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憤怒的張郃

這樣的士氣,加上這樣的裝備,再配合上劉封和龐統,周瑜這樣的人商議出來的計策,劉封麾下的這十萬大軍足足可以和之前司馬懿手中的二十餘萬大軍相媲美。

張郃的駐軍,就在槐裡城外的一處空地之上,之所以並未在城中駐軍,是因爲這一處張郃選定的駐軍之地,這片地方背靠大山,營地的側面是一條河流,而另一側便是槐裡城池,張郃自己率軍在城外營寨之中駐紮,而在城中派遣了一名副將,兩相呼應,再加上背後的大山是自己天然的屏障,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張郃自信自己能夠抵抗住大部分敵軍的襲擊,自己背後的潼關是絕不會失守的。

對於槐裡周邊的形勢,劉封自然不會一無所知,龐統在的這些時日,已經將張郃營寨和城池之間的距離和關係查探得十分清楚

張郃之所以能夠長久得在這雍州之地長久的鎮守,是因爲他是一個極爲穩重之人,也正因爲他這樣穩重的性情,才使得他能夠想出這樣的辦法,將守軍分成兩個部分,相互配合之下,一旦雍州遭受了攻擊,敵軍是絕對難以很快攻擊到他們的城下而不被發現的。

若是放在之前,劉封和龐統等人倒是對這樣的佈置有些不知所措,但是這一次因爲關平和關興兄弟二人對涼州的攻擊,原本鎮守着雍州郭淮帶領着兩萬軍士前往了涼州,這樣一來,城內的守衛自然就便得空虛了,這樣的情況給了劉封等人可乘之機。

出了陽平關之後,距離雍州已經是近在咫尺,劉封知道,自己這浩浩蕩蕩的大軍是絕對不可能一直隱藏下去的。

於是他命令馬超率領騎兵率先有所行動,此時張郃駐紮在城外的大營之中大概有四萬左右的人馬,而城中之前也有至少五萬人,但是被郭淮帶走了兩萬,所以城裡城外加在一起也不過是七八萬人,若是按照尋常而論,將劉封這十萬人死死的守在城外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顯然,有劉封參與下的戰鬥,往往是不能以常理而論的。

是夜,張郃正在營寨中讀着兵書,這些年一直在這雍州之地鎮守的生活無疑是十分單調,之前益州的主人尚且是劉璋的時候,張郃在這裡並沒有一絲壓力,但是當劉封佔領了益州,一步步崛起,特別是在曹操死去之後,形勢就變得十分不同了,當益州的實力已經明顯比雍州更加強悍,張郃也自然就不能再如同之前一樣放鬆了,自劉封稱帝之後,他更是日日在這距離益州最近的營寨之中守衛着,對於雍州的守衛可謂是盡心盡力。

而城中剩下的副將,卻是沒有郭淮那樣的縝密,劉封率軍突襲魏興郡,益州之兵又開始狂攻涼州,在他看來這些事情剛好能夠使得他所在的雍州暫時脫離險境,加上張郃就在距離城池不遠處的地方鎮守,周邊又有山川河流阻隔,他可不相信能有益州之兵摸到此處攻擊。

但是劉封所要達到的,恰恰就是魏國的將領不能相信的事情,就像是司馬懿可能還苦苦思索着如何破解不知爲何被劉封大軍造出了許多的小型投石車一樣,沒有人知道劉封會在這短短几天的時間就從荊州繞道來到了這裡。

繞過張郃所在的大營,馬超的騎兵充當了斥候的作用,他們在夜色中準備的發現了城池守衛十分鬆懈的事實,而後利用了幾乎整整一夜的時間,劉封命自己麾下的軍士全部都輕裝上陣,沒有輜重的數萬大軍並沒有被張郃發現,他們在天色有一些亮光之前來到了槐裡城外距離張郃最遠的那一側,而那城中的守將此時也的確是還沒有入睡,只不過他並沒有將任何的精力放在鎮守城池上,而是趁着平日裡對自己嚴加約束的郭淮不在的當口,將氣力全部都用在了城中的一個美姬身上,雖然天色已經有些要亮起來了,但他依舊在那美姬的身上奮戰着,因爲他知道,一旦郭淮回來了,他就又要進入那簡單枯燥的生活中去。

直到自己麾下的軍士匆匆忙忙的闖入了自己嚴令不準進入的房中,將大批軍士正在攻城的消息傳遞給他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闖下了多大的禍事

但是世間之事往往後悔已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當那名副將到了城牆準備指揮自己麾下之人抵擋一陣的時候,他眼中出現的是漫山遍野的敵軍,匆忙構築起來的防禦根本就不能阻擋劉封麾下大軍的衝擊,在重重的木樁的撞擊下,半個時辰,槐裡城池就已經被劉封用閃電戰攻破。

而劉封攻破槐裡城池的當口,消息也纔剛剛傳到了張郃的耳中,張郃聽罷此事,也是足足過了半晌才反應過來,劉封的大軍平白無故出了陽平關出現在這裡,的確是他所沒有想到的,但是槐裡城池如此快就被攻破,則更是他所沒有想到的。

得知了此事之後,張郃當下下了三道命令:第一道命令便是遣人前往涼州,將郭淮與其率領的兩萬大軍召回,他知道,如此看來涼州的兵馬一定是疑兵無疑,有了郭淮歸來,他們二人商議之下尚且能夠在此抵擋一番,不然就憑藉他手中的數萬人馬,又是無險可守的境地,端的是難了。

第二道命令,就是派人趁劉封軍隊對於槐裡周邊的環境還不熟知的時候快速趕回鄴城將此事告知曹植,雖然張郃不知道是這裡的軍士兵力更加強悍還是魏興郡的兵力更加強悍,但是要對他說這是佯攻,他是不信的。

第三道命令,便是當場將之前接替郭淮鎮守槐裡城的將領斬首示衆,這樣的低級錯誤,讓敵軍這樣輕鬆的攻入了自己的城池,是作爲主將的張郃絕對不能夠容忍的,在他的心中,這樣的將領的存在,對於他或是魏國,都是一種恥辱,留在這世上也是無用的。

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142章 再次妥協第56章 無心插柳第370章 艱難的任務第161章 刺殺之策第525章 冰火兩重天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214章 重任(第一更)第2章 智勇退敵第558章 陷入絕境的張郃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269章 發展騎兵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532章 劉禪的欲擒故縱第447章 第一次攻擊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457章 慌忙回援第251章 馬超之痛第65章 拙劣試探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273章 夜會第315章 喜訊第511章 擒徐晃第70章 連環之計第53章 單劍戰雙戟第450章 楊修的佈局第329章 雙管齊下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71章 親身犯險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185章 劃地爲疆第87章 真真假假第1章 千人守城第457章 慌忙回援第249章 以戰養戰第362章 魯肅之惑第401章 爐火中燒的楊修第96章 提請第308章 不同的境遇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342章 轉移劉禪第479章 準備出手的諸葛亮第293章 醒來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78章 脫離第259章 籌備驚喜第244章 折服第454章 做出取捨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104章 設伏第500章 鄧艾的堅守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294章 意料之外第286章 最好的計策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227章 碾壓(第一更)第62章 宴無好宴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460章 蟄伏的張遼第50章 萍水相逢第135章 退敵第325章 一統南中第564章 神秘的第三路人馬第167章 痛處第347章 偏門之計第148章 厲兵秣馬第76章 良將賢臣第569章 何爲安生第515章 神秘之物第486章 劉封的經驗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216章 佯攻(第一更)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410章 潁川之亂第53章 單劍戰雙戟第70章 連環之計第125章 功敗垂成第183章 分秒必爭第302章 有苦自知第456章 股掌之間第279章 服衆第527章 論江東第390章 勸說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147章 等價交換第1章 千人守城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486章 劉封的經驗第61章 公瑾之邀第485章 初現端倪第35章 戰許褚第517章 霹靂車第493章 破解陰謀第196章 江東來信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第428章 偷天換日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142章 再次妥協第56章 無心插柳第370章 艱難的任務第161章 刺殺之策第525章 冰火兩重天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214章 重任(第一更)第2章 智勇退敵第558章 陷入絕境的張郃第288章 命在旦夕第269章 發展騎兵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532章 劉禪的欲擒故縱第447章 第一次攻擊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457章 慌忙回援第251章 馬超之痛第65章 拙劣試探第247章 風起雲涌(二)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273章 夜會第315章 喜訊第511章 擒徐晃第70章 連環之計第53章 單劍戰雙戟第450章 楊修的佈局第329章 雙管齊下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71章 親身犯險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185章 劃地爲疆第87章 真真假假第1章 千人守城第457章 慌忙回援第249章 以戰養戰第362章 魯肅之惑第401章 爐火中燒的楊修第96章 提請第308章 不同的境遇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342章 轉移劉禪第479章 準備出手的諸葛亮第293章 醒來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78章 脫離第259章 籌備驚喜第244章 折服第454章 做出取捨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495章 生擒活捉第104章 設伏第500章 鄧艾的堅守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294章 意料之外第286章 最好的計策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227章 碾壓(第一更)第62章 宴無好宴第477章 江東的變化第460章 蟄伏的張遼第50章 萍水相逢第135章 退敵第325章 一統南中第564章 神秘的第三路人馬第167章 痛處第347章 偏門之計第148章 厲兵秣馬第76章 良將賢臣第569章 何爲安生第515章 神秘之物第486章 劉封的經驗第200章 四方角力(第三更)第216章 佯攻(第一更)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410章 潁川之亂第53章 單劍戰雙戟第70章 連環之計第125章 功敗垂成第183章 分秒必爭第302章 有苦自知第456章 股掌之間第279章 服衆第527章 論江東第390章 勸說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147章 等價交換第1章 千人守城第389章 意外來客第486章 劉封的經驗第61章 公瑾之邀第485章 初現端倪第35章 戰許褚第517章 霹靂車第493章 破解陰謀第196章 江東來信第499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