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

八四四章 兩全其美

黑山軍易幟,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只是張燕性格執拗,如今黑山軍的實力也比歷史上要強很多,所以還是要下點功夫來說服。

王羽想着反正勸一個也是勸,兩個一起勸也不耽誤什麼,於是乾脆把主動前來的高幹也召了來。

他還想過親自走一趟西三郡,以表示誠意,增強說服力,卻被諸葛亮勸阻了。雖說張燕不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誰知道面對青州略有些咄咄逼人的勸降,張燕會做出什麼反應?

要知道,近年來,往來於邯鄲城的時節可是一點都不少,人心難測,以黑山軍的重要性,根本就不值得冒這個風險。

王羽想想也是,這纔將會面地點設在了接近魏、安平兩郡交界的陽平亭,以飲宴的名義邀請河北最後的兩股獨立勢力的首腦來商談。

亭中的石桌上擺滿了酒菜,王羽酒量普通,另外兩人滿心憂慮,心思根本沒放在酒菜上,酒宴進行了小半個時辰,桌上的東西基本還是原樣。

王羽說是要講道理,卻沒急着說話,而是將筷子拿了起來。高幹本也是屏息凝氣的靜聽,見狀也是一愣,剛纔說的煞有其事的,可現在這模樣……莫非還要先墊墊肚子,纔好講道理麼?

www _Tтká n _C〇 王羽當然不會那麼無聊,他只是將筷子當做道具而已。只見他將筷子一分爲二,舉起其中一支,緩聲說道:“中原素有‘士農工商’之說,管子他老人家的原話是: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後人穿鑿附會,硬是將其做了個排行,看似有理,實則可笑……”

管子是記錄春秋名相管仲言行事蹟的書籍,做爲春秋五霸齊桓公的首要輔佐者。管仲當然是個很了不起的人。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都時常以管仲自詡,後世的儒家更是對其追捧得很,可見其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士農工商的這個概念,正是出於管子。後世的說法普遍認爲,這句話是對社會上最主要的四個行業的排行。但結合全句來看,管仲的本意未必就是如此,所謂石民,其實就是柱石之名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說,士農工商乃是國家柱石。

考慮到管仲的治政風格。特別是大名鼎鼎的興齊三策,王羽認爲,這句話很可能是被歪曲了。他當然沒興趣做學術研討,只是想拿這句話來引起話題罷了。

“士者,立德於心,建功於世,宣功德於言。澤被後世,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很虛,和社會繁榮程度的關聯不大,暫且不論。歷代君主皆重農而抑工商,卻不知這三者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民以食爲天,溫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農人耕耘勞作,收穫糧食。才能讓人不至於被餓死,故而重農沒錯。如果農耕不力,收穫的糧食不足,勢必饑民四起,天下動亂。故所謂無農不穩。”

“但要滿足溫飽,光有糧食是不夠的,還要建起房屋,製作衣袍,方能禦寒。如果單靠一家一戶獨立操持,也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看似很美好,實際上卻會使社會陷入停滯,也沒辦法真正滿足人們所有的慾望,更無法抵禦天災人禍之類的傷害。”

“所以要有專門的工匠,從耕作中脫離出來,專門磨練技藝,大量製作各種各樣的用具出來,使得勞作更加省力,生活更加便利,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而商人的作用是互通有無,沒辦法獨立存在,只有得到了農人耕種出的糧食,工匠製作出的用具,交易往來自然無從提起,所以,本將以爲,管子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三個行業的重要性有高下,而是順序本身就有先後。”

王羽的這番話和主流觀點是有偏差的,但張燕讀過的書不多,只要邏輯沒錯,接受起來倒也不難。他點點頭,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將軍的意思是,光是農和商還不夠,青州的繁榮是因爲農工商並重?”

“可以這麼說……”王羽稍稍鬆了口氣。

現在儒家還沒形成絕對壟斷的地位,如蔡邕等那些飽學鴻儒並不迂腐,而且他們見識廣博,探討問題的時候往往舉一反三,很是省力。最麻煩的反而是那種似懂非懂的半吊子,因爲懂的少,他們會死死抓住自己所知的知識或理念,根本說不通道理。

從西三郡之前的治政當中可以看出,張燕就有這個傾向。

張燕的治政理念,完全就是照搬大漢朝從前那一套,唯一的區別就是略有些死板的平均主義。如果張燕也是個抱殘守缺的,那今天能不能勸服對方,王羽就沒什麼信心了,現在看來,道理還是能說得通的。

“不過,就算西三郡同樣三業並重,繁榮程度也應該是比不上青州的。”

“那又是何緣故?”張燕眉頭一皺,但表現得還算耐心。

“一來青州佔了先機,把河北至淮泗一帶數得着的工匠都網羅到了一起,西三郡現在再想奮起直追,這個過程肯定是比較漫長的。二來三業並重說起來容易,其中的牽扯卻千頭萬緒,稍微把握不好,那就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張燕愚魯之人也,還望將軍明言以解惑。”張燕聽得似懂非懂,神情卻非常認真,用不着別人教,他也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青州繁華無雙,研究的人何止車載斗量,但至今也沒聽說誰瞭解得比較透徹,始作俑者的王羽當面講解,這種機會可說是千載難逢。

“就像是這筷子一樣,沒有農工,商業便是無根之萍,這是傳統的理念,沒有商人,徹底的農業也是一潭死水,飛燕兄對此應該有些心得……其實,沒有欣欣向榮的工業。商業同樣繁榮不起來,正如現在青州向外輸出的商品,利潤最大的是什麼,還不是成本不值一錢的紙?”

王羽將兩根筷子分開,又隨手從張燕面前拿了一根。然後將三根筷子彼此相倚的靠在一起,像是堆起了一堆篝火一般。

“任何有偏重的經濟模式,都像是單一的筷子,立不起來,也沒辦法向外延伸,我稱之爲單線模式。是畸形的,無論如何維護,也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繁榮興盛。就算是某兩個行業並重的模式,雖然能平地而起,但終究不夠穩固,只有三業並重。彼此促進而不妨礙,方有長治久安之效。”

王羽將筷子架穩,看向張燕,悠然問道:“飛燕兄有造福於民的心願,也有踏踏實實學習的心性和決心,但飛燕兄可知如何把握三業之間的尺度嗎?”

張燕默然。

他一個草根出身的教徒,讀的書有限。見識也有限,也就是這兩年執掌西三郡,纔算是對治政有了些概念,更是直到最近,纔對商人有了改觀,哪裡答得出這麼超前的命題?

“如果飛燕兄直接照搬你理解的青州模式,大力在轄內鼓勵商業,很可能會形成人人趨利,囤積居奇,土地兼併的局面出來。因爲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樣也是對工業沒有概念,所以商人們賺了錢,只會將目光投向土地,豪強兼併土地是用強的,商人兼併土地是用買的。方式不同,但結果卻沒什麼不一樣……”

王羽給張燕描繪的場景並非杜撰而來,遠的近的,兩千年的歷史中,有太多可以借鑑的例子了。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紀,一個國家從抑制商業陡然轉變到另一個極端,帶來的後果是何等的驚人,王羽可是有着極其深刻的切身體會,描述起來自然也很形象。

從某種角度來說,張燕在西三郡的治政方式,的確和王羽所經歷過的有些神似。

“這,這……”眼下中秋將近,河北的天氣已經有些微涼,在河畔的涼亭中,河風習習吹過,溫度很是宜人。但張燕的頭上、臉上卻都是汗水,一方面是思考累的,在頭腦中推演出一部分結果之後,他又被嚇得不輕。

王羽的話雖然都是推測,但從邏輯上來說,是完全有可能的。從前的執政者抑制商人,一方面是因爲商人不安分,另一方面,還不就是認爲商人趨利無德,會影響世風嗎?

自己從傳統模式突然轉變爲重商模式,又有青州這個例子擺在那裡,搞不好西三郡的風氣真的會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

人人趨利的國度,怎麼可能是塊讓人安居樂業的樂土?

“本將治政數載,看似風光不盡,實則也是戰戰兢兢,不敢稍有懈怠,如履薄冰一般。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本將今日方纔有所體會啊。”王羽這句話說的也是頗有感觸,治政比打仗可是複雜多了。

“不知將軍是如何居中協調,掌控局面的呢?”張燕的感觸也不比王羽少多少,特別是有青州這個鄰居,就算他自己無心旁顧,耳根子也難得清淨,壓力比王羽可大多了。

“以稅政來調節,以幣制來黏合,這筷子架就更加穩定了……”

自古以來的仁人志士所倡導的輕徭薄賦,其實並不適合商業繁榮起來的社會,因爲稅收是最好的經濟調控工具,一下子把稅壓得極低,執政者就沒有戰略迴旋的空間了。

同樣重要的是金融制度,王羽現在只能將其簡稱爲幣制,即便是隻有貨幣一種金融工具,這裡面的學問也是相當大的。曹操召集幕僚研究了那麼久,始終不得要領,就是因爲這裡面有些理念過於超前,也只有青州這種破而後立的諸侯國纔有條件實施。

西三郡也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可張燕對治政的理解能力卻比曹操差了不止一兩籌,雖然王羽毫無保留的當面解釋,可他還是聽得雲裡霧裡,只覺高深莫測,很厲害的樣子。

聽到這時,張燕也明白了,王羽毫無保留的講解,打的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知難而退的主意。自己的堅持,只是因爲要將太平道的理念貫徹到底,而太平道最終極的目標是要建立人間樂土,開創新天地。

結果現在這麼一聽,原來開創新天地不是有理想。有決心就可以的,這是一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命題,自己似乎搞不定。

怎麼辦?只能退位讓賢唄。不然不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纔怪呢。

可他不甘心啊!

王羽或是有宿慧,或是得了高人傳授,亦或家學淵源。起點比自己高得多,但畢竟是個梟雄人物,各項與百姓福祉攸關的政令,在他眼中都是工具,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中透露出來的,盡是居高臨下的冰冷味道。

就算王羽的本事再大。見識再高,沒有一心爲民的心思也是枉然啊。在軍政方面,張燕都甘拜下風了,但若說就此納首稱臣,他還是有些遲疑。

高幹在一旁冷眼旁觀,對王羽這番治政理論也是歎爲觀止。當今之世。英才衆多,有資格立言於世者不知凡幾,但真正對社會百業看得最爲透徹,或者說解釋得最爲清楚的,還真就非王羽莫屬,青州繁華無雙,卻非僥倖。

不過話說回來。王羽這番理論再怎麼高明,效果卻也有限。

張燕不是很有城府的人,高幹世家子出身,察言觀色,見微知著的本領相當了得,看了張燕神情,哪還不知對方心中猶豫?

袁紹入主冀州之初,與黑山軍也很是見過幾仗,高幹對張燕的性情還是有些瞭解的。做爲堅持的時間最長,規模也最大的黃巾餘部。張燕是個相當有主見的人,否則他早就死在官兵的圍剿或內部的火併當中了。

王羽想要純以言語動之,恐怕很難。而平北策什麼的,對張燕也不會有任何吸引力。

平北策主要的適用範疇還是有雄心或是野心的諸侯,有信心以弓馬開闢一片新天地。取代匈奴、鮮卑成爲北疆霸主。

張燕更樂於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算明知不如王羽,手下人才也不足用,他又豈會輕易放棄?說白了,不放棄,他還能繼續執掌權柄,貫徹理念,放棄了,在英才濟濟的青州,他哪有脫穎而出,施展抱負的機會?

高幹倒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但都是被逼無奈投降的,多少有點同仇敵愾,看熱鬧的心思。反正幷州是肯定保不住了,也沒有死保的必要,張燕堅持得越徹底,等下他和王羽的談判就越有利,可以多討要些優惠條件。

“飛燕兄的心情,本將也理解,辛苦打下的基業,就這麼拱手讓出,讓渡的一方還是從前幫過的盟友,怎麼想,都有種所託非人,被恩將仇報了的感覺……”

王羽這話說的很直,張燕自然不敢怠慢,連忙起身抱拳道:“將軍言重了!張燕雖愚魯之人,但豈會如此不分輕重?”

“言則無忌,”王羽擺擺手,一臉的輕鬆寫意:“既然邀飛燕兄來這陽平亭,就是爲了開誠佈公的把話說個清楚。坦白說,中原大戰迫在眉睫,無論出於何種考慮,河北軍政合一也是必行之策,攘外必先安內,這話雖未必全然妥當,但道理終究是不錯的。”

“……將軍說的是。”張燕臉色變幻,最後還是黯然嘆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換了他自己,也不敢在大戰當前時,放任身後有一股轄外的勢力在,這不是信任與否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無法迴避的問題。

王羽點點頭,突然話鋒一轉,道:“不過,你我之間,也未必只有用實力說話這最後的辦法,在發出邀請之前,本將苦思良久,思得一法,或可圓滿解決這個困局……”

“啊?”張燕大爲意外,高幹看過來的眼神中也盡是震驚。怎麼看,這都是個解不開的死結,最後也只能是青州強壓,張燕屈服,怎麼可能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面對兩人詫異的眼神,王羽雲淡風輕的一笑:“首先,飛燕兄要的是治政的權力,想要貫徹太平道的理念,而非爭雄天下,這應該沒錯吧?”

“正是。”

王羽拍拍手,灑然笑道:“那就很簡單了,只要單獨保留飛燕兄在西三郡的治政權,將軍隊裁汰掉,豈不就是兩全其美?”

“這……”張燕有點跟不上王羽的思路了。沒有兵了,還能算是諸侯嗎?

“不客氣的說,如果青州軍三面圍攻,黑山軍能抵禦否?”

“不能。”張燕老老實實的回答道:“別說三面圍攻,只要驃騎六軍分一軍入境,黑山軍就難以招架了,若來的是羽林、泰山、疾風這三支大軍團,覆滅只在頃刻之間。”

“飛燕兄過謙了。”王羽搖搖頭,黑山軍可沒這麼弱,不過兩邊的實力對比確實是強弱懸殊,只要說明白了這個問題,後面的話就好說了:“西三郡對青州的潛在威脅,其實就是來自於軍隊,只要沒有了軍隊,保留西三郡做爲特區又有何妨?”

“……”被王羽繞了一圈,張燕也有點反應過來了。仔細想想,雖然匪夷所思,但這還真是個辦法。

反正現在黑山軍也確實打不過青州軍,能維持獨立的局面,只是靠着盟友的身份和王羽的道義,如果對方悍然翻臉,自己最好的出路也只有回太行山打游擊了。既然如此,爲何不能相信對方的承諾,將西三郡變成這所謂的特區呢?

王羽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條件:“黑山軍的將士可以聽憑自願,或者經過整編後加入驃騎六軍序列,也可以退役。西三郡的政務全由特區官衙自行擬定,只要繼續尊奉漢室,不在轄內設立針對性的關卡,聽憑內外商賈、民衆自由通行即可……”

“茲體事大,將軍且容燕思之……”

張燕陷入了沉思,王羽毫不耽擱的轉向了高幹,直接丟了一副輿圖過去,乾脆利落的說道:“元才這邊更簡單,直接在輿圖上挑個地方吧。以往的恩怨一筆勾銷,至少本將不會追着你們不放,築城的耗費由我青州出,規矩也簡單,只要不和其他諸侯爭鬥,誰打下來的土地,就是誰的。諸侯之間的爭端,自有中原出面調解,嗯,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再有什麼,以後慢慢補充便是。”

八七八章 各掀底牌四九四章 李代桃僵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三四三章 梟雄是本色八四一章 貨幣戰爭七六五章 大戰之後八三三章 亦步亦趨四七八章 徐州之亂七八四章 緩兵之計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九四九章 殘兵血戰第98章 萬衆皆歡騰八七四章 碾壓式陣容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五三九章 夜宴議政事第28章 欲求殺人手五二三章 脣槍舌劍八二三章 新品發佈會五六九章 徐州暗流三七四章 橫掃千軍六五六章 異變陡生三八七章 烽火燃不熄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五二四章 噩耗迭傳第52章 煊赫洛陽城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一七二章 約法三章八三四章 不得不緩七一八章 疾風出塞第93章 劍指何處七五六章 困獸猶鬥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一六二章 揮刀斬八方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一三三章 毒士毒謀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六八零章 毋極城下八九四章 連營夜戰七二七章 星夜求援六一三章 一語服羣儒第100章 烽煙處處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四二三章 罵死袁紹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二二七章 攪動局勢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三四七章 環環相扣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一七五章 北海來使一五一章 治世之道五四零章 稱帝之議二一一章 明火暗箭九零二章 江淮戰火燃一三四章 越境北上七二三章 郭嘉策謀九五九章 白馬爲名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三零八章 大戰在即第6章 事了拂衣去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六九零章 公孫之危三三九章 不戰屈曹操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二七二章 擊破大戟士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五八零章 父子同心二七零章 且看馬如龍五零七章 奇計怪招第95章 黃巾力士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四七三章 得勢不饒人六四六章 拖就一個字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一五五章 軍心盡收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五五三章 揚帆東渡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八九八章 籌謀破敵策七零六章 所謂霸氣九五四章 追悔莫及八一四章 差距有多大三四三章 梟雄是本色三三九章 不戰屈曹操一五七章 生子如鵬舉二零六章 清平世界六七零章 得失之間一二八章 羣雄退避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五七零章 門閥之害四四一章 難忍之痛八四三章 班師會雙雄八零九章 兵不厭詐一四二章 第三個弱點三六六章 反賊須專精
八七八章 各掀底牌四九四章 李代桃僵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三四三章 梟雄是本色八四一章 貨幣戰爭七六五章 大戰之後八三三章 亦步亦趨四七八章 徐州之亂七八四章 緩兵之計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九四九章 殘兵血戰第98章 萬衆皆歡騰八七四章 碾壓式陣容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五三九章 夜宴議政事第28章 欲求殺人手五二三章 脣槍舌劍八二三章 新品發佈會五六九章 徐州暗流三七四章 橫掃千軍六五六章 異變陡生三八七章 烽火燃不熄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五二四章 噩耗迭傳第52章 煊赫洛陽城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一七二章 約法三章八三四章 不得不緩七一八章 疾風出塞第93章 劍指何處七五六章 困獸猶鬥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一六二章 揮刀斬八方五四八章 潛龍在淵一三三章 毒士毒謀六九三章 胡塵遮天六八零章 毋極城下八九四章 連營夜戰七二七章 星夜求援六一三章 一語服羣儒第100章 烽煙處處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四二三章 罵死袁紹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二二七章 攪動局勢七一七章 冰上激戰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三四七章 環環相扣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一七五章 北海來使一五一章 治世之道五四零章 稱帝之議二一一章 明火暗箭九零二章 江淮戰火燃一三四章 越境北上七二三章 郭嘉策謀九五九章 白馬爲名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三零八章 大戰在即第6章 事了拂衣去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六九零章 公孫之危三三九章 不戰屈曹操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二七二章 擊破大戟士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五八零章 父子同心二七零章 且看馬如龍五零七章 奇計怪招第95章 黃巾力士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四七三章 得勢不饒人六四六章 拖就一個字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一五五章 軍心盡收一三六章 超強斥候戰五五三章 揚帆東渡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八九八章 籌謀破敵策七零六章 所謂霸氣九五四章 追悔莫及八一四章 差距有多大三四三章 梟雄是本色三三九章 不戰屈曹操一五七章 生子如鵬舉二零六章 清平世界六七零章 得失之間一二八章 羣雄退避六九九章 兵不在多九七一章 月下煮酒五七零章 門閥之害四四一章 難忍之痛八四三章 班師會雙雄八零九章 兵不厭詐一四二章 第三個弱點三六六章 反賊須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