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一章 補充兵力

還有羅馬盾牌,趙雲與張郃也從中看出了它的獨到之處。羅馬盾牌較爲輕便,可以讓士兵單手掌握。這樣,羅馬士兵就能一手持短劍或短矛亦或是標槍,一手持盾,在進攻的同時維持着防護能力。而中原的盾牌則不一樣,盾牌大多都十分沉重厚實,用於頓在地上,結成盾牆,來保護步兵陣型的外圍,很難將之長時間地舉起來。

不過,研究一番後,趙雲與張郃還是覺得羅馬盾牌作用不大。因爲同時使用進攻武器和盾牌,勢必會造成士兵全身力量的分散。這樣,進攻不能盡全力,防禦也不能盡全力,反而顧此失彼。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倒還不如單獨使用進攻武器,搶在敵人殺傷自己之前殺傷敵人,這樣保全自己的概率反而比同時使用進攻武器和盾牌更高。

在所有繳獲的羅馬軍團的武器裝備中,最終趙雲和張郃發現了其中最有價值的武器,那就是投石機。投石機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中原早在戰國時就已經發明瞭。但中原的投石機,是人力投石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來積蓄能量。在使用時,一臺投石機最多需要多達二百五十人同時在遠處牽拉捆在橫杆上的砲梢。砲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裝着石彈的皮套,另一端就是許多人牽拉的繩索。石彈藉助多人牽拉積蓄起的力量,遠遠彈飛,轟擊城池營寨。

這樣的投石機雖然威力較大,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耗費人力。一臺人力投石機,就要用百人來配合。

而羅馬軍團裝備的野驢投石機則不一樣。和同樣能夠發射石彈的弩炮一樣,野驢投石機也採用積蓄扭力的方式。其彈射杆在不用時是直立的,下端插在扭絞很緊的繩索裡。使用時,以幾個士兵扭絞絞盤,把彈射杆拉到水平位置。在彈射杆上端有“勺子”或皮袋,可以容納彈丸。然後鬆開絞盤,彈射杆立即從水平位置擡起,恢復到垂直位置,彈飛“勺子”裡的彈丸,威力十分強大。而且野驢投石機的射程較遠,達到了一里以上。因爲鬆開絞盤、發射石彈時,整臺投石機因之劇烈抖動,就像一頭野驢一樣活潑,故而羅馬人都稱之爲“野驢”。

野驢投石機和重弩炮,立即讓趙雲與張郃眼前一亮。比起中原的投石機,野驢投石機和重弩炮,體積更小,組裝方便,操作簡便,耗力較少,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趙雲與張郃決定,將這兩種攻城利器帶回涼國,涼軍一定能在與中原其他軍隊的較量中佔得先機。

趙雲與張郃這時才能感到劉範的決策是多麼正確,要不是劉範堅持派遣涼軍兩個衛馳援安息帝國,他們也沒有獲取野驢投石機、弩炮、斧鎬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可能。得到了如此多特別的武器裝備,涼軍的戰力定然更上一層樓。這可能比那些繳獲的數百噸金銀,來得更有價值。

在吃透羅馬軍團的武器裝備的同時,趙雲與張郃也沒有忘記對羅馬展開更細緻的探查。在飛騎衛拿下羅馬大營時,還俘虜了不少羅馬人和不具備公民資格的行省居民。趙雲與張郃命令部下審訊這些俘虜,從中套問出羅馬軍團和羅馬帝國的情報。

……………………………………………

第二天,安息大軍捨棄了尼尼微城,大約九萬兵力在阿爾比勒城下駐紮。趙雲與張郃也率領兩衛配合安息大軍,形成了對阿爾比勒城的半包圍。

沃洛吉斯五世、趙雲、張郃等人都知道,克里安德手裡的羅馬軍團已經摺損近半,又丟失了大營以及大營內絕大部分裝備和物資,只有一座孤零零的阿爾比勒城作爲最後的底氣,已經是十分虛弱的狀態。必須乘機繼續與羅馬軍團交戰,穩定住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望着城下烏泱泱的敵軍,克里安德第一次感到後悔。早知道侵略安息帝國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兩天時間內就損失了將近七萬兵力,還喪失了大營,克里安德說什麼也不會同康茂德皇帝進言,並鼓動元老院,發動對安息帝國的戰爭了。克里安德心想,輔助軍團的士兵死不足惜,畢竟他們連公民資格都沒有,除非在輔助軍團裡輔助超過三十年才能升爲公民;可羅馬軍團的士兵的損失,可就說不過去了。他們都是羅馬公民,卻在這裡損失了數萬人,元老院知道了,一定會發起彈劾;到時候,康茂德恐怕也不會維護他。

所以,要撤軍退回羅馬帝國境內嗎?克里安德有些猶豫了。但最終還是決定,堅持打下去。因爲即使他現在就撤軍,那也會被定性爲戰敗,會被元老院嚴懲;況且沃洛吉斯五世也絕不會輕易與他握手言和。而接着打下去,說不定還能反敗爲勝,他起碼要用一場勝利來堵住元老們的嘴,消減公民們的憤怒。

所以,基於這些考慮,克里安德決定硬着頭皮接着打。可是,羅馬軍團現在兵力減少許多,較之安息人和涼國人已經處於弱勢。喪失了大營裡的裝備和物質,也讓羅馬軍團失去了鏖戰的實力。

所以,克里安德需要增加兵力和後勤物資,積蓄力量。克里安德現在能掌握的兵力,除了猛攻卡爾密什城的元老院直屬軍團大約五萬人,還有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王國曾在圖拉真皇帝的征討下,被併入羅馬帝國,成爲一個行省。但圖拉真皇帝的後繼者喪失了對亞美尼亞的控制,安息帝國再次反攻,讓亞美尼亞又從帝國脫離出來。不過現在羅馬帝國還是控制着亞美尼亞王國,其國王是羅馬人冊封的。而亞美尼亞王國實力不弱,有較爲強大的重騎兵。克里安德決定,下令讓元老院直屬軍團撤到阿爾比勒城,命令並再調遣三萬亞美尼亞重騎兵帶着物資前來。

必須要等兵力和物資充足,羅馬軍團才能再次與安息人和涼國人展開決戰。所以在元老院直屬軍團和亞美尼亞重騎兵還沒抵達之前,克里安德決定,必須要迷惑住安息人和涼國人。

第四十章 英雄救美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重假象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八百二十三章 克里安德第三十九章 梟雄本性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六百五十二章 安息饋贈第三百六十一章 西遷之爭第三百四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五十一章 袁曹對談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燒貴山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七十二章 足球馬球第八百四十章 軍團裝備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八百七十七章 篡位方針第四百零五章 無可避免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防之策第七百四十五章 爭取之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八十二章 道破天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漁翁之利第五百九十六章 試探而已第八百八十三章 硬闖西園第三百六十八章 有條不紊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五百一十四章 火攻之計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三百九十章 多路兵馬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五百八十六章 豐厚利潤第八百一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一百七十章 黃氏教媳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四百七十四章 李儒中計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七百五十一章 袁曹對談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三百三十四章 華佗張機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八百六十二章 停戰與否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六百四十章 陣前誓師第三百五十章 魚兒上鉤第二百五十二章 誓師大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修路之意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四百五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八百六十七章 攜財密逃第四百零六章 破除謠言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與重甲第九百零四章 諡號爲靈第六百零四章 議將親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五百二十章 一意孤行第三百七十六章 加封貶抑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十五章 張角的對策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七百零三章 四番敬酒第四百八十章 攻防戰啓第八百九十九章 計劃開展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五百七十五章 交換條件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決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龍爭虎鬥第五百六十章 兵臨洛陽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
第四十章 英雄救美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重假象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七百八十章 囤積困境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五百九十四章 知己之交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八百二十三章 克里安德第三十九章 梟雄本性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六百五十二章 安息饋贈第三百六十一章 西遷之爭第三百四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五十一章 袁曹對談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燒貴山第三十四章 長社首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七十二章 足球馬球第八百四十章 軍團裝備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八百七十七章 篡位方針第四百零五章 無可避免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防之策第七百四十五章 爭取之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重騎之弊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八十二章 道破天機第一百二十四章 漁翁之利第五百九十六章 試探而已第八百八十三章 硬闖西園第三百六十八章 有條不紊第八百零八章 對策長秋第五百一十四章 火攻之計第三百零五章 流民利益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五百四十五章 圍點打援第三百九十章 多路兵馬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信半疑第五百八十六章 豐厚利潤第八百一十四章 不情之請第六百七十章 木鹿鏖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一百七十章 黃氏教媳第四百八十三章 袁紹暴走第六百四十九章 突圍妙計第四百七十四章 李儒中計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攻關之難第七百五十一章 袁曹對談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三百三十四章 華佗張機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八百六十二章 停戰與否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從天降續第六百四十章 陣前誓師第三百五十章 魚兒上鉤第二百五十二章 誓師大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修路之意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四百五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五百二十四章 全軍覆沒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八百六十七章 攜財密逃第四百零六章 破除謠言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與重甲第九百零四章 諡號爲靈第六百零四章 議將親征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五百二十章 一意孤行第三百七十六章 加封貶抑第六百八十九章 嶺西之戰第十五章 張角的對策第九百零二章 遺詔矯詔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後準備第七百五十八章 爭執不休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七百零三章 四番敬酒第四百八十章 攻防戰啓第八百九十九章 計劃開展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四百六十五章 青出於藍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五百七十五章 交換條件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決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龍爭虎鬥第五百六十章 兵臨洛陽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