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三家攻曹

原來,與劉封得知曹操身死的消息幾乎同時,諸葛亮與孫權也是盡皆得知了此事,面對如此重大的消息,二人也是幾番確定之下,紛紛得知了曹操確是在洛陽身死,而曹操繼承人之位也是落入了曹植之手,但魏國具體情形到底如何,二人卻是不知。

因爲之前曹丕與曹植長久的爭奪這繼承人之位,故而曹魏內政一度十分混亂,特別是據傳言曹丕與張遼得勝回到鄴城之後,曹操已然是病重臥牀,鄴城與其他數個曹魏重鎮皆是淪爲了曹植與曹丕之間角力的戰場。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諸葛亮與孫權幾乎同時判定,曹魏內部此時一定是亂作一團,就算曹植暫時佔得了上風,他也絕無可能將支持曹丕的一衆能臣猛將全部都收歸麾下,曹操身死之事,定然是無可避免的情況下,才走漏了風聲,讓他們知曉。

於是,諸葛亮與孫權皆是做出了出兵的決定,只不過與孫權不同的是,向來謹慎的諸葛亮此番又是思前想後之下決定不冒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爲他在圖謀江東領土的持久戰之中目前還佔着十分之大的優勢,所以他並不想放棄這個優勢,畢竟江東是一塊既相對肥沃又易守難攻的地界,比之搶破頭的一路向北,顯然更加適合需要寧靜之地休養生息和等待自己真正的主公劉禪長大的諸葛亮。

說服了張飛之後,諸葛亮便大手一揮,使得張飛與其麾下的兩萬人馬浩浩蕩蕩自襄陽出發,諸葛亮對於張飛此番戰爭的叮囑,便是一旦陸遜得了合肥之後再行北上,便切斷陸遜後路,奪取合肥,以求與江東形成合圍之勢,若是陸遜在合肥遭遇了曹軍的頑強抵禦,便做二隊人馬身後的黃雀。

總之,奪取合肥,張飛此戰便算是成功,而之所以只給了張飛兩萬精兵,也實在是因關羽在江東佈下了重兵,導致諸葛亮手中可以支配的兵馬捉襟見肘,若非早已探知龐統已然跟隨劉封去了成都,如今留守在荊州五郡的乃是穩重有餘卻進取不足的魯肅,諸葛亮就是將張飛放去攻取合肥也並不能完全放心。

看着張飛率軍遠去,諸葛亮長嘆一聲,望着天邊匆匆而過的流雲,一反在自己部下面前那邊睿智勇武,表現出了一副勞累之態,他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駕永遠也不能停下來的馬車,他要儘自己的所能,將一片安穩的土地和臣民留給那個曾經在深山之中不辭勞苦三次求見自己的主公之子,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他的內心深處得以安寧。

此時的諸葛亮已然得知了周瑜並未投奔劉封,而是將魯肅等三人託付給劉封之後便獨自不知去往何處逍遙了,諸葛亮此時又何嘗不想過一過周瑜一般的生活,但雖是其年歲比之周瑜尚且小了不少,但卻不論如何都並無周瑜的那份灑脫。

這一愣神間,之間所見的那片雲朵便不知飄到何處去了,諸葛亮看看時辰,知道自己教習劉禪的時候到了。這件事,除了出征在外之外,不論政務戰事如何繁雜,諸葛亮都不曾停歇,他的夢想,是劉禪在他的教導之後,成爲一個比劉封更爲出衆的亂世梟雄,然後親自帶着劉備的遺志統一這紛亂的世界,匡扶那早已名存實亡的大漢江山。

正當這三方勢力用着不同的方式,但卻懷着相同的目的從不同方向向曹魏之地前行之後的三日,已然回到鄴城坐鎮的曹植正端坐在朝堂之上,堂前一衆文武分列兩旁,幾乎與曹操尚在之時無甚兩樣。

但細看這隊列之中的文武,原本與曹丕走的十分之近的那些曹氏宗親將軍,有不少都不在此列,取而代之的,是像張遼,徐晃,李典,樂進這般與曹氏並無關係的將領,而文官,卻是大都沿用了曹操所留的班底,只不過之前一直對曹植生死相隨的楊修此番顯然是已經身居高位,此時正昂首挺胸的站在前排。

對於楊修,曹植雖也知道他的一些缺點,但他的兩個優點:聰慧和忠心不二,就足以讓他站在這裡。

在一衆文臣的後面,一個躬身低頭十分低調的身影,有些突兀的站在那裡,彷彿與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旁人看向他的眼中,也多是唾棄的神態,竟是之前曹丕陣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司馬懿。大多數朝堂之上的人都不知曹植爲何單單將他留用,但木已成舟,也只能任由他站在這裡。

“將這數日之間劉封,諸葛亮與孫權的動向說來聽聽。”

曹植見衆人差不多到齊了,輕輕一揮手,向站在他前方的一名正拿着一封信件的侍衛輕聲言道。

良久,那侍衛方纔將三個勢力的動向全部說出,衆臣聽罷,皆是面露難色,議論紛紛。

據那侍衛之言,三股勢力之中,劉封已然是派遣了前部先鋒馬超率數千輕騎出漢中陽平關,兵鋒直指雍州,而孫權也是派遣了右都督陸遜領兵約三萬之數,直取合肥,顯然想要將這個之前數次征伐卻並未真正拿下過的地方趁着曹操的身死完全納入自己的手中。

而諸葛亮的勢力,線報卻是僅僅提及張飛率兩萬兵馬出了襄陽,而後就不知去往何處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並未如同以往那般,去攻取南陽之地。

“諸公以爲,父親新亡,我魏國又面臨如此情形,我等該當如何處之?”顯然,這些時日一直忙於曹操治喪之事的這些羣臣是頭一遭聽聞此事,就連曹植繼承魏國之後,這也是頭一遭召集這些羣臣議事,而頭一遭便遭遇瞭如此危局,也正是這些文武並未想到之事。

一時間,這些羣臣皆是愣在了當場,半晌之間竟然並無一人敢於出言,畢竟曹植新立,衆人皆不知其真實性情,唯恐一旦惹惱了他,這第一天說不得便會有殺身之禍。

曹植掃視了衆人一番,這纔看向依舊低沉着頭的司馬懿輕聲問道:“仲達先生以爲,此事該當如何?”

第351章 劉封的隱忍第164章 各懷鬼胎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11章 救駕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98章 灌醉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354章 複雜形勢第287章 富貴險中求第492章 魏延戰曹彰第177章 再立新功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145章 論功行賞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81章 魏軍的行蹤第22章 大軍壓境第392章 厚禮第333章 來自劉封的驚喜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436章 動員第496章 及時趕到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516章 信息的重要性第255章 暗中出手第386章:皆大歡喜的結局第353章 蛛絲馬跡第22章 大軍壓境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164章 各懷鬼胎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19章 領罰第136章 四郡定第75章 夜談第176章 拔寨第399章 見縫插針第72章 暫且離去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207章 親自爲使(第一更)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380章 幕僚第471章 君臣鬥法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7章 收編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541章 軍心瓦解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516章 信息的重要性第316章 就在今夜第157章 拒絕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334章 初爲人父第440章 暗夜分兵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228章 殺一儆百(第二更)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277章 得與失第414章 如何懲戒第526章 發展大計第380章 幕僚第438章 不得不發第262章 校驗成果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417章 名正言順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192章 兵臨蒼梧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114章 層層揭開第257章 仁心第552章 兩杯毒酒第188章 飛羽顯威第315章 喜訊第66章 斬使立威第31章 浴血第331章 曹植之智第352章 諸葛亮的十字路口第407章 渾水第387章 馬超的去向第483章 衆將歸位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78章 脫離第63章 探虛實第14章 一觸即發第94章 動之以情第9章 策馬送計第36章 終見曙光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45章 謹慎的楊修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75章 夜談第368章 攪動風雲第443章 碾壓第141章 搶先一步第362章 魯肅之惑第73章 論斷
第351章 劉封的隱忍第164章 各懷鬼胎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11章 救駕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98章 灌醉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354章 複雜形勢第287章 富貴險中求第492章 魏延戰曹彰第177章 再立新功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145章 論功行賞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81章 魏軍的行蹤第22章 大軍壓境第392章 厚禮第333章 來自劉封的驚喜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436章 動員第496章 及時趕到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516章 信息的重要性第255章 暗中出手第386章:皆大歡喜的結局第353章 蛛絲馬跡第22章 大軍壓境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164章 各懷鬼胎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19章 領罰第136章 四郡定第75章 夜談第176章 拔寨第399章 見縫插針第72章 暫且離去第398章 緊鑼密鼓第207章 親自爲使(第一更)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380章 幕僚第471章 君臣鬥法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7章 收編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541章 軍心瓦解第267章 坐看雲起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516章 信息的重要性第316章 就在今夜第157章 拒絕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334章 初爲人父第440章 暗夜分兵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228章 殺一儆百(第二更)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277章 得與失第414章 如何懲戒第526章 發展大計第380章 幕僚第438章 不得不發第262章 校驗成果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417章 名正言順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192章 兵臨蒼梧第503章 智鬥曹彰第239章 智算巴郡第114章 層層揭開第257章 仁心第552章 兩杯毒酒第188章 飛羽顯威第315章 喜訊第66章 斬使立威第31章 浴血第331章 曹植之智第352章 諸葛亮的十字路口第407章 渾水第387章 馬超的去向第483章 衆將歸位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78章 脫離第63章 探虛實第14章 一觸即發第94章 動之以情第9章 策馬送計第36章 終見曙光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45章 謹慎的楊修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75章 夜談第368章 攪動風雲第443章 碾壓第141章 搶先一步第362章 魯肅之惑第73章 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