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應

正如劉備和曹操所想,袁術如此作爲一方面是爲了削弱漢室的聲望,另一方面就是爲了圖謀益州。

暗害天子的罪名加上私造龍袍、龍椅等罪名,足夠袁術名正言順的出兵益州了。

而順手栽贓劉虞則是爲了掩人耳目,也可以攪渾局面。再往深一點思考,這樣還能方便公孫瓚的崛起,限制袁紹的發展。

這一切無疑都極大的有利於袁術的佈局。如果劉焉或公孫瓚腦子一抽稱帝了,那麼袁術就更爽了。

和原本袁術稱帝的情況不同,公孫瓚就是稱帝了對他來說影響也不大。

該怕他的還是怕他,該打他的還是打他。而且這個貨剛愎自用,本來就沒有多少人才願意投奔他,名聲什麼的影響也不大。

這貨根本就沒一個盟友,能夠打得到他的諸侯也就袁紹一個。曹操要是敢伸手,劉備順手就能收掉徐州。

這種各方制衡的情況下,公孫瓚稱帝的帶來的潛在危險很小。

而劉焉要是稱帝,袁術就更師出有名了。都不用袁術聯繫,劉焉麾下小半的手下和士卒估計都會倒戈相向。

而且只要有人稱帝,那麼袁術接下來行事就更加方便了。要知道,頂着荊州刺史名頭的劉表現在還在袁術手底下沒來及送出去呢!實在不行袁術就把這貨推出來當一個傀儡天子也行。

只要天下諸侯躁動起來,袁術就好渾水摸魚。否則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其他人發展壯大,而自己被困在南方。

雖說發展種田也很不錯,但是養虎爲患就不好了。有些能拿的地盤還是要拿,不拿的話敵人就要拿了。

消息傳到冀州,與中原諸侯冷靜的反應不同,袁紹得知了這個消息後,當即就放出話來。

“劉幽州乃賢德之人,定然不會做此人神共憤之事,這定然是公孫瓚所爲!”

袁紹現在是一個勁的往公孫瓚身上潑污水,當即就令麾下的二十萬大軍做好準備,隨時有可能兵發幽州。

老實說袁紹對於劉協的死除了有些小竊喜以外,沒有任何感覺。他現在就是一心想要拿下公孫瓚,一統河北。

當初的渤海一戰狠狠的扇了袁紹一個耳光。兵力三倍於對方的情況下,袁紹的大軍依然被公孫瓚輕鬆的擊敗。

▪ttκa n ▪¢O 眼睜睜的看着公孫瓚裹挾着自己渤海府庫裡的錢糧耀武揚威地離開,留下了一篇斷壁殘垣,袁紹當時心都在滴血。

公孫瓚明白自己和袁紹註定只有一方能夠活下去,而且自己守不住渤海,所以下手極狠。

原本挺富足的渤海郡現在變的餓殍遍野,袁紹虧損了無數的錢糧不說,還得咬着牙拿出剛剛拿下冀州得到的錢糧前去救援百姓。

這麼多流民,如果不加以治理,禍患無窮。黃巾之亂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嗎?

原本挺順利的冀州之戰,被公孫瓚這麼一偷襲,袁紹所得的錢糧瞬間少了一半。

即使是財大氣粗的袁紹也不免有些心疼。更何況公孫瓚還搶奪了大量的錢糧,更加強大了。

不過有得有失,公孫瓚如此作爲也引起了冀州百姓的不滿。而袁紹後來的賑濟行爲雖說不情願,但在公孫瓚的襯托之下頓時顯得仁德無比。

冀州的民心徹底被袁紹收攏,而且還有不少當地的士子投奔到其麾下。

最後得知消息的就是劉虞公孫瓚和劉焉了。

劉虞劉焉這倒黴的背鍋俠哥倆由於距離太遠,竟然是最後得知到消息的。

相較於劉虞的憤怒,劉焉卻是充滿了心虛和激動。

他確實是想要稱帝,劉協這麼一死,自己不就有機會了嗎?

益州有天子氣!

想想方士曾經告訴自己的這句話,劉焉頓時激動了。難道真是天命所歸嗎?昔日高祖崛起於巴蜀,今日我劉君郎也同樣立足於此!

劉焉現在十分激動,差點就想把自己藏起來的黃袍拿出來穿上出去逛逛。

不過好在劉焉雖然有些蠢,但並不算太傻。他知道自己現在要是跳出來,無異於找死。

長安的事還沒下定論,自己要是這麼快就跳出來,那就真是有口難辯了。到時候這個黑鍋自己恐怕就得背定了。

所以他連忙宣稱此事與他無關,甚至還暗中放出流言,說此事乃是劉虞和袁術所謀,那名大臣是袁術安排的。

不過他這屬於爲圖自保而作出的攀咬,而且說法極其離譜,根本沒有多少人相信。

不過誤打誤撞之下,劉焉還真說對了一半,那名大臣確實是袁術麾下的郭嘉暗中安排的。

不同於兩面三刀的劉焉,劉虞可是一身正氣。

漢末的劉姓宗親中,劉虞是少有的有能力、有身份而且有品格的。若是在太平盛世,他絕對是一代賢臣。

這貨從各個方面來說都無可挑剔,除了爲人太過單純善良、不善戰爭,基本沒有任何缺點。當然,只做一個能臣的話,這些都不算缺點。

從出身和地位來說,這貨可是正宗的漢室宗親,和劉備那樣“貼牌”的皇叔完全不一樣。而且曾經官至太傅、宗正,現在也是名正言順的幽州牧。

從聲望來說,這貨在幽州可是深得民心。有多得?黃巾之亂,就因爲這貨的名聲,上百萬的百姓從青州和徐州千里迢迢前來投奔。

就是北方的異族在劉虞統治之下的幽州,竟然也十分的乖巧,竟然還時常進貢。

最牛的就是這貨剛開始被調來幽州的時候。

因爲當時張純張舉夥同烏桓丘力居等人叛亂,還自稱天子。而且這羣貨戰鬥力挺猛,縱橫幽州冀州基本無人能擋,就是當年的公孫瓚都被這羣貨擊敗過。

後來沒辦法了,朝廷把劉虞派過來了。結果丘力居等人聽到劉虞的名字,當時就投降了。而劉虞只是下了個懸賞命令,張純張舉就一個被自己人所殺,一個竄逃塞外、杳無音信。

聽起來很神奇,但劉虞就是這麼牛掰,名聲大的嚇死人。什麼都不幹,往這一站,下個緝捕的命令,這場叛亂就被平定了!不費一兵一卒,順手還收了個丘力居。

這貨簡直就是河北的“人氣王”!無數的名士、百姓乃至異族都是他的腦殘粉。要不然公孫瓚也不會對這貨這麼無奈,屈居其下。

公孫瓚是怎麼打敗並且殺掉劉虞的?過程更是搞笑。

當時發現公孫瓚要造反,這貨隨隨便便就在幽州招來了十萬大軍。要知道這可是在幽州啊!人口稀少的幽州!要是換成冀州,這個數字起碼乘以三。

當時公孫瓚被嚇得只能堅守不出,心裡一直在琢磨怎麼逃跑,根本不敢想反擊的事。

結果卻沒有想到劉虞這個文官完全不會打仗,而且最關鍵的是心太軟了。

一開始就交代了麾下的將領,不要傷及無辜,只要捉拿公孫瓚一人就可以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氣王”的威力太大,他麾下的將領士卒一個個的都化身腦殘粉,完全都忘記了怎麼打仗,真的選擇了圍而不攻,一直在喊着:“投降不殺。”

公孫瓚一看這個樣子頓時笑了,這不是找打嗎?當時率領着三百精騎趁勢縱火強攻。

要知道,當時公孫瓚麾下只有三百精騎願意跟隨他。至於爲什麼只剩這點人?因爲其他人都跑到劉虞這邊了。

這一羣腦殘粉看到公孫瓚麾下的大軍不投降,反而還打上來,也愣了。

不知道該反擊,還是不該反擊。劉虞的吩咐他們記得賊清楚,一個個都不敢還手,整整十萬大軍被三百多人追着打。然後公孫瓚就這麼神奇的贏了。

這就是劉虞,一個神奇的人!

袁紹之所以不把劉虞當作敵人就是因爲這貨太神奇了。萬一真打起來,自己整個冀州都造反了怎麼辦?

說不定自己率領二十萬大軍過去,到那裡就剩下兩萬了。剩下的十八萬都站到對面去了,這場仗該怎麼打?

而且這貨還殺不得,你想想公孫瓚殺掉劉虞後的結果就知道了。

就是十分懼怕公孫瓚的衆多異族也一個個的都衝上來要和他拼命,幽州的百姓更是離心離德。無數的義士作亂,爲公孫瓚添堵。

公孫瓚殺掉劉虞後就基本上敗局已定了,別說打贏袁紹,能掌控幽州就不錯了。

袁紹也從來沒有把劉虞當作個敵人看待。原本董卓把持朝政的時候,他就打算把劉虞推上天子的寶座。

因爲他看得很清楚,想劉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根本不可能成爲一方雄主,更別提與自己爲敵了。就算是有人看出袁紹有謀逆的心思,估計袁紹稍微認一下慫、說說好話就能糊弄過去。

身爲人主,乃至雄主,最關鍵的一個品質就是無恥。

品德高尚的人根本無法成爲一個真正的人主,因爲無恥的人有太多方法能夠搞死你了。

真正的雄主哪一個不是臉厚心黑?哪一個不是演技超人?

秦始皇算不算雄主?白起是怎麼死的?

劉邦算不算雄主?那麼多的諸侯王和功臣哪一個有好下場?其中最悲慘的就是韓信了。

再往後推,李世民算不算雄主?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說得多好聽!和魏徵的故事被傳爲佳話。結果呢?魏徵剛死墓碑就被李世民給砸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跟着倒黴。

剩下的朱元璋就更不用提了,殺功臣是出了名的。比劉邦做的絕多了,起碼劉邦還會找些理由藉口掩飾一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縱觀歷史你會發現,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不拘小節。

爲什麼?因爲爭霸天下這種事本身就是個齷齪的事。品德高尚、拘小節的那些人都幹不了,註定是失敗的命。

要是劉邦有品德,項羽要烹殺他父親的時候他就已經完了。

袁紹很清楚,劉虞對他來說根本構不成威脅,爲人太高尚無私了。公孫瓚纔是他的大敵。

第三十九章 貧富第七百九十章 備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二百七十九章 楊修的選擇第十三章 酒樓相遇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前佈局第八百四十二章 備戰第六百二十八章 烏桓降第四百七十七章 破關之機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遼東第三百八十六章 暗流第五百零三章 劉虞之言第七百五十四章 決絕第九百一十九章 陽謀第十四章 最強的天賦第七十四章 內敵第七百二十八章 決斷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四百九十五章 劉備之怒第五百零九章 安排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七百八十五章 狠厲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三百六十七章 草原風起第六章 孫家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四百七十八章 破關第三百二十八章 司馬懿之謀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六百五十二章 強硬第六百一十三章 夜襲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崖洲第八百六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七十二章 狼居胥山前第七百七十五章 捕鯨第二百七十四章 撤軍江東第三百六十九章 敵殤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第九百零九章 放出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五百八十三章 安排第四百九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四百九十五章 劉備之怒第九百四十章 隱蔽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求援第四百四十四章 狗血第八百二十九章 魏武卒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九百二十七章 戰爭和商人第三十五章 官吏第九百三十六章 齊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納妾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子學院第五百二十五章 衆叛親離第七百一十八章 所謂完美第六十六章 商會第八百八十三章 恐怖張任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儒之死第九百一十五章 黑吃黑第一百一十九章 搶錢第五百三十八章 抉擇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四十一章 分家第八百七十章 破綻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六百五十九章 投降第九百零五章 半島局勢第八百四十一章 同化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百一十六章 決斷第六百五十九章 投降第八百零二章 勝而降第三百三十章 外戚之禍第二十二章 根源第六百六十八章 放開第四百六十七章 談判第六百七十五章 所向披靡第五百四十二章 戰亂第四百一十九章 火燒長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論胡第六百二十八章 烏桓降第三百七十二章 狼居胥山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四百二十六章 糧食第九十九章 鬧翻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五百九十二章 長戟揮舞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
第三十九章 貧富第七百九十章 備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二百七十九章 楊修的選擇第十三章 酒樓相遇第三百七十三章 戰前佈局第八百四十二章 備戰第六百二十八章 烏桓降第四百七十七章 破關之機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遼東第三百八十六章 暗流第五百零三章 劉虞之言第七百五十四章 決絕第九百一十九章 陽謀第十四章 最強的天賦第七十四章 內敵第七百二十八章 決斷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五百五十五章 入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小二喬第四百九十五章 劉備之怒第五百零九章 安排第三百九十六章 烏鴉嘴第七百八十五章 狠厲第三百一十二章 打趣聊天第五百九十五章 瘋狂第三百六十七章 草原風起第六章 孫家第七百六十七章 妥協第四百七十八章 破關第三百二十八章 司馬懿之謀第二百五十五章 絕望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六百五十二章 強硬第六百一十三章 夜襲第一百六十四章 朱崖洲第八百六十六章 應對第三百七十二章 狼居胥山前第七百七十五章 捕鯨第二百七十四章 撤軍江東第三百六十九章 敵殤第一百一十二章 剽悍的徐庶不需要解釋第八百七十九章 認真第七百七十八章 賭馬第九百零九章 放出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五百八十三章 安排第四百九十一章 黃雀在後第四百九十五章 劉備之怒第九百四十章 隱蔽第三百八十七章 益州商人第六百二十五章 求援第四百四十四章 狗血第八百二十九章 魏武卒第五百三十七章 三慮第九百二十七章 戰爭和商人第三十五章 官吏第九百三十六章 齊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納妾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子學院第五百二十五章 衆叛親離第七百一十八章 所謂完美第六十六章 商會第八百八十三章 恐怖張任第一百七十六章 李儒之死第九百一十五章 黑吃黑第一百一十九章 搶錢第五百三十八章 抉擇第七百五十一章 死志第四十一章 分家第八百七十章 破綻第四百九十三章 取消交易第四百八十二章 出兵第六百二十九章 二代出場第六百五十九章 投降第九百零五章 半島局勢第八百四十一章 同化第六百七十三章 調虎離山第四百一十六章 決斷第六百五十九章 投降第八百零二章 勝而降第三百三十章 外戚之禍第二十二章 根源第六百六十八章 放開第四百六十七章 談判第六百七十五章 所向披靡第五百四十二章 戰亂第四百一十九章 火燒長安第六百三十四章 論胡第六百二十八章 烏桓降第三百七十二章 狼居胥山前第一百五十六章 威懾第五百八十八章 戰書第四百五十九章 驚喜第四百二十六章 糧食第九十九章 鬧翻第三百零七章 影響第五百九十二章 長戟揮舞第二十五章 甄家第二百二十三章 弱得不行的益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