常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沒有合適的會議室,暫時在興華宮舉行一兩次會議時可以的。但若是日常辦公都不在乾清宮,那就說不過去了。

“臣孫傳庭,拜見皇上。”

“讓伯雅......嗚嗚......”朱由棟努力的把嘴裡的一塊麪團吞嚥下去,又喝了好大一口水,總算是緩過一口氣:“伯雅久等了,抱歉抱歉。”

“臣惶恐,皇上操勞國事如此辛苦,哪裡需要向臣道歉。只是皇上,這三餐不定食可是得病的大忌。皇上身爲天帝賜予權柄之人,肩負我大明億萬臣子殷殷期盼。還望皇上保重身體。”

“哎,國家事情這麼多,朕也難啊。不過你放心,朕不會生病的,最多也就是累倒,休息一陣子就好了。”

“皇上!”

“好了,朕的身體自己知道,請伯雅放心。先來談正事。”

“是,請皇上示下。”

“這次叫你來,是想讓你結束在宛平縣的知縣任期,調你去另一個地方。”

“臣惶恐,知縣調動也要勞煩皇上。皇上的一片厚愛之心,臣感激涕零。”

“哈哈哈,伯雅啊,這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哦。這個任命,在有些鼠目寸光的白癡看來,無異於流放。”

“臣斗膽揣測,皇上可是要讓臣去臺灣?”

“果然是孫傳庭啊。”朱由棟撫掌一笑:“不錯,正是臺灣。自今年二月下旬我朝趕走西班牙人,拿下臺灣後。咳咳,朕本來是想設布政司的,但是那地方現在到底有多少人都不清楚。所以,經過吏部、兵部反覆協商,準備在臺灣設府。你呢,就是這臺灣府的第一任知府。”

“臣多謝皇上信任,願意擔當此任。”

“嗯,伯雅啊,你對臺灣這地方怎麼看?”

“皇上,臣以外,臺灣地處我大明東南膏腴之地的前沿,北承琉球、倭國諸島,南聯瓊州、呂宋等地。無論是從海貿還是軍事上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一個節點。有了這個地方,則我大明的福建、浙江乃至南直隸,都有了極好的遮護。若是此地被其他強國控制在手中,則我大明東南數省,始終不得安寧。東南不穩,則我大明國勢亦不穩。”

“哈哈哈,伯雅說的好。朕還有一個不太文雅,但足夠形象的比喻。”

“請皇上示下?”

“如果把大明比作糾糾男兒,那臺灣,就是這個男子的**!”

“噗嗤~皇上這個比喻確實不太文雅,但確實讓臣更知道該如何治理、守衛臺灣了。”

“嗯,伯雅過來看。”

引着孫傳庭來到一張桌前,桌子上是朱由棟憑藉穿越前的記憶劃出的臺灣地形圖。

“伯雅請看,這臺灣島的地形,總體是東高西低。這靠近太平洋的東側,都是高山。西部對着福建這一邊,很多沿海平原和丘陵。已經查明,該島上已經有不下於五萬的福建、浙江等省的移民在上面定居。此外,也有不少土著,很多聚集在沿海平原。據說該島的山中也有土著居住。但是在短期內,我們和那些山裡的土著打交道應該不多。

去了那裡之後,你的任務是:第一,勘定當地詳細地形,各地基本條件,然後劃定縣域。朝廷現在只是給了你一個府的編制,將來要劃多少個縣,你的意見是最重要的。第二,修建港口。這港口要分爲軍港和民用港,而且最好是在島的南北都有。第三,招攬漢民開墾荒地,要儘快讓我們的人在島上超過當地土著。第四,興辦學堂,將我大明的衣冠、文化,徹底覆蓋該島。第五......”

朱由棟絮絮叨叨的說完了後,重重的拍了拍孫傳庭的肩頭:“伯雅,作爲開拓者,任重道遠啊。你有什麼要求,現在可以跟朕講,只要不是太難,朕盡力爲你做到。”

“臣......”低頭思索了一會後,孫傳庭不由得苦笑了起來:“皇上,臣今日咋然聽聞此事,只覺得臺灣需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需要朝廷和皇上襄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所以......”

“嗯,沒事。朕先跟你講朝廷要給臺灣的。”

“是,請皇上示下。”

“這第一,是錢糧。大司徒那邊已經答應了,今年萬曆四十六年還剩下一半,所以給你10萬元。明年天啓元年開始,戶部不但不在臺灣收稅,還每年發放20萬元給你,持續三年。另外,今年太倉庫和皇家銀行的倉庫還會轉運給你20萬石的糧食,之後也是連續三年,每年都會無償支援你30萬石糧食。但是,從天啓四年開始,就什麼都沒有哪!到時候,就是臺灣府給朝廷繳納賦稅了。如此,你可滿意?”

“足夠了,足夠了!臣多謝皇上和諸位上官體恤!”

“第二,是軍隊。朕已經讓劉時敏從騰驤四衛中準備了一支兵馬,共計1000戰兵,五百匹戰馬,五門105mm大炮,人手一杆燧發槍。這支軍隊不設營官,全部交給你親領。畢竟,這個臺灣府不比內地的那些州府。大仗不會有,但小仗也一定不少。所以必須給知府統軍權......呃,新軍你就不要想了,現在朝廷正在對暹羅、倭賊打仗呢。朕自己都差。”

“臣豈敢如此不知好歹。請皇上放心,不管什麼軍隊,臣有信心將其帶成精銳。”

“好,朕對此也很有信心。那朕接着說第三條,錦衣衛。這是對你的監控和牽制,但也是對你的保護。希望你能理解。”

“皇上放心,臺灣孤懸海外,臣又治民又領軍,便是皇上不提,臣也要請皇上派出錦衣衛。只是,不知錦衣衛的人選?”

“嗯,此人姓陳,名孝天。字雨農。是你的同年,但也是朕在方山學校的學生。這小子早知道一心想做錦衣衛,朕就不讓他參加會試了。白白浪費了朕一個進士的名額......這些就不說哪,朕會讓他去做錦衣衛臺灣府百戶。除了剛纔說的對你進行保護外,他還負責和臺灣島當地的土著打交道。你們知道該如何去做吧?”

“是,請皇上放心,臣明白了。簡而言之,分化瓦解、軟硬兼施。”

“你能想到這一點,朕就放心了。最後,朕還給你人。”

“人?”

“是啊,臺灣島上的漢民,都是最近幾十年陸陸續續自發遷徙到上面去的。這些漢民,大多數都是在大陸地區窮困潦倒活不下去,或者是犯了什麼事不得已跑路走的。這些人,對朝廷缺乏感恩和敬畏之心。你要是依靠這些人去和當地土著對抗,肯定要吃大虧。所以,朕準備從東南沿海已經廢得差不多的衛所中,抽調五萬人,把他們全部轉爲民戶,然後交給你,集體送到臺灣定居。”

說完了這話後朱由棟笑眯眯的對着孫傳庭道:“如何,你還要什麼東西?”

“皇上。”孫傳庭大禮參拜:“皇上如此厚待臣,臣感激涕零,照理是不該再多要什麼了。只是皇上啊,這官員呢?這個,臣一個人可扛不住全府的庶務啊。”

“嗯,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伯雅你是兩年前的新科進士,若不是臺灣此時是個荒僻之地,這一府之尊怎麼都輪不到你。因此,你先去吧,庶務什麼的,先搞軍管!等明年,天啓元年的春闈結束後,朕再給你派人過來。那時候,估計你劃定縣域啥的也做好了,朕把新科進士派過來做知縣,然後臺灣結束軍管,豈不是正好?”

“臣明白了,皇上思慮周全,臣拜服。請皇上放心,臣一定在三年內,讓臺灣大治!”

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二七八章 太孫賑災方案(一)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一四四章 橫海衛的薪酬第六七七章 毛文龍的無奈第五二九章 莫里斯再上線第三九二章 宗室們的分化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四十八章 打臉就要打痛(九)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二五五章 大阪的夏之陣(一)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三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一)第一二八章 東林陷入頹勢(三)第四六九章 大明向你宣戰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七一四章 只是雙眼流汗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九十九章 我們的海賊王(一)第三四八章 東海上的決戰(五)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一五五章 所謂帝王心術第三九九章 褚英汗之覺悟第三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一)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二三二章 歷史未能重演(三)完本感言暨新書寫作計劃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六四零章 國內總體穩定第六一九章 穿越喜馬拉雅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九十七章 槍桿子出政權第一一八章 東林也要辦報(七)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戰(六)第六六九章 紅海出現敵人第四十四章 打臉就要打痛(五)第五六零章 外事要講紀律第七四八章 繼續一路向西第七六三章 臨陣科技突破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三十四章 原始資本積累(九)第三八六章 現在扭頭向東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二三零章 歷史未能重演(一)第四零零章 王師登陸仁川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應對第二一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二三一章 歷史未能重演(二)第一零四章 真是時不我待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三十四章 原始資本積累(九)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六三三章 帶路黨的作用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機構第六三六章 帝國開始崩潰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三七二章 燃燒的暹羅灣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五六二章 此刻需要謹慎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二八八章 基督正義聯盟(一)第六八二章 流水賬的戰報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二一五章 巴格達的帕夏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三六九章 西貢要塞被圍第二二七章 土著中的垃圾(三)第七三七章 前後方的配合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六四八章 護國公八大王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賢第七三七章 前後方的配合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三四七章 東海上的決戰(四)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三五九章 臺灣島的開拓
第七十三章 搬遷勢在必行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三零零章 暹羅王的手筆第四二二章 啓動經濟改革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第二七八章 太孫賑災方案(一)第二六二章 大阪的夏之陣(終)第一四四章 橫海衛的薪酬第六七七章 毛文龍的無奈第五二九章 莫里斯再上線第三九二章 宗室們的分化總設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四一三章 身體素質差異第四十八章 打臉就要打痛(九)第一四一章 所謂借殼上市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二五五章 大阪的夏之陣(一)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三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一)第一二八章 東林陷入頹勢(三)第四六九章 大明向你宣戰第二二五章 土著中的垃圾(一)第七一四章 只是雙眼流汗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九十九章 我們的海賊王(一)第三四八章 東海上的決戰(五)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一五五章 所謂帝王心術第三九九章 褚英汗之覺悟第三十六章 原始資本積累(十一)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二三二章 歷史未能重演(三)完本感言暨新書寫作計劃第三五八章 恢復周之分封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四六七章 新豪商的崛起第六四零章 國內總體穩定第六一九章 穿越喜馬拉雅第四二零章 雙子們的佈局第四二八章 臺灣府的發展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九十七章 槍桿子出政權第一一八章 東林也要辦報(七)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戰(六)第六六九章 紅海出現敵人第四十四章 打臉就要打痛(五)第五六零章 外事要講紀律第七四八章 繼續一路向西第七六三章 臨陣科技突破第八十八章 神烈山祭孝陵第三十四章 原始資本積累(九)第三八六章 現在扭頭向東第四一七章 東亞霸主降臨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二三零章 歷史未能重演(一)第四零零章 王師登陸仁川第六八一章 大明朝的應對第二一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七八二章 北線歸於平靜第二三一章 歷史未能重演(二)第一零四章 真是時不我待第六七三章 印度洋的破交第三十四章 原始資本積累(九)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一零七章 現在開始起航(二)第六三三章 帶路黨的作用第三五二章 登基年號選擇第五九四章 搭建地方機構第六三六章 帝國開始崩潰第五八三章 黎塞留的遊記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三七二章 燃燒的暹羅灣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國事第五六二章 此刻需要謹慎第二九七章 日本欲寇朝鮮(一)第二八八章 基督正義聯盟(一)第六八二章 流水賬的戰報第五二零章 天璣星再求援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二一五章 巴格達的帕夏第一一零章 金陵日報創刊第四零三章 我有很多靠旗第五一四章 文曲死中求活第三六九章 西貢要塞被圍第二二七章 土著中的垃圾(三)第七三七章 前後方的配合第五三六章 首席民政秘書第三零一章 向東還是向南第一八九章 英烈不容遺忘第六四八章 護國公八大王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賢第七三七章 前後方的配合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三四七章 東海上的決戰(四)第六五七章 里斯本的諜影第三五九章 臺灣島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