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一百二十回 拋磚引玉

曹操暗忖,陳翎此人照之前來看,爲人處世不卑不亢,坦蕩磊落,乃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文佐之臣。

若不是在這之前,自己已經仔細詢問過,知此人乃是呂布的重臣,真不是名利可以收爲己用的,曹操已經啓言招攬其爲自己謀士了。

呂布用此人前來出使,殊爲知其人,任其才。

曹操暗歎一聲,天下英傑何其多也,竟不能盡入轂中。

曹操有些意珊寥寥,不復之前意氣風發之狀,聽得陳翎謹慎斟酌了下,纔開口言道:“三十萬黃巾所需糧草浩大,我欲向曹公求借糧八萬石。”

曹操心內計數着,一人一月消耗糧食爲一石左右,三十萬黃巾起碼也得需十五萬石纔夠,現在他竟然只求借八萬石,曹操奇之,遂問道:“八萬石足夠?”

陳翎有些好笑,不過想起兗州內一郡的賦稅差不多就是此數,也就沒有驚詫之意,曹操乃是真正的家大業大,區區八萬石糧草,真的不放在眼裡。

陳翎誠懇的說道:“只爲渡過難關,並無存糧之意。”陳翎故意曲解曹操之言乃是試探之語,故如此說。

曹操復笑顏道:“十萬石罷,能得印刷術,這些都是旁枝末節,不必細究。”曹操一言九鼎,陳翎拜服。

曹操見陳翎禮誠,乃道:“待在吾兗州過年罷,過完年再回不遲。”這是曹操還心存招攬之意,現在直接出言說之,怕陳翎拒絕,遂強留兗州。在此期間,帳下軍師謀臣自可上府前去說之,不怕陳翎不降服於己。畢竟現在局勢很明顯,呂布屈據一州之地,再無拓地可能,而自己不一樣,隨時都可反手滅之。

陳翎苦笑已對,拱手道:“曹公盛情難卻,翎不敢辭,不過可否讓我僕從回青州報主公知,好接糧入庫?”

曹操頷首,此事在情理之中,說道:“此等小事不必報吾,可自行之。”

曹操雖然如此說道,陳翎如何能當真?

沒有曹操的同意,現在自己與徐和出驛都不可得,何況出城?

不過此時曹操既然話已出口,自有侍候左右的文吏辦理,陳翎遂拱手錶謝意。

此時校場操練將近尾聲,陳翎遂告辭而退。接下來是戲志才、荀彧等一干文臣,以及夏侯惇、夏侯淵等大將上前與曹操就檢閱一事指點得失的時候,自己待在這裡,難道不怕當做窺探者推出斬首嗎?

之前的操練乃是恐嚇自己,行伍整齊,兵戈皆利,若非自己,換作任何一其他使者,想必心中已經埋下曹軍不可敵的無力感。等到將來,兩軍對陣,勢必影響敵我雙方的士氣,加大潰敗的可能。

至於自己,呵呵…

見陳翎見機,曹操不爲己甚,遂令史渙帶着陳翎、徐和一主一僕回驛館。

重新坐上車輛,陳翎檢視此次與曹操相見的得失,有所得,也有所失,得之,借到的糧足夠青州渡過今年,緩和困頓之境;失之,就是自己被困在陳留,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道青州。

故此,陳翎沉思,此刻不是說話的時候,待回驛館,再吩咐徐和不遲。

進入城門,有使縱馬來傳曹操之命,史渙聽罷一怔,回首陳翎,笑顏道:“子儀,主公待你不薄!”不再多言,轉向驅馬朝另外一地而去。

陳翎不明所以,不過既然史渙笑言之,自己無須擔心。

行不久,來至一間府邸處,陳翎見車輛停下,遂問向史渙道:“公劉兄,爲何至此?”

公劉笑而不語,請陳翎下車,攜陳翎進府。

陳翎拾臺階上,門檻過足背,侯府之宅邸?

驀地想起關羽一事來,曹操爲收服關羽,贈送一府邸給關羽居住,想不到自己也有這般待遇?

呵呵,自嘲了一聲,跟在史渙後面,聽得史渙介紹道:“此間房屋原爲鮑允誠府邸,現主公將它送予子儀。”

鮑允誠就是鮑信,泰山平陽人,原濟北相,初平三年,就是去年這個時候,曹操在壽張迎擊黃巾軍,曹操與鮑信先到達戰場,而步卒未到。這時候敵人已經遇見曹操,於是開戰。鮑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鮑信自己被黃巾軍殺害,時年只有四十一歲。

如此人物,陳翎敬之,說道:“允誠公之舊宅,我入住是否不妥?”陳翎此言非爲其他,因鮑信是有子女的,其子鮑邵,或在將來會被曹操表爲新都亭侯,其子,鮑勳或將擔任丞相掾。

史渙搖頭說道:“主公自有安排,子儀無須擔心。”

陳翎聽的此語,想起曹操還有一句名言: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

心中暗自忖着,鮑邵、鮑勳兩人是否就在曹操府中?

曹操這樣行事是正確的,作爲忠烈之後,曹操自小撫養,長大之後,便會誓死效忠於曹操,不同其他在戰場上招降的將領,還需擔心忠誠問題,是否作反,自可隨心意使用。

跨進院中,鮑信乃是文雅之士,並非戰將,庭院佈置的很是雅緻。

花草樹木,壇謝亭臺,蜿蜒曲廊,點點荷葉,潺潺流水,令人心曠神怡。

嘆了聲,僕從上前,約有數十人,跪伏之後,齊聲道:“拜見主人!”

陳翎跪坐虛扶了下,便不再搭理這些奴僕,誰知道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僕人,多少是曹操安排過來的探子。

史渙見陳翎慵懶的躺伏下,知是告辭之時,乃告退而出。

見史渙離開,陳翎直起身來,喝來徐和言道:“你這夯貨,只知自在,毫不顧忌身處險境!”

初進鮑府,徐和一時流連忘返,得陳翎傳人來喚,這纔過來侍候。

被陳翎所責,徐和張口結舌,面紅耳赤,辯解着說道:“曹公對你不薄,我以爲無意回青州,…”

陳翎恨恨瞪了徐和一眼道:“我似那種見利忘義之輩嗎?”

看着徐和目光躲閃,陳翎恨鐵不成鋼說道:“此種語言,私下說說無妨,不過待我回青州之後,再聽見你如此說道,哼哼…”

徐和屈聲道:“小人不敢!”陳翎的厲害他沒見過,不過聽聞莒縣一族幾百人都是在他命令之下,化作齏粉的,徐和無論如何也不敢在這種事情上開玩笑。

事關一人的名節,哪裡是有道理可言?

文人狠着吶!

當朝王司徒就是這樣將蔡邕搞死的,原因只是蔡老頭爲董太師哭喪了幾句。

見徐和收斂起來,陳翎說道:“曹操留我居陳留,爲借糧前來,此事我早有意料,你回青州之後,可稟報主公得知,無須掛念,來年我定可回青州!”

陳翎智珠在握的自信狀態感染了徐和,使得他相信陳翎真有辦法回青州,只是不便告知而已。

其實陳翎心中哪裡有計謀啊,現在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不過機會還是很多的,仗着自己的身手,偷盜一匹好馬,騙取一份通關公文,應該不難。

被逼無奈之下,那麼只能重施當初的方法,私下假制一份,製造機會,偷出陳留,便海闊天空任我翱翔了。

瞬時間,陳翎已經想好幾種辦法,笑容漸起,曹操是留不止自己的!

自己又不像關羽,有兩位夫人作爲累贅,只能一關一關的闖過去。

心中大安之下,思慮更全周全,陳翎說道:“等會我手書一信,你帶回青州,交付主公,可據此治理青州之事,若有阻礙,便先放一旁,待我回來之後,再做安排。”

徐和口稱“諾!”

拍打着案几,環視室內,寥寥幾物,陳翎皺眉着道:“在離開之前,你現在出去買些東西過來,我有用處。”

徐和又一聲答道:“諾!”

告訴徐和該買些什麼後,陳翎揮退徐和,令僕從送上筆墨紙硯,這些東西,府中應該是有的。而徐和出外採買,這只是陳翎的試探,不是爲買東西而出去。

若是徐和得出,自己的人身自由,便是放鬆了不少,將來逃跑的謀劃可以據此而來。

鋪開紙張,將硯壓住,提筆欲寫,陳翎心中一動,猜測着曹操是否會搜查此信的可能性。另外一併應該考慮的是徐和此人,自己將他帶着兗州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種繁華之地,之前尚處在困境中的徐和,是否還有一顆爲太平道教衆謀福利的心,還是會趁此機會投入曹操帳下,以爲內奸?

這有待考。

在青州之時,自己並未留下治理策略,那是因爲自己將會實施的政略,實在有些讓人不明白!

青州處濱海之地,海鹽蠻多,如何制精細鹽,這是一項工程,並不是說說就能讓人理解通透的。

青州礦藏頗豐,現在還沒有人開採,在何處在何地,都屬於機密事情,怎能讓人廣爲傳之?

畜牧業肯定要發展起來,自從來到這裡後,自己已經瘦了不少,究其原因,一是忙於政務,另外就是食物、菜餚實在令人難以下嚥!

養殖業包括雞、鴨、豬、魚、牛、馬等,光憑村落個人,難道能與大規模養殖相比嗎?

道路要開通,車輛必須提速,如何辦到,就算是陳宮,他一個人能懂嗎?

以前軍伍邊耕種,邊打仗的情況必須扭轉過來,這樣是保持不了一支軍隊戰力的,必須有職業軍卒的出現,若是呂布能夠實施分封制,那麼一切將會不一樣起來。

……

諸如此類的,自己都得考慮清楚,書寫到一份有可能被窺視的信上,陳翎心中說不出有股躍躍欲試的衝動!

刷刷寫着,徐和回來之後,侍立在旁,陳翎都沒擡起頭來,只是擺擺手,讓他待在那裡,不要離開,繼續狂寫着。

曹操展開來此陳翎所抒寫的信,至於如何來的,曹操明白,旁人不得而知。

戲志才、荀彧、荀攸、程昱四謀士在側,並無其他人等。

畢竟是偷窺來着,少一人是一人,傳揚出去,對曹操名聲不利。

曹操越看越呆!

這是一封有關如何處理漢帝以及諸位臣工關係的建議書,信中言道的大概意思就是:主公身爲漢庭溫侯,現在雖然僅僅屈尊爲一州之刺史,但將來之事不能不提前考慮。

郭汜、

李傕兩賊挾制漢帝,然不得法,只爲求官封爵就了事,這樣不可取。

主公當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天子在長安,主公呂布在青州,如何才能辦到呢?

馬騰、韓遂兩人已經攻擊過一次長安了,那麼再來一次。這一次,派出使者前去聯合此兩人,再聯絡黑山軍張燕,幷州張揚,從東西兩側分襲長安,當可救出天子。

如此一來,主公可遣大將至兗州,明致謝曹公借糧之恩情,暗行奪帝之事。

天子在手,以令不臣!

待到那時,整個天下,誰敢不順?誰敢不從?

四世三公之袁紹,奸雄之曹操,…皆爲主公所制。

然如此一來,帝威顯赫,不利主公大事,故此,可行以下政略。

帝獨攬大權,那是在往日,現在主公既然權在其上,當行分封制,大賞衆臣,得其之助,尊帝爲君主,限制其權力,將權力掌在己手。爲防止本朝前車之鑑,待主公年老之時,可循上古之禮,行禪讓制,以相位讓之。

帝位尊崇,不可剝奪,但無實權,丞相治天下,執掌大權。因丞相之職,可聯名推舉,遂可免除諸侯逐鹿,再啓戰事這一弊端!

如何處理諸侯之中的關係,可行推恩令,一層一層反覆推薦,德高望重之輩自可從中脫穎而出。

由此擢升的丞相,必是當世智謀之士、仁德佈於九州的聖人,自可處理好天下之事,主公無憂矣。

接下來的都是些許小事,不足掛齒,無須多留意。

陳翎當時寫此文時,只爲圖一樂,人都是自私的,曹操將來或爲丞相,曹操死曹丕繼位,漢獻帝在曹丕帳下謀臣華韻、王朗的逼迫之下,禪讓帝位,曹丕爲皇。

這些都不是由個人所能決定的,當你站在那個位置的時候,不管你願意與否,底下的臣子會脅迫着你往上去,直至最尊、最崇,這樣一來,他們才能位極人臣,不可一世。

而當曹丕爲帝后,他怎麼可能將大權給旁人?

司馬氏之司馬懿幾次躲過曹丕的暗算之後,才篡位成功,遂有晉。

這些都是爲什麼?

爲了自己的子孫能夠繼續爲帝,臣子過於強勢,功高蓋主,就是人頭落地的臨近之時啊。

在他們眼中,最好千秋萬代都是自家人在掌權,但是可能嗎?

這是不可能的。

世間萬物都有着陰極而陽至,陽極而陰至的過程,周而復始,從不停頓。

你想永遠停留在最高點,那是不可能的。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就是此一論點的最佳處理方式,維持着平衡,方能將一時間望後推,…直至變化產生那一刻的到來。

人性本善,起初開天闢地之後,的確如此,混沌剛分,清氣上浮,濁氣下沉,上浮的人們都看不見,所以敬畏、崇拜,尊爲神仙。而下沉便是人性。

隨着每個人的成長,或多或少會被周圍事物影響到,由此可惡起來。

並非是想爲惡,可你若是不想追名逐利,還則罷了,但一旦起了這心,惡隨之而來,想逃想躲都不可能。

每個人心中都有陰暗的一面,每個人心中都有光明的一面,就看你如何對待本心。

聖人教導我們爲善爲良,是叫我們順從天勢,順從衆意,泯於人間,失去個人特性,做一個好人。

而心中另一個方面出來講道理,不能這樣,要顯出自己的特點,要有自己的要求,方能自由自在,這樣的人,爲善就是英雄豪傑,爲惡就是惡霸敗類。

爲惡爲善,只在一念間,上一刻你還是個好人,下一刻就可能是惡人。

無所謂對錯,大勢之下,順從民意即是爲善之舉,逆流爲之即是爲非作歹之輩。

曹操手掐着紙張,怒喝一聲道:“無稽之談!”說完將此信給予戲志才、荀彧、荀攸、程昱四謀士觀看。

戲志才精神不好,一直在咳嗽,瞧了一會便轉交給荀彧,不發一言。

荀彧細細看完,遞給荀攸,等程昱也看完之後,荀彧言道:“天子一事,可行之。”便不再語言,此種事宜關係到曹操子嗣,荀彧現在不想多語。

荀攸、程昱兩人附和荀彧之言,曹操遂起迎天子入兗州之心。

然陳翎所言其他或爲荒繆,但對天下大勢把握,的確胸有成竹,猶如掌上觀紋,脈絡清晰,對馬騰、韓遂、張燕、張揚等諸侯性情的定論相當準確,馬騰忠於天子,張燕想趁此機會,爲自己正名,的確是一可行的策略。

這一策略在呂布手中可行,在曹操手中的話,更見方便,至少現在的曹操可以直接殺奔向長安,行奪取天子一事,而不必像呂布那般,還得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曹操細思之,覺得此事在己竟然有五、六成把握,有四、五的機會,曹操都敢實施,更何況現在,在幾諸侯情況不明之下,得出的五、六成把握。

如此一來,曹操放棄來年進攻袁術的打算,而是進軍洛陽,準備攻襲長安,迎回天子。

(本章完)

正文_第五百八十回 孫策出兵正文_第五百三十六回 龐統用計正文_第七十一回 下邳瘟疫正文_第二百零四回 諸使紛至正文_第二百三十九回 迴轉平原正文_第四百八十三回 無理取鬧正文_第六十五回 人心思齊正文_第五百零九回 縱敵之過正文_第五十三回 斷髮明志正文_第九十一回 呂布神威正文_第八十五回 徐和佈陣正文_第一百九十九回 征討三韓正文_第五百二十六回 以一當千正文_第六百四十九回 半夢半醒正文_第六百二十一回 坐而論事正文_第五百七十三回 攻城開始正文_第五百三十二回 奪城大戰正文_第一百三十九回 大戰正酣正文_第三百七十回 盜文著書正文_第四百二十四回 入駐小沛正文_第一百二十三回 弱水三千正文_第四百六十四回 諸將爭功正文_第三百三十八回 曹性迴歸正文_第四百四十二回 憂民之心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一百一十二回 鄴城議事正文_第一百二十五回 種田生涯正文_第八十五回 徐和佈陣正文_第四百三十八回 真人蒙身正文_第二百五十六回 郭嘉定策正文_第二百回 局勢沉重正文_第五百三十二回 奪城大戰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五百二十回 趙雲襲糧正文_第六百八十回 孫翊問策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一百九十八回 烏桓來襲正文_第五百五十六回 急轉直下正文_第五十回 借兵三千正文_第四百零七回 劉備來襲正文_第六百四十八回 死傷慘重正文_第一百一十六回 篡改經典正文_第三回 初識八將正文_第六十七回 呂縣之戰正文_第一百八十三回 刺史逢紀正文_第四百零八回 離間之計正文_第三百二十一回 文遠顯威正文_第二百三十六回 陳震迴歸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五百七十七回 張任死節正文_第四百七十八回 去往何方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二百八十四回 絕代佳人正文_第六百一十六回 戰事轉變正文_第二百三十八回 花落誰家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五百一十八回 鳴金收兵正文_第三百三十二回 血染戰袍正文_第一百二十二回 在水一方正文_第九十六回 徐和使詐正文_第一百二十七回 大封羣臣正文_第三百零七回 三經一體正文_第二百二十八回 兄妹相見正文_第二百四十二回 天災之年正文_第七回 陳震少年正文_第六十三回 局勢變動正文_第六百三十一回 僵持不下正文_第五百五十九回 進退失據正文_第一百八十九回 昌平一戰正文_第二百四十六回 天下所宗正文_第三百三十二回 血染戰袍正文_第四十五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三百七十九回 戰事多艱正文_第六百二十九回 抉擇爲何正文_第三百六十五回 蔡文姬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二十六回 安營下寨正文_第八十回 草寇劫道正文_第一百一十四回 探明底細正文_第五百二十四回 浴血奮戰正文_第二百七十回 識破計謀正文_第二十五回 汝陰易手正文_第三百零三回 或將遠遊正文_第二十四回 修養生息正文_第六百四十一回 時任督糧正文_第三百三十四回 旗鼓相當正文_第七十四回 倒行逆施正文_第二百七十二回 臧霸先攻正文_第四百零二回 生死大戰正文_第三百五十五回 探索先行正文_第二百五十七回 沙場決勝正文_第三百三十回 無恥之輩正文_第二百四十三回 諸葛孔明正文_第一百一十回 諸葛子瑜正文_第四百八十六回 銅錢交易正文_第三十三回 天下大勢正文_第十五回 李封薛蘭正文_第三百零五回 銅雀現世正文_第二百零九回 烏桓遷徙正文_第一百四十一回 時也命也
正文_第五百八十回 孫策出兵正文_第五百三十六回 龐統用計正文_第七十一回 下邳瘟疫正文_第二百零四回 諸使紛至正文_第二百三十九回 迴轉平原正文_第四百八十三回 無理取鬧正文_第六十五回 人心思齊正文_第五百零九回 縱敵之過正文_第五十三回 斷髮明志正文_第九十一回 呂布神威正文_第八十五回 徐和佈陣正文_第一百九十九回 征討三韓正文_第五百二十六回 以一當千正文_第六百四十九回 半夢半醒正文_第六百二十一回 坐而論事正文_第五百七十三回 攻城開始正文_第五百三十二回 奪城大戰正文_第一百三十九回 大戰正酣正文_第三百七十回 盜文著書正文_第四百二十四回 入駐小沛正文_第一百二十三回 弱水三千正文_第四百六十四回 諸將爭功正文_第三百三十八回 曹性迴歸正文_第四百四十二回 憂民之心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一百一十二回 鄴城議事正文_第一百二十五回 種田生涯正文_第八十五回 徐和佈陣正文_第四百三十八回 真人蒙身正文_第二百五十六回 郭嘉定策正文_第二百回 局勢沉重正文_第五百三十二回 奪城大戰正文_第六百二十二回 舊事重演正文_第五百二十回 趙雲襲糧正文_第六百八十回 孫翊問策正文_第三百三十三回 何人能戰正文_第一百九十八回 烏桓來襲正文_第五百五十六回 急轉直下正文_第五十回 借兵三千正文_第四百零七回 劉備來襲正文_第六百四十八回 死傷慘重正文_第一百一十六回 篡改經典正文_第三回 初識八將正文_第六十七回 呂縣之戰正文_第一百八十三回 刺史逢紀正文_第四百零八回 離間之計正文_第三百二十一回 文遠顯威正文_第二百三十六回 陳震迴歸正文_第三百七十三回 避席而走正文_第五百七十七回 張任死節正文_第四百七十八回 去往何方正文_第五百二十二回 陳到殺敵正文_第二百八十四回 絕代佳人正文_第六百一十六回 戰事轉變正文_第二百三十八回 花落誰家正文_第四百九十二回 相敘戰前正文_第五百一十八回 鳴金收兵正文_第三百三十二回 血染戰袍正文_第一百二十二回 在水一方正文_第九十六回 徐和使詐正文_第一百二十七回 大封羣臣正文_第三百零七回 三經一體正文_第二百二十八回 兄妹相見正文_第二百四十二回 天災之年正文_第七回 陳震少年正文_第六十三回 局勢變動正文_第六百三十一回 僵持不下正文_第五百五十九回 進退失據正文_第一百八十九回 昌平一戰正文_第二百四十六回 天下所宗正文_第三百三十二回 血染戰袍正文_第四十五回 兵分兩路正文_第三百七十九回 戰事多艱正文_第六百二十九回 抉擇爲何正文_第三百六十五回 蔡文姬正文_第五百七十一回 我欲爲王正文_第二十六回 安營下寨正文_第八十回 草寇劫道正文_第一百一十四回 探明底細正文_第五百二十四回 浴血奮戰正文_第二百七十回 識破計謀正文_第二十五回 汝陰易手正文_第三百零三回 或將遠遊正文_第二十四回 修養生息正文_第六百四十一回 時任督糧正文_第三百三十四回 旗鼓相當正文_第七十四回 倒行逆施正文_第二百七十二回 臧霸先攻正文_第四百零二回 生死大戰正文_第三百五十五回 探索先行正文_第二百五十七回 沙場決勝正文_第三百三十回 無恥之輩正文_第二百四十三回 諸葛孔明正文_第一百一十回 諸葛子瑜正文_第四百八十六回 銅錢交易正文_第三十三回 天下大勢正文_第十五回 李封薛蘭正文_第三百零五回 銅雀現世正文_第二百零九回 烏桓遷徙正文_第一百四十一回 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